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质与量的战争:“中国品质”的破局与良方

書城自編碼: 405913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一般管理學
作者: 杨钢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841212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2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学问·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 大学问·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

售價:NT$ 454.0
无凶之夜
《 无凶之夜 》

售價:NT$ 305.0
机器人自动化集成系统设计(NX MCD)
《 机器人自动化集成系统设计(NX MCD) 》

售價:NT$ 286.0
原生家庭,一所隐秘的学校
《 原生家庭,一所隐秘的学校 》

售價:NT$ 449.0
信托一本通:财富传承的模式、案例与实务(丰富案例+专业解读,讲透10大信托业务功能、法律风险与实操)
《 信托一本通:财富传承的模式、案例与实务(丰富案例+专业解读,讲透10大信托业务功能、法律风险与实操) 》

售價:NT$ 500.0
AI绘画:技术、创意与商业应用全解析
《 AI绘画:技术、创意与商业应用全解析 》

售價:NT$ 398.0
新民说·经济学家的恶习
《 新民说·经济学家的恶习 》

售價:NT$ 214.0
阅世奇言:靖康生死局
《 阅世奇言:靖康生死局 》

售價:NT$ 347.0

編輯推薦:
中国零缺陷之父“质与量”理论的开山之作,驱散质量的硝烟与迷雾。
直指现实的博弈背后,中国企业如何回归本质、转型升级。
看似不起眼的一道划痕,为什么竟能引发一场质与量的战争?
每一位中国企业管理者,都必须经历一场质与量的心理革命。
深刻揭示品质的真相,祛除思想上的返工区,指引企业迈入新质时代。
內容簡介:
《质与量的战争》是一本企业质量管理类图书,本书以作者亲身经历的大量实践为素材,以企业习以为常的“一道划痕”的故事贯穿始终,一步步地展开不同组织、企业不同部门对“划痕”的各种心理反映、现实对策和实际后果,进而抽丝剥茧的分析出产品质量管理的“心理、思想、管理策略和模式方面的战争”从而帮助读者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提升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更好地推动质量管理工作。本书于2008年首次出版,并先后两次再版,在企业质量管理界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者再版时吸收了更多更新的案例,以及中央对制造业发展、强化产品质量提升的指示要求,推动质量理念的不断升级。
關於作者:
杨钢,中国零缺陷管理奠基人,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创始人。从业20多年以来,以打造“中国品质”可信赖的国际新形象为使命,通过重新定义品质与质量竞争力,致力于把克劳士比管理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及企业管理实际相结合,进行融合和创新,推动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科学化发展。先后出版了《第一次把事情作对》《质与量的战争》《质与量的未来》等书,翻译《克劳士比经典译丛》等书。
目錄
导言
  质与量的“精神分裂症”
  引子
  一道划痕的故事
  结语
  欢迎进入“中国品质3.0时代”!
  
  博弈篇
  01 “不就是小小的一道划痕嘛”
  不同公司对故事的不同反应
  经理主管应该在胸前戴一个什么牌子
  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质量问题”
  02 为何新工厂却是老的习惯
  琼斯的故事
  小王学徒记
  英雄亚科卡的起伏
  03 人们为什么热衷于“快乐返工”
  说NO的三种后果
  一支笔的现场试验
  神秘的“检验工厂”
  
迷思篇
  04 如果孔子来经营“三鹿”
  是谁害死了“三鹿”
  从达芬奇的“密码”看“中国制造”的癌变
  普遍的“零缺陷缺失症”
  “中国品质”的先天缺失症
  05 为什么大家总是“熟视无睹”
  走出思维定式之迷途
  “化友为敌”:怎么成了“三等公民”
  “化简为繁”:“易经”在血液里流淌
  “以控为管”:罚与奖的奥秘
  “以刚克柔”:“阴阳五行”图式与PDCA循环
  06 神奇的质量“解药”
  我们真的没有质量基因吗
  克劳士比大师的诘难
  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
  变革—“中国制造”的质量主张
  
破局篇
  07 质与量之战的本质
  数学/物理学与心理学的分野
  被长期误解的泰勒
  从“质量革命”到“管理革命”
  08有生命的”组织意味着什么?
  如何定义有生命的公司?
  零缺无限春满园
  寻找企业的“长生不死药”
  
真相篇
  09 企业的“人中”在哪里
  “质量链”与产品价值的奥秘
  你公司的“人中”到底在哪里
  管理的“堰塞湖现象”
  10 如何让每个人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盘”
  怎么成了“梦游的质量”
  “红绿灯现象”的背后
  “开车理论”与责任到位
  11 耶鲁大学引发的思考
  “一把火”能否烧出“铁营盘”
  组织健康从源头抓起
中国优秀企业到底缺什么

良方篇
12 华为:教室里的零缺陷风暴
“高培楼101号”:华为管理者的承诺
卢萨卡的中日形象
成为“福布斯”的明星
一份“推行零缺陷管理的建议”
13 如何画一条“品质竞争力曲线”?
与美国小伙谈“品”论“质”
汽车大战中的“珍珠港”事件
“蚊蝇策略”:品质决定价值
放弃“阿庆嫂的心态”
14 当质量意识遇到质量成本
毕竟“P”即利润
为什么高管总是“叶公好龙”
“质量成本”项目为什么很难成功
“质量意识”的背后是什么
宝马螺丝钉的故事
形成“人人会算PONC值”的范围
15 中国品质的人才药方
中国质量人才培养的窘状
“中国品质”的质量人才培养策略
中国质量人的“三问三必五变”
让人人成为克劳士比良方篇


未来篇
  16质量世纪将进入“中国时代”吗?
  “美国品质”的1.0时代
  “日美品质”的2.0时代
  “中国品质”的3.0时代
  17“中国品质3.0”实践者的画像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四方机车厂:从“破落地主”到行业标杆
  一个银行家的觉醒
  如何成为真正的质量人
  SAIC的零缺陷之路
  18未来之战:上演历史最动人的一幕
  丰田的“质”与“量”之战
  “中国制造”能拯救地球吗
  奥运与“中国品质”的盛宴
內容試閱
第三版序言
20多年前,当我初入国内“质量界”的时候,便被人们滔滔不绝地述说着的、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所环绕,这些声音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既让人困惑又使人迷惘。那时的业内人士,忙忙碌碌,行色匆匆,面庞上刻满了疲惫的痕迹,终日奔波于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之间,仿佛自身既是企业的守护者、裁判官,又充当着医生、教师的角色,甚至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全能者”。
然而,当我深入观察并从外部透视其内部玄机时,却发现他们似乎陷入了一个诡异的洞穴,并在里面习惯性地挥舞着各种工具盲目地打转。这情景令人联想到侯宝林大师在其相声《画扇屏》中所描述的那样:原本是画一个美人,却画成了张飞;而质量界的从业者们,则恰恰相反,他们正费尽心思地试图将张飞画成美人。换言之,他们是在不懈地努力,一次又一次把错误的事情做正确。这便是悲剧所在。
但我继续探究“质量问题”的起源与本质时,并未遵循常规的物理学或数学原理,而是采用了“归零”之法,回归事务的元点,用手术刀把所谓的“质量问题”进行条分缕析,逐一解构、还原,拆分了“质”“量”“问”“题”四大要素。随后,再颠倒过来,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进行多维度的思考。
例如,“题”,应该是思考的题目、专题和课题。可是这些“题”究竟源自何处,是源于我们由内而外的观察,还是来自客户、员工及供应商的外部反馈?即便事物本身未发生变化,但一旦视角转变,视野也随之改变,思路自然会产生新的转折。当然,你还必须会“问”——是追问、拷问、逼问,抑或辩证地问,又或者是不假思索地发问,甚至默认不问?这一切都取决于你思考的深度:究竟是在用头脑分析、用心体悟,还是仅仅依赖经验、过去的常规做法,或是依据心目中那些既定的答案、天启式的洞见,或是圣贤的箴言呢?
克劳士比先生偏爱以“传统的智慧”来描述那被广泛称作的“旧质量”,而我,则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一种“管理范式”。显而易见,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这些理念对现代组织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反响均是深远而巨大的。
若借用一个比喻来阐述这一观点,那就是人们往往如同被牵线的木偶,习惯性地在不假思索中,被眼前纷繁复杂的事务与问题所牵引,成了一名被动的反应者。他们努力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如同不断地寻找各种锤子去拔除钉子一般——因为你眼中所见尽是钉子,于是你每日都被卷入这场寻找锤子的无尽游戏之中,难以自拔;然而,却鲜少有人关注,这些事务和问题究竟是源于“量”的增加,还是“质”的转变。而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我将“质”与“量”这两个概念进行细致剖析,分别深入解读时,人们才惊讶地意识到: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思想维度,乃至于迥异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更进一步地说,它们体现了完全不同的“组织隐喻”及管理哲学。
先来探讨“组织隐喻”。自20世纪80年代“质量革命”与“管理革命”以来,人们对一个组织的认知与意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组织究竟是一部不断汲取资源、持续扩张,以期产出无穷结果的赚钱机器呢,还是一个生机勃勃、不断学习与成长,追求成为“百年老店”的生命体?因为,“量”的概念是从1到N的积累,而“质”则是从0到1的跃迁,由此孕育出了不同的智慧:一种是加法的累积,另一种则是减法的精炼,乃至于乘除法的变换。
质与量,一者源于生命之本源,另一者基于机械之根基。此中差异,不难窥见其背后思维模式之大异其趣。若以简单粗暴的比喻来阐述,便如同常人所说的西医与中医之间的对比:一方专注于病灶本身,强调科学诊断的重要性,进而施以抗生素治疗或手术干预;另一方则更侧重医患间的互动关系,秉承“望闻问切”的智慧,关注患者整体的生命健康状态。同时,也不难发现其所体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一种是主宰的、控制的、扩张的、零和游戏的生存竞争;而另一种则是伙伴的、协同的、内敛的、共创共赢的和谐共生。
在深入地比较与沉思之后,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层次地洞察质与量的根本差异,同时也得以反思在全球化浪潮中,多元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理解与行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我提出质与量之间的博弈与战争时,必须为其指明方向、勾勒出一条明确的路径。因此,我的《质与量的未来》一书应运而生。
令人庆幸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国家层面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战略——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效率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并进一步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实施了“质量强国”战略以及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蓝图。作为“质与量的战争”一词的首创者,我对此感到无比欣慰。自该概念提出以来,每当国际局势出现波动,总有洞察力强的人运用这一概念及其理论进行深度分析,发表了一系列新颖独到的文章。例如,探讨中日冲突、中美竞争时,他们认为这实质上是一场关于“质与量的战争”;在讨论印度与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龙象之争时,同样认为这不可避免地是一场“质与量的战争”。随后的“去产能”“供给侧改革”以及“提质增效”,乃至“高质量发展”等策略,均被视为在这场“质与量的战争”中的重要布局。
因此,在本书第三次修订出版之际,我不得不引领大家直面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自2006年起,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就开始对全国各地的航天、航空、汽车、铁路机车、工程机械、电子、电气、船舶以及软件和IT等十余个产业、近百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品质管理成熟度的评估。这一系列工作是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现场访谈以及综合对比分析研究等方式进行的。2011年,我们又联合北京大学质量竞争力中心,在美国克劳士比学院全球企业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品质管理成熟度进行了评估与研究。最终,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品质绿皮书》的报告,揭示了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的现状。报告指出,大部分中国企业仍处于第一阶段(不确定期)与第二阶段(觉醒期)之间,其“品质文化画像”呈现出以下特点:价值缺位、各自为政、执行乏力、一团和气、士气不振、质量老三、忙于救火、代价高昂。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022年9月,十年间,中国企业疾步迈入了数字化的新纪元。那么,相较于往昔,企业的品质管理成熟度又有何变化?其中涌现出哪些新的价值增长点?曾困扰我们的问题是否依旧存在?为了寻求答案,我们再度携手国内相关机构共同发布了《中国企业品质成熟度调研报告》。然而,结果依然令人深思:尽管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企业仅仅踏入了“觉醒期”,其管理层的心态仍显示出对质量认知不足、缺乏政策支持、变革犹豫不决、想得多行动少以及默认并宽容问题的现象。
尽管十年恍若一梦,但觉醒之始,终归是令人欣慰的佳音。在全球经济普遍陷入衰退或通胀的阴霾之下,工业界萎靡不振,服务业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即便是中国的经济,尤其是外向型企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残酷的现实打击着他们骄傲的心灵。正如德鲁克先生所说,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人们才知道是谁在海滩上光着屁股游泳呢。于是,那些真正优秀企业的“品质意识”开始觉醒了。
于是,肩负重任的人们开始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他们忧心忡忡,不得不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转而致力于聚焦品质。他们渴求通过零缺陷管理从“质”的层面重新激发“量”的增长。这一次,他们回归了正途——质量,是的,先质而后量,其理得矣。好比法律,先定性,这是质,然后才考虑量,只是量刑而已。中国企业几十年的“先量后质”发展模式,似乎努力地想通过量变、量的追求、量的扩张,从量中去筛选出一些“质”,如果还缺点“质”就会进一步用售后服务的量去弥补。如此这般,所带来的必然是生产需求的减少,客户抱怨的增多,内外成本的增加,PONC的巨大以及盈利能力的减少。
由此,又衍生出另一深层次的议题。在享受了国家数十年经济腾飞带来的“红利”后,一些人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乘风而上,逐渐膨胀成业界乃至全球的巨头,赢得许多项数量第一的称号。然而,与行业内真正的巨擘相比,自己只是在中低端市场跑马圈地,高端市场依然把持在他人手中。自己仿佛是体态臃肿的巨人,“三高”缠身,气喘吁吁,浑身疾病,只不过是体积庞大、肥胖而已。
于是,有良知的人不禁紧锁眉头,深入反思:我们真的是依靠清晰的战略指引和系统化的管理方法走到今天吗?还是仅仅四处奔波追逐“风口”,凭借一时的得势,被吹捧成了如此模样?显然,并非通过强身健体,增加肌肉力量,提升心肺功能和免疫力来实现的健康状态,而是通过抓住机会,暴饮暴食催肥而成的。如此,这样的身体岂能长久维持的,这样的状态岂能持续存在的。
如今强调可持续发展,那就必然要“回归本源”,解答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为什么“管理学”已经成熟了,成熟的标志是在60年代,罗伯特孔兹就提出一个“管理的丛林”理论,他举出了12个学派,而到了90年代,亨利明茨伯格又提出了“战略的丛林”理论,他都提出了10个学派。但为什么质量管理从80年代一直到现在,一路上扬,而成为“显学”,成为中国的“质量强国”之策呢。其结论就是,用朱镕基总理的话: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用克劳士比先生的话: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身。而用一个比喻来说,质量管理是管理学头上的皇冠,而零缺陷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所以,结论是显而易见的,零缺陷管理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生命力更强壮。而所谓管理学的成熟,更多的是指那些管控组织内部事务学科的成熟,比如成本、会计、人事、行政、设备、生产、质检、开发、销售、金融等,而质量管理则是紧密地与组织外部的三大核心要素相连的,即客户、员工和供方,强调的是三方的共创共赢,强调的是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永续的成功。
可能有人要问了:且慢!“员工”怎么能说是组织外部的事情呢?自然是内部的事情嘛。这正是问题的所在。抛开理论探讨不谈,只要看看现实中国内沿海地区有些企业年复一年、愈演愈烈的“一线员工”极高的流失率,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员工”还不是组织自己人的原因。
所以,当我们进行思想“归零”并作更深刻的思考时,就会发现另一个零缺陷的核心原则,即成功是偶然的,是无法模仿的,而失败是必然的。就好比人生是苦短,你必须学会如何去生,才知道如何去死,或者说只有知道怎样去死,才知道怎样去生。所谓“未知生,焉知死”,知死方知生,向死而生。
这时,你眼睛盯着“赢”字,就不难觉悟:原来生死就在一线之间,唯有充满危机意识,以平常心对待财富,以异常思看待时间,方可面向未来,知道如何有效地规划你自己以及整个组织的活法,然后一步一步朝着既定目标走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十几年来《质与量的战争》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与管理的真谛。
是为序。
杨钢
2024.09.10北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