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
——为钢琴音乐基础教育融入历史文化意蕴
近几十年来,钢琴基础教育已成为中国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领域。钢琴业余考级备受关注,钢琴教学用书大量出版。许多音乐从业者都是从学习钢琴开始走上未来音乐之路的。然而,在以往的钢琴基础曲集中,选编者更多关注的是作品程度的循序渐进、选曲的技术训练与艺术价值,对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理论内涵则鲜有关注。
《名师教名曲系列——钢琴作品分级教程》 (以下简称《教程》) 的出版试图改善这一现状。《教程》汇聚了京、沪、穗三家音乐学院在钢琴演奏、音乐学、作曲技术理论三大专业领域的多位专家,对程度分级、技术训练、作品艺术价值、音乐史、音乐分析等各个方面做了综合性考量,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教学,使用者均可在演奏与理论两方面获益。
音乐史属于音乐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奥地利学者圭多·阿德勒(Guido Adler)1885年发表的《音乐科学的范围、方法和目的》被视为音乐学正式创建的标志。从此,音乐学走上专业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成为与作曲、音乐表演并列的独立音乐学科门类。在中国,音乐学更多专注于理
论研究,其内容常见于各个音乐学院的必修公共理论课程之中。直至进入21世纪之后,音乐基础
教育中的理论素质培养才逐渐获得重视,国内开始出现音乐素养考试。2017年,中国社会艺术协会音乐基础教育委员会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发布《社会艺术教育钢琴教学从业人员能力规范》(以下简称《能力规范》),这是中国钢琴基础教育从业者的第一个团体标准。时任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会长、已故的中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以及时任中国社会艺术协会音乐基础教育委员会会长、星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冼劲松等参与《能力规范》的起草、制定。《能力规范》率先将音乐学中的音乐史明确纳入其中,这使音乐学首次作用于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之中,提升了音乐基础教育的理论内涵,具有重大意义。本套《教程》可以说是此理念的进一步延伸。
在本套《教程》中,音乐史内容主要包括作曲家生平、创作风格、体裁特性、技术特征、作品创
作与出版流变情况等多方面的概述,力求简明扼要,有助于使用者的阅读与理解。在撰写过程中,主编们运用专业的音乐学研究方法,或基于音乐学专业文献,如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国际上最为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等,或基于自己搜集的史料,或基于自己对不同历史时期乐谱的比对甄别,考证了作品的真实性,保证了知识的可靠性。同时,对一些在出版过程中发生流变的作品,查证并呈现出其产生之初与后世流变的历史,为理解作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衷心希望《教程》音乐史部分的内容能够真正帮助使用者更多元地了解丰富的音乐历史,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学习、教学、演奏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