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在火星买房:太空移民计划的可行性分析报告](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59681041.jpg)
《
在火星买房:太空移民计划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
售價:NT$
403.0
![人生拒绝清单](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72622212.jpg)
《
人生拒绝清单
》
售價:NT$
245.0
![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7/9787530224328.jpg)
《
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
》
售價:NT$
281.0
![哪吒之魔童闹海艺术设定集(預售,預計三月到貨)](http://103.6.6.69/upload/mall/productImages/y25/2/9787521772050.jpg)
《
哪吒之魔童闹海艺术设定集(預售,預計三月到貨)
》
售價:NT$
1010.0
![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8/9787222230293.jpg)
《
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
》
售價:NT$
551.0
![如何与鲸交谈:一次与动物交流的未来之旅](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59681249.jpg)
《
如何与鲸交谈:一次与动物交流的未来之旅
》
售價:NT$
398.0
![大学问·中国“马达”:“小资本主义”一千年(960—1949)](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6/9787559873750.jpg)
《
大学问·中国“马达”:“小资本主义”一千年(960—1949)
》
售價:NT$
359.0
![养育困境:孩子大脑、父母的语言与社会支持](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9/9787111761662.jpg)
《
养育困境:孩子大脑、父母的语言与社会支持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营造创意型班级,哺育个性化成长
学校教育的基础单位是“班级”,教师的“班级经营”状态决定了“学习团体”的性质与品格。从“学习共同体”的视点看来,我们需要从层级型班级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网络型班级组织”。这就意味着“创意型班级”的营造。
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正是在这样一个团体里练本领、学会生存的;而不断地引导这个团体走向成长与成熟的,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
|
內容簡介: |
本书旨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班级团体得以健康发展的指导观点与过程。事随时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 “学习”教学” “师生关系”等学校教育的关键词已经被重新定义,有关“班级”的认知也得到了更新。为此,本书将舍弃充满权威意味的“班级管理”一词,结合社会心理学的最新研究与课程改革的长期实践,从“班级团体”“班级改革”“班级愿景”三个方面总结21世纪“创意型班级”的经验,探索民主、平等、合作、成长的“班级经营”之道。作者力图尽可能准确地为读者展示全新的班级观念和心理咨询技术,为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班级经营提供策略性建议。
|
關於作者: |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 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教育 部教育学与心理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 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解码教育》《读懂课堂》《课程的逻辑》《学校的变革》《教学心理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译著《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参编《世界教育方法的改革》《教育方法》(佐藤三郎主编丛书,日本东信堂)等。
|
目錄:
|
第一编 班级团体 1
第1章 班级组织发展史略 3
一、 班级组织的确立 3
二、 班级组织的改造 5
三、 道尔顿制 7
四、 班级组织的再认识 9
五、 耶拿制 12
六、 协同教学 13
七、 不分级制 13
八、 班级组织改革 14
第2章 班级团体的特性 16
一、 班级团体的特性 16
二、 班级团体的基本视点 17
三、 班级团体的社会心理学架构 19
四、 班级团体发展的制约因素 24
五、 班级团体发展阶段论 26
六、 班级团体的功能 30
第3章 学习目标的共享与合作性学习活动 33
一、 学科内容与学习团体的关系 33
二、 学习活动的团体性 34
三、 标准参照评价中的学习观与团体现 36
四、合作性学习活动与成就目标 37
五、 学习目标的共享与学习活动的合作 39
第4章 互相学习的组织化与学习团体的形成 44
一、 班级中的个别差异 44
二、 通过互相学习加深学习 45
三、 作为团体的自立指导 47
四、 团体自立的指导 49
五、 学科、教材固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51
六、 与教授方式相对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53
第5章 班级内的成绩分化与选拔 57
一、 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筛选过程 57
二、 筛选的机制 63
三、 寻求与实践的接点 65
第6章 儿童的自律性动机 67
一、 课堂中的三种强化与动机作用 67
二、 自我调整模式中的动机作用说 70
三、 自我调整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72
第7章 儿童的归因与教师的指导 77
一、 儿童的归因 77
二、 教师对儿童的归因 80
三、 教师的指导与儿童归因的变化 81
四、 教师指导方法的新课题 84
第8章 影响生活主体形成的班级团体的作用 86
一、 儿童的生活文化与班级 86
二、 班级中儿童的发展 88
三、 教师的课题之一: 班级创造 92
第9章 教师的指导与民主型价值观的发展 99
一、 班级团体的指导 99
二、 教师的指导方式与儿童的活动 100
三、 教师影响力的源泉 102
四、 与儿童的发展水准相应的教师指导 104
五、 教师的指导与儿童“民主型价值观”的发展 106
六、 使每一个儿童得到发展的班级团体指导 110
第10章 教师的说服性沟通及其影响力 112
一、 班级团体中形形色色的沟通 112
二、 教师与儿童的沟通 113
三、 说服性沟通与教育性影响过程 114
四、 教师的说服性沟通 116
五、 对教师说服性沟通的逆反 121
第11章 班级“规则”的接受与排斥 125
一、 对“规则”的理解方式与感受方式 125
二、 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规则”研究 127
三、 从道德发展研究看“规则” 129
四、 儿童对“规则”的反应 133
第12章 教师的理解与学生指导 138
一、 教师对班级成员的认知 138
二、 教师理解儿童的推论过程 139
三、 教师对儿童所拥有的势力 141
四、 儿童的角色行为 141
五、 班级的认知与团体活动 143
六、 团体课题解决与班级团体 144
第13章 班级团体的基本课题 147
一、 对班级团体研究的要求 147
二、 关于班级团体的若干问题 152
第二编 班级改造 159
第14章 社会化的目标与班级建设 161
一、 学校帮助儿童实现社会化 161
二、 减少问题儿童的产生,变革学校制度 163
三、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形象 164
四、 班级经营的含义 167
第15章 班级“患病”的原因 169
一、 别提“这个孩子的家庭有问题” 169
二、 只有教师才能把“灰姑娘”变成“公主” 171
三、 问题儿童是整个班级的病征,其病根为何 172
四、 不要徒增心理咨询的人数 173
五、与大量的差生形成对比的软弱的资优生 174
第16章 “班级病”恶化的原因 176
一、 儿童为归属班级作出种种抗争 176
二、 抗争之一: 博取赞赏 177
三、 抗争之二: 惹是生非 178
四、 抗争之三: 分庭抗礼 179
五、 抗争之四: 伺机报复 181
六、 抗争之五: 自暴自弃 183
七、 恶化的症结不在儿童而在班级 184
第17章 您属于哪一类教师 186
一、 谁是造成班级病理结构的元凶 186
二、 教师成为专制者的原因 187
三、 无为而治的放任型教师 189
四、 如何当一名民主型教师 190
五、 教师易犯的五种毛病 191
第18章 如何使儿童学会合作 195
一、 只放弃“竞争原理”也许会更糟 195
二、 以“竞争原理”为基础的教育能否培养出竞争社会所需要的人 196
三、 真诚地尊重儿童 197
四、 完全信赖儿童 199
五、 切忌批判 202
六、 帮助儿童“自我宽容” 203
七、 无论如何不要发号施令 204
八、 儿童以教师为榜样采取行动 206
第19章 如何提高儿童的积极性 207
一、 给儿童勇气 207
二、 表扬未必能鼓起儿童的勇气 208
三、 对儿童的合作表示感谢 212
四、 对儿童的积极态度表示喜悦 213
五、 儿童失败时给他勇气 214
六、 如何鼓起失意儿童的勇气 216
七、 注意自己的感情色彩 218
第20章 如何使儿童学会负责 220
一、 绝对不惩罚儿童 220
二、 让儿童尝到行为结局的苦果 223
三、 谁该负起解决问题的责任 229
四、 厘清应当合作解决的问题 232
第21章 如何在班级中确立民主秩序 234
一、 构筑互相帮助的场所———班级 234
二、 培养班级中的民主精神 235
三、 透彻理解何谓“民主型规则” 238
四、 如何对待违反规则的儿童 240
五、 把班级交给儿童 242
六、 我们为什么说得这么刻薄 243
第22章 创造儿童相互帮助的环境 245
一、 班级的共同课题: 帮助问题儿童 245
二、 请小心措辞 246
三、 寻求全班的帮助 249
四、 摸清儿童施展的抗争手法 250
五、 定期开设咨询课 252
第23章 如何处置儿童的问题行为 255
一、 让儿童学会尊重 255
二、 惹是生非的儿童 257
三、 分庭抗礼的儿童 259
四、 顽童 262
五、 自暴自弃的儿童 263
六、 乱班 264
七、 打架儿童 264
八、 所谓“恶作剧” 265
九、 逃学儿童 266
十、 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儿童 267
第三编 班级愿景 269
第24章 作为学习团体的班级 271
一、 班级·学习·指导 271
二、 作为学习团体的班级的形成 279
三、 班级的纪律与风气 287
第25章 走向创意型班级的营造 292
一、 班级与“班级经营” 292
二、 “创意型班级”与能动学习 295
三、 社会关系资本与“创意型班级” 298
四、 “创意型班级”的营造 301
结语 四种团体理论述略 304
一、 团体动力学理论 304
二、 社会计量理论 305
三、 集体主义理论 306
四、 学习共同体理论 307
|
內容試閱:
|
一
“班级”这一团体,对教师而言是头等重要的实践据点;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要全身心地投入,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与生活的据点,是交织着忧与乐、酿造着明天的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可以说,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正是在这样一个团体里磨炼本领、学会生存的;而不断地引导这个团体成长与走向成熟的,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
本书的主旨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班级这种团体得以健康发展的指导观点与过程。
教师的教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的班级经营,是通过班级所有成员参与的种种 活动,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成功感。这种成就感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倘若您的班级不能给儿童一定的成就感,而是日复一日地让他们尝尽挫折感、失败感,那么,班级已经不能称之为“班级”;身为教师的您,也不足以以“教师”自许。儿童一时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或失败乃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持续地付出辛劳、付出努力,同样也是必要的。不过,归根究底,总要使每一个儿童都有实现了某个目标、获得了某种成功的充实感。因为唯有成就感、成功感,才能为每一个儿童带来尊严、勇气和光明。
如何提高我国中小学的班级经营水准,使每一个班级都真正称得上“学习团体”,每一个儿童都真正不愧为“学习主体”,尚须我们在班级理论与班级实践两个层面上不断地艰苦努力。
本书分为第一编“班级团体”(第1—13章)、第二编“班级改造”(第14—23章)、第三编“班级愿景”(第24—25章)三个部分,系统地介绍班级经 营的基本概念和具体策略。
二
第一编“班级团体”透视班级组织的演变,考察班级团体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心理结构。这种透视和考察,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对教学的个别化与团体化的对立和调整的历史分析,也是对班级团体所拥有的教育意义的心理学分析。班级组织尽管经历了严峻的舆论责难,但它终究在学校教育中扎下了根,其作为今日学校教育的单位团体、基本团体,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如今,班级团体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班级经营”也成为师范院校的独立学科之一。这是什么道理呢?
其理由之一在于,教育原本就是在团体中才能形成的社会现象。团体成员通过 班级中的人际交往,可以更容易、更强烈地受到相互影响和感化。正如杜威(J. Dewey)所说: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也就是说,个人是在社 会中、为了社会,也借助社会才得以生存的。”倘若将杜威所说的“社会”换成“班级”,同样可以贴切地传达班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其理由之二在于,班级团体内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左右着班级团体及班级中儿童的学习活动。亦即,由于班级规模,儿童的学习与生活的主要据点——教室,教室的设施设备,儿童的家庭环境,学校周围的社区环境,儿童自身的智力、情感、社会性发展,以及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个性及其教育方法的优劣,班级团体的人际关系是相当复杂多样的。要阐明这些问题,就得依赖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 卫生学、团体动力学等的研究。
第二编“班级改造”是以阿德勒(A. Adler)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探索为实践基础而得出的班级经营心理学分析。众所周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事战争孤儿和不良少年的教育工作,并创立了划时代的“阿德勒心理学”的咨询理论与方法,被世人誉为“勇敢和希望的使徒”。 在他逝世后,其弟子德雷克斯(R. Dreikurs)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和方法,把原本仅限于一部分咨询专家独享的理论扩展为简明实用而人人能掌握的知识体系,因此被 誉为“教师的教师”。本编的中心议题就在于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套灵活的咨询理论 与方法,引导教师着眼于班级结构的改造,使班级从传统的“竞争原理”的轨道转入 “合作原理”的轨道。
第三编“班级愿景”旨在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概念架构或观点,并使读者相信,面对21世纪的挑战,班级团体不仅不会灭亡,而且愈益显示其对教育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