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一位有远见的诗人
》
售價:NT$
449.0
《
殷墟甲骨:从安阳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
售價:NT$
230.0
《
斫琴法
》
售價:NT$
592.0
《
大匠天工:样式雷笔下的皇家园林
》
售價:NT$
449.0
《
探知无界·气候变化的危机与应对 北大名师讲科普系列
》
售價:NT$
245.0
《
中国文化第一课·典籍里的礼
》
售價:NT$
296.0
《
思想的光照:马寅初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文集
》
售價:NT$
398.0
《
入门级AI机器人制作与图形化编程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二者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中医学的特色在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时因地因人而治;而现代医学提倡个体化治疗,可以理解为辨病施治的延伸,不应将两者对立来看。自20世纪初我国开始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相关探讨研究以来,有众多研究成果投入临床,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在此过程中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被边缘化,变成了现代医学的附属品,以现代医学指标检验中医,指导临床,忽略了中医中药的复杂性,个性化以及中医药的多靶点效应问题,导致中西医结合变成了结而不合。作者团队根据中西医临床实践中的体会,提出中西医整合的概念,以期充分发扬两种医学各自在临床中的优势,互取长处,提高临床疗效,
|
內容簡介: |
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模式,两者认识疾病的方法不同,临床思维方式不同,治疗手段不同,但两者的治疗目标是一致的。针对神经内科学不同疾病,不同病因,疾病的不同阶段以及现代医学和中医中药的各自临床优势与不足,作者团队将中西医整合概念用以阐释神经病学学科内常见疾病诊疗,沿中医与现代医学两条主线,从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辨证思路、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突出中西医整合为特色,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经验加以整理总结与升华。
|
關於作者: |
陈国华,男,神经病学、中医学双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擅长神经内科疑难疾病、脑卒中(中风)的诊治,尤其对中西医结合诊治顽固性失眠及痴呆有独到经验。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耕耘在临床一线,精勤不倦,继承并创新了中风病的“上病下治”理论,创立了黄角愈风糖浆、通腑排气合剂院内制剂,打造了一直专业技术过硬的中医脑病科研团队。带领神经内科成功创建为国家、省、市三级临床重点专科,获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示范高级卒中中心”、“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等。现任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督导专家;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专著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10余篇,中华北大核心30余篇;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6人。
|
目錄:
|
上篇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协同诊察方法学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西医诊察方法2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断要义2第二节神经系统疾病辅助诊断要义4第三节神经系统疾病症状诊断要义7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诊察方法16第一节中医四诊应用16第二节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要义25第三节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的中医诊断要义35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协同方法39下篇各论第四章周围神经疾病 46第一节特发性面神经麻痹46第二节多发性神经病52第三节三叉神经痛58第四节吉兰巴雷综合征65第五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72第六节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80第五章脊髓疾病94第一节急性脊髓炎94第二节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00第三节颈椎病105第六章脑血管疾病114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4第二节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19第三节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126第四节脑出血132第五节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137第七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44第八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151第一节多发性硬化151第二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60第九章帕金森病170第十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77第一节运动神经元病177第二节多系统萎缩184第十一章前庭疾病191第一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91第二节前庭性偏头痛197第三节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202第四节梅尼埃病207第五节前庭神经炎213第十二章痴呆223第一节阿尔茨海默病223第二节血管性痴呆231第十三章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238第一节癫痫238第二节癫痫持续状态247第十四章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疾病254第一节炎症性肌病254第二节重症肌无力260第十五章头痛272第一节偏头痛272第二节紧张型头痛287第十六章睡眠障碍293第一节失眠293第二节不宁腿综合征299第十七章精神障碍306第一节抑郁障碍306第二节焦虑障碍311第十八章神经系统重症相关疾病318第一节脑水肿318第二节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329
|
內容試閱:
|
序 |很高兴受邀为《中西医协同神经病学》作序。在无尽的岁月中,人类与疾病之间始终展开着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疾病像阴影一样笼罩着我们的生活,时而匆匆而过,时而缠绕不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多年来,医学界对神经病学的研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然而,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单一的医学体系无法完全满足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求。而中西医发挥好各自优势,相互协同的理念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认可和接受。这种协同将中医的经验和传统智慧与西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有机结合,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中西医协同神经病学》这本书融合了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精华,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开辟了新的道路。它对神经系统常见病、少见病及神经重症都提出了许多独特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思路,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相信能够激发读者对中西医协同神经病学领域的兴趣,并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很高兴看到这样一本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的著作出版。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再次深刻认识到中西医协同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潜力。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调理,西医倾向于病因学和精确诊断,我由此而提出的以“态靶辨治”为核心的中西医融合医学观点也是中西医创新认识的一部分,中西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传统中医的调“态”和西医的精准打“靶”互通互用,既可以解决中医“刻强轴弱、态强靶弱、个强群弱”的问题,也可以弥补西医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上的不足。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西医协同的综合性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将为医学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和进步。*后,我希望这本《中西医协同神经病学》能够成为医学界从业者、研究人员和医学生的宝贵资料,为大家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仝小林2023年7月于北京中西医协同神经病学自序 |作为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我们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从未停歇,有困惑,有喜悦,有开悟,有内心纠结。如何有效吸收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精华,推进理论及临床的发展,一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思考题。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来看,在半个多世纪来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并且一直面对着各种评议与质疑。中西医结合人士还得尴尬地面对“结而不合”的现象。1956年毛泽东关于“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之后,在1959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社论,此后相关政策得到中国医学界的普遍运用。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中西医结合如何开展,业者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但仍然难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中西医两种异质医学体系的交流并非一帆风顺。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学者,先后提出了“中西医汇通”“废止中医”“中医科学化”等不同学术主张,形成了长期而激烈的学术争鸣。中西医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决定了它们之间很难有机融合,但这两种医学每时每刻面对的都是相同的患者,虽然认识的角度不同,但总有可以沟通的地方。例如,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脾”,虽与西医学中脾脏的概念相同,但在生理、病理上的含义不同。建立在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经验反证基础上的中医藏象学说,除有较为粗略的解剖印迹外,它本质上是一个归纳人体各种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号系统,其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功能及关系。从研究方法而言,中医侧重于从整体看问题,西医侧重于从局部还原论分析方法看问题、说明问题,沿着人体—系统—器官—细胞—细胞器—分子—原子—原子层的顺序逐层还原分析。只有中医与西医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达到相同层面,中西医两种医学模式相互认识时,它们之间难以沟通的问题、“结而不合”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中西医结合业者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对中西医两种医学到底是结合,还是融合,还是协同,我们进行过思考和讨论,认为协同更符合现阶段的实际。中西医协同的概念由“协同”引申而来,核心要义是双方或多方参与同一行动时的协调配合,关键在“协同”二字。因此可以将中西医协同定义如下:研究中西医两种疗法在临床联合应用中的组合原则、规律和方法,通过科学的搭配,发挥两种疗法的协同作用,从而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成本、减少不良反应的医学方法。中西医协同的实质是提倡科学合理、协调统一的中西医联用,反对主观盲目、杂乱无序地“混合使用”中西医疗法的不合理现象,力求在临床治疗上真正做到“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使患者得到最大益处。在此过程中,中医和西医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是一种协作的关系。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进中西医学发展,这是我们朴素的愿望!陈国华魏力2023年10月于武汉中西医协同神经病学前言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中西医协同医学在神经病学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我们结合新的医学进展,在各病种指南的基础上,从临床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与特色,以临床实用及提高临床疗效为主要目标,探讨中西医协同治疗的相关切入点,编写了本书。本书中西医并重,是以中西医协同为方法学进行思考创新的专业书。全书从临床基础、临床技能到诊疗方案内涵,较为系统地总结和完善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八章。上篇重点围绕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诊察方法以及中西医协同方法展开论述。各论部分则以西医病种及系统为基础,深入探讨每个病种的中西医协同要点。本书编写体例精炼,内容全面、新颖、实用。但由于水平有限,个别观点仅从编写组经验出发,对于协同范式、协同重点有不完美或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道予以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同时,市场上有多种多样的中西医协同方面专业书籍,我们对于本书的出版是否更加有益于中西医协同医学的发展,实属诚惶诚恐。希望本书的出版对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的专科医生,尤其是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生及有关科室的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带来帮助。编者2023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