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江汉谣歌(全两册)

書城自編碼: 405822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中國當代小說
作者: 赵照川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78737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5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售價:NT$ 356.0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售價:NT$ 647.0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售價:NT$ 254.0
英伟达之道 黄仁勋和他的科技帝国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授权采访图书 全面公开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奥秘 讲述黄仁勋的传奇人生和创新历程
《 英伟达之道 黄仁勋和他的科技帝国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授权采访图书 全面公开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奥秘 讲述黄仁勋的传奇人生和创新历程 》

售價:NT$ 403.0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

售價:NT$ 602.0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售價:NT$ 755.0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NT$ 454.0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

售價:NT$ 709.0

編輯推薦:
1.本作品为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精品文学创作出版平台暨“文学创业板计划”首批成果之一,是2022年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扶持项目。
2.小说将全民抗战的情节自然地融入了民俗之中,七部中篇各有侧重的人物与故事,像一部风俗文化志和一幅宏大的民俗画卷,读者可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3.小说体量较大,写作方式也推陈出新,被视为“文学版的《清明上河图》”,已获“新芒IP计划”优秀奖。
4.小说的七部中篇各有侧重的人物与故事,像一部江汉平原的风俗文化志和一幅江汉平原的宏大画卷,文化气息浓郁。
內容簡介:
小说在江汉平原的抗战故事中刻画了有“九头鸟”或“九凤鸟”之称的湖北民众群像。故事里融入了丧鼓、哭丧、端午、龙船、鬼节、婚俗、丧葬、小年等传统文化,以及江汉平原的民风民性,极像一部风俗文化志。书中的民谣、民歌、龙船号子、丧鼓词、哭词,以及别具特色的风味美食,又像是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集锦。总之,这是一部别样的小说,一如始终置身于文学圈之外的作者,唯我、率性、自由不羁。
關於作者:
赵照川,笔名照川,江汉平原人,初中毕业后从事过多种职业。2001年前在《西湖》《芳草》《青春》《佛山文艺》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停笔20年。2020年以来在《海燕》《作品》《中国作家》等刊发表新作。2022年,长篇小说《江汉谣歌》获首届“新芒IP计划”征文大赛优秀奖。
目錄
第一部 丧鼓 _001
第二部 女哭 _115
第三部 喜酒 _233
第四部 端午 _343
第五部 灾疫 _463
第六部 鬼月 _577
第七部 小年 _691
內容試閱
自序
做一个风俗的留守人
一想到小说,我总对作品中的风土人情充满神往与感动。我甚至
认为,在停笔二十年后再度开始写作,正是出于对风俗的迷恋,它就是
我再次来写小说的动力。
中国有那么多厉害作家在写作,我这个整整二十年没再看文学书
刊的人,又疲于经营一个小工厂,还只有初中学历,为什么要凑这个热
闹?更何况,在文学式微的当下,这个热闹还二十分的不好凑!其实这
个问题很好回答:在那纵横千里的江汉平原上,那些被我们世代传承的
风俗,很少有文学作品来展现!如此丰富而鲜明的人文地理与风俗人情,
就像江汉平原的稻田一样无边无际,却少有人弯下腰来看一看水稻的长
势,嗅一嗅稻花与稻谷的芳香!于是,我这个年轻时写过几年小说的人,
不禁又重戴斗笠,挽起裤脚,深入灵魂中的乡镇村街,去品咂风俗的
残韵。
我是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江汉平原的本真模样啊!
又或者说,我想让人们知道,江汉水乡的儿女,是在怎样的风俗
下长成的!
所以,我并不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让人们了解那个以九头
鸟闻名的地方,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所在。我写她,也并不是单纯地想
成为一个作家,而是要把我所知道的九头鸟的真实性情告诉人们。
江汉平原的人,他们不是带着贬义的九头鸟,而是以九凤鸟为图
腾的古楚国的传人!
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江汉平原的人自古就是公认的聪明人。如今,
这些聪明人都去做聪明人该做的事去了,只好由我这个笨人勉为其难地
来做这个本不该由我来做的“蠢事”—用小说的方式来告诉人们,千
里江汉平原上的事儿,以及她所藏着的暗语与密码。
当然,我也希望以这种方式抛砖引玉,引起江汉乡党们的注意—
尤其是想引起那些成名作家与文坛新秀的注意,由他们来写江汉平原的
风俗人情,自然比我这个没读过几年书的人要好得多。
让汉江平原人以文学的形式,留住江汉平原的风土印迹。
也许,因为我前面所说的各种不足,加之本来练习写作的时间就
很短,而我又有些慌不择路,所以,我写的可能是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
但我相信,它也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个意义,我根本就
不必写它。
在当下的现实中,风土人情与民风民俗的消逝速度,比数据化时
代新生事物出现的速度似乎更快。
当下的作家,谈论起风土人情的淡化与消逝,常发感慨,然而等
到写作之时,却往往又忽视了这举手之劳,丢弃了风土人情与市井百态,
纷纷往现代潮流方面涌。写现代潮流当然是必要的,只是有些作家在写
过去的时代时,也把风土人情给忽略掉了。
我刚开始学习写作时,还常见到地域文化小说,评论家也时常讨
论地域文化,到了我重新写作的现在,这样的文学作品却并不多见,评
论家们自然无从着墨,以至于时下的文学作品,难见方言,难见地方习
俗。文学似乎是进化到了高级阶段,抹去了生活的原始气味,十分“讲
究卫生,讲究文明,讲究国际化”,成了统一的“普通话文学”。无论
是东北还是西南,无论是中原还是闽粤,所有地方的人都说一样的话,
吃一样的菜,用一样的器物,说一样的口头禅,爆一样的粗口,举行一
样的婚礼与葬礼……无论什么时代和什么地方的人,一律叫父亲为爸爸,
叫母亲为妈妈,叫祖父为爷爷,叫祖母为奶奶……一些小说作品中,过
去年代的人—甚至是深山野岭的人,一口普通话式的称呼,一口书面
的话语。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但是,可不可以有极少部分的文学不是
“普通话文学”呢?
我以前在小说中用方言还尽量加括号说明,现在则尽量少加了。
我相信,即使完全不懂他地方言的读者,稍一思索,或对照上下文,自
然就懂得了,或者用手机一搜,还能了解到更多作品以外的东西,从而
使阅读延伸开去了。
我一直认为,肯德基之类的标准化生产的快餐食品,它们绝对不
是美食,因为它们缺少风俗人情的配料,也是一种“普通话”食品。而
真正的美食,是世界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间食物。这样的食物,才紧紧连
着一方水土的地气和人气,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肚皮填充物。所以,“普
通话文学”虽然普世,但却缺乏一些风味与文化底蕴。
我发现翻译成中文的大多数世界名著,大都有一种缺憾,那就是
难见方言,难见地方风味,我想这些世界名著,因为需要“推广普通话
或者世界语”,也“荣幸地”变成了中国的“普通话文学”。当然,外
国名著译成“普通话文学”,倒是可以理解,但中国的文学作品如果都
搞成“普通话文学”,就没这个必要了。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李锐
的《厚土》、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还有阎连科的所有重要
作品,这些都是方言与风俗分量极重的文学佳作,它们也都有不少的外
文版。这些带着大量俚俗土语的作品,外国读者都不担心看不懂,我们
还担心中文版的国人看不懂?
而在过去,鲁迅、汪曾祺、沈从文等名家,他们的作品也不全是“普
通话文学”,好像也没有人读不懂。我更喜欢的《百年孤独》的作者加
西亚·马尔克斯,以及《大埋伏》的作者若热·亚马多,他们作品中浓
烈的地方风情,为他们的作品增添了出色的艺术魅力。他们的作品尽管
译成了“普通话文学”,但仍然充满地方风情,而他们的原著,则更应
是浓得化不开的文学原矿!我想,他们的作品能获得读者的广泛喜爱,
作品中的风土人情无疑功不可没,甚至如果没有这些“不普通话”的东
西,他们作品的成就也不会这么高。
我们在国内各地旅游,发现各地的民俗民居与街道日渐雷同,如
丽江古城的模式,几乎被大部分以古城古镇为主题的景点复制克隆,也
成了“普通话式”的景点,以至于人们参观时越来越觉得没意思。我们
的文学作品呢,题材相同,场景相似,人物语言相同,表现手法相仿,
却鲜见方言,同质化应当远甚于丽江古城式的景点。
文学作品不是快餐,不是纯净水,更不是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它
尤其不能缺少个性,更不能多了共性,否则它就会缺乏应有的魅力,使
读者离文学越来越远。
我们可能是跑得太快了,落脚的跨度过大 ,而脚未踩实又急忙抽脚,
于是我们的脚印缀成的文字,可能只需要自己的衣袂带出的那一点点风,
就可以把它们如吹灰一样地拂得不见形迹,从而与不朽沾不上边。因此
我们可能要试着倒回去,在红楼聊斋水浒三国那儿反复流连,在鲁迅沈
从文汪曾祺那儿多绕几圈,再去创新,可能脚力更足。
我并不是说所有小说都要用方言来写,都要融入风俗,那也是极
其错误的。我只是希望对风俗比较了解的作家,尽可能地多写一点风俗,
用文字,用书,留下一些我们生活过的地方的原始基因,留下一个地方
的风俗印记。这样,至少我们的作品还可以多一点点史料和资料的价值,
有人读到它,也就有所受益。
真的,只要若干年后,读者能从我们的文字中有一点点的受益,
它们就可以称为有一点点的不朽了。一点点不朽,这对一个写作的人来
说,就已经足够安慰自己一生了。
我自己呢,愿意像眼下留守乡村的老人们一样,把自己的思想放
在残缺不全的风俗中,踽踽而行,或痴痴而坐,默默地浸淫其中,任风
吹雨漂,看时光慢流,安受天命,做一个风俗的留守人。
还要做点说明的是,在出版程序确定之后,我又在原本的故事前
后各增加了一部中篇,新的故事包括九部中篇,但新增加的两部中篇此
次不上书了,若今后有机会再版,那时再加上去吧。所以此次出版的小
说仍由七部完全独立的中篇组成,每部中篇的人称、视角、手法、叙述
方式、语言节奏等各不相同,人物与故事也各有侧重。
这部小说中,我在江汉平原的抗日故事中融入了端午、龙船、鬼节、
丧鼓、哭丧、小年、七夕、婚俗、宴席、早酒、风水、地理等文化,以
及当地的民风民性,使作品更像一部风俗文化志。书中的民谣民歌、龙
船号子、鼓词哭词、歌诀咒语,以及水乡风味美食,展现了一地的民俗
文化,它们是江汉平原重要的文化遗产。
我在创作时,各部中篇未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作,因此读者可
按任意顺序进行阅读,从而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2024 年 7 月 12 日于惠州大亚湾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