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影像中的侦查学:刑侦警务类节目研究
》
售價:NT$
245.0
《
俄国社会阶层与历史变迁(1700—1900)
》
售價:NT$
449.0
《
博弈与平衡:奥格斯堡城市宗教改革研究(1518-1537)
》
售價:NT$
551.0
《
古代中国与南亚文明论丛
》
售價:NT$
281.0
《
法医冷知识——尸体是一本无声的书,推理破案必知的92个冷知识 法医门徒 著
》
售價:NT$
305.0
《
东方园子: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应用 园冶 禅庭 东方美学 造园 庭院造景施工 国风 作庭记 景观设计
》
售價:NT$
1469.0
《
Hygge Home(为什么我只想待在家)
》
售價:NT$
449.0
《
思想会·诺曼底1944:登陆日与史诗般的77天法国战役
》
售價:NT$
913.0
|
編輯推薦: |
在多方混战的深渊中仰望黎明,在盘根错节的势力纠缠下浴火重生。隋朝气象雄浑,强盛不亚于汉唐。本书带您看隋文帝如何抵御突厥、灭北齐、代北周,兼并陈朝,统一南北,完成三百年来新一轮的大一统。
|
內容簡介: |
东晋南北朝是一个持续近三百年的大分裂时代,这个大分裂的时代终于在隋文帝杨坚的手中结束。杨坚消灭了过时和低效的政治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新帝国。隋朝气象雄浑,强盛不亚于汉唐。隋文帝统一南北,设立科举,积极摆脱门阀垄断,开创了一个盛世。隋文帝使得天下府库充盈,打造了一个富裕的帝国。隋文帝改革官制,建立三省六部制,实施《开皇律》,其每一项措施,几乎都影响中国历史千年之久。本书展现了站在时代风云拐点的隋文帝杨坚,步步为营地完成统一南北、富国强民的布局,从而开创出隋朝这一气势恢弘的王朝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江左辰,男,本名李丰,作家、编剧。辽宁大学历史系硕士,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长篇作品有《唐时明月宋时关》《君临战国》《楚汉天骄》《江山争雄》《大宋伏魔司》等历史小说。出版作品有《李斯:谋国谋身的千古一相》《晏子:机智幽默的东方名相》《九王夺嫡》等多部图书。
|
目錄:
|
第一章
武镇起家,将门虎子
一、家世不寻常 // 002
二、少年不简单 // 011
三、初出茅庐被青睐 // 017
四、仕途不顺陷杀局 // 022
第二章
朝堂动荡,步步惊心
一、韬光养晦等机会 // 028
二、铲除权臣宇文护 // 033
三、灭齐之战 // 041
四、伴君如伴虎 // 052
第三章
翁婿斗法,杨坚辅政
一、权力是个好东西 // 056
二、翁婿反目暗斗 // 062
三、收买皇帝近臣 // 066
四、矫诏辅政 // 070
第四章
征战四方,平定内乱
一、剪除宗室,掌握大权 // 082
二、叛乱四起 // 086
三、平定三方之乱 // 090
四、晋封隋王 // 102
第五章
建立大隋,剪除外患
一、代周立隋 // 108
二、力压吐谷浑 // 113
三、稳固内政,颁布《开皇律》 // 118
四、选贤任能,营造新都 // 122
第六章
对外用兵,统一前夜
一、出兵塞外,降伏突厥 // 132
二、虎视眈眈窥江南 // 143
三、吞并南朝后梁 // 150
四、大军南下 // 157
第七章
隋陈大战,气吞山河
一、渡江之战 // 170
二、金陵城破陈国亡 // 180
三、江南乱 // 187
四、荡平江南叛军 // 198
五、平定岭南 // 210
第八章
统一南北,圣人可汗
一、突厥不安分 // 216
二、计杀大义 // 226
三、泰山封禅 // 233
四、突利奔隋 // 240
五、圣人可汗 // 248
第九章
开皇之治,国富民强
一、经济繁荣民安乐 // 258
二、文化昌盛有风雅 // 265
三、政治平稳官清廉 // 270
四、名垂千古隋文帝 // 277
五、最是无情帝王家 // 281
隋文帝生平年表 // 286
参考文献 // 290
后 记 // 292
|
內容試閱:
|
说起隋朝,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臭名昭著的昏君隋炀帝杨广,他的确做过太多荒唐事,被写入史书和剧本、小说,一直被人们骂了千年。但对于大隋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世人又了解多少呢?
隋朝是一个富强而短暂的王朝,它只存在了38年,如此短的时间,却演绎了富于开拓精神、精彩纷呈的历史篇章,被史学家誉为“昙花般短暂的璀璨,绽放出别样的辉煌”。
不可否认,隋文帝开创了一个盛世,他创立科举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推出《开皇律》,完善了封建法律体系,在这30多年里,大隋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再次实现了统一,促进南北的文化融合,还降伏了吐谷浑等地方政权,威服了东西突厥,隋文帝被东突厥可汗尊称为圣人可汗,这是继大汉王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重现了辉煌,为后世做出了许多贡献,树立了榜样,影响巨大。
隋文帝杨坚在位仅有24年,但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每天上早朝,他会召见五品以上官员,一起商议国家大事。那时候的隋文帝,兢兢业业,崇尚节俭,赏罚分明,勤政爱民,一心为了国家社稷,亲率文武百官,君臣同心,干成了许多大事情。比如修建了古代规模最宏大的大兴城,派人五修长城,让大隋王朝焕然一新,稳固安定。
那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大隋王朝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使天下府库都装满粮食、布匹,无法容纳新的物资,许多物资只能堆积在廊庑之下。哪怕在隋朝已灭亡20年后,距隋文帝去世34年后,隋朝的粮食、布帛,唐朝人还在享用着,可见隋朝时期物资之丰富,库藏量之大,是多么惊人。
总之,隋文帝统治时期可以用史书的原话来总结:“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十年间天下无事。”可见,隋文帝开创的开皇盛世是经得起考验、货真价实、毫无虚假的。
隋文帝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真实且矛盾。他一方面励精图治、英明神武,另一方面却很乾纲独断、顽固偏执;他年轻时敢于创新、勤政爱民、巧于谋划,晚年却又猜忌疑心、专横跋扈、滥杀无辜。可以说,他千辛万苦地创建了一个崭新的王朝,打造出一个盛世,同时,也为昙花一现的大隋王朝埋下了祸根。
在那个时代,隋文帝杨坚无疑是站在时代风云的浪尖上,我们不由得会猜想,隋文帝成长的大环境如何呢?他是如何在政坛中闪亮登场、尽展政治才华的呢?在当时分裂了近300年的乱世中,隋文帝又是如何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一步步平定叛乱,消灭了陈国,统一天下的?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透过散落在历史书页里的斑斑点点,走进隋文帝的世界,仔细审视他是如何凤凰涅槃,掌握大权,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壮举,终结乱世,打造出一个开皇盛世的!
众所周知,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西晋以来多个政权对抗的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开创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隋朝。
虽然隋朝只有短短数十年,但它在政治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确立了影响后世的科举制度,改革了律令,推行与改进府兵制使得国家稳定。在经济上,继续推进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措施,增加政府收入。在隋文帝在位十几年间,仓库储存了五六十年的粮食,国富民强,隋文帝被称为“圣人可汗”。
就是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似乎历史并未给隋文帝和大隋王朝足够的尊敬。这是为何?因为一提到隋朝,人们往往容易想到它的短命和暴政,更多会想到隋炀帝的荒唐昏庸与急功近利。修长城、开运河、游江南,搞得国无宁日、民无宁日,仅仅38年就二世而亡了。“隋”这个名字就仿佛流星一般,在历史长河中璀璨绚丽又短暂易逝。
今天,我们要讲隋文帝杨坚的一生。尤其是他平步青云于庙堂中,运筹帷幄统一南北,一步步成功布局,躲避杀机,位极人臣,辅助国政,最后逼迫女婿皇帝禅位登极,建立大隋安定天下的历程,更清晰认识这位千古帝王。
那杨坚是何许人也?他的家族在当时分裂割据的年代,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根据《隋书》《新唐书》等史书记载,杨家是弘农杨氏的后裔,名门望族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从此选拔人才依靠家世、品行等来定级,于是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治现象。
也就是说,当时只要你出生在上等的门阀家族,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顺利做上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贩夫走卒中,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没办法步入庙堂、坐上高位。这也反映出了当时魏晋时期官场混乱的状况,任用的高官大多非富即贵。
所以,没有身份和背景,没有家族和资源,在当时是很难混的。如果你祖宗八代中没有一个名人,那你本领再大,能力再强,站在那些门阀显贵面前,也会抬不起头的。因此,许多开国皇帝在夺取政权、成功把持江山社稷之后,往往让宫廷史官添油加醋,除了要加上“做梦生子”“满屋香气”等传奇色彩外,还要对祖上进行大肆渲染,拔高出身。
如果实在找不到,祖上的确没啥可圈可点的人物,那就要在同姓氏的历史名人中,像碰瓷一样,找个名人来冒充祖先了,如此显得身份不一般,继承前人的杰出能力和尊贵,就是比寒门平民有高人一等的自豪感、自信感。
于是,杨坚就抬出了先祖杨震,名正言顺烘托了自己的显赫家世。
那杨震究竟何许人也?
杨震,字伯起,是东汉时期的官学名师,不仅是一代儒学宗师,还位高权重,在朝堂极有影响力。据说他曾在华山脚下,开设私塾学馆,招收门徒,授业解惑,有传道般性质。这一教就是20余年,四方儒生、好学之士趋之若鹜。等规模起来了,影响做大了,他聚集的学生也多达3000人了,盛况几乎堪比孔子当年授徒兴学。于是乎,开始有人拿杨震与孔子相比较,人称“关西孔子杨伯起”。
当时做过杨震学生的人,无不以此为傲。如果他们老师被世人称作“关西孔子”“孔子转世”,那他们这些学生,岂不是堪比颜子、子骞、伯牛、子贡、子路之辈了?古人好名,所以,不论是寒门学士,还是门阀士子,当时无不争做杨震的学生。
后来,杨震以自己的门徒学生为依托纽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精英关系网。这些精英士子步入仕途,遍布朝野,关系错综复杂,进入许多重要的机关部门,开始左右东汉王朝的舆论方向。
当时与孔子生活的时代不同了,杨震所处的东汉王朝毕竟是大一统的王朝,已经少有动乱和征战。东汉政治制度相对完善,社会稳定,不像孔子那时是春秋时期,大国吞小国,小国争地盘,各地混战。孔子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推行仁礼学说,到处碰壁,想要做官也很难。因为他的政治思想许多诸侯国君不接受,导致孔子周游列国14年,都未能做上大官,更别说获得推行自己仁政的机会了。
但杨震可不同,时代变好了,东汉的统治者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就要选择天下贤能为己所用。尤其是那些在民间名声很响亮、影响力很大的名人,朝廷更是求贤若渴。如果把这种名人拉入官僚体系,进入朝野,一来可以让他们为国效力;二来也可以把控这些有舆论影响力的人,多为朝廷说话,少在外面抨击时政,免得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反对朝廷。总之,出于诸多因素,哪怕杨震不愿意做官,但是求贤令、朝廷诏书不断送到杨震学馆中。
杨震到了50岁的时候,觉得时机成熟,可以出山了。他便离开华山脚下的学馆,开始步入仕途,在州郡任职。以他当时的名声和影响力,那升迁的速度可是很快的。东汉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位贤人,于是举其为茂才,几年内就四次升迁,成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又过几年,杨震已经位列三公,官居司徒、太尉,掌管国政军权,权势之大,朝中几乎无人出其右。在威望方面,他更是誉满天下。
杨震学问高,品行好,绝非沽名钓誉之辈,也不是那些故意走“终南捷径”的假名士可比。因此,哪怕位高权重后,杨震也没有成为奸雄、权臣,而是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实干有为,不徇私情。这位大儒成名后做官掌权,位极人臣,起到了很好的标杆作用,堪为官场楷模。此种行为也让门阀士子、天下儒生都心悦诚服。
相传,杨震前往东莱郡任太守时,路过昌邑。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在昌邑任县令,为了报答杨震的举荐恩情,备好了10斤黄金夜里去看望杨震,打算送黄金为礼。
杨震却当面批评说:“作为老朋友,我知道你的为人,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我是收取贿赂之人吗?”
王密解释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你就收下吧。”
杨震却摇头生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闻言十分惭愧,只能悻悻离开。
这是历史上流传已久的“暮夜却金”的故事,杨震从此也被后人誉为“四知先生”。
后来,杨震调任涿郡太守。他在任内仍然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请托和礼金,也不允许家人靠他的名望投机取巧,他的子孙也都生活俭朴。
杨震一些老朋友和长辈看不下去,建议他应该为子孙谋置一些产业。杨震听闻后却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他的老友们才无奈作罢。
由此可见,杨震的确是一位堪与“圣人”比较的大宗师、官员典范,他为人师表,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是在历史上享有很高赞誉的名人。
但也正因杨震为官正直,克己复礼,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被中常侍樊丰、侍中周广等所忌恨。因为党同伐异的关系,在延光三年(124),杨震遭弹劾,被罢免遣返回乡。当时已经年迈的杨震,不堪屈辱,在途中饮鸩自尽。
永建元年(126),汉顺帝刘保即位后,权臣樊丰、周广等伏诛,杨震的学生虞放、陈翼等人至朝廷申诉杨震的冤情。汉顺帝下诏为其平反,并任用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钱百万。但从此之后,杨家开始走向衰败。
直到杨震第八代孙杨铉,从军入伍,并且一度做到了前燕的北平太守。至此,杨氏家族重新焕发生机。杨铉之子杨元寿后来投奔了北魏,做过北魏的武川镇司马,杨氏一族便在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西北)的军镇里扎下根来。
武川镇,南面倚靠大青山,扼守草原进入中原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的北魏有一个强大对手叫柔然,不时南下侵扰北魏边关。那时北魏的都城还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挨着草原,朝廷感到威胁,为了保障都城安全,北魏就在北方沿边地区,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
杨氏一族在武川镇一带生活了四代,杨元寿之子杨惠嘏做过太原太守,他的儿子杨烈也做过太原太守。杨烈之子叫杨祯,身为将门之后,骁勇善战,凭军功被封为“建远将军”(一作宁远将军)。但是,六镇忽然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北魏的命运,也改变了杨氏家族的命运。
公元523年,六镇起义了。起义大军兵变,在军官怂恿下挥师南下,大军迅速冲垮了北魏政权。而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杨祯曾接到朝廷军令,带兵镇压起义大军,却落个兵败身亡的下场。杨氏家族一夜间崩塌,只留下杨祯18岁的儿子杨忠,此人便是杨坚的父亲。因战乱关系,杨忠被迫离开武川镇,逃亡到了山东泰山脚下,才暂时安顿下来。
在这里,杨忠与农家女子吕苦桃结婚了。虽然杨忠也算将门之后,祖上更是出过杨震这等名人,但今非昔比,家道中落,他又是外乡人,在这里举目无亲,能有当地人看中他,嫁女给他就不错了。因此,杨忠这时候一点儿不挑剔,也没有骄傲自大,反而欣然接受,开始了婚后的新生活。
但命运弄人,没过几年,杨忠又做了梁朝的俘虏,随军辗转到江南去了。当时与北魏隔着淮河对峙的政权是梁朝,处于南方,正发展鼎盛。梁武帝趁着北魏内乱,派兵北伐,攻克泰安城,抓了不少俘虏回去,杨忠就是其中之一。但杨忠成为俘虏后并没有遇害。他长得高大威猛,仪表堂堂,一看就是当兵的料,就被安排在梁朝军队中做了一个小军官,这一干就是五年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