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全球的全球史: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NT$
408.0
《
学会思考 批判性思维 思辨与立场 学会提问
》
售價:NT$
403.0
《
AI时代:弯道超车新思维
》
售價:NT$
356.0
《
香事渊略
》
售價:NT$
505.0
《
这就是山海经
》
售價:NT$
500.0
《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
售價:NT$
1214.0
《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售價:NT$
356.0
《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 汇国医圣手时方精髓:本书荟萃国医大师、近代著名老中医(如岳美中、蒲辅周、李聪甫、陈达夫等),经国家认可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临床一线专家有代表性的经验方,其配方科学、安全性高,且经系统研究论证和本书编者临床验证。因此,本书集中体现了近现代全国中医妇科名家的临床辨治精髓。
★ 悟名医遣药用方要诀:近现代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更为鲜活、更为实用,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惟有传承才能光大。因此,通过系统研习本书,读者可以从中感悟近现代全国中医妇科名家的遣药用方要诀。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收录了180余位在中医妇科方面有较高造诣的国医大师、近代著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各省市级名(老)中医、博士生指导老师等共计500余首临床经验方,全面反映了近现代医家治疗中医妇科常见疾病的辨证治疗思想和用药经验。全书按妇科系统疾病分类整理,共6章,涵盖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妇科杂病。每首方剂按方剂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加减、方解、注意事项、现代研究、用方经验、参考文献等依次排列。
|
關於作者: |
彭清华总主编,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眼科分会副会长等,曾主编出版《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等教材及《中西医结合眼底病学》等专著32本,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
雷磊主编,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任医 师,二级教授,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同行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 4 项,主编著作 10 部,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获中华中医药学科科技奖三等奖 1 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三等奖1项,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50 余人。
|
目錄:
|
第一章月经病()
第一节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崩漏)()
第二节闭经()
第三节痛经()
第四节经前期综合征()
第五节绝经综合征(经断前后诸证)()
第六节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二章带下病()
第一节阴道炎()
第二节宫颈炎()
第三节急性盆腔炎()
第四节慢性盆腔炎()
第三章妊娠病()
第一节妊娠剧吐()
第二节先兆流产()
第三节习惯性流产()
第四节异位妊娠()
第五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肿、先兆子痫、子痫)()
第四章产后病()
第一节产后缺乳()
第二节产褥感染()
第三节子宫复旧不全()
第五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第一节宫颈癌()
第二节子宫肌瘤()
第三节卵巢肿瘤()
第六章妇科杂病()
第一节外阴白色病变()
第二节外阴瘙痒()
第三节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四节女性性功能障碍()
第五节不孕症()
第六节盆腔淤血综合征()
第七节子宫脱垂()
第八节宫环出血()
附录一方剂汉语拼音索引()
附录二病证索引()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月经病
第一节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崩漏)
滋阴固气汤(罗元恺经验方)【组成】熟地黄20 g,续断15 g,菟丝子20 g,党参20 g,黄芪20 g,制何首乌30 g,白芍12 g,鹿角霜24 g,白术15 g,阿胶12 g,炙甘草10 g,牡蛎30 g,岗稔30 g,山茱萸15 g。
【功效】滋养肝肾,固气止血。
【主治】崩漏,脾肾虚损,冲任不固,经血漏下不止。症见崩漏下血,淋漓不止。或暴崩之后,出血减少,而成漏下者,症见阴道出血量少,色淡红,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淡纳差,面色无华,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加减】出血多者,加棕搁炭、赤石脂、益母草,并重用参、芪、术等健脾药补气摄血,同时艾灸隐白、大敦、三阴交,共奏止血之功;血止后减轻补气健脾药物,加入枸杞、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杜仲等温肾养血的药物;如经色黯红,有血块,下腹疼痛者,为夹瘀之象,可加益母草、蒲黄炭以祛瘀止血。
【方解】本方治证乃因肾阴不足,冲任不固,并兼脾虚不摄所致。病在脾肾,属“阴虚阳博”之证,故立滋肾水,调冲任,补脾气,固崩漏之法治疗。如《傅青主女科》所说:“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方中熟地黄、菟丝子、山茱萸滋补肝肾,兼以固涩;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补气,一则补气以促血生,二则健脾以摄血归脾,此即止血必先固气之意。阿胶、岗稔补血止血;何首乌、白芍养血和肝;鹿角霜补肾收敛以止血固崩;续断补益肝肾,兼以止血,牡蛎镇摄收敛。诸药合用,脾肾并治,既滋阴,又补气,以达固崩止漏之效。
【注意事项】脾胃运化乏力者慎用;血热妄行之崩漏不宜使用。如出血缓解后,应以补肾养血为主,促进月经周期恢复。
【用方经验】①辨证要点: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腰酸,体倦气短,舌淡红。脉细弱。②适用范围:崩漏、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等,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辨证属阴虚气弱者。③罗氏根椐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当归一药,富有脂液,气味俱厚……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阳,实为大禁”及《本草正》言当归“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因此,主张出血期间不宜用当归、川芎。用之反而增加其出血程度加重疾病。
二稔汤(罗元恺经验方)【组成】岗稔30~50 g,地稔根30 g,续断15 g,制何首乌30 g,党参20~30 g,白术15~20 g,熟地黄15~20 g,棕榈炭10~15 g,炙甘草9~15 g,桑寄生15~30 g,赤石脂10 g。
【功效】补气摄血,固本止崩。
【主治】崩漏,因脾虚不能摄血,经血暴下如崩,头晕,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苔自,脉虚大。
【加减】血量特多者,加五倍子10 g,阿胶12 g,并炖服人参(或高丽参)10 g。有血块者,加益母草15~30 g。经色淡而小腹冷痛者,加艾叶15 g,或以姜炭易棕炭。经色鲜红者,加墨旱莲20~25 g,紫珠草30 g。
【方解】方中岗稔、地稔为华南地区常用的草药,性味均属甘、涩、平,具有补血摄血的作用。何首乌养肝肾而益精血,药性温敛,滋而不腻,补而不燥,是妇科出血症补血的理想药物。桑寄生补肝肾而益血,续断补肝肾而止崩,兼有壮筋骨的功效,故能兼治腰膝酸痛。熟地黄补血滋肾,党参、白术、炙甘草均能补气健脾,取其补气以摄血。棕榈炭、赤石脂均能敛涩止血,以收塞流之效。诸药合用,共有补气摄血补血止血之功。
【现代研究】甘草含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对月经病、艾迪生病、尿崩病等均有疗效。
【用方经验】除服药外,同时艾灸(悬灸15~20分钟或直接灸7~11壮,隐白或大敦(均双穴,可交替使用)和三阴交,以收止血之效。
补肾固血汤(罗元恺经验方)【组成】党参30 g,鹿角用霜20 g,补骨脂20 g,菟丝子20 g,阿胶12 g,续断15 g,姜炭10 g,白术20 g,杜仲20 g。
【功效】补肾温经,益气固崩。
【主治】肾虚之崩漏、症见经来无期,月经过多,漏下不止,经色淡红或黯淡,质清,面色晦暗,小腹空坠,腰脊酸楚,舌淡,苔白润,脉沉弱。
【加减】肾阳不足而见肢冷,小腹疼痛,得温则减者,加炮附子、肉桂以温肾散寒;阴阳俱虚而见头昏、咽干、耳鸣者,加龟甲、熟地黄、山茱萸以调养阴阳。
【方解】本方治证乃因青年肾气未盛,或中年肾气虚衰,封藏不固,冲任不能约制经血所致。治宜补肾温经,固崩止血,佐以益气健脾。方中补骨脂辛温入肾,大补命门之火,温肾助阳;菟丝子补益肾气,兼以收敛固涩;鹿角霜补肾温经,收敛固崩;续断、杜仲补益肝肾,使肾气封藏而起固崩之效;阿胶补血止血,既可补充阴血之不足,又可加强固崩止血之效;姜炭收敛止血,配阿胶止血力更优;出血过多,每兼脾气虚弱,故配用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以资气血化生,又可使气旺血有所依附。诸药合用,重在温肾固涩,兼顾补气摄血、生血,使肾气充足,精血内藏,脾气健运,血有所归,则崩漏可止。
【注意事项】血瘀内阻或血热妄行之崩漏,均不宜使用本方。
【用方经验】使用本方的辨证要点是:月经过多,或崩中漏下,经色淡质清,腰脊酸楚,舌淡苔白润,脉沉弱。本方亦可用治人工流产术后出血、慢性盆腔炎属肾虚者。
清热止崩汤(罗元恺方经验方)【组成】茜根15 g,海螵蛸15 g,地榆15 g,黄芩12 g,女贞子20 g,墨旱莲20 g,太子参30 g,生地黄15 g,麦冬15 g,五味子6 g,陈棕炭10 g。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崩漏证属阴虚血热,冲脉不固者。症见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口燥咽干,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加减】气阴两虚者,太子参可易人参,或加党参、黄芪、白术;兼气滞者,加香附、枳壳、青藤香。
【方解】本方所主之证为阴虚内热所致。阴虚失守,冲任不固;阴虚血热,热迫血行,故经血非时妄下,血色鲜红而质稠。阴虚明显者血量可少,热炽则血量增多。热扰心神,故心烦潮热;热灼津伤,故口干燥,尿黄少,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虚热之象。治宜滋阴清热,固冲止血。方中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有生脉散之寓意,取其气阴双补;女贞子、旱莲墨乃二至丸之组成,功专滋肾阴而清虚热。二方配伍,滋阴清热之力倍增。佐以黄芩清热泻火;地榆、生地黄凉血止血;海螵蛸、陈棕炭收敛止血;茜根化瘀止血,可使诸止血药无留瘀之弊。诸药合用,成滋阴清热,凉血止崩之剂,使肾水得滋,虚火得降,血热得消,血不妄行,则崩漏自止。
【注意事项】脾虚血寒者忌用。
【用方经验】①辨证要点: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舌红,苔少,脉细数。②适用范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胎漏、产后恶露不绝等,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辨证属阴虚火旺者。
补气摄血汤(罗元恺经验方)【组成】党参30 g,炙黄芪25 g,生白术2 ug,阿胶12 g,血余炭12 g,祈艾15 g,乌梅10 g,炙甘草9 g
【功效】补气健睥,收敛摄血。
【主治】脾虚失摄之崩漏。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淡红,质稀无血块,体倦乏力,面色萎黄,饮食减少,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加减】如血脱及气,而见突然晕倒,不省人事者,党参改为高丽参,并加重黄芪用量,以补气固脱;兼肾虚而见腰酸脚软、眩晕耳鸣者,加杜仲、续断、补骨脂以壮腰健肾;兼心血虚而见失眠心悸者,加龙眼肉、酸枣仁、柏子仁以养心安神。
【方解】本方治证乃因脾气虚弱,统摄无权,使子宫之血不按期蓄溢所致。治宜补益脾气以复统摄之权,养血收敛以止血固崩。方中重用党参、黄芪大补脾气,一则可使脾气健旺,血归脾统而崩漏止,二则裕气血生化之源,促进血液生成;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助参芪;以上四药共为培元固本的组成部分。阿胶补血止血;乌梅、血余炭收敛止血;祈艾温经止血;以上四药配伍,共成塞流止血治标的组成部分。诸药合用,既能补气健脾以摄血,又能养血收敛以止血,共成标本兼顾,培元塞流之良方。
【注意事项】阴亏有热或瘀热内阻之月经过多者,不宜使用本方。
【用方经验】使用本方的辨证要点是:月经量多,色淡质稀,面色萎黄,气短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本方亦可用治人工流产或产后出血过多属脾气虚弱者。
化瘀止崩汤(罗元恺经验方)【组成】五灵脂(炒)10 g,蒲黄(炒)5 g,续断15 g,荆芥炭10 g,贯众20 g,党参20 g,益母草30 g,鸡血藤30 g,桃仁12 g
【功效】活血化瘀,固崩止血。
【主治】瘀滞内阻之崩漏。症见经血淋漓不断,或骤然下血量多,或乍来乍止,或经闭数月又忽然暴下,经色黯而质稠,夹有血块,小腹疼痛,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黯红或边有瘀点,脉沉涩。
【加减】兼肝气郁结而胸胁疼痛、乳胀者,加柴胡、白芍以疏肝解郁;寒凝血瘀而见小腹冷痛、得温则舒者,加祈艾、田七以温经化瘀止血。
【方解】本方治证乃因瘀血停积,阻滞经脉,血不循径,溢而妄行所致。治宜化瘀活血,固冲止血。方由失笑散加味组成。方中五灵脂、蒲黄(即失笑散)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桃仁、益母草化瘀通脉,活血调经,以助失笑散消除经脉中之瘀滞;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通络,其用既可增强化瘀之力,又兼补血扶正之功,使化瘀而不伤正气;党参益气健脾,使气旺则血有依附,且防化瘀药伤正之弊;续断补肾固经止血;荆芥炭,贯众收敛止血,寓收敛于祛散之中,散收并用,相辅相成。诸药合用,重在祛瘀行滞,兼以扶正收敛,使瘀散脉通,经血循行复常而不致妄行外溢,则崩漏可愈。
【注意事项】脾虚气弱之崩漏、孕妇,均不宜使用本方
【用方经验】使用本方的辨证要点是:崩中漏下,色黯质碉,挟有血块,小腹刺痛,舌黯脉涩。本方亦可用治产后出血、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属瘀血内阻者。
崩漏固冲汤(刘云鹏经验方)【组成】人参15 g,生黄芪15 g,白芍15 g,生地黄15 g,酸枣仁15 g,枸杞子15 g,麦冬25 g,阿胶(单包)25 g,杜仲10 g,续断10 g,棕榈炭10 g,山茱萸10 g,五味子5 g,炒芥穗5 g。
【功效】补脾固肾止血。
【主治】崩漏下血量多而不止,面白少华,心悸气短等。
【加减】有热象者,加地榆炭15 g,槐花15 g。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大补脾肾之气以资化源,白芍、麦冬、生地黄、枸杞子滋肾,益阴养血,酸枣仁、山茱萸、五味子滋补肝肾收敛固涩,杜仲、续断补肝肾、行血脉阿胶养血补血止血,炒芥穗、棕榈炭止血。诸药合用,益气养血止血,使脾胃得健,冲任得固,诸症悉除。
【用方经验】脾主统血,脾志思,思伤脾,若思虑过度或劳损伤脾,中气虚衰,以致脾不统血,血海不固,经血崩漏而下。刘氏治疗斯疾,颇重脾肾,主张补脾固肾止血,该方构思严谨,用药得宜,故疗效颇著。
加减黄土汤(刘云鹏经验方)【组成】黄芩9 g,白术9 g,地黄炭9 g,白芍12 g,甘草3 g,阿胶(兑)12 g,姜炭6 g,赤石脂30~60 g。
【功效】健脾坚阴,固涩冲任。
【主治】崩漏下血,量多色红,口干,纳差,四肢无力,脉虚数,或沉软,舌质红而干,或淡红,舌苔黄。
【加减】畏寒腹痛者,加艾叶炭9 g,以温经止血;下血量多者,可选加棕榈炭9 g,牡蛎18 g,龙骨9 g等,以固涩冲任;舌质红,脉细数,或手脚心热者,是阴虚之候,可加女贞子15 g,墨旱莲15 g,滋阴清热止血;腰痛者,加杜仲9 g,续断9 g,以补肾止血;气虚者,加党参15 g,以益气摄血。
【方解】脾为统血之脏,脾虚不能摄血,故血外溢,日久肝肾阴伤,冲任不固,则为崩漏下血量多。本方是治疗脾虚阴伤,崩漏下血的良方。方中黄芩苦寒坚阴,阿胶、地黄炭养血滋阴止血,白芍养血敛阴,姜炭、赤石脂涩血固冲任,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全方养血敛阴,健脾摄血,固涩冲任,多用于老年血崩。
活血化瘀方(刘云鹏经验方)【组成】蒲黄炭9 g,赤芍9 g,泽兰9 g,川芎9 g,桃仁9 g,红花9 g,莪术9 g,卷柏9 g,续断9 g,炙甘草6 g。
【功效】活血化瘀。
【主治】血瘀崩漏,阴道出血或多或少,或有血块,腹痛拒按,下血后腹痛减轻,脉沉弦,舌质黯,或有瘀点,苔薄。
【加减】腹痛甚,加五灵脂9 g,或三七末(冲服)3 g,以活血祛瘀,止血止痛;腹胀是兼有气滞者,可加香附12 g,枳壳9 g,以理气行滞;兼有热象者,可选加黄芩9 g,炒栀子9 g,牡丹皮9 g,以清热凉血;兼有寒象者,可加姜炭6 g,艾叶炭9 g,以温经散寒,通络止血;补血止血加阿胶(兑)12 g,棕榈炭9 g等;气虚者,加黄芪18 g,党参12 g,以益气摄血。
【方解】本方是活血祛瘀、通因通用的方剂,用以治疗瘀血阻滞脉络,血不循经的崩漏症,用益气摄血法无效者,采用本方往往有效。方中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泽兰、莪术等皆为活血化瘀之要药,续断治腰痛补肾而止血,蒲黄炭、卷柏活血化瘀而止血,炙甘草调和诸药。整个方剂以活血祛瘀为治,是治疗血瘀崩漏的验方。
逐瘀止崩汤(徐志华经验方)【组成】当归15 g,川芎10 g,三七9 g,没药6 g,五灵脂6 g,牡丹皮炭9 g,炒丹参12 g,炒艾叶9 g,龙骨10 g,牡蛎10 g,海螵蛸6 g。
【功效】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主治】崩漏证属血瘀者。症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下后则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加减】出血量多者,加地榆炭、棕榈炭,或用焦栀、香附炭以收涩止血;出血瘀块多,小腹刺痛者,去龙骨、牡蛎,加蒲黄、茜草以化瘀止血。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皆因瘀血阻滞所致。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治宜化瘀止血。方中当归、炒丹参活血养血,使血行则瘀去,瘀去则血得归经,为君。牡丹皮炭、三七、炒艾叶、川芎活血调经止血,牡丹皮用炭,艾叶炒用,则止血之力增强,齐助君药活血止血而止崩,为臣。没药、五灵脂活血祛瘀;龙骨、牡蛎、海螵蛸收敛止血,相反相成,同为佐药。全方活血化瘀药与收敛止血药同用,治本与治标同施,共成澄源塞流之剂。
【注意事项】证属气虚或血热者忌用。
【用方经验】①辨证要点: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漓不净,经色紫黯,舌黯,脉涩或弦涩有力。②适用范围: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产后恶露不尽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胎盘残留等,辨证属血瘀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