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NT$
694.0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NT$
759.0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NT$
602.0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NT$
301.0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NT$
347.0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NT$
281.0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NT$
1989.0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鲁迅文学奖评委聂茂再出力作
“文学大师群像”书系新成员、《永不熄灭的心灯:俄罗斯文学大师群像》姊妹篇
心灯于凛冽寒风中照耀在俄罗斯文学大师泛着金属光泽的群像之上,点燃“战斗民族”的根脉与灵魂
风雅在时间长河里沉淀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墨香晕染的骨子中,指引千万青年追寻自由与博爱
“每个人都应像渴望空气与牛奶一样,渴望文学”
“致敬文学,文学精神永存”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的24位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波澜壮阔发展史上的缩影,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力军。
本书以“雕刻”的方式聚焦作家的生平经历以叙事。“雕刻”的基点建立在传记之上,叙事的原点也带有较强的评述性。作者所写的是真实的文学大家,是文学大家生活的某个侧面,是文学大家作品中的一个主音,在细节的处理上,力求生动感人、客观冷静并符合实际。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时代背景杂糅,让纪实、抒情和日常诗化融合。在文本向度上,追求原创性、独特性、情趣性。
全书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作者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诉求。
《未曾远去的风雅: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群像》一书是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鲁迅文学奖评委聂茂继《永不熄灭的心灯:俄罗斯文学大师群像》之后,为“文学大师群像”系列推出的姊妹篇。如果说俄罗斯文学是于寒风中摇曳的温暖心灯,是动荡社会的澄明镜像,是俄罗斯民族的根系与灵魂,那么中国现代文学便是于时间长河沉淀的浩然风雅,是驱散黑暗的指引力量,是中华民族追寻自由与博爱的心灵史。在本书中,作者聂茂用清新活泼的文字,朴实简练的叙事,将24位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生平故事与创作历程富有情感地娓娓道来,做到了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在此过程中不断去实现其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诉求。
|
關於作者: |
聂茂,原名陈庆云,湖南祁东县人。曾先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复旦大学和湘潭大学中文系。东莞理工学院“杰出人才岗位”特聘教授,中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任湖南省小说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评委等。已出版各类著作四十余部,被《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和《小说月报》等转载作品七十余篇,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人民文学》散文大奖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等。2018年推出七大卷“中国经验与文学湘军发展研究”书系,2019年推出万行长诗《共和国英雄》,2021年出版五卷本“21世纪都市文化跨学科研究”书系。多部作品译介到国外。
|
目錄:
|
目录(上)
第一章? 鲁迅:打破“铁屋子”的“硬骨头” / 1
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 2
二、情爱之苦与婚姻之痛 / 3
三、“钱”这个字真的很难听吗? / 7
四、被拒者送来一束鲜花 / 9
五、“假鲁迅”原来精神有问题 / 11
六、《祝福》的恐怖与“狼”的寓言 / 12
七、“硬骨头”精神 / 15
八、严肃的幽默家 / 16
九、梁实秋:“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 / 17
十、林语堂:“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 / 18
十一、徐懋庸:“敌乎,友乎?知我,罪我!” / 19
十二、郁达夫: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 / 21
第二章?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 23
一、解不开的徽州情结 / 24
二、没有完成,却开创了一切 / 26
三、一曲相思,几多离愁 / 29
四、不圆满的圆满 / 32
五、无奈的抗争 / 39
六、飘零孤寂的晚年 / 43
第三章? 郭沫若:文化巨匠的悲喜人生 / 47
一、巨星陨落 / 48
二、先知先觉的海棠骄子 / 50
三、《女神》:时代的产儿 / 52
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57
五、国破家难的热血战士 / 61
六、离乱岁月的叛逆者 / 65
第四章? 林语堂:隔世东坡是知己 / 71
一、你是谁?我是一团矛盾 / 72
二、高山的回忆 / 76
三、婚姻是饭 / 79
四、出世入世,维谷之中 / 84
五、《苏东坡传》:江上清风许明月 / 91
六、迷雾中的真实 / 94
第五章? 茅盾:永不凋谢的野蔷薇 / 97
一、永恒的璀璨 / 98
二、锋芒初露 / 101
三、“文学 革命”:齐头并进 / 104
四、《子夜》:黎明在前 / 109
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113
六、陌上绽放文学花 / 117
第六章? 郁达夫:客里苍茫 / 121
一、并不完美的开始 / 122
二、风流才子的轶闻旧事 / 125
三、供职北京大学:身在曹营心在汉 / 128
四、爱恨交加的情感世界 / 132
五、漂泊中的爱 / 137
六、《沉沦》:“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 140
七、与刘海粟:松竹梅花各耐寒 / 144
八、郁达夫之死 / 148
第七章? 徐志摩:在火焰里飞翔的诗人 / 153
一、少年壮志当拿云 / 154
二、爱的伤痛 / 157
三、异乡的月寂寞得发红 / 161
四、新月望到圆,圆望到残 / 166
五、为爱甘为无耻小人 / 175
六、梁启超:“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 181
七、再别康桥:灵魂的秘密 / 187
八、飞扬,飞扬,劫命的绝唱 / 192
九、浪漫,本不想停留 / 196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 / 199
十一、这里睡着一个人,名字写在火焰里 / 203
第八章? 朱自清:荷池莲叶留清影 / 207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 208
二、父亲的背影 / 210
三、前半世相敬如宾 / 214
四、后半生相濡以沫 / 216
五、亲友相问,冰心玉壶 / 219
六、举笔为剑 / 221
七、《荷塘月色》:诗性的自由与浪漫 / 225
八、人生匆匆,大梦有趣 / 228
第九章? 老舍:幽默,是恐怖的隐喻 / 231
一、离开,换回一身清白 / 232
二、写作:苦中作乐 / 234
三、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 / 237
四、离去之愁,归来之痛 / 238
五、亦师亦友许地山 / 239
六、又是一年芳草绿 / 242
七、吾心安处是故乡 / 243
八、《骆驼祥子》:奋斗中的幻灭 / 245
九、不合时宜的爱 / 248
十、宁可抱香死 / 253
第十章? 闻一多:用生命之光照亮世界 / 257
一、一生的奉献,民族的高标 / 258
二、独辟蹊径显诗魂 / 260
三、《死水》:美的灵魂在跳舞 / 265
四、焚膏继晷,呕心沥血 / 271
五、“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 276
第十一章? 俞平伯:平淡深处的闪亮 / 283
一、堂外西湖不是梦 / 284
二、苏州出了个俞平伯 / 288
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人雅兴的极致 / 293
四、“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298
五、人生不过如此 / 302
第十二章? 沈从文:从边城来的“乡下人” / 307
一、《边城》:展示人类后花园静谧的秘密 / 308
二、“我来寻找理想,想读点书。” / 310
三、雪天探访:郁达夫敲开了严寒的冬天 / 313
四、爱情的月掉进甜酒里 / 316
五、衣锦还乡觅翠翠 / 321
六、写作是一种“情绪的体操” / 325
七、激扬文字的代价 / 327
八、一个野蛮的灵魂,装在一个美丽的盒子里 / 328
九、从文走了,边城仍然年轻 / 330
目录(下)
第十三章 丁玲:太阳照在心河上 / 335
一、丁玲不死 / 336
二、女中自有豪杰在 / 337
三、从丁冰之到丁玲 / 342
四、离群的孤雁 / 345
五、饱受争议的爱情 / 350
六、《莎菲女士的日记》:快乐而骄傲 / 359
七、“她永远在那里!” / 364
第十四章 巴金:寒夜中的“打更者” / 365
一、长寿是一种惩罚 / 366
二、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 369
三、《寒夜》:风中的战栗 / 372
四、“萧珊的骨灰里有我的血和泪” / 375
五、“作家和读者都是我的衣食父母” / 380
六、风烛残年:共有的月亮一天天残缺 / 382
七、让生命开花,让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 386
第十五章 赵树理:玉米地里的作家 / 391
一、小“得意”的大世界 / 392
二、寻找“出路” / 394
三、天生的故事高手 / 399
四、《小二黑结婚》:自由黎明 / 404
五、说说唱唱的“文乞” / 408
六、人民的一个儿子 / 411
第十六章 周立波:泥土之上的钻石 / 415
一、湘水畔的绝响 / 416
二、青春,在革命中激荡 / 419
三、沪上飘零 / 424
四、晋察冀的新世界 / 429
五、《山乡巨变》:暴雨之后,茶花盛开 / 433
六、清澈的爱,真正的人 / 437
第十七章 张中行:别样的风景 / 441
一、爱过人,也负过人 / 442
二、一首热烈的青春之歌 / 444
三、苦难岁月,忍辱保命 / 447
四、天命谓性,率性谓道 / 450
五、《流年碎影》:在狂狷与冲淡之间 / 452
六、顺生的智慧 / 455
七、一生传奇,任由评说 / 458
第十八章 曹禺:白衣苍狗 / 461
一、终其一生,无怨无悔 / 462
二、童年的“惊雷暴雨” / 463
三、绽放在南开舞台的青春之花 / 466
四、《雷雨》:轰轰烈烈的燃烧 / 470
五、红颜易觅,知己难求 / 475
六、永远的曹禺 / 485
第十九章 钱锺书:文采传希白 / 489
一、意气风发是少年 / 490
二、昨夜星辰月如画 / 496
三、饱蠹楼中,横扫西典 / 501
四、乱世洪流,艰难自守 / 504
五、《围城》:城墙内外别有天 / 508
六、十年风雨心自疲 / 511
七、不失初来赤子心 / 513
第二十章 萧红:呼兰河畔的蝴蝶 / 517
一、丘陵上的红木棉 / 518
二、饥饿的利刃割破了喉管 / 522
三、浪漫,在清苦的河流中奔跑 / 526
四、远方闪烁嫩黄的火光 / 529
五、拜会导师鲁迅先生 / 532
六、因为相爱,反而伤害 / 535
七、柳亚子:“天涯孤女有人怜” / 538
八、骆宾基:比友情多,比爱情少 / 541
九、《呼兰河传》:裸露的幽灵在徘徊 / 544
十、“远去的人只留下一滴苍凉” / 547
第二十一章 孙犁:“凭窗远望,白云悠悠” / 551
一、流水的记忆 / 553
二、故乡情深 / 557
三、淡淡的幸福 / 560
四、关爱与等待 / 563
五、《荷花淀》:韵味十足的诗体小说 / 568
六、漂泊与受难 / 570
七、“欢情已尽,生意全消” / 574
第二十二章 苏青:青山在,魂归土 / 577
一、气质红颜 / 578
二、文人苏青 / 581
三、“天下竟没有一个男人是属于我的” / 585
四、民国女子走错了时空 / 592
五、两个女子 / 594
六、《结婚十年》:你来了,却不是我需要的 / 597
七、孤独终老 / 605
第二十三章 汪曾祺:稼禾观尽,灯火可亲 / 607
一、师从沈从文的潇洒才子 / 609
二、生死之交 / 613
三、灵魂伴侣 / 616
四、漂泊风雨中 / 617
五、《受戒》: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 621
六、枯木逢春的好“老头儿” / 624
七、最后的路途 / 629
第二十四章 张爱玲:繁华的孤寂 / 633
一、离开,带着毫无眷恋的苍凉 / 634
二、爱,在那遥远的春天的晚上 / 636
三、流水有意,落红无情 / 640
四、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 646
五、《倾城之恋》:石破天惊 / 650
六、永远的张爱玲 / 653
附 录 24 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出生地分布图 / 657
后 记 远去的人只留下一缕清香 / 658
|
內容試閱:
|
序 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与风骨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是李白仗剑远游时写下的激情澎湃的豪迈诗句,从中不难感受到大唐盛世的蓬勃气象以及诗人洋溢的凌云壮志。而这一句诗词,也穿梭千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与风骨的生动写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学者吴义勤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带着强大的革命思想和创新意识,它是在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风云激荡的历史语境中诞生的,既是“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民主、自由和科学的中国转变的心灵呐喊与精神渴求(参见吴义勤:《百年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载《光明日报》2021 年 6 月 22 日)。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史、战斗史和中国人民的心灵史。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1915 年 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后来发表著名的《文学革命论》,率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李大钊与陈独秀遥相呼应,发表了《什么是新文学》一文,将中国现代文学与“社会写实”联系起来,赋予文学创作丰富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战斗性,而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和最可贵的精神品质。瞿秋白与鲁迅先生是“知己”,他在翻译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满怀激情地写下《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纪实名篇,感情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思想上焕发的生机。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之运势要有自己的团体与组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组织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非常大的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以沈雁冰(茅盾)和郭绍虞为首的社团发起人主张文学“为人生”,号召文艺家们“以血和泪的文字”揭露黑暗、讴歌人民;创造社发起人郭沫若、成仿吾也及时发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倡导文学“为艺术”,要忠于“内心的需求”,表达浪漫与唯美。而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 1930 年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的精神领袖是鲁迅,实际领导者是瞿秋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文艺界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郭沫若、茅盾、夏衍、老舍、巴金等 45 人当选为该协会理事,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与此同时,延安革命根据地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为推动解放区的文艺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与风骨的突出表现在于:一大批优秀作家具有敏锐的政治觉悟、执着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怀着炽热的心接受革命先进思想的洗礼,自觉承担起驱散黑暗、改造中国的责任与使命,冒着生命危险,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纷纷加入党组织。据吴义勤初步统计,先后加入党组织的作家有茅盾(1921 年)、蒋光慈(1922 年)、郭沫若(1927 年)、夏衍(1927 年)、冯雪峰(1927 年)、李初梨(1928年)、冯乃超(1928 年)、邓拓(1930 年)、丁玲(1932 年)、田汉(1932年)、陈荒煤(1932 年)、周立波(1935 年)、柳青(1936 年)、刘白羽(1938 年)、田间(1938 年)、魏巍(1938 年)、何其芳(1938 年)、
欧阳山(1940 年)、萧军(1948 年)等。其中,在理想信念的强烈驱使下,丁玲、何其芳、萧军、艾青、田间、卞之琳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火热的革命斗争和枪林弹雨中,他们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挥洒着他们的理想、激情与智慧,彰显了他们的精神、意志与风骨。
文脉同国脉相连。1942 年 5 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一代伟人毛泽东把“笔
杆子”和“枪杆子”联系到一起,充分肯定了文学无可替代的战斗作用,是对中国传统文论中所提出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承继与超越。
本书所聚焦的 24 位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波澜壮阔发展史上的缩影,他们的生命连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天空留下了永不湮灭的暗香。
看,他们一个接一个出生了,带着啼哭和呐喊,在暗夜的长空划下一道道闪电: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硬骨头”鲁迅和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是狂飙运动中凤凰涅 的郭沫若、林语堂、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是 “廉洁正直以自清”的朱自清、老舍、闻一多、俞平伯、沈从文,是太阳照在心河上的丁玲、巴金、赵树理、周立波,是别样风景的张中行、曹禺、钱锺书、萧红,也是“凭窗远望,白云悠悠”的孙犁、苏青、汪曾祺和张爱玲。他们出身不同,背景各异,个性鲜明,但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力军,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魂魄。他们怀着对文学的巨大热情,怀着改造中国的美好愿望,以及对中国未来的殷切期待,
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才华乃至痛苦、眼泪和苦闷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辛酸、荣辱及不悔的人生。而今,他们的生命虽已消逝,但他们的精神与风骨将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万古长存、熠熠生辉。
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者扎根文化母土,将优秀外来文化经验本土化,创作了无数精品佳作。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更有甚者,一些文艺研究者缺乏文化自信,崇洋媚外,习惯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经验,自我矮化,沦为西方的“发声器”,附和西方个别鼓吹者全面否定中国文学,称中国文学是所谓的“垃圾”,抹黑中国文学的成就,其错误的价值导向不仅对文艺创作发展无益,甚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
梁启超曾在书中自述他在巴黎拜会哲学家蒲陀罗(Boutreu,柏格森之师)时的情景,蒲陀罗告诫道:“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把本国文化发挥光大……我希望中国人总不要失掉这份家当才好。”不久,梁启超在巴黎“和几位社会党名士闲谈,我说起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患寡而患不均’,跟着又讲到井田制度,又讲些墨子的‘兼爱’‘寝兵’。他们都跳起来说道:‘你们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点给我们,真是对不起人啊!’”梁启超听后十分羞愧,“觉得登时有几百斤重的担子加在我的肩上。”梁启超之所以感觉肩上压着“几百斤重的担子”,原因在于很长时间以来,许多国人失去了自信,妄自菲薄,没有一个东
方古老大国民众应有的尊严、胸怀与境界。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珍视这些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精神食粮的文学大家,我们今天就没有资格谈论文化自信。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长在盛世繁荣的新时代,每个普通读者都要像樱花热爱春天一样热爱这些留下暗香的文学大家。广大文艺工作者则应以谦卑的心秉持这些文学大家的风骨与精神,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时刻牢记“国之大者”的创作宗旨,承续光荣传统,赓续民族血脉,努力做时代的记录者和历史的见证人。
1837 年,爱默生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一个著名演讲,他郑重提醒美国青年,不要成为“在美国”的德国学者、英国学者或法国学者,而要成为立足于美国生活的“美国学者”。他认为美国人倾听欧洲的时间已经太久了,以致美国人被看成是“缺乏自信心的,只会模仿的,俯首帖耳的”。
爱默生的演讲促人警醒,也发人深省。我们一味地诠释、解读和讴歌欧美文学的种种先进和美好,却忘记了中国现代文学大家所彰显出来的民族气节、审美风范和家国情怀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文学逊色。由此可见,一个不重视作品的价值追求、不聚焦母国文化的文艺家或文艺理论工作者,怎么对得起脚下的这片厚土以及给他们以崇高荣誉的祖国和人民?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努力提高创作的信心与能力,牢牢把握历史脉搏,坚持与时代同步,创作出既有世界视野又有中国风骨、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这是全国人民的期望,也是中国文学的使命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