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助·助人——朋辈辅导论
》
售價:NT$
453.0
《
海洋全书:国家地理新探索
》
售價:NT$
1010.0
《
甲骨文丛书·古埃及史(第一卷):从最早的农夫到大金字塔
》
售價:NT$
602.0
《
Node.js全栈开发从入门到项目实战+Vue.js 3+TypeScript从入门到项目实践(套装共2册)
》
售價:NT$
1014.0
《
《巴塞尔协议》体系中的比例原则研究
》
售價:NT$
398.0
《
中国早期国家(增订版)
》
售價:NT$
704.0
《
成长的心智——重新思考时代与心灵
》
售價:NT$
500.0
《
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法规制
》
售價:NT$
449.0
編輯推薦:
1. 关于艺术家手制书的学术性的、文献参考性的、历史观点性的文章;
2. 关于现当代书籍艺术的研究、探索、报告性的、评论性的文章;
3. 记录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工作室、手工书籍工作坊、关注艺术家手制书的书店/独立书店、图书馆/个人收藏手制书的一系列图文结合的文章;
4. 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等的访谈与介绍;
5. 艺术书与展览活动的回顾/评论,以及相关出版物的观点/文案;
6. 现当代书籍艺术的收藏(从古至今、精装书到艺术家手制书);
7. 有关艺术家手制书的学院教育,以及各年龄段与群体关于手制书的美育;(幼儿园、中小学、院校、亲子机构/工坊)
8. 来自世界各地有关艺术家手制书的文章。
內容簡介:
1. 关于艺术家手制书的学术性的、文献参考性的、历史观点性的文章;
2. 关于现当代书籍艺术的研究、探索、报告性的、评论性的文章;
3. 记录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工作室、手工书籍工作坊、关注艺术家手制书的书店/独立书店、图书馆/个人收藏手制书的一系列图文结合的文章;
4. 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等的访谈与介绍;
5. 艺术书与展览活动的回顾/评论,以及相关出版物的观点/文案;
6. 现当代书籍艺术的收藏(从古至今、精装书到艺术家手制书);
7. 有关艺术家手制书的学院教育,以及各年龄段与群体关于手制书的美育;(幼儿园、中小学、院校、亲子机构/工坊)
8. 来自世界各地有关艺术家手制书的文章。
關於作者: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代表作有《天书》《地书》《凤凰》《何处惹尘埃》等,被中国美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画廊等国内外各大收藏机构收藏。1988年获中国国家、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一等奖,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Award)。2003年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 Mundi),及纽约市教育局和高中教育艺术委员会颁发的第96届青年之友奖。被《美国艺术》杂志评为15名国际艺术界年度最受注目人物之一(2004 People in Review)。2007年,全美版画家协会授予徐冰”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展出、收藏,并被多本权威世界艺术史教科书所介绍。2017年入选“影响中国”年度文化人物榜单。
目錄 :
一 艺术家书的概念与历史
艺术家书作为一种理念与形式
约翰娜·德鲁克
二 艺术家书与中国
马歇尔·韦伯:艺术家书,不仅仅关于艺术
杨涵雅
三 艺术家书与艺术家
复述的空间
郭蕾蕾
四 艺术家书与艺术教育
学院中艺术家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徐小鼎
与书籍艺术的十年
谭? 坦
五 艺术家书与法式精装书
现代主义的书籍装帧艺术实验
钟? 雨
六 艺术书展与独立书店
闪耀着智慧之光的书页
高? 高
书籍生产艺术
苏? 菲
七 艺术家书与艺术图书
越优雅的事物破碎时越悲伤
对谈:吕 旻×石 真
八 国内外艺术家书
日常浓缩如素常
刘冰莹
九 艺术家书资讯
手制书材料与工具
楮先生
甘? 玮
自制手工装帧用白乳胶
龙? 王
艺术书展讯
蛋志十年—迷你书展
刘冰莹
钻下去,长出来—第八届 abC 艺术书展
刘冰莹
释放城市艺术活力,倡导艺术生活方式—2023 UNFOLD上海艺术书展
苏菲·香蕉鱼书店
艺术家书推荐阅读
3×3×3= 理论×观念×手作
苏菲·香蕉鱼书店
附录
专业名词
內容試閱 :
为什么要做这本书?
Why do We Need to Write this Book?
徐? 冰
在今天,纸媒出版行业在收缩,有性格的出版物就更少的情况下,却出现了这样一本书……
一
关于这本书
这本《艺术家书》(Artists’ Books)可以说
是一本同仁之书,这样说是因为,它是由一群对艺术家书着迷者的共同兴趣、志向、责任驱使而成的。
在这些人中,有的是长期研究艺术家书的专家;有的是致力于把书籍艺术推到极致而不懈努力的设计师;有的是艺术家手制书的创作实践者;有的是全球出版印刷行业顶流的企业家;有的是艺术家书的收藏者;有的是为消失中的纸媒书遗憾,用自己的方式工作的人;还有的是在国内大学艺术课程教学中开拓艺术家书领域的教师。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都有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执着,对新文化现象的敏感,对所做之事的热爱与敬业以及国际视野,从而走到“艺术家书”这个地界里来的。
这本书由“国际艺术家手制书联盟”策划。这个联盟发起于 2015 年第二届“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之际。2019 年 10 月讨论第三届手制书展方案时,一些国际手制书艺术家在京期间,由雅昌文化集团主办,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成立联盟。联盟的定位是“一个国际性艺术家手制书的专业性学术社团组织”,并决定在中国出版联盟学术图书系列。其宗旨是:传播艺术家手制书理念,推动艺术家手制书发展,梳理介绍相关学术理论,创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一系列与国际同步并有中国特色的,有质量、有性格的出版物。
随后,策划图书系列的核心成员细致讨论了第一本书的定位及内容:通过专论、翻译和访谈形式,对艺术家书概念进行分析与介绍;阐明艺术家书与青年文化及当代艺术之关系;分析中国文化与艺术家书之关系与前景;介绍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家书;研究国内外艺术家书的发展趋势,集结艺术家书相关理论文献;跟踪展览活动、收藏等相关资讯。
接下来,郭蕾蕾、杨林青、白魁、苏菲、李沐等,开始为这些目标的实现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有目的地关注国内外各种艺术家书的动向、与相关专家沟通、组稿、翻译、联系出版社、亲临国内外活动现场等。例如 2023 年在上海 UNFOLD 书展上举办了“The Book As Art——艺术家手制书课程教学展暨《艺术家书》创刊特展”,展览集结了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在艺术家手制书教学方面的实践成果,并就相关课题举办了讲座与对谈,用学术的方式为第一本书的面世做了预热。
二
关于艺术家书之概念
本系列书以“艺术家书”为名,是来自英文“Artist’s Book”的直译。
人类制书有几千年的历史。制书的原始属性是用一种讲究的方式将信息收纳于一体,或将其作为象征物,便于保存和移动。从大约 5400 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等文明使用滚筒印章制造印制品和楔形文泥板算起,到中国约 3600 年前的串甲骨,到西汉末年的编竹简,再到约 2200 年前汉代造纸术的出现,又到公元 868 年中国唐代出现的雕版印刷品……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展开了人类制书的历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特别是工业文明印刷机械的出现,让书从少数人的拥有物,很快变为批量的工业产品。书的普及培养了大众,尤其是知识界对“书”这种神奇之物所蕴含的,其他人造物所不及的传递知识、调动思想能力的崇尚,当然也培养了大量阅读者接触纸媒的嗜好。今天,突如其来的电子科技,让这上千年形成的嗜好开始被触屏阅读取代。今天每个人随身携带的手机,堪比一个“大英图书馆”,它信息丰富、随时更新、检索便捷,很多方面都优于实体图书馆。这让纸媒读物生产逐渐沦为夕阳产业,但这种转型同时也为艺术家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书正转型为可把玩的艺术品,既满足人们对书籍的情感,又兼具了今人对阅读视觉化和互动的趣向。
书籍漫长的发展历史,艺术家书与艺术、手工、机械之间的交叠关系,与人类其他表达形式间的借鉴关系,与普通生活方式、用品之间的模糊界线,使得艺术家书的概念难于被界定与命名。2012 年策划首届“钻石之叶”展时,用的是“艺术家手制书”。当时的考虑是,把“Artist’s Book”直译为“艺术家书”不易与“艺术家精装画册”或“有关艺术家的出版物”区分开。对这个领域有更多介入后,我发现,几乎任何称谓都无法指代艺术家书的丰富性、变异性以及历代作者创造出的真正面貌。我想,但凡具有超前性质的东西,打破了人为的文化逻辑和知识排序,就不知道该把它们往哪里放了。由于手制书艺术的跨界,这一艺术形式集所有可能使用的手段与材料于一身,难于像油画、雕塑、国画、版画、壁画那样被归类。Artist’s Book 与其他领域的重叠、相互转换的关系,使其具备天然的试验性。当其他领域发展时,它自身的材料与形式也会有改变,比如有一种观点是 Artist’s Book 拒绝现代印刷品的大众化趋势,可现在由于当代印刷效果的多样性、个性化,大宗书籍产品也开始显示出手制书艺术的效果。再比如,幼儿园老师带领孩子做的手工书作业,由于孩子与艺术实质的部分更近,从他们手里出来的东西有时更艺术。Artist’s Book 与私人笔记本、手抄本、孤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版画家的组画与被收纳在一起,英文称为“portfolio”的艺术家书,要做概念上的区分吗?中国的册页传统中,一个本子 / 册页,经年累月由许多画家之手变为一本艺术家书,在本子与书的概念之间,忒修斯之船式的蜕变又该如何界定?这些都为“艺术家书”含义的界定增加了难度。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在西方,Artist’s Book 直到 20 世纪后期才被采用。用一个概念表示一种生动的事物,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艺术家书”几个字的内部,却蕴藏着比这几个字丰富得多的无限生机,正因此我们才对它如此着迷。
艺术家书似乎拒绝被界定,只能被描述。我曾经对艺术家书有过一段粗浅的描述:“艺术家手制书(Artist’s Book),这种创作形式是通过艺术家对‘图书空间 ’ 的巧思,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并融为一体的艺术。通过讲究的手段,将文字、诗情、画意、纸张、手感、墨色的品质玩到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抓住人类自有读物以来就再也挥之不去的对翻阅、印痕、书香的癖好,将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
三
艺术家书的魅力
艺术家书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艺术”“工艺”“书”。先说艺术:什么是艺术?自古有各种说法,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新阶段到来,对它的认识会有所改变。近年 AI 火热起来,就为我们更细致地分辨艺术与技术之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参照。我发现,每次科技的新突破都会让我们重新对焦过去的老问题,把它们重新倒腾一遍。“艺”与“术”天然是混在一起的,而现在的 AI 却可以把“术”的部分推进到比任何个人能力都强的程度。那“艺”的部分也能得到推进吗?我的回答是:“艺”的核心部分不能。因为这部分是自然人身上“分泌”出的一种特殊的东西,细腻无比,是独有的、随机的、拒绝总结的、不可复制的,它与“术”浑然为一体,造就了艺术。严格讲,我们的每一笔、每一下打磨,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被数据化的,就是 AI 不可企及的。
自从 AI 火起来,有些人担心自己做的事会被取代。说心里话,我却比过去什么时候都更喜欢艺术了,得意于自己不小心进入了如此重要的领域(如果艺术还被认为是个领域)。我敢说:AI 越发展,艺术就越重要,就越需要艺术与它较劲,以保持文明发展的平衡。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艺术的核心部分是最不易被 AI 替代的。手制书艺术充分体现了这不可替代的部分。
我总说:好的艺术家是些爱想事情的手艺人,思维常是在精工细做的过程中展开的。精工细作是工艺的属性,一般指靠自然人手的控制和人造机械控制下的造物水平,在精湛工艺完成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精湛之美,这精湛是建立在想法的精准之上的。各种精湛工艺的集合体往往让人爱不释手,这体现在今天的手机产品上。而手制书在艺术品类中,可以说是属于创意新颖、材料多样和工艺精湛的创作。
视觉艺术自古都是艺术家创作出作品,交于社会,服务宗教、贵族和大众,多是单方向输出式的。而进入现当代艺术阶段,艺术开始追求作品与观者的互动。进入数字时代,沉浸式体验与感应技术被艺术创作使用,出现了大量互动式、游戏性的作品。现在回看视觉艺术发展的历史,不得不说,艺术家手制书是最早具有互动性的视觉艺术。手制书艺术的这种特征,预示了参与制作的艺术家们对艺术与人类应有关系的期许。
手制书艺术率先把人类造物之一的艺术,拉回功能与审美共生的、自圆满的原初形态;而非助长把“艺术”从现实中单独抽离出来,变为难于接近的“学术”。文艺复兴中期,米开朗基罗等人的创造,显示出艺术表达思想的巨大能量,手艺人开始与文化人、哲学家平起平坐。但艺术家只管制作作品,而作品的解释多由学者完成,这样的副作用是,有时会把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远。由于艺术家书是文字与图像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作用、互为注释的艺术,因此它具有自我阐释的能力。人大体有两类,阅读型的和视觉型的,艺术家书把两类人拉到一起。当然也有综合型的,即那种文化型的艺术家或艺术型的学者。在艺术家书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应首推兼具诗人、思想家、画家、工匠几种身份于一身的,18 世纪英国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信奉基督教的布莱克,14 岁便进入一家雕版工作室做学徒,一生都靠自己的手工印刷技艺维持家人的生活。他对宗教和艺术(而不是对艺术体系)的虔诚,以及他集制作手制书艺术所需能力于一身的多重角色,使其创作出《天真与经验之歌》——手制书艺术最早的经典。
许多著名的现当代艺术家和优秀作家、诗人都参与过手制书艺术的创作。因为这种小型多样的表达形式更个人、更自由、更便捷,更像是“奇思妙想”型艺术家、作家的试验田——在艺术史严谨的画种分类和流派排序之外,在打字机整齐、枯燥的格式之外,呼吸流动的空气,尝试新的可能性。事实上,手制书艺术在激浪派、观念艺术等多个艺术运动中都起到过重要作用。这种创作形式不拘手法,各种材料为我所用,而这些又是现代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也足见手制书艺术的“前卫”性质。
现当代艺术家一直在做着逃离美术馆白盒子的努力,而艺术家书自带的印刷与复数基因,使其天生就流散在生活空间中,成为被携带的“展览”。这很像古代东方艺术流通的方式,古代东方没有美术馆和画廊,艺术是由文人墨客携一卷字画藏于宽袖中,当遇到知音时被拿出来示人。只有发现对方是行家,值得欣赏我的宝物时,才会展开更多,交流把玩一番。艺术品的拥有者与观者,都获得对艺术品掌控的满足。
翻动书页的快感,不仅来自每次翻动中所出现的惊喜,更细腻的分析,还来自翻动书页时所感受到的与自然配合的快感,感受着人为的控制力与自然力小小的、既较劲又顺应的舒适。这是作为自然万物一员的我们,所需要的天然节奏给予的亲和感。这快感加之对下页内容的期待、工艺的精彩绝伦、淡淡的书香加文青式的浪漫、艺术的小众品味……这一切混合起来,构成了艺术家书的魅力。
四
艺术家书的中国土壤
我们努力将“艺术家书”的概念引入中国,是基于一个判断:中国将是一个艺术家书的大国。
一方面,中国是发明造纸术的国度,这里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纸文化。另一方面,中国是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国度。从唐代至清代西方制书工艺进入中国的千年间,中国造纸、雕版、印法等特殊工艺,形成了完善的制书体系和独特的印刷文化的讲究与品味。
中国上古就有关于“图书”的神秘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到底什么是河图洛书,自古说法不一,但这无疑是华夏文明与哲思的根基。图书出现的神灵色彩,使其被视为神灵之物,让国人从骨子里对书、对读书人、对“有字的纸”有种敬畏。中国有“敬惜字纸”的习俗,即带字的纸头是不能秽用的,要收集起来,拿到文昌阁专用的字纸炉“无化”。在中国民间的多神崇拜中,从北宋初期就有祭祀“书神”的习俗,“司书鬼曰长恩,除夕呼而祭之……”历代科举制度,也强化着国人对书的崇拜。家喻户晓的古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只有读书优异者才能进入仕途。坊间还有“一本书不穷”的说法。这些都足见我们的文化基因与“书”的关系。
世界上绝大部分文字在形成初期,都是以符号图形开始,但由于人种发音的关系,大部分都演化为拼音体系,唯有汉字仍将象形的基因传承至今。方块汉字形意之间的特殊性,与读写者之间信息传递的特殊通路,都左右着中国人的文化性格、思维方式,以及文学、艺术、设计、阅读等方方面面。我们更像是一个读图的民族,都说今天是读图的时代,我们已经读了几千年了。一个汉字即表示一个意思,又是一幅图画、一个设计,也是一个故事。读一个汉字有点像读一页艺术家书,读一首律诗有点像读一本艺术家书,读的既是文也是图。再有就是,中国文人自豪于“诗书画印合为一体”,这不也是艺术家书的特征吗?这一切,必然成为中国艺术家书创作者得天独厚的养料。
东西方制书工艺发展的动力都源于对信仰的虔诚。在西方,基督教原教义的需要,让书籍厚重、坚固、装饰得繁密无比,无处不显示着永恒的真理与传播的耐久性。一部经典,似乎就是世界的全部;制作一部书,就要倾注人类工艺与绘画的全部技能,让“书”与凡世间其他物都不同,以此表达凡人与上帝的差距。而东方制书工艺的美学原则,始终没有离开过道法自然,普度众生,以及文人和善清雅的品味与价值观。东方书籍典籍浩瀚,但总是分类别册,轻薄柔软,便于享阅。东方制书讲究“不在华美,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形成中国书籍艺术的款式与讲究:开本、天头地角的尺寸、封皮的颜色与
题笺的位置,似乎都来自千古自然的法度,这法度一旦找到了,就历代遵从不变。中国特有的制书传统,虽然一度被现代机械制书工艺隔断,但我们的祖先对书籍至高的追求,作为民族的整体审美品味,必定存留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有些东西深藏在我们体内往往是自己不觉的,因为它藏得很深。我们的这些传统在全球化当代文化的背景下,必然成为我们理解艺术家书的新视角,激发出无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从首届“钻石之叶”展以来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艺术家书取得了惊人进展:首届展览只有几位中国艺术家参展,到三年后第二届时,已经能从 100 余件投稿中选出 50 余件 / 组出色作品参展;近年来,全国各地与艺术家书相关的展览、展会、讲座、交流、出版、工作坊等项目层出不穷;中国不少艺术院校开设了手制书艺术课程,都有不小的成绩。实体书店在一度萧条后,再起步时表现为更大规模和更时尚的文化艺术综合体,成为年轻人的光顾之地。上述分析让我们有理由说: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地,无疑是一个不同于别处的艺术家书生长的土壤。中国一定会有更多优秀、别样的艺术家书出现。
感谢编委会的各位专家,用他们宝贵的经验给予出版工作学术支持;感谢各位撰稿者睿智的思想贡献;感谢使出版得以实现的编辑团队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系列第一本书《艺术家书》设计者白魁的出色设计,这本身就是一次书籍设计的新实践;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张立红主任的支持;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
期待这个图书系列能成为有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并对眼下及未来文化生态有益的出版物。
2024 年 7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