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
售價:NT$
408.0
《
人间来过:百岁医师的人生处方
》
售價:NT$
250.0
《
湿胖2
》
售價:NT$
286.0
《
日本名厨高汤研究全书
》
售價:NT$
449.0
《
犹太古史
》
售價:NT$
908.0
《
四轮驱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数智化创新之路
》
售價:NT$
454.0
《
帮凶:全二册
》
售價:NT$
407.0
《
红楼游园一步一景:详解红楼梦中的园林和建筑 配有人物关系图 赠送大观园全景图 精美书签
》
售價:NT$
407.0
|
內容簡介: |
俄国诗歌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全面探究其生成渊源和发展脉络,对于弘扬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古罗斯与近代俄国诗歌发展史》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成果。本书以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诗歌为研究对象,分为“古罗斯:俄国诗歌的渊源”“十八世纪:俄国诗歌的成形”“黄金时代:俄国诗歌的辉煌”“多元发展:现实与唯美的冲撞”四个部分,力图对古罗斯及近代俄国诗歌的发展作连贯的、完整的书写,对其渊源和成形以及发展历程作宏观的概论和微观的审视。本书以中国学者的学术视角,以世界诗歌的整体发展为参照,对俄国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俄国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以及其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独到意义等命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
關於作者: |
吴笛,文学博士,现为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讲席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并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主要从事英美诗歌研究、俄罗斯诗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外国文学项目的研究。出版《英国玄学派诗歌研究》《俄罗斯小说发展史》等学术专著15部,《苔丝》《雪莱抒情诗全集》等译著30多部,《外国名诗鉴赏辞典?古代卷》等编著80多部。研究成果多次获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多次获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
目錄:
|
目 录
绪论:历史发展进程的精神火花 /1
第一编 古罗斯:俄国诗歌的渊源
第一章 俄罗斯诗歌的起源 /19
第一节 古罗斯诗歌的生成与十至十六世纪诗歌的发展 /21
第二节 口头诗歌与古代民谣 /26
第三节 《囚徒丹尼尔的言论》/36
第二章 英雄史诗与《伊戈尔远征记》/40
第一节 英雄史诗概述 /40
第二节 《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与书写艺术 /42
第三章 “壮士歌”的生成与发展 /47
第一节 “壮士歌”概述 /48
第二节 基辅系列“壮士歌”与伊利亚?穆罗梅茨传奇 /54
第三节 诺夫哥罗德系列“壮士歌”与萨德科传奇 /57
第四章 十七世纪俄罗斯诗歌与音节诗体的形成 /62
第一节 十七世纪诗歌概论 /62
第二节 《戈列 兹洛恰斯基的故事》/68
第三节 西梅翁?波洛茨基的诗歌创作 /72
第四节 安德烈?别洛博茨基的诗歌创作 /79
第二编 十八世纪:俄国诗歌的成形
第五章 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诗歌 /87
第一节 古典主义诗歌概论 /88
第二节 特列佳科夫斯基的诗歌创作 /108
第三节 康捷米尔的诗歌创作 /119
第四节 罗蒙诺索夫的诗歌创作 /124
第五节 苏马罗科夫的诗歌创作 /133
第六节 杰尔查文的诗歌创作 /141
第六章 十八世纪感伤主义诗歌 /154
第一节 感伤主义诗歌概论 /154
第二节 拉吉舍夫的诗歌创作 /172
第三节 德米特里耶夫的诗歌创作 /176
第七章 卡拉姆津的诗歌创作 /184
第一节 俄国感伤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84
第二节 感伤主义的风景主题与忧伤情调 /186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苦难抒写与感伤情怀的呈现 /190
第三编 黄金时代:俄国诗歌的辉煌
第八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 /203
第一节 浪漫主义诗歌概论 /204
第二节 格涅吉奇的诗歌创作 /232
第三节 巴丘什科夫的诗歌创作 /235
第四节 维亚泽姆斯基的诗歌创作 /239
第五节 杰尔维格的诗歌创作 /244
第六节 巴拉丁斯基的诗歌创作 /247
第九章 茹科夫斯基的诗歌创作 /257
第一节 发现普希金诗才的优秀诗人 /257
第二节 茹科夫斯基诗中的梦境与自然 /261
第三节 茹科夫斯基的叙事诗创作 /268
第四节 茹科夫斯基诗中的自我色彩 /270
第十章 普希金的诗歌创作 /273
第一节 普希金诗歌创作概论 /273
第二节 普希金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282
第三节 普希金长诗与诗体小说的艺术创新 /291
第十一章 莱蒙托夫的诗歌创作 /310
第一节 莱蒙托夫诗歌创作概论 /310
第二节 莱蒙托夫诗歌的艺术贡献 /317
第十二章 十二月党人诗人的诗歌创作 /328
第一节 十二月党人诗歌创作概论 /328
第二节 雷列耶夫的诗歌创作 /338
第三节 丘赫尔别凯的诗歌创作 /341
第四编 多元发展:现实与唯美的冲撞
第十三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诗歌 /349
第一节 十九世纪中后期现实主义诗歌概论 /350
第二节 谢甫琴科的诗歌创作 /370
第三节 屠格涅夫的诗歌创作 /374
第十四章 十九世纪唯美主义诗歌 /381
第一节 十九世纪唯美主义诗歌概论 /381
第二节 阿?康?托尔斯泰的诗歌创作 /397
第三节 费特的诗歌创作 /403
第四节 迈科夫的诗歌创作 /412
第十五章 涅克拉索夫的诗歌创作 /420
第一节 抒写公民情感的“公民诗人” /421
第二节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429
第十六章 丘特切夫的诗歌创作 /436
第一节 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抒情诗人 /437
第二节 丘特切夫诗歌中的哲理抒情 /439
结语 /456
参考文献 /462
一、中文文献 /462
二、英文文献 /467
三、俄文文献 /470
索引 /485
后记 /495
|
內容試閱:
|
绪论:历史发展进程的精神火花
这部专著拟要探究的是俄罗斯诗歌自起源到繁荣的发展历程。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从丰富的语言矿产中提炼出来的语言艺术的精华,同时也是人类思想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各个时期人们相互之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英国诗人雪莱曾经深有体会地说道:“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的记录。”可见,诗不仅是人类心灵历程的记录,而且是良善的心灵才会具有的良善的记录。纵观世界诗歌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说,诗歌是人类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以及个体心灵轨迹的最妥帖的呈现,是人类无穷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的生动体现,更是民族语言艺术的精华和精神文化的象征。“诗歌是引导和照耀人类走出混沌奔向文明的一柄火炬,是滋润生命的一湾清泉,更是弘扬人性的一道夺目的光芒。”
一
我们追溯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诗歌是现有一切文学类型的最初的起源,包括戏剧、小说在内的其他文学类型都是基于诗歌而得以发展的。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文学艺术成就的最早的体现。而且,诗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类智慧的生成和语言呈现。“诗的力量的定义之一:它把思想和记忆十分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以至于我们无法把这两种过程分开。……诗性的思考被诗与诗之间的影响融入具体语境。”可见,诗是类精神历程的重要记录以及人类各个民族文明互鉴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然而,就俄罗斯诗歌而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诗歌艺术成就是落后于世界诗歌发展进程的。古罗斯文学缺乏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流行时期的那种诗歌艺术的辉煌。即使是在俄罗斯文学内部,在公元十世纪至十七世纪的古罗斯文学中,俄罗斯的诗歌成就也是不如散文体文学作品的。虽然“壮士歌”等民间诗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就经典作品而言,无论是在《往年纪事》还是在《洞穴修道院费奥多西传》或是在《拔都侵袭梁赞的故事》等一些重要作品中,是很难探寻到诗歌艺术要素的。这一点,是明显有别于西欧文学的。所以,俄罗斯学者认为:“古罗斯文学属于特殊类型的中世纪文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古罗斯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因为,“教会将民间艺术视为意识形态上的异端,不断地竭力借助审美距离将自己与民间创作隔离开来”。但是,到了十七世纪,情况有所改观。自从《多彩的花园》这一俄罗斯诗歌史上的第一部书面诗集出版之后,俄罗斯诗歌结束了古罗斯的诗歌发展进程,其后,经过两百年时间的努力,俄罗斯诗歌一改其持续数百年的落后状态,达到俄罗斯诗歌艺术发展的辉煌。
自十八世纪起,俄罗斯诗歌率先发展,一改音节诗体的桎梏,找到了理想的音节—重音诗律,从而开始领先于散文体作品,在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和感伤主义文学思潮中,经过罗蒙诺索夫、特列佳科夫斯基、康捷米尔、卡拉姆津等诗人群体的共同努力,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了理想的成就。跨入十九世纪之后,诗歌在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和着生活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凝聚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精神火花,记录着俄罗斯民族心灵的历史,俄罗斯诗歌以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在世界诗歌发展史上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宝贵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以伟大诗人普希金为代表的抒情诗佳作,愉悦了无数的心灵,极大地感染了包括中文读者在内的众多读者。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说:“在俄罗斯如此慷慨地奉献给人类的无价的精神遗产中,俄罗斯抒情诗占据特别的地位。”
然而,在十七世纪之前的世界诗坛,俄罗斯诗歌的艺术成就相对而言显得比较有限,这主要是传播载体和传播途径的限定所造成的。并不是说俄罗斯民族的祖先缺乏诗意,或是没有重视诗歌的创作,而是作为俄罗斯诗歌艺术源头的一些诗作,因为未能得到有效传播,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未能流传下来。
就俄罗斯诗歌的发展历程而言,如果进行追溯,最早的源头应推口头上流传的“圣诞歌”(коляда)、“壮士歌”(былина或俗称“старина”)等民间文学作品,当然也应包括一些口头流传的民间谣曲(народнаябаллада)。但是,由于当时传播途径的限定,这些创作没有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这些通过口头流传而存在的处于“脑文本”状态的作品,随着脑文本所有者的死亡而消失了。很多珍贵的口头诗歌多半沉没于那些不可复现的年代,而最早的形成文字的诗歌成就,则是十二世纪的《伊戈尔远征记》。这部描写抵御外敌侵略的诗篇,不仅是古罗斯文学中的最卓越的成就,而且与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英国的《贝奥武夫》,以及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作品一起,成为中世纪英雄史诗的代表性作品,以其爱国主义的热忱和高度的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俄罗斯诗歌现存的最早的艺术成就之一。
“基辅罗斯书面文学传统的开始,取决于对基督教的接受。”自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定基督教(希腊东正教)为国教,从而使俄罗斯文学得以产生起,直到十七世纪的漫长的时间里,俄罗斯诗歌发展极为缓慢,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诗歌理论,都远远落后于英、法等一些西欧国家,也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
概括起来,古罗斯的诗歌艺术成就与古罗斯的社会历史语境具有一定的关联,主要体现于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是基辅罗斯时期。在古罗斯,“系统的文学活动是在988年基督教被接受之后才开始的”。所以,“中世纪的俄罗斯文化始于十世纪的来自拜占庭的基督教化”。基督教的接受极大地影响了文学以及文化的进程。现在流传下来的手抄文献中,绝大部分是与宗教相关的书籍。根据有关考据,“在保存至今的十一世纪至十二世纪的130多部手抄本书籍中,约有80部属于祈祷经书”。由此可见基督教对古罗斯文化产生的影响。然而,在随后的六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古罗斯文化与西欧等国家的文化相对隔绝。由于“基辅罗斯的自然群体是欧洲中南部的东正教斯拉夫国家”,所以,作为这样的东正教斯拉夫国家,与以天主教、新教为主体的西欧一些国家,缺少思想意识方面的共性。这一点,在基辅罗斯时期,更是显得突出。文学方面,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除了著名的《伊戈尔远征记》,还有一些民间诗歌。《伊戈尔远征记》这部史诗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方面,具有创新价值,在高度的音乐性、修饰语的运用、丰富的诗歌意象,以及艺术结构方面,都具有一些重要的开拓意义。
第二时期是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的异族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领域虽然已经有编年史等一些突出的散文体文学成就,但是,诗体作品相对而言还是较为贫乏,主要诗歌成就是《囚徒丹尼尔的言论》等诗作。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诗体作品中,明喻等一些典型的诗歌艺术技巧,开始得到广泛的使用,从而展现了诗歌艺术魅力的独到之处。
第三时期是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主要诗歌成就有《戈列兹洛恰斯基的故事》等诗体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诗歌成就还体现于音节诗的发展以及真正诗人的产生。尤其是波洛茨基的诗集《多彩的花园》,别洛博茨基的《五经,或关于最后四件事以及关于人的虚荣和生命的五卷短作集》等重要的诗歌作品,不仅使得俄语音节诗律得到探索和发展,俄语诗歌的韵律特征得到了最初的体现,而且也为俄罗斯音节—重音诗律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十七世纪,俄罗斯最早的论述诗歌的著作,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这是斯莫特里茨基(МелетийСмотрицкий)的《斯拉夫语法》(Грамматикаславенскияправильноесинтагма)。该书于1619年出版,其后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地广泛流传。《斯拉夫语法》中有一专章,题为“诗歌韵律学”(Опросодиистихотворной),探讨了有关格律诗的理论,并且引用和介绍了诸如“节奏”“扬抑格”等许多诗歌术语和诗歌基本概念,强调格律的意义。因此,这部《斯拉夫语法》得到了罗蒙诺索夫等学者的高度重视,将其与波洛茨基的《赞美诗集》等著作一起,被看成“通往博学的大门”。这部语法著作,对于俄罗斯诗歌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赞美诗集》的作者波洛茨基不仅创作了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集《多彩的花园》,而且率先将诗学从宗教题材脱离出来,让诗歌回归应有的使命和独立的价值。他受波兰诗歌的影响,引介了音节诗体,这一诗体风格显得庄严,同时也显得有些华而不实,但它统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俄国诗坛。
从公元988年到十七世纪末,在这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西欧诗歌在继承古希腊和古罗马诗歌遗产的基础上,由于密切的文化交流以及广泛的翻译和传播,在诗歌创作技巧方面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突出的诗歌艺术成就,涌现出一系列辉煌的诗歌经典,而且还诞生了但丁、彼特拉克、乔叟、莎士比亚、龙萨、贡戈拉等许多举世闻名的抒情诗人。然而,俄罗斯诗歌在这长达700多年的、缓慢的发展进程中,除了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未能产生任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人以及相应的诗歌作品,与西欧诗坛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不仅创作主题相对比较单一,而且,在诗歌形式方面,尤其在诗律学层面,尚处在漫长的、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和借鉴以及不断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不过,虽然书面诗歌相对而言落后于西欧文学,民间口头诗歌创作却显得非常繁荣,尤其是以“圣诞歌”“壮士歌”和英雄史诗为主要代表的民间诗歌,对于理解和认知长达七个世纪的古罗斯文化,具有独特的意义,正如俄罗斯诗歌史学者戈罗杰茨基所说,“谈论俄罗斯民间诗歌——这意味着谈论俄罗斯农民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历史、社会、家庭生活的各种形式,所有这些问题全都摆到了它的面前,不断地使历史现实显得复杂。俄罗斯抒情歌曲的特点是主题特别多,情感丰富,色彩斑斓”。可见,理解古罗斯诗歌与同时期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正是其研究意义所在。
二
进入十八世纪之后,俄罗斯文坛终于结束了长达700多年的“古罗斯文学”,进入近代文学的“新时期”,开始了诗歌创作的新的征程。在彼得大帝实行社会改革政策之后,国家政权和贵族利益得到了强化。彼得大帝逝世之后,叶卡捷琳娜一世于1725年登基,特别是自1762年起,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了她长达34年的执政,贵族的阶级特权更加突出地得到巩固和强化。俄罗斯诗坛随着俄罗斯社会思想的演变,在诗学思潮和艺术风格方面都经历了迅速的变化,发生急剧的变革,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并且开始改变与世界文学主流脱节的弊端,主动学习西欧的先进文化,学习西欧的诗歌创作技巧,力图融入世界诗坛。自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过60年时间的不懈努力,俄罗斯诗歌中的古典主义得以成熟,并且融汇了启蒙主义的内涵;接着又经过大约10年的时间,在卡拉姆津、德米特里耶夫、杰尔查文等重要诗人的创作中,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思想桎梏,为感伤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并且为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诗歌创作的辉煌,以及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诗歌最初的代表有康捷米尔和特列佳科夫斯基,此后还有苏马罗科夫、杰尔查文,以及波格丹诺维奇等诗人。康捷米尔被认为是第一个在作品中将诗歌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诗人,他的一些诗作讽刺了各种守旧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弊端,而且,极为可贵的是,他的诗蕴含着高度的公民意识和爱国主义热情。但是,他又深受音节诗体的影响和限定,在诗歌语言方面显得很不协调。这一局面的改善首先归功于特列佳科夫斯基,是他把重音诗体带进了俄国文学,把俄罗斯诗歌从不自然的音节诗体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良性的发展阶段。特列佳科夫斯基于1735年所写的《俄罗斯诗歌创作简要新方法》,首次提出俄语诗歌应该用重音诗体代替音节诗体,创造性地建构了音节—重音诗律体系,并以自己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俄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于发展俄国诗歌和文学理论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奠基意义”。
随后,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学者兼诗人罗蒙诺索夫在净化俄罗斯民族语言以及在俄语诗歌的诗体改革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著有论文《关于俄罗斯诗歌规则的信》,发展和深化了特列佳科夫斯基所提倡的观点,彻底推进了用重音诗体代替音节诗体的诗体改革,使俄罗斯诗歌最终具备了优美的形式和鲜明的音乐性。
在思想倾向和创作主题等方面,俄国古典主义诗歌也具有一定的典型特征。促使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西欧诗歌具有相同之处,都是以这种古典主义思潮来强调准则与典范的重要性,以便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强化统治阶层的应有的地位。然而,尽管俄国也和西欧一样,正处在君主专制时期,但贵族与资产阶级并非像西欧那样势均力敌,而是完全由贵族阶层统治,古典主义诗人也多半是宫廷的官员或得益于集权统治的贵族阶层,因此,俄国古典主义诗歌基本上是贵族中的先进分子的世界观的呈现,他们对俄国社会政治生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当俄国接受古典主义的时候,在古典主义的发源地——法国,古典主义的极盛时期已经成为过去,而且在十八世纪,在法国又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康捷米尔、特列佳科夫斯基等人都曾在法国居住过较长时间,而且还参与文学交流活动,深受法国文学思潮的影响以及法国文化的熏陶,所以,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又带有鲜明的启蒙主义色彩。很多古典主义诗人,如特列佳科夫斯基和罗蒙诺索夫等,本身就是著名的学者,他们以哲学、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等知识的光辉,启发人们的智性,主张恢复理性的权威,反对封建与愚昧,争取文明与进步。如康捷米尔的《致智慧》,对形形色色崇尚愚昧的人们进行了揭露和讽刺,并把诗人看成科学与教育的卫士。擅长于创作风格庄严崇高的颂诗的罗蒙诺索夫,不仅创作了歌颂开明君主的《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等诗篇,而且也在一些作品中赞颂国家和民族的理性教育、科学文化、人类的文明与人的智慧,以及上苍的神圣安排等。他的《晨思上苍之伟大》等著名诗篇,虽然歌颂的是神力,蕴含着对超自然物体的一种信仰,实际上接近自然的化身,含有一定的科学思想和唯物主义的理念。
罗蒙诺索夫曾在自己的纲领性诗篇《与阿那克里翁对话》中,表示反对像古希腊诗人阿那克里翁那样歌唱温柔的爱情,而是要赞颂英雄们的不朽的荣耀。这种观点基本符合西欧古典主义诗学理论中有关克制个人感情、尊重王权和国家利益的主张。然而,苏马罗科夫、勒热夫斯基等人的诗歌创作,以及杰尔查文的部分诗作,却与这种主张背道而驰。他们不再局限于宣扬非个性化的忠君爱国和公民美德,也不再一味地主张以理性来压制情感,以公民义务及责任压制个人的感情和欲望,而是对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人的内心世界和自然本性作了深入的发掘。譬如,苏马罗科夫断然主张:“作者所写的内容,首先应是自己所喜欢的内容。”他还十分强调语言的明晰,认为“没有明晰的语言,也就不存在崇高的风格”。他和勒热夫斯基创作的一些以风格简洁、基调忧伤为主要特征的恋歌,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精神,以及对古典主义的种种清规戒律的突破。
这种突破在杰出的诗人杰尔查文的后期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位以歌颂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颂诗《费丽察颂》而闻名的诗人,在其后期创作中,从许多方面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桎梏。即使是他早期的颂诗,也不同于典型的罗蒙诺索夫的古典主义颂诗,而是具有鲜明的叙事性和浓郁的抒情性。杰尔查文的后期创作一扫古典主义惯有的格局,不再贬抑情感,而是如有的论者所说,成了一位“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家”,“全然沉醉于被想象力……所煽动的情感的火焰中,如痴如醉,拿起他的竖琴,听从心灵的指挥,放声歌唱”。由于杰尔查文的创作,俄罗斯诗歌向生活和现实跨出了新的坚实的一步。
十八世纪的最后十年,因为卡拉姆津、德米特里耶夫、拉吉舍夫等作家的诗歌创作成就,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的感伤主义时期。其源自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的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反对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崇拜,推崇情感,同时又受到启蒙主义的民主性的影响,重视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旨在唤起社会大众的同情之心。作为感伤主义重要作家和理论家的卡拉姆津,强调忠实于自然和想象的自由,认为诗歌的对象和灵感的主要源泉只能是自然,认为只有自然才是艺术的永恒的原本,是美与灵感取之不尽的源泉,他的这些观点,成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源泉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