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宾,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物理系,2006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并留校工作至今,2010年至2012年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功能光学成像、计算神经科学,已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Biophysical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研国家外专项目1项,参加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多项,2007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5)。主要讲授课程有《定量生理学》、《计算神经科学》、《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Alexey Zaikin教授合作编著全英文教材《Quantitative Physiology》一本。
总序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核心学习成果,这已成为全球共识。而且,对教育的展望,对人工智能时代可预见未来的预测,均凸显了对批判性思维的强烈关注,甚至某种程度的担忧:在现时代,批判性思维属于“高必要且高难度”或“既必要又短缺”的技能。今天,从联合国、各国政府到各类组织或机构,人们普遍清醒地认识到,在各层次教育系统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倾向是一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国的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方兴未艾,20多年来取得了明显进展。一些学校开设了批判性思维独立课程,有若干颇具特色的教材和普及读物面世,国际名著的汉译已颇具规模,一些博士论文以批判性思维为主题,建立了几个相关研究机构,有专门研究辑刊出版发行,在国际知名期刊和学科手册上也能看到中国学者的作品,中国的学术论坛上亦有国际著名学者现身。不过,一个明显的短板是:批判性思维学术专著极为稀缺,尤其是从逻辑视角之外的其他视角出发的研究专著几近空白。值得庆幸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批判性思维教育实践研究团队推出一套反映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与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丛书——“批判性思维发展与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策划并资助)。一个机构几乎同时呈献7本研究著作(后续还可能扩增),这在全球批判性思维领域实属罕见,不仅会掀起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的一股浪潮,也会引来国际同行的瞩目。批判性思维研究有4个永恒大主题:一般理论(如批判性思维概念、构件清单等);发展和学习(批判性思维从童年、青春期到成年如何发展,人们如何习得等);课程和教学(通识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各种有效的教学法等),以及评价(个体水平评价、机构评价、学习成果评价、聘用和晋升评价等)。研究批判性思维的三个传统视角是哲学(应用认识论、逻辑)、教育学和心理学。近年来,人们从新的视角研究批判性思维,比如:文化比较(尤其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与英语世界的批判性思维)、神经科学或脑科学,以及跨学科研究(如智能、智慧与批判性思维,人工智能与批判性思维等)。对于这些主题和视角,“批判性思维发展与教育”丛书发出了中国之声,展现了中国特色,贡献了中国洞见。陈建文《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教育》从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系统研究了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对于我国目前基于逻辑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有补强之效。张妍《基于创新素养提升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改革与实践》对标创新素养而展开批判性思维课程,不仅顺应了当前国际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学的大势——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统合于创新,而且为国内开发新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理念框架。吴妍《拓展与分层: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解困之路》所提议的解困之道,既是对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可能诊治之方,也对纾解全球批判性思维教学之困不无借鉴价值。关于批判性思维生成与教学的神经科学基础这一主题,近年有一些零散的研究,系统探讨二者关系的著作凤毛麟角(例如,Albert Rutherford,Neuroscience and Critical Thinking,Kindle Direct Publishing,2019)。现在,任学柱《批判性思维的认知神经基础》全面探究这一前沿主题,并有先前在国际权威期刊所发表的系列论文作为厚实基础,可谓此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放眼全球,任课老师是批判性思维教育教学的焦点,而李伟《班主任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将批判性思维的聚光灯转向班主任,使该书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因为它的研究对象——班主任本身就是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独特因素。张青根《中国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课程有效性及其实现机制》让人立刻联想到国际上关于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的纷争。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有效性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研究这种有效性的实现机制,可谓既抓住了我国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之成功的关键,也对深入理解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大有裨益。陈尚宾、张妍、吴曈勃、刘芳等人协作编著了《批判性思维与科研》,扼要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和原理、科研的本质和意义、批判性思维和科研的共生关系。该书融贯科技人文,倡导以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能为驱动力,夯实读者在文献阅读、科学推理和论文写作方面的基础,致力于培养创新领军人才。本丛书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相关领域从业者和研究人员阅读,尤其对于那些意欲获得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养成批判性思维精神的人特别有价值。延安大学21世纪新逻辑研究院武宏志2024年9月前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领军人才,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结合我们在教学科研一线的工作体会,我们意识到批判性思维与科研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批判性思维能大力促进科研,科研能有效提升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重要力量;批判性思维则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对学习、从事科研的个人来说有四个“金字塔”奠定的重要意义。第一,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以批判性思维来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特别是参与科研创新,无疑是定义自我、实现自我,处于人类需求金字塔的*高层次。第二,物理学家朗道用正立等腰三角形描述过知识面宽、头脑敏锐的*人才,以批判性思维来培养脚踏实地、头脑灵活的人才,恰好是塑造金字塔形人才的最好方式。第三,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认知与学习存在“数据收集—信息筛选—知识归纳—智慧构建”的递进层级关系,以批判性思维来辨识信息真伪、探究新知、升华智慧,特别符合数据金字塔演进的基本范式。第四,从学习保留度来看,听、看、讨论、教学自顶向下形成一个效率递增的学习金字塔,以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强调互动、讨论、实践,很好地利用了学习金字塔的基本规律。当前,不少本科大学生,甚至包括研究生和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存在“无问题、无想法、无论证”这样的“三无”状况。对此,我们更应该大力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这或许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必要条件。杨叔子院士曾说:“批判性思维教育是培养领军人才的必要手段,没有批判性思维教育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批判性思维与科研》这本教材的编写,正是我们致力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创新理性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行动!屈向军校友曾经提到:“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绝无仅有唯一一个一无传承,二无背景,通过自身奋斗和努力跻身国内一流院校的高校。在我心里,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就是一部独辟蹊径、开放办学的创新式跃升的历史。”其原因之一就是“华工之父”朱九思先生具有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地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植树造林等各方面提议和推动了大量工作,奠定和引领了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创业的格局和高度。本书介绍批判性思维精神和原理、科研本质和意义,以及批判性思维和科研的共生关系。全书由目的篇、方法篇、实践篇三部分构成,分别强调:为什么科研中需要批判性思维(why)、如何以批判性思维为科研提供方法和指导(how)、什么是科研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实践案例(what)。本书共十一章,内容融贯科技人文,针对大学生及相关研究者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批判性思维精神及技能为驱动力,夯实读者在文献阅读、科学推理和论文写作方面的基础,着力培养能探究实证的创新型人才。本书可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素质教育教材,也适合有志于科研的研究生及研究者参考。早在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就率先在启明学院开设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课程,同时也率先组织召开高等学校批判性思维教学研讨会,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0届全国性教学研讨会。2017年,在屈向军校友的资助下,率先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一方面统筹实施全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实践,开设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通识实践课程;另一方面还重点资助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研究工作,为推进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指导,也为国内高校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实践提供教育理论研修基地和教学学术交流平台。本书所有作者的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都曾在华中科技大学交汇过。为此,本书自然也属于李培根院士主编的“批判性思维发展与教育”丛书中的一本。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华中科技大学陈尚宾、汤强、吴曈勃、董毓、张俐、郭闰达、张妍;还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刘芳、嘉应学院的方菲、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吴妍。没有这些作者的通力合作,本书不会产生。同样,本书能够付梓,离不开许许多多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我们无比感谢董毓、刘玉两位教授,是他们把批判性思维教学和科研引入华中科技大学,并给了我们启蒙及成长阶段的指导。我们同样感谢屈向军校友不惜重金捐建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让我们获得发展必需的机遇和条件!当然,也特别感谢华中科技大学众多校领导和部门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一线有实践和创造的机会!真诚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冯向东、曾绍群、贺军教授和中山大学张仁铎教授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泉影贡献饱含智慧的文学;感谢华中科技大学特优生吴炜分享成功秘籍。事实上,本书还引用了大量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的观点,一并表示深深谢意!*后,我们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生物医疗器械专项2023—2025年课程建设暨“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关键领域工程硕博士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对本书出版的资助。本书编者学术视野有限、知识积累不够、思想底蕴不深,书中难免存在各种错误、疏漏,恳请各位读者、专家予以批判性阅读并告知我们,以便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和科研中提高和完善。联系人:陈尚宾。邮箱:sbchen@mail.hust.edu.cn。编者2024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