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实例
》
售價:NT$
602.0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NT$
305.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NT$
500.0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NT$
602.0
《
纳特·特纳的自白
》
售價:NT$
383.0
《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
售價:NT$
403.0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NT$
408.0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台湾产业结构半个多世纪以来有相当大变动。20世纪50年代初年台湾产业结构还是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GDP比重高出工业10几个百分点,此后10年间却迅速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962年台湾工业产值占GDP比重历史上首次超过农业,并在1986年达到47%的历史最高。此后台湾迅速向后工业社会演进,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骤升,到2002年,台湾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历史上首次超过70%,这一比重甚至高于许多发达经济的水平。虽然台湾目前服务业在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方面数值都大幅超过制造业,但制造业在台湾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却一直无可替代。正是因为台湾制造业的发达,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使台湾在国际分工中占有重要之一席之地。
本书对于了解台湾产业结构、政策和主要企业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大陆企业和有关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地与台湾企业交流交往、开展合作。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台湾产业与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概况介绍和特点分析,既有台湾产业结构全景图和最新发展状况,也有台湾产业与企业的特点归纳与原因分析,探讨当前台湾产业布局及对外投资的特色与历史原因。第二部分对台湾产业主管部门与机构团体进行盘点和介绍,梳理台湾产业网络与管理体系。第三部分整理台湾产业园区与自由贸易港区,挖掘台湾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生长环境与政策背景。第四部分介绍台湾当前主要产业与企业的发展概况,以及两岸交流合作情况,对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现代食品、生物医药六大最具投资潜力的产业及各自前三十大企业进行梳理,并对各产业及企业与大陆的投资等分工联系进行检视。
|
關於作者: |
朱磊,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市企业首席经济学家,闽南师范大学教授,福耀科技大学教授。主持或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台办委托课题、商务部委托课题、国家旅游局委托课题、工信部委托课题、国资委委托课题、北京大学重点研究课题等20余项课题研究。出版10余部著作,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署名文章300余篇。
陈小艳,高山族,台湾台北人,法学博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第五届常务理事,全国台联研究室主任,十三届全国青联副主席。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专题访谈节目,并在《人民日报》《两岸关系》等重要媒体发表文章30多篇,编著《台湾少数民族——泰雅》等,参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民族法学》的编写工作。
许京婕,现任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两岸经济与文化产业合作,主持中特理论1项、省教育厅1项、市社科3项,在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台湾产业及企业特点分析
第一节 台湾产业现状总览
第二节 台湾产业企业特点
第三节 台湾企业对外投资分析
第二章 台湾产业主管部门与机构团体
第一节 经济主管部门
第二节 经济机构团体
第三节 科研机构与团体
第三章 台湾产业园区与自由贸易港区
第一节 科学工业园区
第二节 加工出口区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节 自由贸易港区
第五节 自由经济示范区
第四章 台湾主要产业及企业
第一节 电子信息
第二节 集成电路
第三节 新型显示
第四节 智能制造
第五节 现代食品
第六节 生物医药
参考文献与数据来源
致谢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台湾由一个历史上的农业岛变成当代科技岛,主导产业由种植业变成高科技产业,全球经济地位由微不足道的海岛经济变成不可或缺的科技重镇,经济角色变化如此之大,其经济结构的内部要素有着怎样的演化与分布,当前台湾的产业结构、龙头企业及台湾经济政策与主管机构呈现何种状态,值得关注研究。
荷兰殖民者与郑氏集团统治台湾时期,台湾居住人口稀少,经济的开发程度非常低,主要靠自然资源进行贸易。当时本地出口最大宗商品是鹿皮、硫黄。台湾是亚热带海岛,气候适宜草木生长,又几乎没有大型食肉动物,有利于野鹿繁殖。当地居民均以鹿肉及内脏为食。鹿皮不仅是优良的皮革原料,还能入药,故而鹿皮在很长时间内是古代台湾的主要出口商品。台湾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有大量火山喷发后产生的天然硫黄,可以用于制造黑火药。
明清时期台湾在出口产品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当时转口贸易的最大宗是丝、糖、瓷器,主要是从中国大陆进口并转口到南洋和西洋。
随着郑氏集团大量招募大陆民众赴台开垦,并带来先进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台湾农业快速发展,稻米与甘蔗产量大增,并且制糖工艺相对简单,米、糖成为本地出口产品的主力。
清朝治理台湾前期,一方面,台湾本地出口最大宗仍然是米、糖,只是因为大量台湾民众被迁回大陆而一度生产衰退。另一方面,台湾开始出现新兴出口产品:樟脑、茶叶、煤。这主要是由于台湾经济开发开始从原来的台南平原向北部发展。北部有大量樟树,樟木可以造船,樟脑可以防腐。北部适宜种茶,同时还有煤矿。这些新兴出口产品的出现,最初是由于开发北部台湾出现供给变化,后来出口繁荣则是由于国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扩大。
到清朝统治台湾后期,台湾本地出口最大宗已经是茶叶、樟脑、糖,萎缩最大的出口产品是稻米。这主要由于世界市场对糖的需求扩大,甘蔗种植面积挤占稻米,导致稻米减产。
日本殖民者从清政府手中窃取台湾后,垄断了台湾产品的出口市场,恢复了台湾的米、糖经济,将台湾作为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原材料生产基地,这是殖民地经济的典型特点。米是日本军队和民众的主食,糖是产生人体热量60% 以上的重要营养物质,台湾的米、糖输入确保了日本扩张的粮食基础。
1932 年,台湾的米、糖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为 78%。1939 年,台湾制糖工业产值占食品工业产值的 74%,而食品工业产值占台湾工业总产值的67%。换句话说,当时台湾工业的一半产值来自制糖。不过,台湾制糖工业几乎完全被日本资本垄断,台湾资本居于从属地位,国际市场罕见台商身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