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历探原
》
售價:NT$
301.0

《
改变世界的12个算法
》
售價:NT$
296.0

《
重构制度:明清珠江口盐场的灶课、市场与秩序
》
售價:NT$
602.0

《
新生:新华银行微观史(1949?1952)
》
售價:NT$
398.0

《
寻骨谜踪
》
售價:NT$
286.0

《
画作的诞生:近代早期欧洲的元绘画
》
售價:NT$
1019.0

《
有兽焉.9
》
售價:NT$
305.0

《
普拉提解剖学(第2版)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探索儒学精髓,揭示儒学如何在历史上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解读历史脉络,阐释儒学如何影响文学的创作和传播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深刻探讨儒学与古典文学关系的学术著作,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儒学与古典文学的交融,包括儒学独尊的历史背景、儒教与国家宗教的关系、以及儒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本书研究范围从秦汉儒学到明清小说戏曲,如周公遗范与儒家礼乐文化的发展模式、朱熹新《诗》学确立之具体年代及学术渊源考证、历代屈原形象之分析、北宋的通俗滑稽词、宋代文人词的俚俗化、徐渭的艺术精神、明朝诗作民间传说“白蛇故事”中的儒释道观念、南宋流言到晚明小说之间的联系、儒林外史的人物原型事迹辨疑等。通过对屈原、朱熹等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儒学精神的蜕变与文学形象的塑造,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
關於作者: |
谢谦,四川宣汉人,生于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先后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工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访问学者。四川大学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著译有《经学与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国学词典》《国学分类辞典》《中国诗歌艺术》《中国文学(明清卷)》《晚明清初劝善文化与白话短篇小说创作》《清代儒学的世俗化与民间文化心理》《短长集》《论讽刺》《钟与鼓》及散文集《结婚记》《种豆得瓜集》等。国家精品课程“中国诗歌艺术”负责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文学”负责人。先后获省部级奖励五项。二〇一一年荣获四川大学首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二〇一五年荣获四川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一等奖。
|
目錄:
|
目录
儒学独尊的文化背景说/001
儒教:中国历代王朝的国家宗教/013
儒学独尊的历史真相与儒家学者的精神蜕变/026
周公遗范与儒家礼乐文化的发展模式/044
论屈原形象的塑造/066
刘向著述与汉代政治之联系考略/086
论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学的异同及历史意义 /098
试论朱熹的“美刺”之辨 /115
朱熹“淫诗”之说评议 /130
关于朱熹《诗》说的两条考辨 /145
论北宋的通俗滑稽词/160
论宋代文人词的俚俗化/171
欧阳修艳词绯闻辨疑/184
游于艺:徐渭的艺术精神/199
论明末文人阮大铖的堕落/212
复古与创新:寻找失落的“真诗” /226
词中故事:明末士风与清初科场案/236
论“度柳翠”杂剧的两个系统/245
小说文本: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解读/260
白蛇传:民间传说的三教演绎/270
朱熹与严蕊:从南宋流言到晚明小说 /281
吴敬梓等人修复先贤祠质疑/295
吴敬梓“不赴廷试”辨析/301
庞德:中国诗的“发明者” /313
初版后记/322
再版后记/325
002 儒学与古典文学论集
|
內容試閱:
|
儒教:中国历代王朝的国家宗教
现代学者讨论儒教或儒家, 一般总是从流行的宗教定义出 发,并以基督教、佛教或道教等宗教作为参照,据此来衡量儒教 或儒家是不是宗教。其实,宗教定义不过只是某些学者对宗教现 象的一般概括。早在19世纪,宗教学的奠基人之一英国学者麦克 斯 ·缪勒在其《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就曾经列举过多种 互相矛盾的宗教定义,并由此得出结论说:“世界上有多少种宗 教,就会有多少种宗教的定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暂时采用 通常的定义,即宗教是对超自然的神灵的信仰与崇拜,来对中国 传统的宗教与儒教作一番定性分析。
说到中国的宗教,人们自然首先想到佛道二教。尽管儒家经 典中充斥着鬼神观念,而且古代就已经有“三教同源”“三教合 一”之类的说法,但现代学者还是更倾向于将儒教视为教化之 教, 而不是宗教之教。毫无疑问,儒家注重人伦, 注重道德教 化,讲求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学,讲求“忠君孝亲”的纲 常伦理;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儒家的代表人物那里,找出一大堆 与宗教观念完全相反的思想,例如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等。总之,根据通常的宗教定义,我们 很难得出儒教或儒家是宗教的结论。儒家之学是伦理之学,是中 国历代王朝尊奉的正统之学,这似乎已成定论。
但是,只要我们翻翻历代的正史,就不难发现除佛道二教之 外,中国还存在另外一种宗教现象,而且其历史比佛道二教还要 悠久得多。这就是秦汉以来历代汉民族甚至非汉民族王朝如清朝 列为国家祭典的郊庙制度。郊,是祭祀天神地祇的宗教仪式, 因为分别在国都的南北郊举行,所以称为“郊”。庙即宗庙,是 祭祀祖宗的所在,因此也代指祭祀祖宗的宗教仪式。《周礼 ·考 工记》:“左祖(宗庙)右社(社稷)。”历代的郊庙制度非常复 杂,其仪式也非常烦琐,而且都有专用的乐舞,这些都详细记载 于历代正史的《郊祀志》或《礼乐志》之中,是历代王朝主要的 礼乐制度。
郊庙礼乐祭祀的是天神、地祇、人鬼,这是历代王朝转相尊 奉的三元系列神。天神以上帝为尊,次以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 神;地祇以社稷(汉以后改为后土)为尊,次以山川林泽、江河 湖海之神;人鬼以始祖为尊,次以列祖列宗、先公先妣。这一三 元神崇拜的基本格局形成于商代,现代学者陈梦家在《殷墟卜辞 综述》中曾将商民族祭祀的诸神归为三大系列:
甲、天神系列:上帝、日、东母、西母、云、风、 雨、雪;
乙、地祇系列:社、四方、四戈、四巫、山、川;
丙、人鬼系列:先王、先公、先妣、诸子、诸母、旧臣。
因为商民族将始祖当作至尊神,所以上帝既是众神之主,又 是商民族的始祖,是商民族的保护神。商民族的宗教以天地祖宗 三元神为崇拜物,是一种多神教。周武王克商后,基本沿袭了这 一宗教传统。《周礼 ·春官》所载西周的宗教祀典如下: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 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 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血祭 祭社稷、五祀、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 物;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 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但周人对商民族的上帝观念进行了改造,即将始祖神与至尊 神一分为二,将上帝与天联系起来,使其成为超越某一民族或 氏族的最高神,称为“昊天上帝”,并将其始祖后稷尊为五谷之 长,与“社”合并为“社稷”,居于地祇之首。这就是孔子所谓 “周因于殷礼”而又有所“损益”者。而周文化在中国文化上的 典范意义,又决定了历代大一统王朝国家宗教的发展模式。
我在《儒学独尊的文化背景说》 a一文中,曾经对西汉王朝 的文化路线作过一番探讨,认为汉文化的建设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即秦文化、楚文化和周文化,每一种模式西汉统治者都曾经 尝试过,而最后选择了继周的文化路线。如果说汉武帝在建立汉 家大一统宗教时还深受楚文化的影响的话,例如以“太一”而不 是“昊天上帝”为至尊神,那么在元、成之际,汉家大一统宗教 就开始全面恢复西周古制,其高潮就是王莽在汉平帝元始年间发 动的“元始改制”a。“元始改制”的依据就是古文经《周礼》。 光武中兴,其郊庙制度基本上是采用“元始故事”,即以王莽以 汉平帝名义颁布的宗教祀典为依据。清代学者秦蕙田指出:“西 汉所谓郊祀天地者,乃是祀五畤及甘泉太一、汾阴后土之类,皆 出于方士祈福之说,而非古人报本反始之意也。”(《五礼通考》 卷七)而“元始故事”则是西周古制,这正符合汉王朝在文化建 设上继周的基本路线。这样,以商周三元神崇拜为中心的郊庙制 度就正式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宗教祀典确立了下来。汉以后历代王 朝的宗教祀典,尽管因时因地而有所变化,但却保持了这种三元 神崇拜的基本格局,其崇拜祭祀的对象不出天、地、人三界,于 是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祖宗的郊庙制度。根据儒教的传 统,帝王建国君民,第一等大事就是制礼作乐,即建立本朝以郊 庙制度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郊庙制度是国家祀典,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同时也是一种 政治制度。例如,只有天子才有祭天的特权,臣民只能祭祀自家 的祖宗。中国传统的“上帝”似乎只是帝王家的保护神, 这也 许就是中西方“上帝”的最大区别。人间帝王才是独一无二的“天子”,并非人人都是上帝的“选民”,所以在一般百姓的心 目中,这个上帝是非常遥远的。中国人上帝观念的淡薄,忠君观 念的浓厚,也许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事实上,在古代中国人的 心目中,帝王绝非凡人,而是“天子”,而是人神,尤其是那些 打天下的开国皇帝,更是神圣。古代帝王感生的神话,就是这种 宗教观念的产物。而且,尽管臣民可以祭祀自家的祖宗,但宗庙 制度也有等级之分。《礼记 ·王制》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 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 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 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清代学 者孙希旦认为,这种庙制乃出于汉儒,非西周古制(参见《礼记 集解》卷五十三)。也许,西周庙制不一定如此,但通过庙制体 现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则自古皆然。这种以三元神崇拜为基础的 郊庙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而且也体现了传统 道德的最高观念即“忠君”与“孝亲”。宗庙之祭就是为了“慎 终追远”,而“忠君”不只是“孝”的扩展,也有其宗教基础, 即帝王乃“天子”的观念。总之,作为历代王朝国家祀典的郊庙 制度,有着三层意义,即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与伦理观念。
这一套祭祀天地祖宗的宗教祀典,是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传 统。即使在佛道二教流行之际,甚至朝廷也举行水陆道场或斋醮 等祈福禳灾仪式,但从没有废弃这一套宗教祀典,而且其重要性 远远在佛道仪式之上。历代都有人排斥佛道二教,但却从没有人 出来排斥这一套宗教祀典。原因非常简单,这才是中国本土源远 流长的传统宗教,是商周立国的根本信仰,是自西汉以来历代王 朝奉为正统的国家宗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