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NT$
602.0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NT$
403.0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NT$
301.0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NT$
709.0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NT$
398.0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NT$
296.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NT$
347.0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NT$
658.0
|
編輯推薦: |
《成语“寓”科:成语中的科学启示》用“熟悉的陌生化”方法,透过表象深入肌肤,探析潜伏在成语背后的科学故事与科学精神,小中见大,微言大义,值得一读!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了包括:实事求是、民胞物与、斗转星移、寻章摘句、础润而雨、囊萤映雪、望梅止渴、杯弓蛇影、动如参商、运斤成风、万世不竭、一叶障目、杞人忧天、月满则亏、病从口入、揠苗助长、海市蜃楼、老马识途、顾影自怜、雁过留声等在内的20个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成语,从这些成语的“前世今生”说起,围绕着每个成语开展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叙事和议论。帮助青少年读者从传统的成语故事中领会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知识,启发科学思考。
|
關於作者: |
张志君:知名文化学者、畅销书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曾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三级教授。现任中央宣传部、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中国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等职务。在祖国大陆和台湾省先后出版各类著作数十部,其中《跟古代名人学家 先后出版各类著作数十部,其中《跟古代名人学家风家教》《成语说“法”:成语里的法治故事与启示》《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等先后获得各类奖项并先后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纳入“农家书屋”,被国家列为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张涵:副研究馆员,先后留学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回国后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媒体融合研究院、北京教育新闻中心等单位工作,现就职于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先后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和《教育传媒研究》《现代视听》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著有《走出误区——科学传播新论》。
|
目錄:
|
序
第一章 实事求是
第一节 “实事求是”:一个您可能并不真的了解其全部含义的成语 003
第二节 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从事科学工作都要承认现实并且尊重现实 005
第三节 “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013
第二章 民胞物语
第一节 “民胞物与”:出自“横渠四句”作者之口的成语 021
第二节 挚爱人类,乃是所有志士仁人,尤其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和科学传播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素质 024
第三节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借力自然,乃是所有科研工作者和科学传播工作者能够长久为人们所接受的一个关键点 027
第三章 斗转星移
第一节 “斗转星移”:与一位喜欢穿奇装异服的先秦诸子有关的成语037
第二节 实践出真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040
第三节 要充分认识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任何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量变和质变都要同样加以关注,尤其不能忽视量变046
第四章 寻章摘句
第一节 “寻章摘句”背后的“高级黑”故事 053
第二节 “寻章摘句”乃是知识传播过程中的相关行为主体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范式 057
第三节 “寻章摘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所寻之章、所摘之句上,而应对所寻之章、所摘之句进行创新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 061
第五章 础润而雨
第一节 “础润而雨”出自一篇“碰瓷”文章的成语 067
第二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 072
第三节 在寻找事物之间关联性的时候,应该注意排除各种各样的干扰,以避免沦为世人眼中的“不经之谈”或者笑柄 078
第六章 囊萤映雪
第一节 “囊萤映雪”,一个经不起科学检验的成语 085
第二节 要警惕打着科学名义的伪科学,甚至反科学 088
第三节 既不能“没有良心”,也不能当“傻瓜” 092
第七章 望梅止渴
第一节 “望梅止渴”:一个因为应对事先考虑不周而险些酿成大祸而诞生的成语 099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明、发现与创造往往源于生活 102
第三节 要注意认真区别看起来相似的事物,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合法,从而尽可能为更多数人谋取福祉107
第八章 杯弓蛇影
第一节 “杯弓蛇影”:一个被“降妖抓怪”解除心病的成语 113
第二节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要努力加强心理健康能力建设,避免负面应激反应 117
第三节 “心病”还需“心药”医,解决问题需“对症下药” 122
第九章 动如参商
第一节 “动如参商”:一个引发杜甫 “朋友圈”究竟都有谁争论的成语129
第二节 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就有可能陷入不应该陷入的窘境 132
第三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要避免被眼前所见蒙蔽,就应该树立大局意识和具备战略眼光137
第十章 运斤成风
第一节 “运斤成风”:一个为了怀念“杠精”朋友而问世的成语 143
第二节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神奇和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有不为人所知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147
第三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寻找到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乃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152
第十一章 万世不竭
第一节 “万世不竭”:一个一代伟人曾经用它来为外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打call”提供论据,并且作为与来宾谈话谈资的成语 159
第二节 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失去了想象力往往就意味着失去了创造力 163
第三节 好的想象必须合情合理,应当做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67
第十二章 一叶障目
第一节 “一叶障目”:一个因为误读而引发一场法律官司的成语 173
第二节 要认真分辨并时刻警惕,严防那些各种各样的“障目”“一叶”176
第三节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去除自己心中“障目”的那片“树叶”,关键还在于自己 179
第十三章 杞人忧天
第一节 “杞人忧天”:一个绝不仅仅是“忧天”的成语 185
第二节 有一定的忧患意识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188
第三节 “杞人忧天”故事的后半段凸显了科学知识和科学传播的重要性 192
第十四章 月满则亏
第一节 “月满则亏”:一个被用来胁迫别人帮助自己获得高官厚禄“凶器”的成语 199
第二节 不自满并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能够确保相关行为主体更好地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03
第三节 要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客观规律,保持在黑暗中看见光明,在低潮中预见到高潮的乐观心态,从而在新的语境中有所作为 207
第十五章 病从口入
第一节 “病从口入”:一个目睹别人吃生鱼片导致死亡有感而发的成语213
第二节 管住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216
第三节 凡事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219
第十六章 揠苗助长
第一节 “揠苗助长”:一个被智者通过调侃特定国家的老百姓来为自己的鸿篇大论做论据的成语 225
第二节 欲速则不达,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可能就会受到惩罚 228
第三节 要注意“动机”与“效果”之间的有机统一,努力避免从所谓“好”的动机出发而导致不好的结果 231
第十七章 海市蜃楼
第一节 “海市蜃楼”:一个曾经引发一次著名历史事件的成语 237
第二节 要充分认识到人类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能也不应因为“今是”而简单地否定“昨非”241
第三节 不能因为“明天”即将到来,就在“今天”无所作为 245
第十八章 老马识途
第一节 “老马识途”:一个使得管仲避免提前成为“李广”的成语 251
第二节 要敢于摒弃“人是万物之灵长”的固化观念,善于发现动物的优点并且勇于向它们学习 256
第三节 不但要善于发现动物本身的优点,而且还应利用它们这些优点来为人类更好地服务 260
第十九章 顾影自怜
第一节 “顾影自怜”:一个充分折射了一位名门后代隐秘心理的成语265
第二节 如果长期被消极的心理情绪所控制,将可能会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甚至进而有可能影响到人的健康长寿 269
第三节 与其“新亭对泣”,不如“闻鸡起舞” 272
第二十章 雁过留声
第一节 “雁过留声”:一个充满皇帝忏悔的爱情故事衍生出来的成语277
第二节 唐太宗李世民的“千古一叹”背后透露出来的秘密 279
第三节 要学即墨大夫,不要学东阿大夫,更不要把桓温的那句话当成座右铭 283
|
內容試閱:
|
第一节 “实事求是”:一个您可能并不真的了解其全部含义的成语
“实事求是”是一个很多人似乎都耳熟能详,但又未必了解其全部含义的短语。说很多人似乎都对其耳熟能详,是因为一般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成语,稍微有那么一点儿古典文化常识的人,可能还知道它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与一个名叫刘德的人有关,a 说很多人其实并不完全了解,是因为这个成语除了可以形容刘德这个人或者这样的人之外,还与一门学科有关。这门学科就是“科学”。明朝末年, 西方科技理念传入中国,当时的“科学”被称为“格物穷理之学”,“格物穷理”与“实事求是”的意义相同,“科学”也自然而然地就和“实事求是”这个成语联系在一起。到了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当时的一位著名学者,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开始将“实事求是”与“科学”画等号,提出要学习“海国人士深思格物、实事求是之学”。曾纪泽笔下的 “实事求是之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这些都说明,在明末清初或者至少在清代中晚期,“实事求是”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科学”的代名词。
回望历史,抚今思昔,“实事求是”这个成语确实留给我们很多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