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五版)
》
售價:NT$
908.0
《
儿童自驱型成长训练手册
》
售價:NT$
254.0
《
分布式系统实战派——从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
》
售價:NT$
551.0
《
贝克欧洲史08·帝国暴力和民族动员:1914~1945年的欧洲
》
售價:NT$
352.0
《
美国百所大学都在上的商学课(第五版)
》
售價:NT$
806.0
《
数学的现在:i
》
售價:NT$
301.0
《
中年处男:一份日本社会纪实报告
》
售價:NT$
230.0
《
行动的勇气,畅销书作家弘丹主编,30余位大咖分享人生高效秘诀。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心物关系,既是哲学上主观意识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的认识论问题,也是审美与艺术活动中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理论追求和终极关怀。“心”和“物”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主体与对象关系的结构形态。中西方对“心”和“物”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本文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家、文艺思想家刘勰和当代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诗学的心物关系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勾勒出一个跨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一体四翼”的心物关系结构体系。其中,“一体”是“心物关系结构”比较体系中的核心问题,“四翼”是指“范畴结构”“思维结构”“体系结构”“话语结构”四个具体展开阐释和对话的维度。本书的研究可为促进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型和中华民族诗学和美学的现代化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刘勰和梅洛-庞蒂诗学的心物关系结构比较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勾勒出“范畴结构”“思维结构”“体系结构”“话语结构”等具体的维度。论文由五章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问题的缘起。第一章“心物关系结构论”是问题篇,是整个比较框架的核心总览,界定了“诗学心物关系结构”的概念和刘勰与梅洛-庞蒂诗学心物关系结构论的基本内涵。第二章范畴结构是在中西方哲学、诗学历史中梳理诗学心物关系结构中的“心”、“物”、“心物关系”的历史演变、表现方式、基本内涵和诗学形态,架构宏观的范畴概念的历史发展体系。第三章则深入到范畴结构表现的深层的文化思维差异中并将思维结构分为“本源性”和“实用性”两类。第四章体系结构将心物关系结构纳入到美学的维度中去探讨,共分三节,即“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的过程结构”、“审美理想的终极指归”。从这三个方面建立起一个纵向的心物关系结构的诗学体系,在“物感”与“知觉”的基本理论点的对比言说中发掘各自的精神实质。第五章“心物关系的话语结构”,选择了三对话语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三对话语范畴在相互对话和言说中寻找互补性,促进诗学的共同发展;在比较和阐释中找到互证性,展现相互融合的契约点;在不可通约的民族性话语中找到互鉴性,探寻各自民族审美诗学的密码。这一研究将为促进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型和中华民族诗学和美学的现代化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
關於作者: |
王光祖,男,1991年11月生,汉族,山东省菏泽市人。本、硕、博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中西比较诗学。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
目錄:
|
目 录
绪 论……………………………………………………………… 001
第一章 刘勰与梅洛- 庞蒂诗学中的心物关系结构论的比较基石…………………………………………………… 019
第一节 何谓诗学中的心物关系结构………………………… 019
第二节 刘勰与梅洛- 庞蒂诗学中的心物关系结构的可比性分析…………………027
第二章 刘勰与梅洛- 庞蒂诗学中的心物关系论之范畴结构…………………………………………………… 036
第一节 范畴结构的历史演变与表现方式…………………… 037
第二节 范畴结构的诗学形态与内涵………………………… 057
第三节 范畴结构组合的基本特征…………………………… 082
第三章 刘勰与梅洛- 庞蒂诗学中的心物关系论之思维结构…………………………………………………… 092
第一节 思维结构的本质内容及基本特点…………………… 093 ? 02
第二节 思维结构的系统要素及模式类型…………………… 102
第三节 思维结构的具体方法及程序路径…………………… 112
第四章 刘勰与梅洛- 庞蒂诗学中的心物关系论之体系结构…………………………………………………… 118
第一节 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感性的“世界之肉” 与诗性的“物色相召”………………………………… 119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过程结构:身体的在世界中与 心物联动……………………………………………… 128
第三节 审美理想的终极指归:深度存在与生命存在……… 135
第五章 刘勰与梅洛- 庞蒂诗学中的心物关系论之话语结构…143
第一节 主客统一的互补:“心物应答”与“可逆性”……… 145
第二节 审美主义的互鉴:“审美意象”与“肉身化”……… 152
第三节 主体间性的互证:“神与物游”与“含混性”……… 158
结 语……………………………………………………………… 168
参考文献…………………………………………………………… 172
后 记……………………………………………………………… 1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