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售價:NT$
602.0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NT$
505.0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NT$
602.0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NT$
500.0
《
危局
》
售價:NT$
383.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NT$
245.0
《
肌肤会说话 : 听懂自己肌肤的语言,呵护肌肤
》
售價:NT$
449.0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NT$
352.0
|
內容簡介: |
该丛书的编写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兼具古今中外时空维度,学理性与实用性并重,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并举,是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有助于构建好跨门类交叉的国家安全学知识体系,闯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新路,切实服务于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關於作者: |
主编简介:
黄大慧,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安全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安全交叉学科平台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外交》执行编委(主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国家安全、亚太安全、中国外交、日本问题研究,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并多次获奖。
副主编简介:
李文良,国际关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解码国家安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安全教育”(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国家安全:问题、逻辑及其学科建设》一文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田文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吴玉章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长期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工作。在《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数百篇,著有《困顿与突围》《走出依附性陷阱》等。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国家安全内涵
第一节国家安全界定21
第二节深刻理解国家安全内涵25
第三节国家安全问题29
第四节党和政府国家安全认识历史沿革36
第二章国家安全特征
第一节内容构成的总体性42
第二节人民性与国家性的统一48
第三节政治安全的首要性51
第四节发展演进的非线性64
第三章国家安全思维
第一节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72
第二节战略思维与策略思维结合77
第三节底线思维与极限思维结合81
第四节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结合90
第四章国家安全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国家安全思想97
第二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安全思想106
第三节西方理论流派中的国家安全思想116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安全思想
第一节“站起来”阶段的国家安全思想132
第二节“富起来”阶段的国家安全思想136
第三节“强起来”阶段的国家安全思想140
第六章国家安全环境
第一节国家安全环境的内涵156
第二节国家安全环境影响因素164
第三节国家安全环境评估174
第七章国家安全认知
第一节国家安全认知定义183
第二节国家安全认知的环境与主体191
第三节国家安全认知的内容与过程199
第四节国家安全认知的偏差与改进方法205
第八章国家安全体系
第一节国家安全体系的内涵214
第二节国家安全体系的特点227
第三节国家安全体系现代化229
第九章国家安全能力
第一节国家安全能力的内涵239
第二节国家安全能力的构成248
第三节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266
第十章国家安全战略
第一节国家安全战略构成要素273
第二节国家安全战略影响因素281
第三节国家安全战略决策290
第四节国家安全战略实施298
第五节国家安全战略调整306
第十一章国家安全治理
第一节国家安全治理的内涵311
第二节国家安全治理原则316
第三节转变国家安全治理方式322
第十二章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第一节绝对安全与相对安全340
第二节实现共同安全的原则、理念与目标346
第三节实现共同安全的路径与意义357
后记绪论 //
|
內容試閱:
|
绪论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实践,需要新的国家安全理论引领。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最终形成。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十年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与此同时,国家安全实践的发展,需要加快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国家安全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学科发展的内核与支撑。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聚焦国家安全的共性问题,旨在提出可以指导国家安全实践的一般性、普遍性知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和基础理论体系。一、国家安全学的研究对象国家安全学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系统研究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规律,提高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交叉学科。国家安全学所研究的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一个学科体系的构建往往是从明确其研究对象开始的。作为交叉学科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构建,是按照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及专业方向相结合原则进行的。相应地,其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前者以结果为导向,后者以问题为导向。此外,每个不同的二级学科同样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一,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以“国家安全”为研究对象。国家安全正是国家安全学研究的首要对象,也可以说是核心对象。除研究国家安全本身之外,还需要研究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国家安全保障这三个与国家安全本身密切相关的方面。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国家安全由“国家”和“安全”两个元概念组成,分别以国家和安全的概念为基底衍生出一个与国家安全相关联的“概念群”,对此作整体结构性分析就能揭示出学科研究对象谱系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余潇枫、章雅荻:《广义安全论视域下国家安全学“再定位”》,《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第15—16页。此外,国家安全学以国家安全工作、国家安全现象、国家安全活动、全球安全治理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其宗旨是总结国家安全工作,形成对国家安全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升华为国家安全理论,揭示国家安全工作规律,阐明国家安全工作的理论与方法,进而指导国家安全工作实践。高金虎:《论国家安全学的学科体系》,《情报杂志》2022年第1期,第1—7页;毛欣娟:《国家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与基本面向》,《情报杂志》2021年第1期,第99—103页。第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以“国家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国家安全学应坚持问题导向,研究解决国家安全重大现实问题,以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安全问题及其应对为研究对象。亦即,国家安全学学科以国家安全问题、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李文良:《国家安全:问题、逻辑及学科建设》,《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4期,第17页。所谓国家安全问题,是指对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或其他重大利益造成危险和威胁并被列入国家安全议程的问题,以及预防、化解或解决这些问题而伴生的问题。“危险”和“威胁”是衡量一个问题是否属于安全问题的核心指标,而是否对国家安全利益造成威胁则构成国家安全问题的主要标准。国家安全问题是衍生的并非源生的,某一问题一旦达到国家安全临界值,其原有属性就会发生质变而演变为国家安全问题,进而超出原有学科研究的领域,需要具有新范式的学科来回应。于是,国家安全学应运而生。作为交叉学科,国家安全学的研究对象是各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学术研究必须落到我国发展和安全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综合运用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多领域成果并聚焦解决国家安全问题。正是由于国家安全问题催生出国家安全学,把国家安全问题作为国家安全学研究对象,聚焦国家安全的问题域,才成为这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第三,国家安全学中不同的二级学科均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目前,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设置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治理、国家安全技术。这四个方向各有其研究对象: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以国家安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理性认识为研究对象,总结、理解和揭示国家安全运行的有关规律以及维护国家安全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国家安全战略以影响国家生存与发展根本和全局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新时代优化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这一重大议题,谋划如何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国家安全治理主要研究国家安全的法律体系、管理体制、执行机制、保障模式以及国家安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国家安全技术以夯实国家安全技术基础、提升国家安全技术保障为对象,研究国家安全技术体系与能力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国家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关键技术以及国家安全重大工程建设,形成全面支撑重大国家安全风险威胁和安全事件的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及确保恢复的有效应对技术能力。二、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正确的研究方法。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国家安全学研究在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既要运用已经较为成熟的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又要运用在具体领域专业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科学方法。面对丰富广泛的研究对象、复杂多样的安全问题,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科学的研究视角,聚焦国家安全学共性问题研究,推进国家安全学的体系化发展。(一)跨学科的适用性原则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把握交叉学科特色,从不同学科视角、不同侧重点深入研究国家安全问题。国家安全学在各二级学科和各个具体安全领域的专业方向中应该秉持跨学科适用性原则,在不同专业方向下优先使用本学科较为成熟的方法解决具体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不断促进研究融合。同时,要牢牢坚持以国家安全为研究方向,把体现政治属性和战略属性作为实现不同学科视角交叉融合的锚点,探求关于国家安全的规律性认识。如果偏离国家安全研究方向,不能体现政治属性和战略属性,那么从军事学角度研究国家安全可能还会是单纯的军事安全观点,从管理学角度研究也很难超越应急管理的思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就可能局限于原有经济学的思考。这种研究没有体现学科交叉融合,也就不能推动国家安全学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二)分析性方法分析性方法是指从某些前置性因素中抽取出一般性规律和原则的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历史分析法,就是把国家安全问题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透过历史现象找到国家安全的本质规律;系统分析法,就是将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等方法引入国家安全研究,揭示相关变量的相互联系和演进规律,分析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比较分析法,就是把国家安全问题置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进行宏观比较、微观比较以及定性、定量比较研究,寻找彼此的相似性、差异性,从中探求国家安全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三)技术性方法技术性方法是指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分析国家安全相关事件、现象和技术实现等,使国家安全学研究建立在定量计算与分析基础上。技术方法主要来自数学、物理学、安全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诸多学科,包括实验研究法、模拟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情景推演法、大数据方法、人工智能方法等。随着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愈加突出,运用和发展国家安全学技术性方法是国家安全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四)多学科方法多学科方法是指借鉴采用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研究国家安全事件和现象等。当研究国家安全某个重点领域的问题时,可用哲学、社会学、法学、军事学、经济学、政治学、公安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等学科原理和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如运用军事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国际战略形势、周边安全环境、军事实力对比、作战实验验证等方面分析潜在的国家军事安全威胁;如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和规律,研究国防经济与国家正常经济运行秩序的关系等;如运用地理学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不同国家安全战略、思想、实践形成的地理因素等;如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相关人群对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取向等。(五)综合性方法综合性方法是指构建一定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把研究对象的各项变量纳入其中,通过“整理—分析—归纳”,把握个别性特征和普遍性特征。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安全事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如果不研究各案例的个别表现,就难以准确把握和评价整个国家安全事件的普遍性特征及其工作方法。综合性方法旨在于国家安全事件和现象分解及整合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国家安全事件的独特形式及相互关系,探究国家安全事件和现象的普遍性特征,把握国家安全事件的规律和特点。三、国家安全学的发展历程一般认为,国内学界对于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刘跃进:《为国家安全立学———国家安全学科的探索历程及若干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2页;张宇燕、冯维江:《新时代国家安全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第141页;季志业:《“国家安全学”概念刍议》,《国家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第95页;马瑞映:《学科体系下的国家安全教育教材建设》,《国家安全论坛》2023年第2期,第24页等。迄今为止,围绕国家安全研究和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两条主线,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为界,在前后两个阶段逐渐积累了一批有质量、成体系的研究成果,从无到有地探索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国家安全研究与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国家安全学的初步探索期冷战结束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之前,是国家安全学学科的初步探索阶段。冷战时期的国家安全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领域,军队等部门对于国家安全规律、战略思维和态势感知以及反间防谍工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产出了一批研究成果。 孙明明等:《动荡中的国家安全》,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王东等:《战略的追溯与反思》,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杨得志、宦乡:《国防发展战略思考》,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喻中桂:《防间保密与国家安全》,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国家安全有关法规选编》编辑组:《国家安全有关法规选编》,时事出版社1987年版。冷战结束后,西方的“安全研究”随同它的母体——国际关系理论一并被引入中国,国际和国内安全形势的转变催生出一系列以探讨国家安全问题和国家安全学科为主题的文章和书籍,在世纪之交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国家安全研究为后来国家安全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一系列多元、复杂的非传统安全议题给传统安全观带来严峻挑战,如何树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安全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非传统安全概念逐渐在中文文献中被明确使用, 王勇在《论相互依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中较早使用“非传统安全”概念,参见:《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第6期,第65页。学术界开始就如何树立统筹传统非传统、国内国外的综合安全观展开探讨, 王逸舟:《论综合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4期,第5—9页;秦亚青:《时代观、安全观与秩序观——中国外交新理念的思想内涵》,《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1期,第27—30页。从内涵、外延和手段等方面分析新安全观与传统安全观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李瑛:《多极化时代的安全观:从国家安全到世界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5期,第42—44页;楚树龙、彭春艳:《冷战后国际安全理论的发展》,《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4期,第29—34页。进而系统阐释我国所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 卢静:《国家安全:理论·现实》,《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58—62页。概言之,这一时期的国家安全研究往往聚焦于我国从长期秉持的传统安全观到随时代更替应运而生的新安全观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最早出现在中国对外安全领域和对国际安全的认识上,其后逐渐延伸至国内安全领域和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整体认识上。伴随国家安全观念的转变,对国家安全基本概念、内容和目标的探讨开始进入学界的视野。 李少军:《国家安全理论初探》,《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第12期,第38—42页。有学者指出,国家安全的新概念就是综合国家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夏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还有学者基于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强调“实施国家安全的国民教育是国家安全战略依托和未来着眼点。” 倪健民主编:《国家安全: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国略选择》,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第276—283页。经过多年酝酿,进入21世纪,一批成体系的国家安全理论著作开始涌现。这些著作不仅着眼于非传统安全理论概念和涉及领域, 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唐永胜:《超越传统的国家安全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第32—36页。还对国家安全观念、机制和战略等各类概念进行梳理总结, 何贻纶:《国家安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王帆、卢静:《国际安全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在对我国自身生存与安全利益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杨毅主编:《国家安全战略理论》,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深刻论述了建立和建设国家安全学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呼吁发展我国自己的“国家安全学”。金钿主编:《国家安全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正所谓,时代需要催生国家安全理论,理论发展进而为国家安全进入学科层次展开探讨奠定基础。1994年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是新中国国家安全教育的起点。其要求:“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重视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提高全民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自觉性。教育全体人民同一切出卖祖国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分裂祖国的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日报》1994年9月6日,第3版。该纲要发布后,随着作为学科范畴的国家安全专业教育和普及性质的国家安全基础教育 汪徽:《肩负起祖国未来的重托——中学生国家安全基础教育实践活动纪实》,《国家安全通讯》1999年第4期,第2—4页。的出现,学者们开始积极探索国家安全学科的建设路径和研究内容,国家安全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概念不断出现在各种文献当中。 桑松森:《国家安全与国家安全学》,《国家安全通讯》1999年第2期,第31页。有学者提出应建立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进而对国家安全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刘跃进:《建立“国家安全学”初探》,《国家安全通讯》1999年第1期,第31—33页。其中,若干教材的出版对国家安全学科的萌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的教材较为完整地构建了国家安全学科体系,详细梳理了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历程,探讨了国家安全学的对象、性质和学科地位。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也有教材从管理学角度讨论国家安全实践过程中的职责划分与组织过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李文良:《国家安全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二)国家安全学的快速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相结合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也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安全研究和国家安全学科建设。2014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后,国家安全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探讨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2015年,我国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国家安全法》),在总则第二条中将国家安全定义为“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对国家安全进行定义,为国家安全学研究框定了轨道,明确了价值指向。《国家安全法》同时规定要“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同年,新中国第一部总体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强调要“要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安全专业队伍”。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人民日报》2015年1月24日,第1版。以此为契机,更多学者开始关注我国高校国家安全学科建设、专业地位、课程设置等问题。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推动着理论体系的变化,开始转向以总体视角研究国家安全,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有的研究阐述了国际国内非传统安全研究各理论流派,以及非传统安全的类型与国家、地区、全球的非传统安全治理。余潇枫:《非传统安全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有的研究梳理了西方国家安全理论流派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家安全战略和体制。刘胜湘:《国家安全理论、体制与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的研究以共同安全为导向,系统阐述可持续安全问题,提出了涵盖国内与国际安全问题、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可持续安全理论分析架构。刘江永:《可持续安全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总体国家安全观同样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指引,逐渐由自下而上的呼吁转变为自上而下地统筹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2018年4月9日,教育*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标志着学界对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多年来的探索最终落地为政策。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正式下发通知,将“国家安全学”确定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首次从官方角度明确了国家安全学的交叉学科定位,引发了学界对于国家安全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和学科定位问题广泛、深入的探讨。2019年,教育*还确定1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为国家安全学科试点建设单位。截至2024年4月,共有15家单位获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设立推动我国的国家安全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涌现出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学者指出构建中国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国家安全研究发展的核心路径。此类观点认为,围绕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国家安全现实需要的国家安全理论是国家安全学学科知识自主性的根基,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与理论支撑。肖晞:《中国国家安全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探索》,《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年第7期,第133—134页。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强调国家安全学理论应当立足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安全哲学、安全文明、安全文化,从而系统理解安全事务。白云真:《中国国家安全基础研究路径:进展与未来》,《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6期,第1—12页。在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和新时代国家安全实践的同时,另有学者强调要“面向世界”,认为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催生了国家安全学科,其发展不断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但同时也必须借鉴外部相关经验,进而完成独立自主的理论建构,并随着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迭代、调整与完善。唐士其、于铁军、祁昊天:《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国家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第84页。此类观点在构建国家安全学理论分析框架时,借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提出了一些具有新意的中西结合理论概念,张宇燕、冯维江:《新时代国家安全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第161页。旨在突出国家安全研究的复合性特征。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要求。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这一时期,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体系的不断成熟,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更加注重回应时代重要命题。有研究回溯了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重大原则的历史演进,明确了其重要意义。 黄大慧、胡庆:《统筹发展和安全:演进逻辑与时代价值》,《国家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第5—25页;刘跃进:《“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历史演进及融发展和安全为一体的国家大战略》,《学术论坛》2022年第2期,第81—92页;钟开斌:《统筹发展和安全:概念演化与理论转化》,《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3期,第74—87页;袁鹏:《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大安全格局》,《旗帜》2021年第2期,第28—30页。还有研究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本质特征在于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度统一。 袁鹏:《关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战略思考》,《国家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第7—23页;唐永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国家安全论坛》2022年第1期,第3—14页;戴长征:《从安全困境、发展安全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代国家安全理念的变迁与超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6期,第29—44页;董春岭:《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的百年演进》,《现代国际关系》2021年第3期,第5—14页。另有研究对二十大之后国家安全的民族复兴定位,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内涵,王灵桂:《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求是》2023年第8期; 赵磊、刘超:《构建新安全格局: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2022年第6期,第80—92页;李文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内涵、特点及建设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第115—123页。以及新安全格局的重要意义和建构路径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诠释。 傅小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时代背景、实践路径与重点环节》,《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20期,第13页;陈向阳:《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双治理与双循环》,《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20期,第22页。同一时期,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设立引发了学界对于学科建设的广泛探讨,为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其中,对于国家安全学学科属性与定位的争鸣尤为热烈。有研究认为,国家安全学与政治、军事、社会等众多学科横向交叉,形成涵盖众多领域的研究对象,呈“横切延伸性”;以国家安全问题为导向,遵循“问题→过程→结果”框架构建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李文良:《国家安全学:研究对象、学科定位及其未来发展》,《情报杂志》2021第8期,第6页;李文良:《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框架构建研究》,《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5期,第3页。还有研究认为国家安全学科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综合性、交叉性核心支撑学科” 范维澄等:《国家安全若干科学与学科问题的思考》,《国家安全研究》2022第1期,第65页。,或是“杂合学科” 余潇枫、章雅荻:《广义安全论视域下国家安全学“再定位”》《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第19—21页。。把国家安全学学科属性看作复合学科,既是对官方交叉学科设置的认可,也是对官方交叉学科属性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对国家安全学学科属性认识的科学化。此外,学界还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建设路径展开探讨。马方:《加快建设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路径研究》,《情报杂志》2018年第10期,第22—27页。有学者指出,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应当基于跨学科、跨门类的思维和方法学,将宏观分析和微观研究相结合,范维澄等:《国家安全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发展跨学科概念体系和整合性理论框架, 张海波:《中国自主的国家安全学知识体系:一个总体性框架》,《国家安全研究》2023年第1期,第29—30页。让不同角度的交叉研究实现相互对话、相互协同、相互促进,以国家安全为方向促进研究融合, 唐永胜:《加快推进国家安全学创新发展》,《人民日报》2023年9月18日。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加快推进学科建设的组织化进程。 汪明:《注重提升研究的体系化组织化水平》,《人民日报》2023年9月18日。概言之,就是通过确定新的思维视角、方法论、实践规范来构建新的建设范式,通过建设学科“特区”加快学科建设。 邬江兴、邹宏、张帆:《对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范式创新的若干思考》,《国家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第42—56页。人才培养是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学界认为,扎实抓好国家安全学人才培养,既要创建一流学科,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也要进一步采取优化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基础理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术交流、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完善评估方式等具体纾解举措。 程琳:《加强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国家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第71—80页;胡尔贵、万婷:《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探索、问题与纾解》,《国家安全研究》2023年第2期,第46—66页。还有学者强调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教材建设是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两者互为支撑、相互影响。 马瑞映:《学科体系下的国家安全教育教材建设》,《国家安全研究》2023年第2期,第23页。 (三)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冷战结束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探索与艰辛实践,我国国家安全学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国家安全学仍存在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研究人员数量较少、研究成果良莠不齐等问题,亟待政府、学界与社会合力解决。应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紧扣问题导向,紧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任务要求。推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学。黄大慧:《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推进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光明日报》2024年4月16日,第3版。首先,应强化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研究。构筑国家安全学专门、稳定的学科理论体系,是国家安全学得以“安身立命”的关键性因素,是建成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而构建国家安全学学科理论体系,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的国家安全基础理论研究中处于首要地位,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在具体研究领域落到实处。理论来源于实践,因而要让我国在各个领域维护国家安全的工作实践成为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构建的丰富素材。此外,国家安全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仍较为薄弱,有必要在汲取其他相对成熟且与国家安全学产生交叉的学科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加快自身的理论独立,形成与政治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区分,推动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其次,应完善国家安全学二级学科建设。在我国将国家安全学确立为一级学科前,各高校的国家安全相关研究长期分散于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之中,学科体系存在较为分散、架构庞杂、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