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机农业
》
售價:NT$
137.0
《
穿搭也有公式:100个不过时的搭配
》
售價:NT$
219.0
《
不完全契约
》
售價:NT$
454.0
《
精魂从脚底升起:洛尔迦演讲录
》
售價:NT$
301.0
《
知脊:脊柱使用说明书
》
售價:NT$
500.0
《
中国早期民法新论:案例、法规、概念与法律之外
》
售價:NT$
245.0
《
六星纪元:盟战时代
》
售價:NT$
398.0
《
明代女真史
》
售價:NT$
485.0
|
編輯推薦: |
数字化转型是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企业数字化转型第一步应该做什么?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什么是数字化系统设计的核心?如何充分利用数据?如何建立跨企业边界的数字化系统?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组织文化方面的挑战?为什么数字化转型需要持续改进?问题太多了无从下手吗?打开这本书,你会从里面找到答案。
|
內容簡介: |
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数字化管理架构师”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由七个步骤构成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方法论框架,同时将管理的原则、方法与工具也嵌入这个框架的七个实施步骤当中。对数字化转型的规划者、推动者、实践者而言,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更需要的是一个可实施的、包含步骤与工具的系统性框架。本书将数字化转型框架拆解为战略驱动的数字化系统思考、数字化战略的目标设定、数字化转型的体系设计、基于数据与系统集成的数字化系统、跨企业边界的数字化系统、数字化转型中的变革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改进七个步骤。这一框架既是对以往作者的研究经验、实践观察以及企业咨询的总结和提炼,而且在面向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培训课程中也非常受欢迎。
|
關於作者: |
郭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全球化制造与创新管理联合研究中心中方副主任、阿里巴巴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1/05-2020/12)、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017/04-2022/04)。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9)。著有《商业模式创新》(中信出版社)、《华为管理变革》(中信出版社)等。
|
目錄:
|
第1章 数字化大浪潮 1
数字化的加速:偶然与必然 2
数字经济的发展 4
数字化对企业的影响 6
跳出现象看待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11
第2章 数字化背景效应:底层逻辑 15
无处不在的数字化 16
这是一个建立在连接基础上的世界 18
连接对于个体的意义 19
连接对于企业的意义 23
产业互联网的兴起 25
第3章 透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27
以终为始 28
数字化企业基本特征之一:智能(smart) 31
数字化企业基本特征之二:敏捷(agile) 37
数字化企业基本特征之三:精益(lean) 40
数字化转型的解析视角 43
第4章 步骤 1:战略驱动的数字化 46
战略赋予数字化灵魂 47
数字化转型价值=战略×数字化系统 49
战略差距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方向 52
为什么数字化不能完全外包 55
第5章 步骤 2: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设定 58
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出发点 59
识别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65
建立并运用业务收入模型 68
解决商业模式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73
基于流程诊断与优化的目标生成 76
第6章 步骤 3:数字化转型的体系设计 83
数字化系统设计的核心是技术吗 84
业务-管理-IT的集成 87
数字中台的构建 89
管理视角的IT系统设计 91
建立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地图 93
建立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基础 96
第7章 步骤 4:内部数字化系统——数据与系统集成的魔术师 99
数据的应用场景 100
企业在数据运用上的典型痛点 107
数据集的质量衡量标尺 112
数字需求的生成 116
数字报表的设计 122
数字化系统的集成 125
第8章 步骤 5:外部数字化系统——穿梭于产业链的跨边界舞者 129
数字化供应链 130
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治理 132
产业互联网兴起带来的融合与生态化特征 136
数据治理 139
第9章 步骤 6:希冀与惯性的博弈——数字化转型中的变革 142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蕴含风险的大规模组织变革 143
数字化转型应该由谁来负责与推进 145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是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基础 148
驾驭组织与文化的变革 150
组织变革的实施技巧 154
第10章 步骤 7: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改进 160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161
建立“数据文化” 165
基于PDCA的行动逻辑 167
数字化成熟度的动态推进 170
第11章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174
确定最好的启动时机 175
学会如何“学习” 179
成功的关键要素 182
开启这场需要智慧与勇气的旅程 188
|
內容試閱:
|
(一)
每一本书,在我的理解里,都可以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载体。因此,写作的过程,就成为作者向他们心目当中的“阅读者”来展开他们的思考的过程,因而“谁是我们心目当中最为适合的‘阅读者’”,一定会成为写作的一个重要起点。当我在最初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数字化管理架构师”。
那么,“数字化管理架构师”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毫无疑问,这个是以前未曾有过的一个提法,我在这里很想对此予以阐述,而且这也是本书很重要的一个思考出发点。
事实上,“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这个词,当人们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数字化以及数字技术在这当中所可能有的重要作用,即使我们可能并不完全确定数字化转型究竟具有怎样的确切含义。在我过去的研究与观察中,可以看到那些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上具有关键地位的高层管理者,他们在谈论数字化转型时,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被放在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的技术面,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如何选择“更好的”数字技术系统和工具,当然同时他们也担心数字化转型可能会需要在这些数字化系统和工具上进行过大的投入。
然而,数字化转型所需要思考的并不仅仅是数字技术的那一面,它更像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游戏。我们可以把数字化转型理解为这样的一种过程,它是由战略牵引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增长为目标的,向以智能、敏捷、精益为基本特征的数字化组织形态转变的,具有全局性的组织变革过程。为了有效地制定数字化转型的规划、成功地推动数字化转型并最终达成预期的转型目标,企业需要把业务运营、组织管理、数字技术这三者较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需要将数据集成、系统整合和流程优化作为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基础,涉及组织在思维方式乃至文化与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以至于在《哈佛商业评论》的“The AI-Powered Organization”这一辑中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在打造AI赋能的组织当中,技术并非是最大的挑战。文化才是。”更为公允地讲,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企业的过程中,一些情况下,技术确实会构成最大的挑战;不过在更多的情境下,技术并不是唯一关键的挑战。
在我看来,企业成功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两种角色的存在?——数字化技术架构师和数字化管理架构师。数字化技术架构师需要具有非常扎实的数字技术专业技能,能够对数字化系统的技术架构有着全面的理解,并且能够通过架构设计将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与数据进行有效集成,以及为数字化系统的可拓展性提供一个长期的基础。而数字化管理架构师则是从业务运营与组织管理角度出发,思考数字化系统如何与战略、业务和组织产生关联,并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客户(或用户)创造价值、构建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这两种角色所需要的技能基础存在着差异,并且他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补性 ,这两种角色的充分发挥以及良好互补对于数字化转型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毫无疑问,数字化技术架构师与数字化管理架构师这两种角色可以是由同一个人来承载。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能够同时胜任这两种角色的人才是不多的,远远满足不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需求。这是因为同时要对数字化技术、业务运营、组织管理都具备较为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完整方法论,通常是巨大的挑战。
因而,我们需要大量的数字化管理架构师。这就是这本书产生的初衷。
(二)
与此同时,我们知道不同的企业,由于组织规模带来的管理复杂性差异、由于行业差异带来的业务属性不同以及由于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基础不同带来的数字化系统需求差别,使得它们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实施路径都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
在本书中,我们所基于的企业画像是那些组织规模中等、非数字化原生企业,并且在业务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涉及到研发、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典型的如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这并非是因为本书中所讨论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与管理原则不适合于这个企业画像之外的那些企业,而是因为:(1)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他们具有较为充裕的资源可以投入到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系统和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商方面有较大的选择余地,甚至在企业内部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或数字化部门来实施数字化转型,本身也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建立了自身的方法论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2)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或者是业务流程较窄的企业,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往往是聚焦在“点”上而不是在“面”或“系统”上。即便如此,对于这两类企业,对于那些正在或即将承担数字化管理架构师角色的人,本书所讨论的问题以及所给出的框架,依然具有相当程度的适用性与可用性。
(三)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在数字化浪潮正在逐渐改变每一个行业的今天,没有哪个企业会否定数字化系统的价值或否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所以我们经常说,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从以前的一道选择题变成了今天的一道必答题。不过,非常有趣的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他们对于数字化转型却普遍带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认可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相信或期望数字化能够为企业带来好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他们在踏上数字化转型旅程之前有有着诸多担忧,不知道如何来规划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担心由于经验的缺乏而无法很好地驾驭数字化转型过程,也担心在数字化上投入的资源、资金和时间不能带来合理的投资回报。为此,他们通常会去向那些标杆企业学习,学习他们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最佳实践,但很多时候这样的做法也没能完全解决他们的担忧。
这是因为那些来自标杆企业的具体实践做法,在表现形式上是具有多样性的。每家企业具体的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策略与做法都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战略、业务、组织的特点而与他们的同行有所不同。单纯的模仿或照搬很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正如我们在这之前所强调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全局游戏”,要理解与驾驭数字化转型过程,我们需要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方法论框架,来帮助我们把数字化转型所涉及到的那些要素、内容和过程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避免由于碎片化思考和碎片化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困惑。
为此,我们在本书中给出了一个由七个步骤构成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方法论框架,我们的管理原则、方法与工具都是嵌入在这个框架下的七个实施步骤当中。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规划者、推动者、实践者而言,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性探讨,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可实施的、包含步骤与工具的系统性框架。本书的第1~3章对数字化背景、数字化的底层逻辑和企业数字化的本质进行探讨,目的是给后续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框架的提出提供思想上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本书第4~10章,将数字化转型框架拆解为“战略驱动的数字化系统思考”“数字化战略的目标设定”“数字化转型的体系设计”“基于数据与系统集成的数字化系统”“跨企业边界的数字化系统”“数字化转型中的变革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改进”这样的七个步骤。这七个步骤之间不论是在逻辑还是在实施上存在着内在关联。最后,我们在第11章中对数字化转型的启动时机、如何更好地进行最佳实践学习、获得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
(四)
本书的写作,与我以往的一贯习惯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正式开始写作之前,我会先着手拟写一份写作提纲,确定整书的章节目录以及各个章节的写作要点。这就如同建造一座楼宇,需要先有一份设计图纸。我一直把这种写作方式视为是保证整书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所需要的必要基础,尤其是对于此类非常强调内容的结构性、系统性的书稿写作。写作提纲大致有18 000字。然后我花了一些时间跟我写作本书的合作者——王真、谭子雁,讲解了我的整体构思以及各个章节要点背后的意图和思考。
本书由我写作了前言、第1章到第4章、第7章的前4节、第9章和第11章;王真撰写了第6章、第7章的后2节和第8章;谭子雁撰写了第5章和第10章。由我对于这些章节进行了文稿上的修订和统稿。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分头对书稿进行了通篇核对,并各自在必要的地方做了少量的文字修订和补充,主要是补充了一些小案例。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吴亚军编辑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的大力支持。此外,我们也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072158)的支持,正是这个研究项目触发了本书写作的最初想法,并且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使得我们有丰富的机会去接触和思考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实践,以及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思考框架。这本书的出版还需要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著出版计划所给与的支持。
当然,作为本书框架的构思者,书中如有错误或不足之处,依然是我的责任。如果读者愿意对本书中的内容、观点和逻辑提出改进的意见及建议,我们欢迎之至并在此先表示由衷的谢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