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匠天工:样式雷笔下的皇家园林
》
售價:NT$
449.0
《
探知无界·气候变化的危机与应对 北大名师讲科普系列
》
售價:NT$
245.0
《
中国文化第一课·典籍里的礼
》
售價:NT$
296.0
《
思想的光照:马寅初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文集
》
售價:NT$
398.0
《
入门级AI机器人制作与图形化编程
》
售價:NT$
347.0
《
怎样上好常态课:小学数学教学24例
》
售價:NT$
319.0
《
祈愿女神
》
售價:NT$
325.0
《
新反智时代(历史学堂)
》
售價:NT$
374.0
|
內容簡介: |
吕思勉先生的读史札记,向来为学术界所推重;他一生所撰的札记,总数不下一百多万字,多数系后人根据其笔记和论著整理而成,内容博大、论述严谨,体现其历史研究的广阔视野。其内容立足于史料辨析和史事考证,同时具有宏观研讨的宗旨,即不仅取得历史考据的丰硕成果,而且在考据之中也映射出精深的史识,是历来史家读史札记之书中别具一格的佳作,充分显示了吕先生的治史门径、学术功力、考证成果和史学见识。本书收录了吕先生先秦史相关的札记。
|
關於作者: |
吕思勉,字诚之,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严耕望语)。其学术体系博大精深,涵盖内容广泛宏富,不仅在通史和断代史方面成果卓著,而且在史料学、文字学、民族史、思想史、古史学、文学史、社会史等领域皆有建树,并撰写大量教学用书、通俗读物及时论文章等,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目錄:
|
前言
《燕石札记》自序
〔一〕盘古考
〔二〕古史纪年考
〔三〕古史时地略说上
〔四〕古史时地略说下
〔五〕纬书之三皇说
〔六〕儒家之三皇五帝说
〔七〕伏羲考
〔八〕华胥氏
〔九〕有巢燧人考
〔一〇〕神农与炎帝、大庭
〔一一〕炎黄之争考
〔一二〕少昊考
〔一三〕女娲与共工
〔一四〕帝尧居陶
〔一五〕囚尧城辨
〔一六〕丹朱傲辨
〔一七〕禅让说平议
〔一八〕共工、禹治水
〔一九〕唐虞之际二十有二人
〔二〇〕唐、虞、夏都邑一
〔二一〕唐、虞、夏都邑二
〔二二〕唐、虞、夏都邑三
〔二三〕唐、虞、夏都邑四
〔二四〕夏都考
〔二五〕有扈考
〔二六〕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二七〕越之姓
〔二八〕匈奴为夏后氏苗裔
〔二九〕说商
〔三〇〕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考
〔三一〕释亳
〔三二〕汤弱密须氏
〔三三〕论汤放桀地域考
〔三四〕汤冢
〔三五〕伊尹生于空桑
〔三六〕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解
〔三七〕盘庚五迁
〔三八〕殷兄弟相及
〔三九〕周先世世系
〔四〇〕公刘
〔四一〕毕郢
〔四二〕三恪解
〔四三〕武成取二三策
〔四四〕太公为西方人
〔四五〕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四六〕卫伯
〔四七〕江汉、常武
〔四八〕西周皆都丰镐
〔四九〕周失西畿之年
〔五〇〕齐桓公存三亡国
〔五一〕长狄考
〔五二〕鬼方考
〔五三〕山戎考
〔五四〕山戎考续篇
〔五五〕赤狄、白狄考
〔五六〕以畜喻君
〔五七〕余祭之死
〔五八〕楚之四国
〔五九〕三王五霸
〔六〇〕中山
〔六一〕皇帝说探源
〔六二〕管子论王霸
〔六三〕中国未经游牧之世
〔六四〕农业始于女子
〔六五〕论古代工业
〔六六〕古代商业情形
〔六七〕读马尔萨斯人口论
〔六八〕管子轻重一
〔六九〕管子轻重二
〔七〇〕管子轻重三
〔七一〕管子轻重四
〔七二〕读商君书
〔七三〕买田宅、请田宅
〔七四〕买道而葬
〔七五〕古振贷一
〔七六〕古振贷二
〔七七〕古振贷三
〔七八〕古振贷四
〔七九〕古振贷五
〔八〇〕古振贷六
〔八一〕母财
〔八二〕释官
〔八三〕三公、四辅、五官、六官、冢宰
〔八四〕周官五史
〔八五〕毁誉褒贬
〔八六〕守藏室之史
〔八七〕左右史
〔八八〕夫人选老大夫为傅
〔八九〕以夷隶守王门
〔九〇〕车服
〔九一〕篡立者诸侯既与之会则不复讨
〔九二〕释“兴灭国,继绝世”
〔九三〕古者君臣之义上
〔九四〕古者君臣之义下
〔九五〕君臣朋友
〔九六〕朋友之道
〔九七〕立君以法诛独夫以众
〔九八〕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
〔九九〕尊王与民贵之义相成
〔一〇〇〕布衣死节
〔一〇一〕荆轲燕丹
〔一〇二〕民与政相关之切
〔一〇三〕民各有心
〔一〇四〕韩起辞玉
〔一〇五〕封地大小
〔一〇六〕巡守朝聘
〔一〇七〕霸国贡赋
〔一〇八〕五侯九伯
〔一〇九〕姬姓日也,异姓月也
〔一一〇〕属人
〔一一一〕古人不重生日
〔一一二〕古人周岁增年
〔一一三〕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义
〔一一四〕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义
〔一一五〕昏年考
〔一一六〕释夫妇
〔一一七〕原妾
〔一一八〕饮食进化之序
〔一一九〕古代贵族饮食之侈
〔一二〇〕原酒
〔一二一〕衣服之法
〔一二二〕谅闇
〔一二三〕冰鉴
〔一二四〕坟墓
〔一二五〕桐棺三寸非禹制
〔一二六〕墓祭
〔一二七〕死于兵者不入兆域
〔一二八〕厚葬
〔一二九〕殉葬
〔一三〇〕蚩尤作兵
〔一三一〕三革
〔一三二〕宋襄公
〔一三三〕六国之兵
〔一三四〕女子从军
〔一三五〕守险
〔一三六〕交绥
〔一三七〕国士
〔一三八〕致师
〔一三九〕古师行多侵掠
〔一四〇〕兵食
〔一四一〕古水战
〔一四二〕丘甲
〔一四三〕军与师
〔一四四〕五兵
〔一四五〕私属
〔一四六〕教士
〔一四七〕原兵
〔一四八〕军志
〔一四九〕骑射
〔一五〇〕象魏
〔一五一〕五刑之属三千
〔一五二〕象刑
〔一五三〕投畀豺虎
〔一五四〕九刑
〔一五五〕郑人铸刑书上
〔一五六〕郑人铸刑书中
〔一五七〕郑人铸刑书下
〔一五八〕戮尸
〔一五九〕轘
〔一六〇〕妇人无刑
〔一六一〕赎刑
〔一六二〕圜土即谪作
〔一六三〕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一六四〕救父杀夫,助夫杀父
〔一六五〕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一六六〕比伍相及
〔一六七〕与于青之赏必及于其罚
〔一六八〕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一六九〕狱之迟速
〔一七〇〕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
〔一七一〕毋赦
〔一七二〕以吏为师
〔一七三〕复仇
〔一七四〕决斗复仇
〔一七五〕断狱重情
〔一七六〕龟兹刑法与中国类
〔一七七〕扶桑国法
〔一七八〕地平线
〔一七九〕地图
〔一八〇〕五岳
〔一八一〕弱水、黑水
〔一八二〕归虚
〔一八三〕泾洛诸戎
〔一八四〕微卢彭濮考
〔一八五〕古匈奴居地
〔一八六〕发、北发
〔一八七〕越裳
〔一八八〕扬越
〔一八九〕大九州考
〔一九〇〕南交
〔一九一〕嵎夷即倭夷说
〔一九二〕天地之化百物之产
〔一九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义
〔一九四〕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一九五〕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一九六〕往者不悔,来者不豫
〔一九七〕释仁
〔一九八〕释因
〔一九九〕释大顺
〔二〇〇〕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二〇一〕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二〇二〕一贯与致一
〔二〇三〕中和
〔二〇四〕无为
〔二〇五〕竭力
〔二〇六〕释“指穷于为”
〔二〇七〕释大略
〔二〇八〕释知之极
〔二〇九〕命训
〔二一〇〕天志与明鬼
〔二一一〕戒杀
〔二一二〕形法家
〔二一三〕鬼谷先生
〔二一四〕金粟生死
〔二一五〕补损以知足
〔二一六〕礼运、礼器
〔二一七〕殷因于夏周因于殷
〔二一八〕天生时而地生财
〔二一九〕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二二〇〕曾子大孝
〔二二一〕子张
〔二二二〕忠欲
〔二二三〕辞色
〔二二四〕知力
〔二二五〕哀乐祸福
〔二二六〕贼人者必自贼
〔二二七〕参天两地
〔二二八〕圣人之大宝曰位
〔二二九〕心学之原
〔二三〇〕杨朱之政治学说
〔二三一〕名他人之学
〔二三二〕古学制
〔二三三〕古哲学之传
〔二三四〕宦
〔二三五〕富教
〔二三六〕六艺
〔二三七〕原易
〔二三八〕易大义
〔二三九〕论今文易
〔二四〇〕左氏不传春秋上
〔二四一〕左氏不传春秋中
〔二四二〕左氏不传春秋下
〔二四三〕左国异同
〔二四四〕读楚辞
〔二四五〕读山海经偶记
〔二四六〕谚为俗语
〔二四七〕洪范庶民惟星解
〔二四八〕作洪范之年
〔二四九〕礼记表记
〔二五〇〕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