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成立,揭开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考察大西北的序幕,也成为中国学术界以科学的方法从事丝绸之路研究的发轫。
考查团又称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The SinoSwedish Scientific Expedition to th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of China),是一个由中外科学工作者平等合作、在世界范围都享有盛誉的科学考察团体。考察历时8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7年5月至1933年秋,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和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合组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以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1888—1976)和斯文·赫定分别担任中方和西方团长,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第二阶段是1933年10月至1935年2月,由民国政府铁道部组织和出资,斯文·赫定领队的“绥新公路查勘队”,以汽车为交通工具,勘察内地到新疆的公路路线,包括对沿线进行的科学考察。考察涵盖的学科众多,包括气象、地质、古生物、地理、民族学、考古学等;考察的地域也非常广泛,涉及内蒙、甘肃、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多个省份。
在自然条件恶劣、西北政局动荡的环境下,考查团的成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以严谨的态度开展科学工作,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袁复礼在新疆天山北麓发现的恐龙化石、贝格曼(F.Bergmen)在弱水发现的大批居延汉简和在罗布泊发现的小河遗址、霍涅尔(N.Hrner)和陈宗器对罗布泊的调查等,当时就是轰动国际学术界的重大成果;而丁道衡发现的白云鄂博大铁矿和郝德(W. Haude)等人收集的气象、地理资料,对我国西部的经济建设、航线开辟、公路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复兴都有积极影响。考查团还采集了许多生物标本,拍摄了大批山川、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的照片,由于环境的变迁,这些资料许多已经成为独一无二的珍品。
西北科考团从成立到合作研究的方式以及取得的成果,都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划时代的独特印记,成为新时期在全球化学术生态下从事科学研究值得借鉴的重要模式。通过他们的考察,增进了人们对中国西北的人文、地理环境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认识。考查团还在合作考察的过程中,为中方青年学者提供了野外实践机会,从而为中国培养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上意义深远。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成果与影响,一直受到后世的尊重。在欧洲,从1937年至20世纪90年代,陆续成书,先后出版了11大类56卷报告——《斯文·赫定博士领导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报告集》(Reports from the Scientific Expedition to th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Dr. Sven Hedin);一个被称作“斯文·赫定基金会”的组织(The Sven Hedin Foundation),至今仍然在研究和弘扬着这次考查团外方成员的成果。
在中国,中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因随之而来的战争影响,未能结集出版,而是以各学科专著或论文的形式分散发表,如:袁复礼《新疆准噶尔东部地质报告》、丁道衡《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李宪之《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刘衍淮《历史年代中亚气候变化的证据》、郝景盛《青海植物地理》、陈宗器《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黄文弼《高昌砖集》《高昌陶集》《罗布淖尔考古记》等。此外,尚有多种中外考查团员所著考察游记出版行世。这些著作,一直是我们从事西北地区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成就逐渐受到重视,在西北科学考查团成立的70、80、90周年,在北京和西北科考团经过的区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纪念活动,催生了考查团后人研究父辈贡献的图书文献的出版。1990年代,以“西域探险考察大系”为代表的丛书,较多地翻译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外方团员的探险著作,使得学界对于考查团的了解日渐深入。2005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也成立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科学考察活动综合研究项目组”,出版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综论》、《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专论》的研究著作,成为新时期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具有学科意义的破冰之作;一批以考查团学术史为题的博士、硕士论文也在高校不断涌现。
2012年,为了纪念黄文弼先生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奉献的一生心血,其后人将黄先生生前使用和珍藏的图书文献,无偿捐赠给新疆师范大学。以此为契机,新疆师范大学成立了“黄文弼中心”,依托该校自治区文科基地西域文史研究中心,以开辟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历史的永久性展览、从事持续的西北学术史研究为己任。而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学术活动,也是北京大学校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1927年成立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正是以北京大学为核心的中国学术团体协会呼吁成立的,考查团首批10位中方团员,北京大学的参加者多达7人,他们从红楼出发,开启了北京大学丝路考察与研究的征程。
由于这样的因缘,从2012年起,北京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即开始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学术史的合作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受聘担任黄文弼中心首任主任。2019年,以朱玉麒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团队申请“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文献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24年,以黄文弼中心现任主任吴华峰教授为领军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国现代西北科学考察文献整理与研究”组建。关于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学术史的研究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丛刊”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合作团队创建的整理和研究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学术成果的园地。本丛刊将分设“资料编”“翻译编”“研究编”,陆续出版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中方成员的学术资料、外方成员考察论著的中文译本、西北科学考察学术史的研究成果,为丝绸之路的研究、为中国西北的开发,提供近百年前中国西北科学考察的经典文本。
朱玉麒吴华峰
2024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