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敦煌究竟有多美
》
售價:NT$
454.0
《
我在唐朝穿什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服饰搭配 汉服研究 古代服饰)
》
售價:NT$
449.0
《
优化你的2小时 : 基于神经科学和能量流的时间管理方法
》
售價:NT$
255.0
《
经典与经学
》
售價:NT$
398.0
《
颧种植理论与临床
》
售價:NT$
2030.0
《
《胡适留学日记》汇校本(全四册)
》
售價:NT$
3468.0
《
特大型电网企业网络安全从业指南 Java代码审计与分析
》
售價:NT$
806.0
《
心灵哲学
》
售價:NT$
653.0
|
內容簡介: |
本报告是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在持续研究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基础上推出的产业研究专著。本年度报告坚持专业与通俗并重、定性与定量结合,以行业公开资料及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从上游原材料端到中游应用端,再到下游回收端的全产业链发展情况,包括管理举措、标准体系、专利申请、技术装备、产业布局、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内容;研究了试点地区、优秀企业在推动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发展方面采取的积极尝试和取得的进展;聚焦国际市场,总结了发达国家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体系、回收模式及产业布局情况;邀请多位专家从行业发展趋势、政策导向、技术发展及商业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彩评述。综合来看,本报告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有建设性的产业发展建议,可为政策制定、行业研究、企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
關於作者: |
王震坡,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秘书长。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发表SCI/EI论文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著作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3项,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
目錄:
|
前言
第1章?总报告
1.1 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 001
1.1.1 下游需求趋稳,锂电产业回归理性发展 / 001
1.1.2 创新技术驱动,持续扩大产业发展优势 / 002
1.1.3 价格持续下探,行业竞争格局得到巩固 / 002
1.1.4 储能潜力释放,逐渐成为“第二增长点” / 003
1.1.5 扩大开放合作,加快探索多样海外布局 / 003
1.2 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现状 / 004
1.2.1 多项政策标准落地实施,管理制度体系趋于完善 / 004
1.2.2 头部企业持续扩大布局,回收利用产能快速增加 / 004
1.2.3 强化支持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 005
1.2.4 鼓励探索新型回收模式,多元回收网络初步形成 / 006
1.3 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006
1.3.1 顶层设计缺乏统筹谋划,现行标准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 006
1.3.2 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承压,绿色高效技术和装备待突破 / 007
1.3.3 闭环回收体系尚未健全,废旧电池运输及流通监管难 / 007
1.3.4 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健康规范的市场秩序未形成 / 008
1.3.5 国际市场提高准入门槛,产品出口及域外回收存阻碍 / 008
1.4 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 009
1.4.1 加强回收利用政策引导和标准体系建设,有效支撑产业发展 / 009
1.4.2 鼓励绿色安全高效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确保产业竞争优势 / 010
1.4.3 强化行业规范管理并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完善回收利用体系 / 011
1.4.4 优化产能布局并鼓励一体化产业链发展,引导产业高效发展 / 012
1.4.5 推动国际市场规则接轨互认及合作交流,促进国内外双循环 / 012
第2章?政策法规
2.1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 014
2.1.1 政策法规概述 / 014
2.1.2 2023年重点政策解读 / 020
2.2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 028
2.2.1 政策情况概述 / 028
2.2.2 2023年重点政策解读 / 034
第3章?产业发展
3.1 新能源电池材料端发展现状 / 038
3.1.1 正极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 038
3.1.2 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 042
3.1.3 电解液行业发展现状 / 044
3.1.4 隔膜行业发展现状 / 046
3.2 新能源电池生产端发展现状 / 048
3.2.1 市场规模现状 / 048
3.2.2 竞争格局现状 / 051
3.2.3 区域分布现状 / 055
3.2.4 市场应用现状 / 057
3.2.5 企业布局分析 / 062
3.2.6 技术发展现状 / 065
3.3 新能源电池应用端发展现状 / 075
3.3.1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 075
3.3.2 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 081
3.3.3 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现状 / 085
3.3.4 电动船舶行业发展现状 / 088
3.4 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端发展现状 / 090
3.4.1 动力电池退役量预测 / 090
3.4.2 回收服务网点发展现状 / 099
3.4.3 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现状 / 100
3.4.4 再生利用行业发展现状 / 101
第4章 创新发展
4.1 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发展现状 / 103
4.1.1 梯次利用技术现状及未来技术路线 / 103
4.1.2 再生利用技术现状及最新技术进展 / 110
4.2 回收利用装备发展现状 / 119
4.2.1 梯次利用环节装备发展现状 / 119
4.2.2 预处理环节装备发展现状 / 124
4.3 回收利用专利申请现状 / 131
4.3.1 专利申请总体情况 / 131
4.3.2 专利申请类型现状 / 133
4.3.3 专利申请区域分布现状 / 135
4.3.4 专利申请技术构成现状 / 137
4.3.5 专利主要申请人现状 / 139
4.4 回收利用标准现状 / 142
4.4.1 国家标准现状 / 142
4.4.2 行业标准现状 / 146
4.4.3 地方标准现状 / 151
第5章 成果借鉴
5.1 地方案例分析 / 154
5.1.1 江西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发展模式 / 154
5.1.2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发展模式 / 161
5.2 企业案例分析 / 168
5.2.1 桐城哲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168
5.2.2 寿光市德隆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 172
5.2.3 武汉东风鸿泰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 / 177
5.2.4 重庆三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179
5.2.5 江西天奇金泰阁钴业有限公司 / 186
5.2.6 广东盛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190
5.2.7 贵州鑫茂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193
5.2.8 曲靖市华祥科技有限公司 / 196
5.2.9 兰州金川金科资源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199
5.2.10 广东瑞科美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 203
第6章 国际合作
6.1 欧洲回收利用前景分析 / 208
6.1.1 政策法规现状 / 208
6.1.2 回收模式经验 / 212
6.1.3 企业布局情况 / 214
6.2 美国回收利用前景分析 / 215
6.2.1 政策法规现状 / 215
6.2.2 回收模式经验 / 219
6.2.3 企业布局情况 / 220
6.3 日本回收利用前景分析 / 222
6.3.1 政策法规现状 / 222
6.3.2 回收模式经验 / 224
6.3.3 企业布局情况 / 225
6.4 韩国回收利用前景分析 / 227
6.4.1 政策法规现状 / 227
6.4.2 回收模式经验 / 229
6.4.3 企业布局情况 / 229
第7章 专家视点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与建议 / 232
马小利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副秘书长
上游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加速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调整 / 236
车小奎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正高级工程师
退役电池高效分选成组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 / 238
李 丽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双碳”目标下实现汽车动力电池再制造产业化的进展 / 243
郑 郧 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主任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全球布局探索 / 249
鲍 伟 浙江华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退役动力电池智能柔性拆解关键技术 / 252
张宇平 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
DRT: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实践 / 257
余海军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裁
汽车企业如何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新业态 / 260
孙佳欢 富奥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退役锂电池高效可控再生电池级碳酸锂关键技术 / 263
李 斌 赣州吉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数智化锂电回收综合利用解决方案 / 267
郑伟鹏 深圳市杰成镍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退役锂电池回收利用过程污染物处理技术与实践分析 / 271
缪 巍 中城院(北京)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总经理
欧盟新电池法对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 / 275
刘丽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 研究员
欧洲的车辆电动化与锂电池回收—化危为机 / 280
亚历山大·佐姆比克 匈牙利恩特循环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附录 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
|
內容試閱:
|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能源系统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我国绿色低碳相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引擎、新动能。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居于全球首位,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持续丰富全球绿色产品供给。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带来的设备更新换代,车用动力电池已逐渐进入退役阶段,未来将会有更大规模的锂电池面临退役,做好新能源电池的回收利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已成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新能源电池的回收利用,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不断在政策引导、体系构建、技术创新等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委系统谋划,建立并完善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政策管理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各类参与主体的活力,增强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的内生动力。各地方主管部门协同推进,结合自身实际,强化政策机制配套衔接,并注重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因地制宜地布局发展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行业企业以创新为驱动,不断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提升新能源电池综合利用水平,提高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运转效率。
经过多年的产业培育和发展,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逐渐呈现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产业成熟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也仍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统筹规划、闭环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国际竞争面临绿色壁垒等问题,应持续关注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业态,加强多方面的统筹合作,不断推动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撰写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24)》,立足产业发展全局,系统地总结了2023年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及相关技术发展的新进展和新变化,全面调研产业现状,重点剖析产业问题,提出产业发展建议,为政策决策、行业研究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本年度报告由总报告、政策法规、产业发展、创新发展、成果借鉴、国际合作、专家视点及附录八个部分组成,涵盖内容全面,研究亮点鲜明。
一是客观勾画产业发展全貌,精准洞察提出发展建议。本年度报告全面总结新能源电池从上游原材料端到中游应用端,再到下游回收端的全产业链发展情况,并阐明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在管理举措、标准体系、技术装备、产业布局、国际竞争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借鉴国内外优秀发展模式,精准洞察,为产业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
二是聚焦产业创新发展趋势,加强先进技术装备推广。本年度报告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加强对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先进技术装备现状和未来技术路线的分析研究,并从专利、标准角度阐述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三是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强化产业发展智力支持。本年度报告围绕发展趋势、政策导向、技术发展及商业模式等几个方面,邀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海内外优秀企业的高层领导等十余位专家进行精彩评述,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为广大行业从业人士提供学习参考的平台。
四是深度总结典型示范经验,效果引导产业高效发展。本年度报告通过深入剖析我国典型地区及优秀企业在新能源电池梯次利用、再生利用领域试点示范采取的发展路径和取得的推广成果,给予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经验借鉴,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五是新增国际回收产业研究,助力企业布局全球市场。本年度报告聚焦国际市场变化及竞争态势,重点研究了发达国家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体系、回收模式及产业布局情况,为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挖掘海外机会、规避政策风险、前瞻规划布局等提出决策参考,推动全球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24)》的出版,离不开行业专家、合作伙伴的支持。在报告的编撰过程中,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新能源退役电池绿色供应链技术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协会、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北京亿维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单位的管理者、专家和相关学者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从业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希望本报告能够继续为政府部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机构、科研院所和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基础信息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由于作者经验水平有限,报告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敬请各位专家、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
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