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味简史
》
售價:NT$
245.0
《
书信里的中国(全三册,家国情怀+亲情无价+君子之交)
》
售價:NT$
609.0
《
带团队
》
售價:NT$
347.0
《
女王冠:三位女性的权力与生存之战
》
售價:NT$
500.0
《
唤醒孩子的学习力3: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
售價:NT$
332.0
《
变富:如何有效积累足够的财富
》
售價:NT$
403.0
《
大宋西军
》
售價:NT$
398.0
《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传统交通出行服务与新兴技术渗透融合,正逐步向智慧出行服务模式变革,提升大城市交通出行效率。 本书系统介绍全方式出行特征和精准用户出行需求,形成出行即服务新模式,形成管控促服务新模式,实现交通出行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双提升。 本书适用于智能交通相关行业的研究机构、管理机构和出行服务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研发人员阅读, 也可为我国出行服务系统的革新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智慧出行服务系统技术集成应用” 的技术成果凝练而成, 系统介绍全方式出行特征和精准用户出行需求, 并以出行需求全链条响应和出行资源一体化配置为主线, 讨论全方式、全链条、一站式的交通出行服务技术, 形成出行即服务新模式; 同时, 面向政府治理侧论述交通供需预测、资源优化配置、多方式交通协同管控、智能推荐诱导服务等技术, 形成管控促服务新模式, 最终实现交通出行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双提升。 本书适用于智能交通相关行业的研究机构、管理机构和出行服务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研发人员阅读, 也可为我国出行服务系统的革新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
關於作者: |
吴晓东,研究员,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公安交通管理云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模式、大数据挖掘研判关键技术、互联网交管12123平台等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研究应用工作。具有注册信息安全管理专家(CISP)、高级系统管理员、系统集成项目经理、微软认证专家等10余个专业技能证书。负责和参与起草国家和公共安全行业标准20余个,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所带团队先后获中组部、中宣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以及江苏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
目錄:
|
前 言 第1 章 智慧出行服务理念 1.1 智慧出行的概念与特征/ 001 1.2 智慧出行服务的建设内容/ 005 1.3 智慧出行与智慧交通的关系/ 009 1.3.1 智慧出行与智慧交通概念的发展/ 009 1.3.2 智慧出行与智慧交通的内在联系/ 010 第2 章 面向智慧出行服务的个体出行画像构建技术 2.1 个体出行画像导入/ 011 2.2 基于居民调查数据的职住画像构建/ 012 2.3 基于轨迹聚类算法的通勤路径画像识别/ 014 2.3.1 研究流程与框架/ 014 2.3.2 时空轨迹相似度/ 015 2.3.3 轨迹聚类的模型/ 017 2.3.4 实验验证/ 018 2.4 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通勤画像构建/ 019 2.4.1 车牌数据预处理/ 020 2.4.2 通勤车辆画像构建/ 025 2.5 基于公交刷卡数据的乘行画像构建/ 028 2.5.1 公交刷卡数据处理/ 028 2.5.2 乘客上车站点匹配/ 031 2.5.3 乘客下车站点预测/ 031 2.6 基于轨迹数据的密集路径画像构建/ 035 2.6.1 时空轨迹相似度/ 036 2.6.2 轨迹聚类模型/ 037 2.6.3 潜在定制线路提取方法/ 039 2.6.4 实验验证/ 039 2.7 出行画像数据架构和标签设计/ 043 2.7.1 数据框架及开发环境/ 043 2.7.2 数据标签体系/ 044 第3 章 面向出行服务的交通需求优化技术 3.1 出行特征表达与萃取技术/ 047 3.1.1 出行特征指标体系构建/ 047 3.1.2 出行特征萃取技术/ 051 3.1.3 出行特征概率图模型框架和提取方法/ 056 3.1.4 出行特征可视化/ 067 3.2 多尺度交通态势演变推演技术/ 069 3.2.1 交通态势演变推演思路整体设计/ 069 3.2.2 多尺度交通态势演变推演体系/ 071 3.3 交通出行需求优化与引导技术/ 090 第4 章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出行激励服务技术 4.1 激励出行措施概述/ 092 4.2 出行方式决策机制及关键影响要素挖掘/ 092 4.2.1 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数据挖掘/ 092 4.2.2 其他APP 数据挖掘/ 093 4.3 面向系统最优的激励措施优化方法/ 094 4.3.1 激励效果评价模型/ 094 4.3.2 出行激励策略库设计/ 095 第5 章 面向出行服务的交通资源动态调度技术 5.1 基于供需失衡致因挖掘的多方式出行资源协同调配技术/ 100 5.1.1 交通供需失衡单元识别及致因挖掘/ 101 5.1.2 多方式出行资源协同调配方法/ 104 5.2 重要节点交通时空一体化智慧管控技术/ 120 5.2.1 交叉口多方式综合效率测算模型构建/ 120 5.2.2 面向出行服务的公交主动优先技术/ 130 5.3 特殊或异常交通需求下多方式出行协同诱导技术/ 139 5.3.1 异常交通需求识别/ 139 5.3.2 特殊或异常交通需求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 143 5.3.3 诱导信息下出行者行为选择分析及建模/ 150 5.3.4 诱导信息的多方式组合发布/ 153 第6 章 面向复合网络的个体出行方案规划技术 6.1 复合网络的表达模型/ 156 6.1.1 复合交通网络拓扑/ 156 6.1.2 方式网络层构建/ 158 6.2 基于复合网络的可行组合路径生成技术/ 158 6.2.1 复合网络的路段表达/ 158 6.2.2 复合路径的表达/ 159 6.3 组合路径出行广义成本测算方法/ 160 6.3.1 行驶段出行成本/ 160 6.3.2 转换段转换成本/ 163 6.3.3 方式链出行成本/ 163 6.4 基于用户画像的出行前静态方案匹配技术/ 163 6.4.1 出行组合方案优化/ 163 6.4.2 出行偏好与模式识别/ 168 第7 章 基于实时交通信息的出行方案动态调整技术 7.1 出行路径动态优化方法逻辑框架/ 173 7.2 实时动态信息影响的行程时间预测方法/ 174 7.2.1 模型输入与数据处理/ 176 7.2.2 域转换器构建方法/ 178 7.2.3 基于复合邻接矩阵的图卷积网络设计/ 179 7.3 基于潜在语义知识蒸馏的动态交通事件实时识别方法/ 180 7.3.1 语义知识蒸馏研究背景/ 182 7.3.2 基于对比学习潜在语义知识蒸馏方法框架/ 182 第8 章 出行服务评价技术 8.1 出行服务评价策略/ 187 8.2 出行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 189 8.2.1 服务感知- 期望聚合模型/ 189 8.2.2 服务感知聚合模型/ 190 8.2.3 服务感知分解模型/ 190 8.2.4 服务感知- 期望分解模型/ 191 8.3 出行服务评价反馈机制/ 191 参考文献/ 193
|
內容試閱:
|
近年来,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时代前沿技术助力科技创新, 传统交通出行服务与新兴技术渗透融合, 正逐步向智慧出行服务模式变革, 为出行者提供多渠道、多方式、可预约、可定制的高品质出行服务, 提升大城市交通出行效率。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也提出要“推进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 “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 实现出行即服务”。 当前, “互联网+ 出行服务” 新业态、新模式的相继推出和盛行,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的生产力解放, 促使交通运量和运力之间的动态平衡。但城市交通出行过程中还存在多方式组合出行效率低、出行信息集成服务不足、交通资源协同调度能力不高、行车停车衔接不够顺畅等问题。因此,精准获取出行需求、科学配置出行资源、高效推送出行信息, 最终实现多种方式出行供需动态匹配,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Uber、Lyft、滴滴出行等网约车公司通过开启共享出行服务, 向传统出行服务市场发起了冲击, 之后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 这一核心概念的出现与兴起, 为智慧出行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站式出行服务” 迅速成为当下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 交通供给不断增加, 供需矛盾不平衡所导致的资源不充分利用、分配不公平、城市生存环境恶化、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也不断凸显。究竟什么才是出行服务模式的变革? 什么样的出行新模式可以解决现在城市交通拥堵常态化、出行体验差等痛点? 什么样的出行服务新模式才是适合我国国情和体制机制的?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及其团队承担了“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智慧出行服务系统技术集成应用”, 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回答上述问题, 并将研究成果凝练成本书。相关成果为出行服务模式构造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案。全书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吴晓东研究员统稿, 并负责著第1 章和第7 章部分内容;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邱红桐研究员负责著第5 章; 浙江大学马东方教授负责著第2 章和第8 章;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封春房副研究员负责著第3 章; 浙江大学梅振宇副教授负责著第6 章;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伍速锋教授级高工负责著第4 章; 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付长青参与著第7 章剩余部分。 由于著者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出现疏漏和不足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著 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