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明1644(全二册)
》
售價:NT$
490.0
《
爱的流动
》
售價:NT$
301.0
《
帝国之翼:胡林翼的官场与战场
》
售價:NT$
398.0
《
史记全本注译(布面精装,全套9册) 附赠“朕来也”文创扑克牌1副!
》
售價:NT$
3315.0
《
ROS 2智能机器人开发实践
》
售價:NT$
653.0
《
心理韧性:你总是能整装待发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
售價:NT$
454.0
《
无凶之夜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本书深入剖析了反恐怖主义法律的核心议题,从本体、实践、理论到建构四个维度,全面探讨了反恐法律机制的内涵、实践应用、理论基础和理性建构。书中不仅分析了国际反恐法律机制的价值和地位,还总结了中国在反恐领域的智慧与方案。对于法律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对国际安全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质量上乘的参考书籍。
|
內容簡介: |
本书紧紧围绕反恐怖主义法律中的热点、难点议题,逐一分析了反恐法律问题中的“本体”问题、“实践”问题、“理论”问题以及“建构”问题,环环相扣于“反恐怖主义”和“国家安全”两大焦点,以现实探析各国际组织卓有成效的法律机制,总结反恐领域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体篇”重点揭示了国际反恐法律机制的内涵与价值,针对国际反恐法律机制的内涵诠释,确定其作为辅助并促进反恐国际合作的机制地位;“实践篇”重点介绍国际上较为典型的反恐法律机制,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看待反恐法律机制具体落地方案,从已有经验归纳总结实践问题;“理论篇”兼具国际、国内两个视角,重点讨论武力反恐视角下的自卫权、国内刑法中相关条文的解读以及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治理在反恐中的赋能与限制;“建构篇”探讨塑造反恐法律机制理性建构的应然思路,提炼并总结国际反恐的中国方案。
|
關於作者: |
吴何奇,法学博士,国家公派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研究人员,上海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相关成果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入选《学术精要数据库》“高影响力论文”,并获得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2021—2022年度优秀论著“三等奖”、第十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奖“优秀奖”、第十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二等奖”、第五届文澜论坛“一等奖”等。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3批面上资助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现任上海政法学院辩论队执行教练,获得上海市法治杯冠军、“尚法杯”上海市高校大学生法治辩论赛最佳领队教练奖、第十九届华语网络辩论赛超级联赛冠军,第九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网辩赛区冠军、最佳辩手等奖项。
|
目錄:
|
本体篇
国际反恐法律机制的内涵与价值阐释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
实践篇
联合国反恐国际合作法律机制探析
欧盟反恐法律机制的发展与转型
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法律机制
反恐去极端化的域外经验
理论篇
武力反恐视角下自卫权理论考
论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的“情节严重”
恐怖主义犯罪数据治理的价值平衡与现实路径
建构篇
反恐国际合作法律机制的建构逻辑
法治反恐理论与中国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当前,恐怖主义仍旧是国际和平与安全不可忽视的重大威胁。“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及其所属恐怖团体的威胁态势有增无减,恐怖活动与地区争端相互交织,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态势。2024年,从欧亚大陆至非洲大陆,恐怖袭击事件频发,大量无辜民众伤亡,令人痛心疾首。与此同时,巴以冲突的新一轮升级及其不断显现的外溢效应,已导致多国仇恨犯罪急剧增加,恐怖袭击的风险显著上升,这一系列动向无疑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深切关切与忧虑。
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公敌,打击与防范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反恐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安全机关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坚决依法开展反恐斗争,全力保障国家安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重要决策,将反恐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彰显了国家对于反恐怖主义工作的高度重视。2016年1月1日,我国shou部系统规范反恐怖主义工作的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正式颁布实施,为依法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2024年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全面聚焦中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过程、主要内容及鲜明特点,深入介绍了中国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符合本国国情的反恐怖主义法治道路,为国际社会的反恐怖斗争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历经40余年的不懈努力与持续完善,中国已逐步构建起以宪法为根本、以反恐怖主义法为主体、以刑事法律为骨干、以国家安全法为保障、其他相关法律为补充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这一体系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条约、公约和国际惯例相衔接,为依法打击暴恐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并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
本书汇集了吴何奇博士近年来对我国反恐斗争的法治实践进行的一系列思考,其紧紧围绕反恐怖主义法律中的热点、难点议题,逐一分析了反恐法律问题中的“本体”问题、“实践”问题、“理论”问题以及“建构”问题。本书共分为四部分,环环相扣于“反恐怖主义”和“国家安全”两大焦点,以现实探析各国际组织卓有成效的法律机制,总结反恐领域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中,“本体篇”重点揭示了国际反恐法律机制的内涵与价值,针对国际反恐法律机制的内涵诠释,明确其作为国际机制所具备的“权威性”“制约性”和“关联性”三个明显特点,明晰其作为法律机制所具备的“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与“层次性”四个基本特征,确定其作为辅助并促进反恐国际合作的机制地位;“实践篇”重点介绍国际上较为典型的反恐法律机制,如联合国反恐法律机制、欧盟反恐法律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法律机制以及反恐去极端化机制。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看待反恐法律机制具体落地方案,从已有经验归纳总结实践问题;“理论篇”兼具国际、国内两个视角,重点讨论武力反恐视角下的自卫权、国内刑法中相关条文的解读以及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治理在反恐中的赋能与限制;“建构篇”探讨塑造反恐法律机制理性建构的应然思路,提炼并总结国际反恐的中国方案。在已有法律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更为成熟的国际反恐法律机制,旨在实现对国际社会分歧的协调,从而保证法律机制的统一性,强调反恐重点由事后惩罚向事前预防转型并坚持内在谦抑性,依托反恐国际合作法律机制实现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标本兼治。
吴何奇博士是我在上海财经大学培养的博士生,当时,由于财大法学院并未设置刑法学的二级学科博士点,他便随我一同划入国际法学科,攻读国际法博士学位。我本人主要从事刑事政策学、犯罪学的研究,吴何奇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方向是刑法学研究,因此,我鼓励他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既不要荒废刑法学科相关的学习与写作,也要关注国际法学科的重点,提前谋划,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世界各国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时,需要将国内刑法与国际法相衔接,以确保国内刑法与国际反恐公约的一致或同步,这就要求在反恐的理论研究上,既要对国内刑法有深入了解,又要对国际法有充分认识,有鉴于此,我建议吴何奇围绕反恐设计其博士论文的选题,他欣然应允。攻读学位期间,他笔耕不辍,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远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接受联合培养,最终,他在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发表了多篇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或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或入选《学术精要数据库》“高影响力论文”。
毕业后,他入职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并于犯罪学(反恐)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刑事司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是我校的老牌学院,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劳改法系,近年来,学院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也为吴何奇博士延续其在刑事法学中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书的出版对于他而言,不仅是对其前期研究的总结,更是勉励其开启新研究征程的起点。因此,他嘱我为之作序,我欣然接受,作为他的导师,我期望吴何奇在刑法学、犯罪学的教学科研上辛勤耕耘,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