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六星纪元:盟战时代
》
售價:NT$
398.0
《
明代女真史
》
售價:NT$
485.0
《
富足人生指南:用十年时间实现富而喜悦
》
售價:NT$
398.0
《
少女杂货铺 Procreate可爱质感插画教程
》
售價:NT$
356.0
《
边界感: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距离
》
售價:NT$
250.0
《
数理人文(第1辑)
》
售價:NT$
500.0
《
俘虏危机:大英帝国崛起的背面(1600~1850)
》
售價:NT$
607.0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
售價:NT$
305.0
|
內容簡介: |
律师究竟是属于职业还是商业,是律师、法律教育工作者、律师行业规制者长期纠结的问题。
本书根据2009年至2016年期间对美国大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进行的279次深度访谈,得出结论认为,现代律师事务所如果既希望财务上获得成功,也希望秉持职业价值观,则必须平衡商业和职业逻辑。
本书不仅仅是一窥美国大型律师事务所运作与文化的窗口,也是律师事务所决策者、律师行业管理者可以借鉴并据以决策的参考。
|
關於作者: |
D916.5 D.政治、法律 盈科专家智库丛书 法律实务 律师 \王进喜,男,1970年生,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所长,律师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证据科学》杂志副主编、司法部律师惩戒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2008年度教 育 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0年教 育 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证据科学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负责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2009-2012年度客座研究人员,2010年9月-2011年6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行为法)、证据法。
李华,女,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党员律师、北京市优秀律师、北京市律师行业优秀党务工作者,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和第七检察厅民事行政检察专家咨询网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务导师。盈科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副主任、盈科全国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盈科全国业务指导委员会系列丛书》总主编。钱伯斯2024/2023大中华区榜单TMT:数据保护&隐私上榜律师,The Legal 500 2024年亚太地区中国法域榜单金融科技领域推荐律师。
|
目錄:
|
导言:大所
研 究
本书的组织
结语:商业、职业和伦理
1 商业与职业:弥合鸿沟
历史背景
职业主义与制度逻辑
商业、职业和律师事务所特有资本
结 论
2 委托人在主宰
对于律师事务所服务的需求
影响需求的力量
给律师事务所—委托人关系带来的后果
结 论
3 鼓励创业者
成为企业家
女性与生产力
身份工作
结 论
4 创业者与合作
作为单独执业者的企业家
委托人的机构化
合作文化
培育合作
结 论
5 为了生产力而精简
新常态
合伙人人均利润的象征意义
作为移动目标的生产力
精简与文化
调和商业逻辑
结 论
6 薪酬的物质经济
概 述
合伙结构和晋升
股权合伙人薪酬
律师事务所的内部市场
结 论
7 薪酬的象征经济
概 述
金钱与尊重
尊重与晋升
律师事务所薪酬决策
律师事务所内部市场
薪酬透明度
结 论
8 诱惑横向流动人员
横向流动市场动力学
文化风险
横向招聘和职业价值
结 论
9 受信赖的顾问和服务提供者
可信赖的顾问
委托人想要什么
忠诚与信任
忠诚与距离
律师事务所文化与可信赖的顾问
告 诫
结 论
结 论
现代律师事务所中的商业和职业价值观
寻找律师事务所特有资本
迎接挑战
结 论
附录:研究项目
致 谢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译 者 序
律师究竟是属于职业还是商业,是律师、法律教育工作者、律师行业规制者长期纠结的问题。正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人们一直对律师失去职业身份的可能性感到焦虑,这种持续关注为不时发起的重振职业主义的运动提供了澎湃的动力。在时代的迷雾中,这一问题的答案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这一问题的假设前提是职业与商业的二分法,即职业关切和商业关切具有本质上的对立性。根据商业和职业二分法,律师在市场上执业,但是独立于市场力量;律师代理商业,但是能够脱离其控制和影响。这种隔离了竞争和商业压力的理想环境,使律师们觉得职业主义是绝对真理,对商业方面的考量应加以拒斥,或者至少应当服从于律师行业的职业理想。然而随着法律服务市场条件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理想条件在逐步丧失。例如,公司内部律师的崛起导致委托人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内部法律顾问更关注外部法律服务的成本和效率;委托人强调律师事务所之间通过竞争来提供法律服务,不再重视与律师事务所的长期关系;更多的法律服务提供者进入法律服务市场,形成买方市场;强大的法律媒体根据律师事务所的规模、营收及合伙人的收入进行排行,揭开了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的面纱,促进了律师行业的竞争性流动。美国已故的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威廉姆·瑞恩奎恩特(William Rehnquist)于1987年谈到,“法律实务一直是一种‘天职’——例如神职,它几乎不考虑薪酬——和产品销售——最重要的是薪酬——的微妙的混合体。过去的25年里的动向,一直是更加重视薪酬,使法律实务更像一种商业”。大型律师事务所尤其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在一些论者看来,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出现和崛起,就代表着职业价值被商业使命所取代。在历史上,法律职业曾通过禁止律师广告、禁止对委托人进行劝诱、禁止风险代理、建立法律服务最低收费标准等措施,试图维护法律职业活动中职业因素与商业因素之间的区别和距离。
然而,用“职业—商业”这种二分法来理解律师的世界,会阻碍我们理性、清晰地审视律师所面对的世界和所做的事情。在一些人看来,在美国,律师现在不是一种职业,而且在律师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从来就不是一种职业。美国学者费雷德森(Freidson)也认为,所有的行业都必须谋生。因此,所有行业不可避免地必须作为有效的商业来运作。因此,职业主义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市场力量。职业逻辑和商业逻辑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商业和职业价值既可以对立,也可以互补;一些政策可以增强律师事务所的商业前景,也可以增强职业价值得以蓬勃发展的条件。换言之,商业和职业因素完全可以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存在于组织内部。因此,我们应当历史地关注不同逻辑的元素如何在组织中共存,以及它们相互补充或者冲突的程度。本书根据2009年至2016年期间对美国大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进行的279次深度访谈,得出结论认为,现代律师事务所如果既希望财务上获得成功,也希望秉持职业价值观,则必须平衡商业和职业逻辑。实现这种平衡的一个关键条件,则是某种形式的律师事务所的特有资本,以在面对关于委托人和律师日益增长的竞争时,能够提供稳定性。
律师行业是否具有商业性的问题,也是我国律师行业某种焦虑的渊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律师执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可能是法律服务市场的永久性、不可逆的变化。例如,律师人数增长、法律咨询公司等市场主体的进入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人工智能等新兴法律科技在法律行业的应用,委托人付费意愿和能力的下降,等等。律师事务所不再像以往那样安然度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市场力量的影响。有人说,2023年律师行业的年度关键词是“卷”。我在一次律师行业的研讨会上听到一位律师说道,对于许多律师事务所而言,现在的问题是“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有发展问题。在这样的法律服务市场环境下,商业关切似乎正在迅速遮蔽律师实务的职业价值。在这样一个新的、更苛刻的市场环境下,律师事务所能在多大程度上平衡商业和职业因素,是颇值得关切的问题。我欣喜地看到,许多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仍然珍惜自己的职业身份,仍然通过诸如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表达自己的职业关切。尽管当前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促使律师事务所要比过去更多地关注商业因素,为律师更好地赋以商业意识和商业技能,但是对许多律师而言,职业价值仍然是他们在实务中的满意度的一个来源。
虽然本书关注的是美国大型律师事务所中职业因素和商业因素的平衡问题,但我认为其中的一些结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律师行业。这源于几个前提:第一,中美律师结构相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非分立的职业,其代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合于一体,即不存在诸如英国出庭律师和事务律师这样的职业分工,尽管中美法律服务市场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市场主体;第二,中美都可以称为律师大国,都有着庞大的内部法律服务市场,有着数量不菲的大型律师事务所,近十年来中国大型律师事务所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第三,中美律师行业都有很丰富的国际化因素或者潜力,特别是中国官方提出要培育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为国际法律服务市场注入了更多中国元素,中国律师事务所必然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存在;第四,中美律师行业面临的时代冲击很类似,尽管程度不同。因此,本书不仅仅是一窥美国大型律师事务所运作与文化的窗口,也是律师事务所决策者、律师行业管理者可以借鉴并据以决策的参考。
王进喜
2024年11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