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孟子的读法
》
售價:NT$
449.0
《
空气炸锅懒人食谱
》
售價:NT$
254.0
《
大学问·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
》
售價:NT$
403.0
《
维京人新史:从斯堪的纳维亚到丝绸之路
》
售價:NT$
454.0
《
孩子·挑战(全新图解版)
》
售價:NT$
398.0
《
大明1644(全二册)
》
售價:NT$
490.0
《
爱的流动
》
售價:NT$
301.0
《
帝国之翼:胡林翼的官场与战场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论》是一部关于艺术教育的学术专著。面对新形势下的各类新型艺术样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供给侧——也就是艺术教育机构的模式这一侧进行大胆的改革,为正在急速转型的社会培养出大量有前瞻性目光、能创造新质艺术生产力的人才。全书分成“面临的问题与模式的构想:供给侧与需求侧”“模式的基本矛盾与误区:理想范本与自我呈现”“培养模式的类型:教专才与教通才”“分科与打通:教学与创作”“艺术人才的类型:做艺术与教艺术”“专业艺术与社群文艺”和“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文化自信”七章。密切结合当下艺术人才培养的实况,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和深刻的剖析。其中,对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体验经济”、对“解放天性”之说的考证、对全国群众文艺的文化需要与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向、对选择引进国外教师教材课程时需多作清醒判断等观点,言之有据,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關於作者: |
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剧作家、导演;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博士,美、加四所大学教授戏剧十年,1999年回国,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纽约《戏剧评论》(TDR:TheDramaReview)编辑联盟轮值主编之一,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主要研究戏剧教育学、戏剧叙事学、跨文化戏剧、人类表演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首席专家。
|
目錄:
|
目? 录?
1 引言: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的发展
5 第一章? 面临的问题与模式的构想:供给侧与需求侧
5 一、艺术人才培养的悖论与具体问题
12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思路
19 三、艺术人才培养中的“术”与“道”
24 四、培养机构的类型与课程的设置
??31 第二章? 模式的基本矛盾与误区:理想范本与自我呈现
31 一、拓展:横向与纵向、跨界与综合
35 二、理想范本:中国与西方
42 三、动作 / 行动:外部与内部
49 四、走出“解放天性”的误区
57 五、正宗 vs 误解的斯坦尼理论
63 六、“解放天性”vs 培养第二天性
70 七、西方老师:榜样与问题
76 八、守正创新:跨界与特色
79 第三章? 培养模式的类型:教专才与教通才
79 一、关于通才大师的“钱学森之问”
81 二、专业分化的由来和固化
86 三、戏剧院校的中外比较
90 四、通才的缺口及来源
95 五、专通并举与专通分流
102 第四章? 分科与打通:教学与创作
102 一、门类的贯穿:表达的艺术
104 二、艺术的语言与语言的艺术
109 三、表达的规定情境与物理环境
114 四、艺术的竞合:音乐与戏剧
117 五、门类的交融:戏剧·音乐·戏曲
121 第五章? 艺术人才的类型:做艺术与教艺术
121 一、“教”人“做”艺术:趋势与难点
127 二、教的方法:演“戏”—游戏—“演”戏
135 三、从模仿范本到自主创造
138 四、教艺术家还是艺术业者
145 第六章? 专业艺术与社群文艺
145 一、文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150 二、公共文化:纽约与上海
159 三、公共美术和公益文艺
162 四、文化金字塔的中端建设
168 五、草根文化的意义
172 六、精英与草根:梅兰芳与广场舞
179 七、艺术教育更好服务全社会
182 第七章? 艺术人才培养中的文化自信
182 一、西方范本的问题: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185 二、古今中西艺术的差异:摹仿 vs 理念
191 三、当代中西理论的差异:先锋 vs 大众
198 四、艺术 / 教学的侧重:客观、主观、技艺
202 五、艺术的类型与模式的多元
207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引言: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的发展
2017 年 10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同样反映在与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艺术人才培养领域。在两年前的 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优化配置各方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党中央历来十分关注公共文化与艺术创作,这都与艺术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就规模而言成绩非常大;但无论从人才的总体质量还是从人才所处的地域分布来看,发展还很不平衡,还远未做到充分满足全国各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全国大学扩招 20 多年来,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机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量扩大了数百倍——艺术专业扩招的倍数是所有大学扩招总规模的十多倍。不但原有的艺术院校扩大了招生,很多原来与艺术无关的大学也纷纷办起了艺术专业。千百万青少年圆了他们的父母辈、祖辈遥不可及的艺术梦,然而,学艺术的毕业生中有不少还没能成为国家需要的艺术“人才”,很多人还没找到能让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岗位。
社会上对艺术院校的急速扩招一直是有争议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陈传席的观点比较激烈。他认为,在各艺术门类中美术专业的扩招最多,“估计是‘文革’前的一千倍,至少有几百倍,航天大学、科技大学、煤炭大学都开设美术学。老系、老院校也都扩招 10 倍以上。”他建议砍掉 80% 的美术系。政府应该像他说的那样大量关停大学艺术专业吗?事实上,从全局来看,中国的艺术人才并不是太多了,而是还有着相当大的缺口。例如,全国急需好几十万能胜任舞蹈、戏剧、影视课教学的中小学艺术教师,方能实现国家明确提出的加强学校美育教育的目标;例如,为全国各地老百姓提供大部分戏曲、曲艺演出的是民间职业剧团,那里基本上没有任何高等院校毕业生,而与此同时,数千个大学艺术院系每年培养的大量毕业生常常还只能在城市里“漂”着,进不了专业艺术团体,这是一个极大的悖论。艺术人才培养领域的主要问题不是扩招太多,而是出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应;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化人才供给侧的改革,研究、改进、调整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艺术人才培养有两大短板:高端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普及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布不均。很多艺术院系定位不准确,在培养模式问题上游移不定,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多新办的艺术专业称职的师资严重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的问题,如“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依然存在,在艺术教育领域更为突出。2017 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要求:“实现人才队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活力不断增强、效能充分发挥……
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艺术人才的培养应该分层、分类管理,其关键特点是以艺术实践为主、历史理论为辅;研究培养模式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落到实处,认真应对我们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大规模扩招导致的量大而质不均:扩大招生以后如何做到因需(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施教、因材(学生入学时自身的兴趣、条件及潜力)施教?全国需要多少种、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按最笼统的分类法,初步可以分出三大类型的院校培养模式:主要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艺术院校、主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综合性大学相关院系、主要培养各类师资的师范院校艺术院系——培养对象包括各地中小学的艺术课教师和各级文化馆站的艺术指导;还需进一步细化,在每一大类中探索更具体的微观模式。
二、对外开放带来的中西之辨:近年来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新教材和新方法,常常有人用学术论文的标准来衡量教材,认为越新越好,鼓励追新逐异,但有时候缺乏足够清醒的、独立思考的、评鉴的眼光舍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国情的需要来选择和改进从国外“拿来”的教材教法?我们要如何建立文化自信?如何既放眼世界,又讲好中国故事?概而言之:必须以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外)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流经典为主要范本,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但加强国粹如民乐、国画、戏曲等具体艺术样式的教学,还要着力研究如何在教学模式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
三、新兴科技带来的有利有弊:面对日渐出现在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高科技新媒体,要有高屋建瓴的眼界和积极主动的对策,将其视为艺术人才培养的大好机遇。科技的飞速发展催生出了各种新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作品及其工作岗位,如动漫、游戏、科幻、AI 艺术、ChatGPT、机器人表演……不一而足;但是不少地
方只是把高科技当成了简化传统教学法的技术手段,用放视频欣赏名家作品代替手把手教学生的操作实践,用远程讲座代替现场指导——仅仅这样做很可能会错失良机。我们要抓住科技大发展的机遇,大胆实验,探索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教学所提供的各种可能,孵化出更多新型的跨界艺术,锻炼培养各类新型的复合型艺术科技人才。
从总体上说,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领域的“深改”要建设好分层、分类模式所构成的国家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包括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各类艺术的史论教学、创作方法和实际创作四个方面,关键在于前二者如何与后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人格修养、知识积累的“道”的修养融入占用大量课堂时间的“术”的训练中去。从教学形式来说,艺术人才培养需要讲座课、讨论课、操作课、与院团合作的实习课四种主要形态;这四种形式的比例,再配上师生比、师资结构及教学设备,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培养模式的特点。
在理想状态下,艺术人才培养机构的规模和模式应该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多元需求相吻合;然而需求永远是动态的,在社会急速转型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中国,很难有固化的答案;因此我们的研究聚焦于相对宏观的培养模式,而不是每个行业的具体数字或特定机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在于理想范本和自主呈现的博弈,这一理念源于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教学实践,其主要学理依据在于中西优秀教育传统的现代化结合,以中为主。理想范本与自主呈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根据不同的艺术样式、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来动态地确定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包括范本的广度和自主的程度。古往今来培养艺术人才的机构不计其数,但凡合格的培养机构一定有自觉的模式——其核心是教师提供的理想范本与学生的自主呈现的对立统一。“理想范本”是一个集合的、流动的概念,专门型艺术人才的理想范本相对集中,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范本来源比较广泛;都要在加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各国文化的有益经验。理想范本包括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及艺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培养机构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的专业特点,确定成体系的理想范本,整理出最能激发学生在学好范本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造的系列教学法。不同类型的机构和专业还要建设各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