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作为“分层”的增强现实叙事学

書城自編碼: 405926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
作者: 陈焱松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07856651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不可能的戏剧:洛尔迦先锋戏剧三种
《 不可能的戏剧:洛尔迦先锋戏剧三种 》

售價:NT$ 281.0
清史馆文人群体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清史馆文人群体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NT$ 806.0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日本社会心理发展史
《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日本社会心理发展史 》

售價:NT$ 403.0
康德希望问题研究
《 康德希望问题研究 》

售價:NT$ 500.0
十倍创新:企业十倍增长的底层逻辑
《 十倍创新:企业十倍增长的底层逻辑 》

售價:NT$ 398.0
艺术家的调色板
《 艺术家的调色板 》

售價:NT$ 857.0
大数据开发实战
《 大数据开发实战 》

售價:NT$ 607.0
中国史纲(张荫麟先生带你学历史!)
《 中国史纲(张荫麟先生带你学历史!) 》

售價:NT$ 250.0

編輯推薦:
作为继虚拟现实之后新的空间范式,增强现实空间是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叠加的连续统一体,打破了真实与虚拟、公共与私人、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壁垒,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拟态环境”。本书是一部关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专著,具有问题意识和前沿性,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讨了增强现实的媒介属性、增强现实的叙事理论、增强现实叙事的设计逻辑等议题,最终通过“分层”的方式创造出新的空间关系、空间体验及空间叙事。
內容簡介:
伴随位置媒介的兴起及技术媒介具身化趋势的增强,增强现实技术使人类感知空间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立出新型的“拟态环境”,即一种被增强的空间。本书基于增强现实媒介所表现出的未来可能性,沿着从技术到媒介、从媒介到叙事、从叙事到设计的思维路径,重点探讨了增强现实的媒介属性、增强现实的叙事理论、增强现实叙事的设计逻辑等议题,最终通过“分层”的方式创造出新的空间关系、空间体验及空间叙事。
關於作者:
陈焱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助理研究员、“励耘博士后”,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照明学会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处负责人等职。研究方向为数字艺术、跨媒介与影像叙事。
目錄
第一章? 增强现实的概念建构
第一节 重思增强现实的本体概念
增强现实与增强虚拟
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
其他的概念视角
第二节 增强现实的文献综述:技术、设计与叙事
技术的综述
设计的综述
叙事的综述:从空间叙事到互动叙事
第三节 三条认知路径
从技术到媒介
从媒介到叙事
从叙事到设计
第二章? “增强”技术的新美学
第一节 “空间的再媒介化”的意义建构
作为关系的空间与媒介
作为“分层”的增强现实叙事学
空间媒介观的三条认知路径
第二节 作为“增强”的空间美学图式
广义的增强空间
狭义的增强空间
第三章? 增强现实概念的媒介观
第一节 增强现实技术的媒介考古
玩具媒介
镜子媒介
艺术媒介
第二节 增强现实媒介的特点
空间的重叠性
视觉的透明性
互动的弥漫性
第四章? 增强现实媒介的叙事性
第一节 增强现实叙事的两个源流
媒介的观点
空间的观点
第二节 叙事学视野下增强现实媒介的“叙事冲突”
作为世界的文本与作为游戏的文本
沉浸诗学与交互诗学
第三节 从对立到统一:作为中介的间性结构
间性的定义及其理论阐释
基于媒介间性的增强现实叙事
第五章? 基于“分层”结构的增强现实叙事模型
第一节 叙事的表层结构:叙事交流模式的迁移
传统的叙事交流模式
基于增强现实媒介的叙事交流模式
第二节 叙事的里层结构:从二分法到三分法
“故事-话语”的二分法
“故事-话语-行为”三分法
第三节 基于三分法的增强现实分层叙事结构
间性的行为:空间行为、中介行为、媒介行为
间性的话语:叙述者、受述者、人物
间性的故事:真实空间、片基空间、虚拟空间
第四节 增强现实叙事的分层逻辑及其叙事类型
分层逻辑:外层、中层与内层
混合视角下的增强现实叙事类型
第六章? 增强现实叙事的设计逻辑
第一节 认知空间:基于外层叙事的增强空间设计策略
建立认知地图
设置导向路径
整合要素秩序
第二节 营造地方:基于中层叙事的增强片基设计策略
选择片基位置
完成造物规划
生成符号指涉
第三节 配置互动:基于内层叙事的增强交互设计策略
规划叙事角色
作为“分层”的增强现实叙事学
添加交互行为
连缀互动叙事
第四节 生成事件:基于混合叙事的增强场域设计策略
行动空间与史诗情节
隐藏故事与认知情节
辫结结构与戏剧情节
第七章? 迈向总体艺术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前言? 增强空间的“分层”观点
新媒体等概念诞生以来,对互联网、虚拟社区、智能手机等虚拟媒体的强化,使现代人成为孤岛。所有的个体就像身处柏拉图的“洞穴之喻”,逐渐与真实世界关系疏远。在这样的背景下,实体空间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含义,甚至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媒体。西南大学黎杨全教授在《移动媒体、定位叙事与空间生产》一文中提出了“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的空间回归。他认为,我们应该让个体从虚拟世界返归现实空间,并走向增强现实的世界,从而试图挖掘现代同质化城市空间背后的故事,让空间成为一个“地方”。与此同时,伴随位置媒介的兴起及技术媒介具身化趋势的增强,增强现实技术使人类感知空间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由前虚拟现实时代的“纯粹现实”到虚拟现实时代的“纯粹虚拟”,再到增强现实时期的“虚实结合”,当今世界俨然成为虚拟与现实不断耦合的空间场。
本书的研究开始于“增强现实技术”本体向现实世界延伸所带来的恐慌,即正如杰伊·大卫·博尔特等人推测,计算机界面也许会逐步消失,被增强现实所替代,使整个空间世界被转化为电脑窗口界面。也就是说,如果虚拟现实遵循的是“视网膜就是屏幕”,那么增强现实宣称的是“世界就是屏幕”。实际上,我们可以预想到更为极端的情况:以后的建筑空间环境是否会统统加上虚拟图层,并被其转化为提供分析、可供操作的即时界面?是否会像三维软件中的素模一样只提供基本模型结构,而增强现实技术则赋予其随时可变换的材质?当然,这种极端的未来世界实际上挑战着增强现实的技术伦理,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未来媒介”的属性。绝大多数证据表明,未来的增强现实概念大多被视为是积极的且实际的,能够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能够扩展人的能力,能够改变空间生产方式。
当然,在大量的学术文献、实证案例及产品应用等方面,关于“增强现实”的研究大多将其定义为一种“可视化工具”,较少将其理解为“虚实共生”的叙事空间。列夫·马诺维奇(Lev Manovich)在文章《增强空间的诗学》中界定了“增强空间”。他认为增强空间是覆盖着动态变化信息的物理空间,这些信息可能呈现多媒体的形式,并且通常针对每个用户进行在地化的生产。也就是说,从虚拟的角度来看,增强空间具备“媒介图层”的特点,其中部分媒介内容与电影、电视、动画、图片、文字等类似,具备媒介叙事的特性;从实体角度来看,增强空间具备“空间图层”的特点,所有的媒介内容实际上是依附建筑、景观等实体环境而存在的,具备空间叙事的特性。
因此,本书持有的观点是:伴随位置媒介的兴起及技术具身化趋势的加强,增强现实技术使人类感知空间的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建立出新型的“拟态环境”,即一种被增强的空间。在增强现实概念及其支持技术的发展下,它为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表现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平台,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物质环境的基础上,重新叠加虚拟的信息图层,从而以“分层”(Stratification)的方式创造出新的空间关系、空间体验及空间叙事。基于增强现实媒介所表现出的未来可能性,本书沿着从技术到媒介、从媒介到叙事、从叙事到设计的思维路径,重点探讨了增强现实的媒介属性、增强现实的叙事理论、增强现实叙事的设计逻辑等重点议题。
第一个议题是增强现实的媒介属性。本书第二章、第三章从“媒介考古”的角度,将增强现实的媒介发展历程界定在玩具、镜子和艺术三个阶段;重新阐释了增强现实技术背景下“媒介”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认为“空间的再媒介化”是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认知转向的核心理念基础;提出了增强空间的定义,将其特点划定为空间的重叠性、视觉的透明性和互动的弥漫性。
第二个议题是增强现实的叙事理论。本书第四章、第五章以“增强现实”为重新理解“叙事”的框架,着重讨论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沉浸诗学与交互诗学之间所形成的间性结构。此后,回到叙事学的本源,由表层的叙事交流模式和里层的叙事三分法,建立了增强现实媒介的间性叙事逻辑,提出了外层叙事、中层叙事与内层叙事三个理论路径。
第三个议题是增强现实叙事的设计逻辑。本书第六章通过将真实空间的“现实域”与数字媒介空间的“虚拟象”相互叠加,从而形成增强现实空间的“叠加态”,进而实现从真实的“人-物-场”向增强的“人摹-物摹-场摹”的要素转译,最终经由外层叙事、中层叙事、内层叙事及混合叙事的逻辑生成,实现了从“空间”到“地方”的叙事转向。
我要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的王之纲教授,他最早让我意识到了本书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不断在各个阶段支持我以全新的视角来探索增强现实这一媒介技术。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的周雯教授、张伦教授为本书的出版提供支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的刘晓希副教授,她在文章逻辑的建构上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建议。此外,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霍春霞老师及其他参与本书编校与排版的老师,他们对本书的细致编校,让我意识到书籍背后的庞杂而不可见的复杂工作。
感谢孔玲珑律师为本书提供知识产权的相关援助。此外,特别对本书的图表版权情况进行说明。第一类,与作者取得联系,并得到同意“使用”的回复,诸如图 2-5、图 3-6、图 3-8、图 3-9、图 3-10、图 3-11、图4-1、图 6-7、图 6-8、图 6-10 等。第二类,对论文图表的引用,已注明出处,诸如图 1-1、图 1-5、图 1-8、图 1-9、图 1-10、图 5-1、图 5-3、图 5-4、图 5-6、图 5-8、图 5-9、图 6-12 等。第三类,来源于公开版权网站,包括Unsplash、Pixabay、MoMar 等,已注明出处,诸如图 2-1、图 2-2、图 2-4、图 3-7、图 5-10、图 5-11、图 6-1、图 6-3、图 6-6、图 6-9、图 6-11 等。第四类,来源于维基百科共享资源库,网页已说明此类型图片为公开版权图片,无版权问题,诸如图 1-4、图 3-3、图 3-4、图 3-5、图 6-14、图 6-15等。第五类,已进入共有领域的图片,诸如图 3-1、图 3-2 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