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NT$
500.0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NT$
602.0
《
纳特·特纳的自白
》
售價:NT$
383.0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NT$
403.0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NT$
408.0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NT$
407.0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NT$
296.0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NT$
857.0
|
編輯推薦: |
本书各篇报告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表现出色,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践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见解。特别是在揭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方面,本书展现了前瞻性的研究视角。本书还在多个方面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和策略,如社会主体参与科学传播的新模式、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新路径等,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科普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上海科技馆科普智库创新平台和上海科技传播智库建设重要成果之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由17篇报告组成,主要探讨在“大科普”时代,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之间如何转化协同,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体如何参与并激发科学传播的新实践、新样态,科普如何深度支持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等。本书是智库重要前瞻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发布,期望通过揭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持续助力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
關於作者: |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科协兼职副主席,上海市《科学与技术》主编和牛津《自然》教材主编,《上海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副主编。著有《超越兴趣》《学习的进化》《自主物理实验》《兴趣、探究、构建、创新》等科学教育图书。发表《教育多样化是创新人才培育的本质》等教育创新方面文章百余篇。曾荣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
目錄:
|
目录
第—部分 科研科普转化: 新路径 、新样态
003 科研科普协同创新路径与成果应用/宋娴 朱雯文
027 新媒体环境下长三角地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策略探究 /荣艳 沈嫣
054 基于不同社交媒体平台的科研人员短视频科普实践分析/孟惠普 胡芳
074 高校青年群体的科学传播实践与文化建构——以上海科 技馆与上海交通大学的馆校合作为例/沈辛成 曾澄 董毅
第二部分 科学传播: 新主体、新实践
101 国内外新媒体内容类企业科普实践对比研究/顾泽莹 乔止月 周婧景
132 国内外公益非政府组织与基金会的科学传播实践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杨正
155 科技类培训机构质量认证标准研究/吴倩 鲁欣彧 史瑶
174 科普主播的群体画像及平台分析/官璐
199 青少年科技场馆科普活动参与情况和需求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李无言 孟惠普
223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对线上科普教育的促进与影响作用研究/方师师 叶梓铭 贾梓晗
246 从科普受众到科学桌游玩家:转化路径的可能性——对部分上海科技馆科普项目 的初步调研分析/方方 黄昊天
第三部分 科学教育: 新范式 、新探索
269国内外非正式科学教育多元主体的创新实践及模式研究/符国鹏 姜炜 谢雅群 陈明儿 龚俊燕
291 校外科普资源支撑“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以“科普场馆”资源为例/辛琳华
310 “双新”背景下场馆教育的变革路向/张琰梅
325 科学教育政策影响下的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课程体系建 设/张秀红 景玺阳 张妍宁
344 小型科普教育活动评价标准研究/刘妍 裴蕾 徐炜芸
361 科普游戏的机制与教育效果评价研究进展/曾凡林 詹雪菲 初颖 赵嘉欣 吴永和
|
內容試閱:
|
站在范式变革拐点上的科学教育
计算机领域的学界泰斗、数据库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詹姆士·格雷,2007年在一次科学大会上做了题为“科学方法革命”的演讲。他指出,数据科学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与传统的科学范式不同,其研究的关键步骤已经不再以人的思维为主导,而是通过科学自身的工具化,直接从复杂现象的大数据分析得到问题解决方案—一方面,这意味着一个人利用新技术的成本被极大程度地降低,普通人也可以深度参与科学探索和新世界的创造;另一方面,在数字世界中,人类可以通过与机器协同,拥有如上帝般的创造能力,实现想象力的全面解放和超越。
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预示了一场巨大的创造力革命:人人都是科技工作者的时代即将来临。站在范式拐点上的科学教育,不得不重新思考其教育逻辑与意义,摒弃几百年来深深嵌入社会系统的传统范式,回归教育的本质—朝着“为创新而学”转向。
在这场面向创新的范式变革中,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的趋势可供探讨:一是机器不可替代人的学习过程,人通过学习产生体验与意义,这是人得以为人的根本;二是随着科技发展远超教育变革的速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校外非正式教育将越来越凸显优势;三是实物学习的重要性将重新回归,随着科学越来越工具化,每个人感受世界、发现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一点是数字化无法替代的;四是多样化和实践性将成为科学教育必然的选择,人工智能必将掌握人类已知的全部知识从而变得越来越完美,而人类却会因为不完美而带来多样化的创新能力,会犯错误的人类智能将战胜完美的机器智能,这是未来科学教育走向的全部秘密。
上海科技传播智库的这本《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发展报告(2024)》(简称《报告》)正探讨了这样一个核心议题:在范式拐点上的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将要走向何处。《报告》精选了17篇来自各个高校与科研机构研究者们的前沿报告,带来了许多我们密切关心的话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对当前的科学教育会产生何种影响?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有哪些新的行动者入局,他们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实践?面向创新的校外非正式教育形成了什么样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如何构建大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一体化的贯通机制?……这些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带着不同的问题意识,最终来到同一个十字路口,共同勾勒出一幅崭新的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未来蓝图。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也是当下的行动。20余年来,上海科技馆始终将科学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以青少年创新人才的成长作为我们的核心关怀。《报告》的出版,既是上海科技传播智库平台对科学教育发展的一次集智输出,也是上海科技馆对于科学教育未来的一份殷切寄托。当我们洞察未来的发展方向,理解变革背后真正的推动力量,就能在拐点之上,用科学教育的巧妙之力,实现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学校、社会、家庭,包括科技场馆都应该在这个关键点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坚定的行动来形成变革的合力,让科学教育真正走向人人创新的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 倪闽景
2024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