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友森,男,经济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在站),毕业于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等课题,在《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评论》《经济科学》《国际贸易问题》、The World Economy、Energ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部分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研究成果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高速发展的出口贸易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重要动力。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抬升以及国际生产网络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出现了由加工贸易为主向一般贸易为主转变的趋势。而在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技术创新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心也开始从过去的强调出口贸易转向主动扩大进口。显然,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技术创新,其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外部资金的有效支持,金融发展、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也因此成为社会和学术界长期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既是贸易大国,也是金融大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直都是中国政府统筹发展经济和金融事业的根本宗旨。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和货物贸易规模,还具备全球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中国为背景研究金融地理结构、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深化理解金融供给改革助力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机制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供给的地理结构不仅是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持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体现,而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则是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考察金融地理结构的贸易促进与技术升级效应对于审视和评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区别于现有研究主要基于金融市场发展深度的视角分析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本书侧重立足于银行分支机构空间布局体系日益完善的现实背景,试图将金融地理学引入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中,系统研究金融供给的地理结构对企业进出口贸易与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本书首先从地理距离视角出发刻画中国的金融地理结构,利用高德地图开放平台测算了中国的银企距离,在此基础上研究银企距离对企业出口行为和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然后从地理密度视角出发重新界定中国的金融地理结构,系统分析银行密度对企业创新水平和创新持续时间的影响。再从外资银行进入视角出发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金融地理结构,厘清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逻辑,进而探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基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视角审视中国数字金融资源供给的地理结构,结合当前中国数字金融蓬勃发展以及进口贸易日益扩大的现实背景,从多个角度论证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规模企业进口行为的影响。
本书的特色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视角。首先,本书较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了银企地理距离对企业出口行为与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既有研究大多关注金融发展或融资约束水平与国际贸易的关系,鲜有研究金融供给的地理因素与企业出口行为内在关联的同类著作。本书基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较早探讨了企业相对金融机构地理位置的远近在企业出口行为上所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现有研究。其次,本书还较早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阅读所及,笔者发现与这一主题紧密相关的文献是Lai et al.(2016),与之不同的是,本书考察的是外资银行进入对微观企业(而不是行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行业加总偏误对研究结论的干扰。最后,本书也为理解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对外贸易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视角。目前,相关文献致力于研究以物理网点为基础的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影响企业进口贸易的文献仍然较少。本书在第七章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进口的影响,从融资约束和消费促进两条渠道厘清其中的作用机制,是对现有文献的一个有益补充。
第二,研究方法。本书提供了测算企业与银行分支机构之间地理距离的合理思路。本书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中国原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原银监会)提供的金融许可证信息,在完善中国工业企业和银行分支机构精确地址信息的基础之上,利用高德地图开放平台测算了企业与银行分支机构的坐标距离。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分别测算了企业距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四类金融机构的地理距离,并基于此考察了银企距离对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异质性影响。此外,本书根据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原银保监会)提供的外资法人银行名单整理了中国城市级别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数据,该数据是基于手工查找的、目前较为完整和细化的外资银行机构数据,基于这一数据衡量外资银行进入更加准确。
第三,研究内容。首先,本书较早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回答了银企距离缩短是否能够提高企业融资能力这一基础且关键的问题。国外已有较多研究考察了银企距离对企业信贷获取能力的影响,如Agarwal and Hauswald(2010)、Backman and Wallin(2018)、Nguyen(2019)、K?rn? et al.(2021),但这些大都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金融市场的研究,在依赖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大型发展中国家,银企距离与企业融资能力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检验。其次,除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外,本书还从质量、技术、创新和价值链地位等角度构建了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的多维指标评价体系,提供了银企距离影响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在更多领域的经验证据。最后,国内关于企业创新的既有文献多数是建立在静态分析视角之上的,本书将生存分析模型引入企业创新的研究框架,从动态视角考察了银行密度对企业创新持续时间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广度。
最后,本书的撰写和出版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向大家深表谢意。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72303096)、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批准号:2022SJZD051)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2024M750473)对本书的支持。本书多数内容在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等会议中做过交流,并得到了丁一兵、郑世林、倪红福、宋锦等与会专家的肯定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还要感谢湖南大学曹世健、南京理工大学唐琳琳和方航等学生的助研工作,特别感谢企业管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欢迎读者们批评指正。
金友森
2024年6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