新書推薦: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NT$
436.0
《
黄河大系·戏曲卷
》
售價:NT$
4121.0
《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售價:NT$
352.0
《
数学通俗演义
》
售價:NT$
281.0
《
中国古代小说学史
》
售價:NT$
857.0
《
中国海域史·南海卷
》
售價:NT$
500.0
《
粤港澳大湾区:图片故事
》
售價:NT$
1877.0
《
操盘华尔街:“百年美股第一人”的的投资智慧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中国和生哲学”是钱耕森先生三十多年来精研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生”思想所形成的新哲学体系。“和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与主脉,体现了中国哲学固有的精神内涵。“中国和生哲学”揭示了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富有民族、时代和世界精神的新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钱耕森创立的“大道和生学”,体现了中国哲学固有的精神内涵,既和且生,是和与生的统一,不同而和,生生不息,是包容的活的哲学。——楼宇烈
|
內容簡介: |
“中国和生哲学”是钱耕森先生三十多年来精研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生”思想所形成的新哲学体系。“和生”即“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它所要回答的是宇宙万物如何生成发展的问题,并揭示其生成发展之规律,以指导实践。它的理论构建是“大道和生学”与“大道和同学”,理论应用为“三态”(生态、世态与心态)的“和生”,涉及自然、社会与人生这三大领域。
“和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与主脉,体现了中国哲学固有的精神内涵。“中国和生哲学”揭示了中国传统“和”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富有民族、时代和世界精神的新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關於作者: |
钱耕森(1933—2023),安徽大学资深教授、国际知名学者、哲学家。1951—1958年,分别就读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朱光潜、贺麟、郑昕和张世英等著名哲学家,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钱耕森涉猎深广,包容并蓄,其研究领域涉及儒、道、释,时间跨度从古代、近代到现当代。他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而丰富的“生生”与“贵和”理念,传承发展了史伯的“和生”说,结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创建了“中国和生哲学”的新体系,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2017年度汤用彤学术奖。
出版著作三本,主编二本,在海内外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
目錄:
|
上编? 中国和生哲学概论
第一章? 和谐思想的新突破:“生物之用,和为贵” / 3
一、“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3
二、“和为贵”的本义与底蕴:“和实生物” ??
——“生物之用,和为贵”新论的提出 / 4
三、“和生”的普遍性及现实指导意义 / 12
第二章? 中国和生哲学的构建 / 16
一、缘起于《“和为贵”新论——儒家与现代化》 ??
“和生”理念的提出 / 16
二、继史伯绝学,建立“和生学”及“三态和生”的研究 / 17
三、以“大道”立论,创立与丰富“大道和生学”新体系 / 18
四、以“和生”为主脉,构建与完善中国和生哲学 / 19
第三章? 中国和生哲学的理论渊源 / 22
一、史伯的“和实生物”说 / 22
二、老子的“道生万物”说 / 24
三、庄子阴阳“交通成和”的“气生”说 / 26
四、《周易》的“太和”“生生”说 / 27
五、孔子儒家的“仁爱”与“中和生万物”说 / 29
第四章? 中国和生哲学的宇宙观:“大道和生学” / 32
一、“大道和生学”的宇宙本体论:和气生万物 / 32
二、“大道和生学”的宇宙生成论:万物和谐共生 ??
——万物和谐共生的“五大核心要素” / 37
三、“大道和生学”中的“平衡”与“中和”理论 / 42
第五章?“大道和生学”的四大核心理念 / 54
一、“道”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 54
二、“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元素与核心概念 / 62
三、“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 70
四、“生生”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原理 / 76
第六章? 中国和生哲学的宇宙观与价值观:“大道和同学” / 84
一、“大道和同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 84
二、“大道和同学”的理论渊源 / 86
三、“大道和同学”的基本理论 / 91
四、“大道和同学”的价值追求 / 99
五、“大道和同学”与“大道和生学”的内在统一 / 104
中编? 和生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与主脉
第七章? 中国哲学中和生哲学主脉的必然性 / 111
一、从中华农耕文明来看和生哲学产生的必然性 / 111
二、从中华文化的特质看和生哲学形成的必然性 / 112
三、从系统论哲学视角看和生哲学的客观必然性 / 114
四、从中国哲学史来揭示和生主脉存在的客观性 / 115
第八章? 史伯首创中国古代和生哲学 / 117
一、史伯和生哲学的理论渊源 ??
——兼论史伯对前人思想的传承 / 117
二、史伯“和实生物”的和生哲学 / 122
三、史伯“和同”的政治哲学 / 126
四、史伯“和合”的方法论思想 / 129
五、历史记载中的史伯与伯阳父 / 130
六、史伯所创和生哲学的历史贡献 / 134
七、史伯是中西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
——兼论中国哲学史的开端 / 135
第九章?《周易》、管子、晏子的和生哲学 / 148
一、《周易》“太和生物”的和生哲学 / 148
二、管子“和乃生,不和不生”的和生哲学 / 154
三、晏子“君臣可否”中的和生哲学 / 158
第十章? 老子、道家、道教的和生哲学 / 165
一、老子“道生”说对史伯和生说的发展与贡献 / 165
二、庄子“气生”说对史伯和生说的发展与贡献 / 172
三、《淮南子》宇宙万物生成论中的和生哲学 / 179
四、道教《太平经》宇宙本原和万物生成论的和生哲学 / 183
第十一章? 孔子、孟子、荀子的和生哲学 / 191
一、孔子“和而不同”与“仁学”的和生哲学 / 191
二、孟子“民为贵”与“人和”的和生哲学 / 197
三、荀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和生哲学 / 204
第十二章? 王夫之“太和生万物”的和生哲学 / 208
一、“太和生万物”:“太和 缊之气,为万物所资始” / 208
二、“太和生万物”的内在结构:“阴与阳和,气与神和” / 210
第十三章? 孙中山“互助”论的和生哲学 / 214
一、人类进化之主动力,在于互助 / 215
二、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 / 217
三、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 / 219
四、“互助”论体现了“和生”之精神 / 222
五、“互助”论的现代价值 / 223
第十四章? 冯友兰“仇必和而解”的“大和”哲学 / 226
一、“大和”是冯友兰孜孜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 226
二、冯友兰认为“仇必和而解”就是客观辩证法 / 229
三、“和”的哲学: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 233
四、“和”的哲学:“为万世开太平”最宝贵的哲学 / 234
第十五章? 方东美“广大和谐”的生命哲学 / 238
一、“广大和谐”即人与宇宙融通一致的和谐系统 / 238
二、“广大和谐”:生生而和谐的生命宇宙观 / 244
三、“旁通统贯之整体”的机体主义哲学 / 248
四、旁通统贯之整体的机体主义是中国哲学的主流 / 251
下编? 和生哲学的实践应用:“三态和生”
第十六章?“三态和生”概述 / 257
一、“三态和生”应用体系的建立 / 258
二、“三态和生”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259
三、“三态和生”哲学理念与智慧的概述 / 262
四、“阴阳中和平衡”是“三态和生”的关键 / 267
五、“仁爱”“忠恕”是“三态和生”的伦理道德基础 / 270
第十七章?《周易》天地人三才之道与“三态和生” / 274
一、《周易》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发展变化 / 275
二、“一阴一阳”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 276
三、人法天地“刚健有为”与“天人协调”论 / 277
四、“刚健有为”“天人协调”与“三态和生” / 282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与“生态和生” / 285
一、“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探讨的根本问题 / 285
二、儒家及张载的“天人合一”理念与思想境界 / 287
三、道家老庄的“天人合一”理念与思想境界 / 293
四、道教“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平等观与和谐观 / 294
五、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价值与意义 / 300
第十九章?“中庸”“中和”的“生态和生”智慧 / 303
一、“中庸”:无过不及之常道 / 303
二、“中庸”的生态平衡智慧 / 306
三、“致中和”“万物育”之和生哲学 / 308
四、“中和”与“生态意识”“和生精神” / 311
第二十章?“修齐治平”的“世态和生”之道 / 313
一、“以德修身”,达到个人身心和谐 / 315
二、“以德齐家”,达到家庭人际和谐 / 318
三、“以德治国”,达到社会和谐 / 320
四、“德行天下”,达到天下和谐 / 322
五、“修齐治平”对实现“世态和生”的启迪 / 325
第二十一章?“和气生财”:儒学与和平经济学 / 327
一、“富而可求”“先富而后教”的富民之道 / 328
二、“生财有大道”与“和气生财” / 329
三、“重义轻利”“达己达人”的经济和生之道 / 332
四、要“和平经济学”,不要“战争经济学” / 336
第二十二章?“和气者寿”“心平气和”的身心和谐观 / 338
一、孔子“仁者寿”与《易传》的和气生命观 / 339
二、荀子“治气养生”的身心双养法 / 341
三、老子“形神合一”的和气养生法 / 343
四、庄子“和德”与阴阳平衡的中道养生法 / 345
五、《淮南子》“阴阳接和”的和气养生法 / 347
第二十三章?“少私寡欲”的“心态和生”智慧 / 350
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 351
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 352
三、“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 356
结? 语 / 358
附? 录 / 361
钱耕森荣获 2017 年度“汤用彤学术奖” / 361
海内外专家评论钱耕森“大道和生学” / 362
钱耕森撰写的和生哲学论文目录 / 368
后? 记 / 3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