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华饮食文化概述(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教材)

書城自編碼: 405841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胡付照,徐兴海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432981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年处男:一份日本社会纪实报告
《 中年处男:一份日本社会纪实报告 》

售價:NT$ 230.0
行动的勇气,畅销书作家弘丹主编,30余位大咖分享人生高效秘诀。
《 行动的勇气,畅销书作家弘丹主编,30余位大咖分享人生高效秘诀。 》

售價:NT$ 301.0
人生财富靠康波
《 人生财富靠康波 》

售價:NT$ 556.0
富人是怎么赚钱的
《 富人是怎么赚钱的 》

售價:NT$ 347.0
时刻人文·富与穷:英国政治经济学思想史(1750—1834)
《 时刻人文·富与穷:英国政治经济学思想史(1750—1834) 》

售價:NT$ 500.0
影像中的侦查学:刑侦警务类节目研究
《 影像中的侦查学:刑侦警务类节目研究 》

售價:NT$ 245.0
俄国社会阶层与历史变迁(1700—1900)
《 俄国社会阶层与历史变迁(1700—1900) 》

售價:NT$ 449.0
博弈与平衡:奥格斯堡城市宗教改革研究(1518-1537)
《 博弈与平衡:奥格斯堡城市宗教改革研究(1518-1537) 》

售價:NT$ 551.0

編輯推薦:
《中华饮食文化概述》:一本深入浅出的通识教育教材,带领读者穿越千年,领略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高校学子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
內容簡介:
《中华饮食文化概述》旨在说明明中国饮食文化是如何走出一条独特之路,成为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奇葩。本书通过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历史发展特征,把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成熟过程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进步演化过程相结合,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地方,其特点,以解说为什么说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解说饮食文化如何承载着中国人精神的、心理的诉求,饮食又怎样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缘,发过来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阐述中国饮食文化是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最好的切入点。
關於作者:
胡付照,江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级茶艺技师,无锡市首批入库社科专家,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无锡市委履职智库专家,九三学社江南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中国酒业协会文化委员会专家,中国及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食品文化、品牌战略、经济美学。出版《紫砂茗壶文化价值研究》《中华饮食文化与礼仪》《壶里乾坤》《触目润心》《一叶观心》《中国饮食思想史》(合著)等著作,发表论文70余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

徐兴海,江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江南大学食品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史记》、食品文化。出版《食品文化论稿》《食品文化概论》《中国饮食思想史》《中国酒文化概论》《酒与酒文化》等著作,点校注释《觞政·胜饮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学术成果获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等。
目錄
绪论/ 1
第1章 中华饮食文化含义/ 9
第1节 饮食文化的内涵/ 10
第二节 饮食文化研究/ 12
第三节 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17
思考题/ 35
第二章 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历程/ 37
第1节 中华饮食文化的原创时期/ 3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秦汉/ 43
第三节 全面发展时期:魏晋隋唐/ 46
第四节 成熟时期:宋元明清/ 52
第五节 繁富时期:1840 年至今/ 57
思考题/ 59
第三章 中华饮食礼俗文化/ 61
第1节 古代礼仪中的饮食礼仪/ 62
第二节 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71
第三节 饮食文化与少数民族风俗/ 80
思考题/ 88
第四章 中华饮食风味与食疗/ 89
第1节 饮食文化与地方风味/ 90
第二节 中华食疗与健康养生/ 97
第三节 节气与饮食养生/ 104
思考题/ 116
第五章 中华饮食文化文献/ 117
第1节 中华饮食文化文献概述/ 118
第二节 汉字、语言中的饮食文化/ 128
第三节 文学作品与饮食文化/ 139

思考题/ 148
第六章 中华酒文化/ 149
第1节 酒的起源及历史/ 150
第二节 酒的分类与特色/ 156
第三节 中华酒文化内涵/ 173
思考题/ 196
第七章 中华茶文化/ 197
第1节 茶的起源及历史/ 198
第二节 中华茶文化内涵/ 204
第三节 茶的分类与茶具/ 215
思考题/ 227
第八章 其他独成体系的饮食文化/ 229
第1节 汤文化/ 230
第二节 粥文化、豆腐文化/ 232
第三节 面食文化及点心、小吃文化/ 236
第四节 其他特色饮食文化/ 243
思考题/ 253
第九章 世界文化视野下的中华饮食文化/ 255
第1节 中国人重视饮食文化/ 256
第二节 外国学者看中华饮食文化/ 258
第三节 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 259
练习题/ 273
参考文献/ 274
內容試閱
人类从食物中获得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繁衍不息。自古以来,中国人通过获取食物实现“天人之际”,祈求构筑“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人们从大自然中发现可以食用的对象,有意识地种植、驯化、加工制作、流通储藏、祭祀天地祖先,并且以饮食调和人际关系。饮食是人们每天生活之必需,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繁衍。食物的安全性也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安危。而附着在食物上的文化意义,则更是凸显了民族、区域、国家的文化特征。从看似寻常的饮食对象中,研究探索,发掘其中蕴藏的意义,可以启迪和激发我们的智慧。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据毛泽东主席身边医生徐涛回忆,毛泽东主席曾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菜饭,饮食也是文化。”这些都说明:作为中华文化特色之一的饮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极大。作为华夏子孙,学习中华饮食文化也是我们了解自身、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责任担当。中华饮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涉及诸多学科。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华饮食文化,不仅能从更高的层面看待饮食与自身健康、饮食与人生、饮食与学术研究、饮食与相关产业发展,还能激发爱国主义,提高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成为积极生活的践行者,通过接触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可以打开视野,拓阔胸襟,并从中汲取灵感,启迪智慧。
以食品为核心的食品产业、食品品牌彰显了国家实力、企业实力。当下中国的食品企业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大,?品企业还不够强,青年一代肩负着振兴中国食品品牌的历史重任。作为食品专业的学子们,要成为一名复合型的青年科学家,饮食文化的学习不能缺失。对于非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了解饮食文化,学习与饮食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饮食,于身心及学业精进大有裨益。从中国食品企业转型升级来看,企业要能运用新技术不断研发创新产品,从饮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品牌基因,方能打造新时代属于中国食品的国际化品牌。
本书分九章阐述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容,各章相互独立而又彼此衔接。主要内容包括: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述及饮食文化及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概述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历程及各历史阶段的特点,以从古至今的时间轴揭示其逻辑发展;从民俗的角度观照饮食文化的内涵;介绍古代饮食名人之论及各地饮食特色、食疗养生;从文献角度看饮食文化,会体味到它的生动性,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专门论述中华酒与茶文化,明示酒与茶其中的社会交往之道以及人生哲理;从介绍其他富有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如汤、粥、豆腐、面食、点心、小吃文化等,窥见中国人如何提升生活质量;透过中外比较的视野,能够明晰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饮食文化交流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意义。多角度地论述及探索,是希望学生能扩大视野,从更多元化的视角来探究食品科学与文化,从中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共同创造美食,共建人类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本书的作者为胡付照、徐兴海。胡付照具有商品学、工商管理、食品贸易与文化等多元学科学术背景,多年来在食品产业、旅游产业等从事教学研究,并且付诸实践,于食品文化、经济美学、品牌战略等学术方向兴趣浓厚,并有相关成果惠及社会大众。徐兴海在《史记》研究、食品文化研究、文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长期从事中华文化及食品文化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食品文化专业方向的博士、硕士生。徐兴海主编的《中国酒文化概论》《酒与酒文化》教材,被多所高校选为教材,启发同道共同推动饮食文化教育实践,为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体现了学者的责任担当,与学术贡献。
本书作者均为江南大学从事饮食文化研究的教师。由于作者视野及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纰漏甚至谬误之处,真诚期待得到有关专家学者与读者的批评指正。
作者

一、 民以食为天
饮食文化的研究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中国的饮食思想? 中国的饮食思想到底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这种思想和中国人的政治观、历史观有什么样的关系? 和中国的发展历史进程有没有关系? 具体地说,和“大一统”“分久必合”的政治观念有没有关系?
饮食不只是饮和食,还是哲学、人生、传统,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比如,饮食是一种交流工具,一桌饭有时就可以解决许多难题,有时又会制造很多机会。 饮食有时会成为外交契机。 比如,党和国家领导人喜欢用白酒和茶招待外国友人,国宴总是展示丰盛的美食。中国文化离不开“吃”,只要与“吃”沾上了边,有时候说的话就容易被人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 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语言都与“吃”有关,比如,中国人把工作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过日子叫混饭吃,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羡慕叫吃得香,得到照顾叫吃小灶,花积蓄叫吃老本,形容漂亮叫秀色可餐,靠长辈生活的人叫啃老族,干活过多叫吃不消,被人伤害叫吃亏,吃亏不敢声张叫哑巴吃黄连,男女嫉妒叫吃醋,下定决心叫王八吃秤砣,不听劝告叫软硬不吃,办事不力叫吃干饭,办事收不了场叫吃不了兜着走,有没有资格叫有没有老本可吃,把世界的游戏规则说成是大鱼吃小鱼和赢者通吃,骂有些人喜好吃里爬外,劝阻人们不要争风吃醋,说到经历的时候爱说吃了不少苦头,吃一堑长一智,劝导人要知足就说不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在古代,饮食占有的不平等扩展成阶级、阶层的标志,《曹刿论战》中载:“肉食者谋之”,吃肉成为了一个人身份的标志,一个人的饮食状况成为了阶级划分的标准。
002 中华饮食文化概述
清代 徐扬画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局部)
注: 魨通豚, 大部分面馆都兼做馄饨
再比如,“吃了吗?”是中国人习惯的问候语,为什么是这样的问候语而不是其他? 因为它是当时劳苦大众生存状态的缩影。 吃饭的问题对于中国人太重要了,是必须第一关注的问题,因此成为第一问候语,时而久之,成了习惯。“吃了吗?”就成为了习惯性的问候语,倒不是说你一定没吃,也不是我马上招待你。 现在这句问候语变了,城里人现在不这样问候了,农村人慢慢地也不这样问候了,是因为围绕着“吃”的问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饮食文化是如此深度地渗入中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饮食文化,有时甚至需要通过饮食文化来体味中国文化。
二、 饮食有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在中国的环境下生成与发展的,而中国历史的发展却是在一个相对封闭,?而不断展开的环境中不断开拓的,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使得中国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独特性,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带上了深深的自然的特色。“天授人权”的权力来源学说,使得轩辕黄帝以来的帝王无比崇敬上苍,对于上苍的崇敬又体现在祭祀中饮食地位的突出,饮食地位的崇高又引致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无比重视。“礼始诸饮食”的理念,使得中国人看重饮食中所具有的教育意义,饮食具有了文化的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五千年来的生成与发展有着独特的背景,有三点是值得注意的。 其一,人口多。 公元 2 年,在汉朝设置政区的范围内有近 6000 万人口,未列入统计的少数民族和此范围之外的中国人,估计还有数百万,合计超过当时世界人口(约 1. 7 亿)的三分之一。到了 12 世纪初的北宋末年,境内的人口已经超过 1 亿,加上辽国、西夏境内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就更多了,而当时世界人口约有 3. 2 亿。 1850 年,世界人口达到 12 亿,而中国人口已突破 4. 3 亿,所占比例并没有减少。 其二,灾荒多。 中国的自然灾害如影随形,粮食的歉收、减产,甚或颗粒不收是大概率的事件,一经瘟疫便会夺取上千万人的生命。 据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统计:从公元前 18 世纪到清末,中国的各类灾荒数共计 5187 次,造成灾荒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灾,另一方面应归于较多的人口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矛盾,人口增加所导致的人地之间矛盾的加剧。 另外还有战争引起的灾荒,战争一方面造成割据局面,使食品不能流通,从而造成局部饥荒;另一方面是许多劳动力因被迫服兵役或逃亡他
乡而导致农业生产中断。 其三,对饮食占有的不平等。 在古代中国,众多的人口由占人口总数 10%的富贵阶层和占人口总数 90%的庶民阶层组成。 富贵阶层掌握着大量的土地,依靠对庶民阶层的剥削掌握着国家的绝大部分生活资料。 而无地和少地的庶民阶层则需要向封建国家和地主缴纳相当重的租税、钱粮,平常年景也只能解决温饱,没有更多的食品贮备来面对饥荒。 富贵阶层凭借着占有的丰富的食品,大行奢靡之风,“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奢靡浪费了大量的食品,加重了庶民阶层生活的困窘。 贵族阶层朱门肉臭,庶民阶层数米而炊,甚至无米下锅。 所以对食品占有的不平等也是古代中国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饮食文化又具有其他国家及地区饮食文化的共性,比如都依赖于交流,国内的交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民族之间的交流。 饮食的交流引起饮食文化的交流,饮食文化始终处在交流之中,因此,饮食文化是流动的,变化着的。 而启动人群流动的往往是灾荒、战争、疾病。 成千上万的人群被迫背井离乡,流动到哪里,哪里就有了新的饮食,新的饮食文化。 有时新的饮食习惯会占据上风,南方人喜食大米,北方人钟情于面食,但是福建泉州的面线糊和中原的胡辣汤却如出一辙,这就是跨越千里的传承,当然也是当地人的改变。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