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华文明:何以五千年不断裂

書城自編碼: 404914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文物考古
作者: 刘庆柱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76580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NT$ 345.0
掌故家的心事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NT$ 340.0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NT$ 480.0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NT$ 445.0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NT$ 614.0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NT$ 290.0
战争社会学专论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NT$ 540.0

編輯推薦:
1.宏大的历史叙事 精细入微的考古发掘,全景展示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深层根基
本书从考古学视角切入,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结合,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和考古发现的综合分析,解读中华文明的都城、陵墓、文字、文化等文明要素,解析中华文明的祖先认同、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国家认同等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揭示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独特优势,阐明中华文明得以五千多年延续不断的重要原因,展现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独特魅力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2.深刻阐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立体呈现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书通过都城、陵墓等历史遗址,礼器、玉石等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古代都城规制、帝王陵墓形制、礼制建筑与礼器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传承,阐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理解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特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本书是知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兼具学术厚度与大众可读性
本书由知名考古学家刘庆柱教授倾
內容簡介:
本书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围绕“中”“华”与“中华”的概念,“文明”的定义及其要素组成与权重,王朝时期都城与陵墓的文化内涵,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深层逻辑,丝绸之路的包容精神,以及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细入微的考古发掘,也有中华文明独特的创新活力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对都城、陵寝等历史遗址,礼器、玉石等珍贵文物的研究阐释,详尽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传承脉络,为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關於作者: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人类学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目錄
第一章 “中”“华”与“中华”
一、“中”的解读
二、“华”的解读
三、“中华”的解读
四、“中华民族”的解读
第二章 “文明”的定义及“文明要素”的组成与各自权重
一、“文明”的定义
二、“文明要素”的组成与各自权重
第三章 从“一万年的文化史”到“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发展史
一、“文明”形成历史发展中的两条“道路”
二、黄河文化:中华民族根与魂的解读
三、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
第四章 王国时代都城与陵墓之中华文明
一、夏代文明
二、商代文明
三、周代文明
第五章 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解读
一、“国家”不断裂
二、“国民”不断裂
三、“国土”不断裂
四、“文字”及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反映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不断裂
第六章 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传承中的发展脉络与历史逻辑
一、古代都城规制理念一脉相承
二、帝王陵墓形制发展变化
三、礼制建筑与礼器发展变化
第七章 丝绸之路反映的有容乃大之下的中华文明
一、对各条丝绸之路的基本认识
二、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丝绸之路与“盛世”中国
第八章 中华文明的国家文化:都城与陵墓反映的“中”与“中和”
一、择中建都
二、择中建宫
三、择中建殿
四、“中”的强化:都城城门、宫门从“单门道”发展为“一门三道”与“一门五道”
五、都城与皇城、宫城之“四面辟门”的“中和”理念
六、古代都城从“轴线”到“双轴线”至“中轴线”的发展历程
七、“左祖右社”与都城“中轴线”
八、陵墓若都邑:陵墓及陵园之“中”与“中和”
第九章 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一、中华文明的内部凝聚力与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
二、中华文明对外“有容乃大”与“和为贵”
三、中华文明的“中”与“中和”文化基因下的“家国同构”与国家认同
第十章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两个结合”阐释
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二、中华文明“创新性”及其“连续性”的关系
三、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五、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內容試閱
前 言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五点,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针对世界文明史中的其他不同文明而言的。在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连续性最为重要,因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本书就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之连续性的阐释。
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的文明史,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作为中国的国家(即“文明”)之“国民”从“家国同构”到“国家认同”之“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思想”应该是国民“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它具体表现在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中的“国民”“文字”“礼制”之下的国家“大一统”思想的确立,从而使中华文明的“国家”与“国民”形成的“中”与“中和”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凝聚力。
早在中华文明形成伊始,我们的先祖已经提出国家的“中”的思想,以“中”通过“和”形成国家“核心”,都城作为国家的象征与政治文化“集大成”,通过世世代代的国家都城的“择中建都”,都城之中的“择中建殿”(大朝正殿),都城与宫城各自“四面辟门”,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政治空间”的“等距离”,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各地的“公平”“公正”与“公允”。
国家的大一统是建立在国民的政治认同基础之上的,都城与“民居”规划理念的“一致性”形成“家国同构”的“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这是中华文明保持其历史连续性的思想基础。中华文明作为广域“国家”,国民的“家国同构”与“家国一体”成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基于以上中华文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世代相承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中华文明,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不断。这正是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人的实力在于四万万人口,在于民族习惯的坚韧不拔,在于强大的消极抵制力,以及无可比拟的民族凝聚力”。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国具有一种惊人的凝聚力。这一凝聚力并非是由地理条件造成的。……这种凝聚力只能从制度方面入手,从既定的社会思想和行为方面来加以解释。中国的国家和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华帝国两者是相等的关系。”

“中”的解读
“中”字是一个“空间”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古人通过立表测影的执中活动造就了汉字的‘中’”,因此“中”字又与“立表”之“表”字一样书写为“∣”,其与“中”为同义。1目前知道的时代最早的“中”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经发现,那时的“中”体现出其象形文字特点,即在“中”字“口”的中部竖立“∣”(即“中”之初文),其上下部同方向一般各有“飘带”两条,即汉字中的“旗”,还可理解为“旒”,即是古代帝王的“冠”之前后下垂的“玉串”。据此可见甲骨文的“中”与“旗”应为同一字。古代旗子一般立于“中部”“前面”,可以说在空间上处于“居中”“居前”位置。
考古发现揭示,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至少可以上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一座距今6400年的墓葬,墓主人左右两侧分别放置了蚌壳堆塑的“龙”与“虎”,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同时出现于“一起”的“龙”与“虎”造型。“虎”是客观存在的动物,而“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动物”,濮阳考古发现的“虎”与“龙”之“组合”是迄今所知时代最早的,这里的“龙”与“虎”是“东”与“西”方位的代表,属于天文学的“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区划分使用的是“星官”系统,类似于西方的“星座”。“星官”系统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史记·天官书》中“二十八宿”又分为东、西、南、北四大星区,分别命名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因此说濮阳45号墓的“龙”“虎”应为象征天上东、西的二星座。
逝者足下有一象征“北斗”的蚌塑三角形图案,图案东部与东西向两根人的胫骨相连。北斗星与北极星又称“斗极”。《尔雅·释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邢昺疏:“斗,北斗也。极者,中宫天极星。”《晋书·天文志》卷十一记载:“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这里的“中”从空间而言是其“核心”地位,而作为地“中”则代表着天“中”在人间社会的“延长”。
濮阳西水坡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45号墓的墓室顶部为“弧形”,与墓室周壁相连,形似“天穹”,逝者脚下的“北斗”与上述遗迹折射出墓主人生前可能有“沟通天地”而“求中”活动的职责。清华简《保训》篇记载,“五帝时代”的最后之“帝”——虞舜,为了营建都城,而“求中”于“鬲茅”,“鬲茅”即古文献记载的“历山”,在今河南濮阳与山东菏泽一带。《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战国时代大商人范蠡“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而“陶”即今鲁西南之定陶一带,其与濮阳相邻。可见,直至战国时代人们还认为菏泽、濮阳一带为“天下之中”。上述濮阳西水坡考古发现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关于“中”的理念在时空两个方面得到“互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濮阳西水坡考古发现的蚌塑“龙”,是目前中华大地可以得到“佐证”的“龙”。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