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Hygge Home(为什么我只想待在家)
》
售價:NT$
449.0
《
思想会·诺曼底1944:登陆日与史诗般的77天法国战役
》
售價:NT$
913.0
《
黄金定律:智慧泥板与巴比伦最富有的人(全球畅销书!来自古巴比伦的财富课,教你摆脱贫困,智慧管理财富,实现财富持续增长!)
》
售價:NT$
245.0
《
全球的全球史: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NT$
408.0
《
学会思考 批判性思维 思辨与立场 学会提问
》
售價:NT$
403.0
《
AI时代:弯道超车新思维
》
售價:NT$
356.0
《
香事渊略
》
售價:NT$
505.0
《
这就是山海经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1.精准营养强调遗传、环境及人体代谢相互作用导致的个体或亚群体营养需求差异。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精准营养的基础研究与概念规范、精准营养技术、精准营养应用以及疾病预防为框架,通过膳食精准营养评估、食物组学及膳食调查可穿戴设备与大数据技术、人体精准营养评估(包括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及蛋白组学等多组学手段)、综合营养评价等内容介绍精准营养与个性化疾病相关的技术分析手段和应用实例。系统归纳总结国内外关于精准营养与个性化疾病干预科学研究前沿,阐明精准营养的研究技术,从宏量和微量营养素角度分析精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为我国精准营养发展与个性化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为科研和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
關於作者: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心实验室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添加剂协会营养强化剂与特殊食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
目錄:
|
第一部分 精准营养概述/ 1
第一章 精准营养发展/ 2
第一节 精准营养概念/ 2
第二节 精准营养技术方法/ 5
第三节 精准营养评估技术/14
第四节 精准营养的研究与应用/31
第二章 生物信息学技术/33
第一节 生物信息技术的起源与发展/33
第二节 生物信息学基础/35
第三节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54
第四节 多组学技术的主要统计方法/68
第三章 大数据分析技术/77
第一节 大数据的基本概述/77
第二节 大数据关键技术/80
第三节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86
第四章 膳食精准营养评估技术/90
第一节 图像辅助的膳食评估/90
第二节 图像为基础的膳食评估/91
第二部分 精准营养技术/107
第五章 营养基因组学技术/108
第一节 营养基因组学概述/108
第二节 营养基因组学研究方法/109
第三节 SNP 分型技术在营养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114
第六章 营养转录组学技术/120
第一节 转录组学样品采集与RNA 制备/120
第二节 转录组学研究技术/121
第三节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123
第四节 转录组学技术在精准营养评估中的应用/126
第七章 营养蛋白质组学技术/130
第一节 蛋白质组学概述及研究方法/130
第二节 营养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应用/136
第八章 营养代谢组学技术/140
第一节 代谢组学概述/140
第二节 代谢组学生物标本采集与制备/141
第三节 新型代谢组学仪器和技术/142
第四节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平台/144
第五节 代谢组学数据库/146
第九章 营养肠道微生物组学技术/151
第一节 肠道微生物概况/151
第二节 肠道微生物在生命不同阶段的特点/152
第三节 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健康的关系/153
第四节 膳食模式在肠道微生物群形成中的作用/157
第五节 膳食成分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158
第六节 肠道微生物组学技术/160
第三部分 营养素与精准营养/167
第十章 宏量营养素精准营养/168
第一节 宏量营养素摄入对基因表达的影响/168
第二节 宏量营养素与脂类调控基因的相互作用/175
第三节 蛋白质精准营养/179
第十一章 营养组学中维生素靶向谱分析方法与应用/186
第一节 维生素营养状况评估/186
第二节 维生素靶向谱分析的主要仪器方法/190
第三节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190
第四节 维生素靶向谱学及其应用/193
第五节 维生素与相关信号通路和生物标志物/195
第十二章 矿物质组学分析方法及应用/201
第一节 铁代谢/202
第二节 锌代谢/205
第三节 硒代谢/207
第四节 碘与人体健康/209
第五节 铜代谢/210
第六节 其他矿物质元素代谢研究/213
第七节 矿物质与生物标志物和信号通路/215
第十三章 营养素与单核苷酸多态性/220
第一节 维生素A 相关基因多态性/220
第二节 维生素D 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227
第三节 维生素E 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233
第四节 叶酸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神经管畸形研究进展/236
第五节 叶酸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241
第六节 碘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251
第七节 铁缺乏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254
第八节 硒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263
第九节 镁缺乏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267
第十四章 营养素与肠道微生物群/294
第一节 肠道微生物群与水溶性维生素/294
第二节 肠道微生物群与脂溶性维生素/296
第三节 矿物质与肠道微生物群/299
第四部分 精准营养与疾病防控/307
第十五章 肥胖与精准营养/308
第一节 肥胖易感基因及其与营养的关联研究/308
第二节 肥胖表观遗传学及其与营养的关联研究/317
第三节 肥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327
第四节 肥胖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330
第十六章 糖尿病与精准营养/363
第一节 膳食营养与糖尿病精准预防/363
第二节 精准营养应用于糖尿病代谢评价及干预/371
第十七章 肿瘤防治与精准营养/391
第一节 营养干预与肿瘤防治/391
第二节 精准营养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393
第十八章 孤独症与精准营养/399
第一节 孤独症与饮食/399
第二节 孤独症与基因组学/400
第三节 孤独症与代谢组学/401
第四节 孤独症与肠道微生物组学/402
第五节 孤独症的精准营养干预/404
第十九章 肠易激综合征与精准营养/408
第一节 肠道及肠道微生物组学与肠易激综合征风险关系/408
第二节 基因组学、表观遗传组学与肠易激综合征风险关系/410
第三节 膳食和营养与肠易激综合征风险关系/412
第四节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精准营养干预/413
第二十章 骨质疏松症与精准营养/419
第一节 膳食因素与骨质疏松症关系/419
第二节 基因组与骨质疏松症关系/420
第三节 转录和表观遗传与骨质疏松症关系/423
第四节 蛋白质组学与骨质疏松症关系/428
第五节 代谢组学与骨质疏松症关系/429
第六节 肠道微生物组学与骨质疏松症关系/431
第七节 骨质疏松症的精准营养干预/432
第二十一章 精准营养在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研究中的应用/439
第一节 膳食营养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研究及应用/439
第二节 基因组学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研究及应用/441
第三节 代谢组学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研究及应用/441
第四节 肠道微生物组学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研究及应用/443
第二十二章 精准营养在血脂异常防治中的应用/447
第一节 基因组学应用于血脂异常防治/447
第二节 代谢组学应用于血脂异常防治/448
第三节 肠道微生物组学应用于血脂异常防治/449
|
內容試閱:
|
在营养学的历程中,对营养缺乏性疾病艰辛而漫长的探索,无疑是发展的主脉。营养缺乏性疾病的研究包括蛋白质- 能量营养不良(PEM)、甲状腺肿、坏血病、脚气病、口角炎、烟酸缺乏症、新生儿神经管畸形、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等营养缺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在临床和公共营养中的应用。营养缺乏病曾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后果严重,造成残疾和死亡。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全球性公共营养工作的开展,严重的营养缺乏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从20 世纪中叶以来,营养缺乏病的发病率、发病的严重程度和导致的健康损失均显著下降。在我国,一些营养缺乏病如甲状腺肿、坏血病等甚至可以用“消除”一词来形容。然而,营养不良问题总体上并未发生根本性扭转,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普遍存在的同时,超重和肥胖发生率迅速增长,造成严重健康后果。营养不良造成人口学习能力和劳动能力低下,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成为贫困的重要根源。营养不良是导致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而慢性疾病不仅是主要死亡原因,也是社会疾病负担的主要来源。
当前营养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主要在临床营养、公共营养和特殊人群营养等领域应用,包括:①对疾病患者进行临床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②对普遍存在的公共营养问题进行干预,如消除碘缺乏、叶酸缺乏等营养不良问题;③促进生命周期不同生理阶段人群的营养改善,如婴幼儿、学龄儿童、孕产妇、高龄老年人;④满足特殊人群营养需求,如运动员、高温高寒及封闭环境作业等特殊人群的营养保障。其突出特征是聚焦人群营养不良和临床营养支持。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营养不良问题依旧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井喷式高发,导致人口生存质量堪忧,社会医疗负担难以持续承受。因此,重新审视营养对大健康的基础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丰富而严谨的科学证据,科学家进一步夯实了这样一个认识:营养是生命的结构物质和代谢物质,良好营养为发挥遗传潜能、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所必需,是健康的基础性保障。简而言之,良好营养也是疾病预防控制,乃至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实现良好营养来实现全民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法。
与此同时,医学、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之前不敢想、做不到的精准营养或个性化营养评估及干预在技术层面具有可及性,有些技术已经进入应用阶段,例如,遗传对营养不良和疾病的影响,随着基因测序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分析技术的出现,人群基因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和分析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定基因与营养和疾病的关联,从而为个性化营养指导提供技术基础。表观遗传、代谢组、肠道微生物组检测分析在食物- 代谢- 营养不良/ 疾病关系研究中积累了大量数据,促进了体系化认识的提高,食物营养与健康的量化关系的建立已可以期盼。此外,可穿戴设备和支撑性的软件应用程序及分析工具,已广泛用于运动、节律、睡眠、心理情绪、膳食、营养以及血压、血糖等健康数据收集、汇总和分析,这些技术与传统营养技术相比,已展示出强大的评估和干预能力。此外,多学科交叉有望对资源环境、营养、食品安全、人体状况进行综合的精准评价,给出个体或亚群体动态而精准的干预策略。综合上述数据资源,精准营养的人工智能化已呈现呼之欲出的态势,从而引发了我们对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的乐观遐想。这就是精准营养产生的时代背景。
精准营养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营养科学的多学科融合和技术进步。随着精准医学、精准营养、个性化营养概念的提出,营养学、医学和生命科学不仅迅速发展、不断融合,而且伴随着生物系统发生学、多组学、生物信息学、信息技术(IT)的突飞猛进,营养学迎来了精准、个性化时代。精准营养的科学理念、技术方法以及在临床支持、慢性病防控和个性化营养干预方面的应用在近20 年间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营养学科中的一个热点领域。
精准营养强调遗传、环境及人体代谢相互作用导致的个体或亚群体营养需求差异,在精准评估的基础上,发现表型背后的代谢问题,并从膳食指导、营养食品、运动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精准营养支持、营养治疗或营养干预,以取得更好的健康结局。精准营养认为的营养需求是个性化的、动态的、时相差异的,并且可进一步基于表型、遗传特征或代谢特征聚类为亚群体,而传统营养仅基于性别、年龄和体力活动水平给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在个性化或亚群体指导中,存在一码通用(one size fits all)的问题,存在缺陷,难以解决个体差异化的、纷繁复杂的营养健康问题。精准营养面临着许多理论和技术瓶颈,亟待突破。其中包括但不限于:①亟待通过高质量研究和数据分析,构建主要慢性病的膳食结构、食物营养、遗传背景、机体代谢和机体表型之间量化的因果关联模式,形成精准营养的科学理论基础。②亟待构建出精准营养的评价方法。多组学检验和可穿戴设备可获得大量营养健康数据,数据具有个性化和多维度特征,与以往较少的指标评价方法存在较大差别。③亟待通过高质量研究建立精准营养支持和干预的程序化方法。
过去20 年间,精准营养和个性化营养已积累了一些严谨的科学数据和循证依据,汇集相关研究资料,分析总结相关数据,有助于精准营养的交流和发展。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丁钢强研究员承担的“膳食营养评估和干预技术研究”项目“膳食数据精准采集及营养评估技术”课题的研究成果,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营养与健康所中心实验室组织编写,通过系统收集精准营养相关文献,并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分四个部分介绍了精准营养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精准营养概述,概括性介绍了精准营养概念、常用技术、多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大数据等技术内容。第二部分精准营养技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膳食精准评估技术以及营养相关的基因组学技术、转录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等方法。第三部分营养素与精准营养,介绍了宏量营养素、各种维生素及矿物元素精准营养研究技术和进展,介绍了各类营养素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研究主要结果,以及营养素与肠道微生物精准营养研究状况。第四部分精准营养与疾病防控,介绍了肥胖、糖尿病、癌症、孤独症、肠易激综合征、骨质疏松症、阿尔茨海默病、血脂异常等常见多发慢性疾病的精准营养研究进展。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精准营养的基础研究进展、主要技术方法、作用效果和应用状况。虽然书中的一些内容还难以给出确定的结果或结论,但这正表现了精准营养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状况。处于起步阶段的精准营养,有待于在认识、理论和技术方面形成广泛的科学共识,有待于体系化和规范化。期待持续的研究能够不断支持精准营养的发展。
感谢编委会各位委员,作为国内营养领域的知名专家,对本书编写给予了精心而专业的指导和指正。感谢陈君石院士和丁钢强所长在百忙之中对本书进行认真审阅和修改。感谢每位编者认真而辛勤的工作,如同精准营养的特点,传承而发扬,初始却博大,这使得编者或许心余力绌,但充满坚定,共同完成了这项艰难的工作,希望以此助推精准营养发展,以造福居民健康。
本书定存不足乃至错误,望不吝指教。
霍军生
2024年1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