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肌肤会说话 : 听懂自己肌肤的语言,呵护肌肤
》
售價:NT$
449.0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NT$
352.0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NT$
454.0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NT$
602.0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NT$
254.0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
》
售價:NT$
418.0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NT$
286.0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传播学引论》已经畅销30年,历久弥新,此书是少有的能把学术理论阐释得既条理清晰又文采斐然、引人入胜的著作。本次推出的第四版大篇幅增加了中国视角、中国理论的内容,适合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
內容簡介: |
《传播学引论》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屈指可数的经典教材之一,已经更新至第四版,内容上加强了中国视角和中国传播学理论创新的分量。书中对传播与传播研究进行全景式的论述,系统讲解传播学的历史沿革、学术思想、经典研究,并融会中国视角与中国风格,深入浅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权威著作。论及古今中外的丰富案例,作者旁征博引,论述才情纵横,笔调引人入胜。除了用作高等院校传播学基础课教材,《传播学引论》还历来被列为新闻传播学科考研的重要复习参考书之一。
|
關於作者: |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
|
目錄:
|
第一讲 绪 论
第一章 传播学的孕育 2
第一节 传播及传播学 2
第二节 催生传播学的外在条件 7
第三节 孕育传播学的内在动因 9
第四节 四个先驱 21
第二章 传播学的创立 35
第一节 施拉姆:传播学科集大成 35
第二节 危机与转机 40
第三节 自西徂东 44
第二讲 传统理论
第三章 符号——人类传播的基因 52
第一节 语言符号 52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 66
第三节 符号功能 72
第四章 符号互动 76
第一节 编码与译码 76
第二节 左右认知的心理机制 78
第三节 选择性定律 85
第四节 人际传播 90
第五节 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92
第五章 控制分析:谁在说什么 100
第一节 大众传播及其控制 100
第二节 把关人与把关 102
第三节 深层控制 108
第六章 媒介分析:经何渠道 114
第一节 微观研究与媒介特性 114
第二节 拟剧论与游戏论 117
第三节 功能分析 119
第四节 议程设置 124
第五节 隐性功能 127
第六节 媒介生态 133
第七章 受众分析:对谁传播 150
第一节 中弹即倒的受众 151
第二节 联合御敌的受众 156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论 159
第八章 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 165
第一节 霍夫兰与耶鲁研究 166
第二节 从传播来源看劝服 167
第三节 从传播方式看劝服 171
第四节 从传播对象看劝服 174
第九章 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179
第一节 平衡论与和谐论 180
第二节 均衡论与 ABX 模式 183
第三节 认知不协调论 186
第四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191
第三讲 批判理论
第十章 鸟瞰 200
第一节 三个层面 200
第二节 三路研究 205
第三节 中国回响 225
第十一章 透视 229
第一节 历史沿革 229
第二节 研究内容 237
第三节 差异比较 258
第四讲 中国理论
第十二章 缘起 270
第一节 新旧“十六字方针” 270
第二节 从梁士纯到斯迈思 272
第三节 反思冷战传播学 276
第四节 超越美国传播学 278
第五节 破立并举觅新路 282
第十三章 崛起(上) 285
第一节 重构中国传播学 285
第二节 新时代 新探索 295
第十四章 崛起(下) 311
第一节 赵月枝:中国理论先行者 311
第二节 宣传、新闻、传播 321
第三节 精神交往论 323
第十五章 结语 环球同此凉热 329
第一版后记 341
增补版后记 343
第三版后记 345
第三版跋 349
第四版后记 351
|
內容試閱:
|
经过十余年的交流、消化和创造,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被我国新闻界所接受,被我国民族文化所认同了。
只要是揭示某类事物深层本质和某种领域基本规律的学问,哪怕一开始还显粗糙,哪怕刚一诞生难免带有某种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的独特色彩,但它终究要日渐精细,一步步跨越国界,被世界各民族所共享。产生于西方的传播学,是有它的科学内涵的,无论是它贯穿的科学方法论,还是它所贡奉的众多科学结论,都有很强的普适性。大家都承认,信息论是通行于世界的地地道道的科学了,而信息论的奠基作——《通信的数学理论》,在传播学里被称为《传播的数学理论》,也被尊为传播学的奠基之作。仅这一点便可说明,传播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与现代科学是相近相像的。当然,“舶来品”是需要介绍才有销路的,传播学需要经由中国人的研究和宣传,才能真正“拿过来”为我所用。十余年间,国内已形成虽不算浩大但却初具规模的传播学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涌现出一批虽非壮观但也可观的研究成果。这支队伍是年轻有为的队伍,李彬同志不愧是其中的一员;这些成果堪称开拓性的著述,李彬的《传播学引论》是问世较晚却饶有特色的一部。
毋庸讳言,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总是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美国的传统学派如此,欧洲的批判学派也不例外。这就注定了,西方传播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在诸多研究结论中,总有其不尽科学的成分,总会有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相逆反的内容。这是不足为奇的现象,不能成为把传播学视为“资产阶级货色”而弃之门外的理由。但是,在研究和介绍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坚持对传播学已有成果全面而具体的分析,坚持立足于本国国情的消化和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述而不作”,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李彬同志的《传播学引论》的确是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在成书之前,其中的一些章节作为论文发表在期刊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再被转载摘登。可以说,《传播学引论》是一部信息密度很大的著作,其中不乏独创性见解,行文中又常常妙语连珠。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并非普遍性法则,但在李彬“文”“人”相符得没有什么折扣了。思路开放而又严谨,思维敏捷而又准确,表达流畅而又简洁,写作与讲课都没有什么多余的话,这是听过他的课和读过他的文章的人的共同感受。这样的思维特征,使他在科学研究中稳健深沉,受益匪浅。
传播学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传到中国才刚过十年,我们对它的研究——包括李彬所做的努力,都仅仅是一个起端,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在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传播学在我国可望有个大的发展,像李彬他们这批跨世纪的人才,是有用武之地,可以大有作为的,现有的不足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健全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