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NT$
3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一部系统回顾生成音系学研究、实践历程的专著
|
內容簡介: |
《生成音系学基础理论》在准确、深入理解生成音系学原始文献内容和乔姆斯基思想的基础上,客观、准确阐述生成音系学的语言理论背景、音系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并给与中肯的评价。书稿主要介绍并讨论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领域的假设和研究方法,清楚透彻阐明音系学假设产生的理论背景和不同理论及方法之间的继承和扬弃,阐明争议焦点及其理论价值。本书强调说明新的理论假设在发现新的语言事实过程中发挥的引领作用,重点介绍讨论经典生成音系学的音系本体论以及关于音系语法核心内容的三个重要的不同假设:以音系规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线性理论,以音系表达形式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非线性理论和以制约为音系语法的优选论。
|
關於作者: |
李兵,1954年出生。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语言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2006年12月任副院长,英语系博士生导师,现任外国语学院院长,南开大学MTI教育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音系学 形式语言学理论。
汪朋,副教授,研究方向:音系学、心理语言学。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音系学发展概要1
1.1音位概念的产生3
1.2结构主义音位学5
1.3美国结构主义音位学7
1.4布拉格学派音系学13
1.4.1N. Trubetzkoy13
1.4.2R. Jakobson20
1.5伦敦学派音系学26
1.6哥本哈根学派的语符学音系观30
1.7传统音位学: 小结38
1.8生成音系学39
第二章经典生成音系学基本理论41
2.1基础性假设43
2.1.1对音系和语音关系的认识44
2.1.2音系语法的先天性和音系获得46
2.2生成音系学的产生过程48
2.2.1《句法结构》的基本思想48
2.2.2从《句法结构》到《英语语音模式》52
2.2.3以《英语语音模式》为代表的经典生成音系学
58
2.3经典生成音系学的音系本体论60
2.3.1音系语法的属性61
2.3.2语法系统中的音系64
2.3.3两个表达层次: 音系表达和语音表达65
2.3.4音系规则的形式与应用方式74
2.4理论目标、认识论和方法论77
2.4.1理论目标77
2.4.2认识论80
2.4.3方法论82
2.4.3.1形式化82
2.4.3.2元语言83
2.4.3.3演绎与证据84
2.4.3.4理论逼近87
2.4.3.5简单原则90
第三章关于SPE理论与方法的讨论93
3.1音系符号运算与音系符号的语音内容95
3.1.1两类符号95
3.1.2对纯符号运算的批评100
3.1.3关于SPE的标记规约102
3.2音系的抽象程度107
3.2.1理论背景: 两种对立的观点108
3.2.2SPE的原则与实践108
3.2.3批评与反批评112
3.2.4制约: 对音系表达的限制117
3.2.5对表层音段配列限制诱发的音系规则120
3.2.6自然生成音系学123
3.2.6.1自然生成音系学的基本原理125
3.2.6.2分析实例131
3.2.6.3对自然生成音系学的批评134
3.2.7抽象分析的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138
3.3音系规则应用的方式与顺序143
3.3.1严格线性顺序假说144
3.3.2部分有序假说146
3.3.3局部顺序假说149
3.3.4馈给与反馈给、阻断与反阻断顺序152
3.3.5内在顺序和外在顺序159
3.3.6音系过程的可透性和晦暗性164
3.3.7规则应用的循环性170
3.3.8循环性规则的普遍意义和括号设定悖论175
第四章区别性特征系统、音段结构、声调结构与不充分赋值
理论179
4.1区别性特征系统181
4.1.1构建区别性特征系统: 目标与原则181
4.1.2区别性特征及其类属189
4.1.3关于音段结构的假设194
4.1.3.1SPE音段结构假设的主要问题197
4.1.3.2非线性表达理论背景下的特征几何
假设200
4.1.3.3类属特征的证据202
4.1.3.4特征之间的依存关系205
4.1.3.5特征几何对羡余和过度生成的约束
208
4.1.4音段结构模型216
4.1.4.1发音器理论216
4.1.4.2统一的特征理论222
4.2声调结构230
4.2.1声调特征系统231
4.2.2声调的自主性234
4.2.3声调结构模型236
4.2.4声调和音段的相互作用242
4.3不充分赋值理论246
4.3.1不充分赋值假设的论证249
4.3.2激进不充分赋值理论252
4.3.3对比性不充分赋值理论257
4.3.4不充分赋值理论与特征值261
第五章自主音段音系学269
5.1自主音段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271
5.2超音段成分的性质273
5.2.1声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274
5.2.2元音鼻化过程277
5.3自主音段音系学基本原理278
5.3.1自主音段音系学要点279
5.3.1.1音系表达的结构281
5.3.1.2联接和联接线281
5.3.2声调现象的自主音段分析283
5.3.3联接规约287
5.3.3.1方向性290
5.3.3.2自动性和强制性296
5.3.3.3参数: 语言特有规则,还是参数化
规则?303
5.3.4载调单位与声调特征306
5.3.4.1载调单位306
5.3.4.2声调的成分与结构311
5.4元音和谐的自主音段分析314
5.4.1元音和谐自主音段分析的基本方法315
5.4.2元音和谐过程的晦暗性中性元音318
5.4.3元音和谐过程的可透性中性元音322
第六章节律音系学329
6.1重音的性质和证据332
6.2SPE对重音的处理方法337
6.3节律理论的提出345
6.4节律的表达357
6.4.1去除重音特征358
6.4.2节律树361
6.4.3节律栅371
6.5音步的音系学证据384
6.6加括节律栅理论390
第七章音节与主干音层399
7.1音节作为音系结构单位的证据401
7.2音段响度和音节408
7.3音节化416
7.3.1音节的音系表达层次417
7.3.2音节化: 推导论420
7.3.3音节化: 模架论431
7.4音节结构的假设与模型436
7.4.1“首音 韵部”模式436
7.4.2莫拉模式443
7.4.3首音韵部模式与莫拉模式的比较445
7.4.3.1音节是韵律层级系统的层级之一
446
7.4.3.2莫拉模式能够解释为什么音节首音
无重量447
7.4.3.3莫拉模式能够解释音节尾音与音节
重量的关系447
7.4.3.4莫拉模式能够表达(轻的)长元音和
长辅音448
7.4.3.5莫拉模式能够表达超重音节450
7.4.3.6莫拉模式能够解释补偿性音段变长
现象451
7.4.4其他音节模式452
7.4.5音节结构: 小结454
7.5主干音层455
7.5.1主干音层的理据456
7.5.2主干音层的语素功能461
7.5.3主干音层里的空位465
7.5.4主干音层的本质: C/V位还是X位?466
7.5.5韵律模架假设469
7.5.6莫拉作为主干音层的成分471
7.5.7莫拉分析不一致性问题474
7.5.8主干音层: 小结475
第八章句法音系接口理论477
8.1SPE假设中的句法音系接口479
8.2直接参照论484
8.3间接参照论—韵律音系学489
8.3.1韵律音系学的产生489
8.3.2韵律范畴491
8.3.2.1韵律范畴及其性质491
8.3.2.2韵律范畴的动因493
8.3.2.3韵律范畴的证据497
8.3.3句法音系映射的算法500
8.3.3.1基于句法关系的算法500
8.3.3.2基于成分终端的算法501
8.3.3.3基于树形结构的算法503
8.4句法音系接口研究的进展504
8.4.1优选论的句法音系接口研究505
8.4.1.1从原则参数化到制约505
8.4.1.2严格层级假设的弱化515
8.4.2最简方案与句法音系接口529
8.4.2.1句法和音系本体的新认识529
8.4.2.2特征核查与韵律域531
8.4.2.3基于语段的句法音系接口研究536
第九章词库音系学551
9.1词库的结构553
9.1.1SPE的词库假设553
9.1.2词库论和词库的功能555
9.1.3词库音系学的产生过程559
9.1.3.1语素的音系功能和构词过程的
晦暗性559
9.1.3.2层面排序假设563
9.1.3.3对构词过程敏感和不敏感的音系
规则565
9.1.3.4推导性环境音系规则568
9.1.3.5严格循环条件571
9.2词库音系学的基本假设572
9.2.1Kiparsky的词库音系假设572
9.2.2Kiparsky假设的理论意义581
9.2.2.1语法系统的结构582
9.2.2.2形态过程的晦暗性和阻断现象582
9.2.2.3语素、形态和句法因素诱发的音系
过程583
9.2.2.4层面与音系规则的顺序、循环性和
推导性环境583
9.3词库音系理论的主要课题585
9.3.1层面与音系规则的应用顺序585
9.3.2形态规则和词库音系规则的应用顺序586
9.3.3词库音系规则和后词库音系规则的区分590
9.3.3.1循环性和非循环性590
9.3.3.2结构维持596
9.3.3.3界线符号的性质599
9.3.4括号消除601
9.3.5后词库音系规则604
9.3.6层面的界定607
9.3.7括号设定悖论611
9.4Mohanan的词库音系假设618
9.4.1在词库里应用的音系规则和在后词库里应用的
规则619
9.4.2回流622
9.4.3语法模块性问题625
9.5后词库模块与语音和句法的关系626
9.5.1后词库部分和语音部分627
9.5.2句法对后词库音系规则的作用628
9.6词库音系学中的语音演变635
9.7词库音系理论的后期进展639
9.7.1韵律词库音系学639
9.7.2词库音系学与不充分赋值理论645
9.8汉语的词库音系学意义647
9.9词库结构与词库音系: 小结659
第十章优选论663
10.1优选论产生的理论背景665
10.1.1关于音系语法地位认识的转变666
10.1.2普遍语法概念理论意义的弱化674
10.1.3类型学事实与音系语法676
10.1.4音系语法的“双重性”680
10.2优选论的基本原理与应用680
10.2.1优选论的基本假设681
10.2.2优选论的类型学基础684
10.2.3优选论的分析框架687
10.2.4分析实例691
10.3优选论的发展695
10.3.1有限和谐序列论698
10.3.2层面优选论700
10.3.3对应论702
10.3.4共感论704
10.3.5比较标记理论710
10.3.6局部组合论717
10.3.7候选项链论723
10.4优选论的功能主义倾向728
10.4.1以发音机制和听觉感知为动因的制约:
LAZY和MAINTAIN CONTRAST730
10.4.2语音演变的功能主义解释734
10.4.3儿童音系获得的功能主义解释736
10.5经典生成音系理论对优选论的批评741
结束语752
英汉术语对照表756
英汉语言名称对照表784
外文中文人名对照表790
参考文献806
|
內容試閱:
|
生成音系学(generative phonology)发展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是当代音系学的主流。作为生成语言学的组成部分,生成音系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注重理论建设。生成音系学有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里,理论分成不同层次。基础理论的核心是关于音系本体假设和音系语法的构建原则,二者都建立在对音系和语音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在音系语法内容层面,生成音系学又有关于音系规则、音系表达形式、音系模块与语法其他模块接口的理论;在不同范畴的音系结构方面,如音段结构,生成音系学又有更加具体的理论。这些理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音系本体论和语法构建原则密切相关;具体理论必须符合基础理论的假设和逻辑,必须符合基础理论确定的语法构建原则。此外,生成音系学还有关于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又着眼于回答音系语法内容层次、音系结构乃至音系本体层次的理论问题。
生成音系学进入我国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学术前辈张彦昌、王嘉龄和徐烈炯等先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生成语言学,回国后他们著文介绍生成音系学,并把生成音系学引入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他们是我国大陆生成音系学的开拓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在国外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用中文撰文著书,更广泛地介绍生成音系学不同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使更多的人对生成音系学产生兴趣,研究也更加深入,取得了更多的研究成果。这两三代人在引进生成音系学和推进我国生成音系学研究方面功不可没。
诚然,据笔者掌握的中文文献看,已有的论著多侧重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介绍,对生成音系学的音系本体论和语法构建原则介绍得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有的研究者误以为,只要用生成音系学的分析手段对语言现象加以描述即可,忽略了采用特定分析手段带来的理论后果。还有人误认为生成语言学不外是用类似数学公式的手段来表述观察或归纳。这种认识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形式化表达方式所表述的语法符号系统的性质和计算系统的内在逻辑,导致对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可以不顾及本应严格遵循的语法构建原则。对此,我们深感,仅了解和学习分析手段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支撑具体分析手段的理论背景和采用特定分析手段得到的结果所具有的理论意义或后果。
因此,系统地介绍生成音系学的基本理论便成为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从萌发、初创、鼎盛到趋于平稳,生成音系学经历了若干重要的阶段,发生了诸多理论变革。这些变化,一方面和Chomsky的语法假设变革有关,另一方面与对音系和语音二者关系的认识有关。前一个方面是包括生成音系学在内的生成语言学内部对语法系统结构认识的变化的问题,而后一个方面则超越了生成语言学的范围,是所有严肃的语言学理论需要面对和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关于生成音系学的理论变革,我们站在经典生成音系学的立场,尽可能地介绍各种有影响的假设和方法。关于音系和语音的关系,我们主要介绍生成音系学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和生成音系学内部的分歧;否则的话,这本小册子便会大大超出范围。
即使把主要内容限制在生成音系学范围内,我们仍然面临对文献的取舍问题。生成音系学文献浩瀚。我们的做法是,选择生成音系学经典学者、有重要理论建树的学者以及围绕重要假设和方法提出重要见解的学者。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无法过多涉及对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除非这些分析有直接的理论意义。在介绍不同假设和方法时,我们力图说明分歧的来源,梳理各自的思路和逻辑以及各自遇到的和遗留下来的并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生成音系学虽然扬弃了传统音位学的语言本体论,但也从传统音位学中汲取了许多养分。为了能够说明生成音系学对传统音位学的扬弃和继承,我们在第一章简要介绍传统音位学。熟悉传统音位学的读者可以忽略或跳过这一章。
衷心感谢“国际语言学前沿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教授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正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拙著才得以顺利出版。
因作者水平有限,不妥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为此,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