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NT$
418.0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NT$
332.0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NT$
403.0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NT$
398.0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实例
》
售價:NT$
602.0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NT$
305.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NT$
500.0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NT$
602.0
編輯推薦:
本书提供了汉语各个历史时期标准语音系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汉语语音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本书英文版是第一本汉语音韵研究的英文专著。
內容簡介:
沈钟伟教授的A Phonological History of Chinese(《汉语音韵史》)202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对上古汉语、中古汉语、早期官话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提供了各个历史时期标准语音系的信息,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汉语语音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也是一本面向其他相关领域学者和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是了解汉语音韵学基本常识和最近进展的很好的参考书。
關於作者:
作者:沈钟伟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语言、文学和文化系教授。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国语言学报》)副主编。著有: Studies on the Menggu Ziyun (《蒙古字韵研究》)等。
译者:董建交,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历史音韵学、汉语史。著有《近代官话音韵演变研究》、《中西学术名篇精读·郑张尚芳卷》(合著)等。
目錄 :
中译本序
王士元序
自序
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
第一部分开启传统音韵学之门的钥匙
第一章 汉语历史音韵学导论
1.1 界定汉语 ... 4
1.2 音韵史的本质 ... 5
1.2.1 文献记录反映的汉语音韵 ... 5
1.2.2 表意文字系统中的音类 ... 6
1.2.3 汉语传统音韵学的术语 ... 7
1.2.4 音节结构 ... 7
1.2.5 非音节音系特征 ... 9
1.3 韵书 ... 9
1.3.1 《切韵》 ... 10
1.3.2 反切 ... 14
1.3.3 直音 ... 17
1.3.4 声调 ... 17
1.3.5 韵系 ... 18
1.4 韵图 ... 19
1.4.1 三十六字母 ... 22
1.4.2 清浊 ... 24
1.4.3 阴调和阳调 ... 25
1.4.4 等和等第 ... 26
1.4.5 开合 ... 30
1.4.6 重纽和重韵 ... 31
1.4.7 四呼 ... 32
1.4.8 外转和内转 ... 33
1.4.9 摄 ... 40
1.4.10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 41
1.5 非系统性材料 ... 41
1.5.1 诗歌押韵 ... 41
1.5.2 外文转写与域外汉字音 ... 42
1.5.3 谐声字 ... 43
1.6 原始材料的可用性与可靠性 ... 44
1.7 分期 ... 46
1.8 构拟 ... 46
1.9 转写 ... 47
第二部分上古汉语
第二章 上古汉语
2.1 概论 ... 51
2.1.1 藏缅语的关系 ... 52
2.1.2 方法及工作原则 ... 53
2.2 研究材料 ... 54
2.2.1 《诗经》押韵 ... 54
2.2.2 谐声字 ... 55
2.2.3 联绵词 ... 56
2.2.4 《切韵》系统 ... 56
2.3 构拟 ... 57
2.3.1 音节结构的构拟 ... 57
2.3.2 声母的构拟 ... 59
2.3.3 韵母的构拟 ... 67
2.3.4 音节结构和形态 ... 85
2.3.5 最新进展 ... 86
2.4 上古汉语构拟示例 ... 89
第三部分中古汉语
第三章 中古汉语:《切韵》
3.1 《切韵》和反切的特别说明 ... 96
3.1.1 三等韵的反切 ... 96
3.1.2 《切韵》所包含的信息 ... 97
3.1.3 关于《切韵》的几个重要问题 ... 99
3.1.4 单一系统还是综合系统? ... 99
3.1.5 《切韵》的韵及韵的性质 ... 102
3.1.6 《切韵》的修订和分韵 ... 105
3.2 韵的本质 ... 106
3.2.1 新方法 ... 108
3.2.2 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 109
3.3 互补与近互补关系 ... 111
3.4 音节结构 ... 113
3.4.1 超音段的声调 ... 114
3.4.2 音段 ... 115
3.4.3 声母(I) ... 116
3.4.4 介音(M) ... 117
3.4.5 主元音(V) ... 117
3.4.6 韵尾(E) ... 118
3.5 中古汉语的音系特征 ... 118
3.5.1 塞音和塞擦音声母的三向对立 ... 118
3.5.2 唇音 ... 119
3.5.3 卷舌塞音 ... 119
3.5.4 四等(等第) ... 121
3.5.5 开合 ... 123
3.5.6 重纽对立 ... 124
3.5.7 重韵对立 ... 125
3.5.8 韵母类型 ... 126
3.6 音系对立的现代证据 ... 128
3.6.1 发声态类型的三向对立 ... 128
3.6.2 韵尾系统 ... 129
3.6.3 重纽对立 ... 130
3.6.4 重韵对立 ... 131
3.6.5 三四等韵的对立 ... 132
3.7 中古汉语音系实例 ... 132
第四章 中古汉语:唐宋时期
4.1 唐代(618—907) ... 135
4.1.1 玄奘译音 ... 135
4.1.2 简化和同用标记 ... 136
4.1.3 新的标准 ... 137
4.1.4 浊塞音塞擦音的清化 ... 141
4.1.5 轻唇化 ... 142
4.1.6 晚期中古汉语 ... 144
4.2 五代十国(907—960) ... 145
4.2.1 《尔雅音图》(十世纪) ... 145
4.2.2 西北方言 ... 146
4.3 北宋(960—1127) ... 147
4.3.1 《广韵》(1008) ... 147
4.3.2 《集韵》(1039)和《礼部韵略》(1037) ... 149
4.3.3 《声音唱和图》 ... 150
4.3.4 小结 ... 160
4.4 南宋(1127—1279) ... 160
4.4.1 杭州方言 ... 160
4.4.2 《四声等子》 ... 162
4.4.3 《切韵指掌图》 ... 165
4.4.4 《切韵指南》 ... 167
4.5 唐诗的例子 ... 169
第四部分 官话的开端
第五章 辽、金、西夏时期的汉语
5.1 辽 (907—1125) ... 174
5.1.1 契丹文字材料 ... 174
5.1.2 中古汉语 k 韵尾音节的双元音化 ... 176
5.1.3 中古汉语浊阻塞音的清化 ... 177
5.1.4 唇齿化 ... 179
5.1.5 中古汉语知照组声母的合流 ... 179
5.1.6 中古汉语入声p、t、k 韵尾的消失 ... 180
5.1.7 中古汉语软腭鼻音声母 的地位 ... 181
5.1.8 中古汉语的双唇鼻音韵尾 m ... 181
5.1.9 中古汉语的麻韵三等字 ... 182
5.1.10 官话的基础 ... 182
5.1.11 拟音举例 ... 183
5.2 金 (1115—1234) ... 184
5.2.1 《改并五音集韵》(1212) ... 184
5.2.2 女真文字材料 ... 186
5.3 西夏 (1038—1227) ... 190
5.3.1 西夏文字 ... 190
5.3.2 北方汉语方言的音系特征与区别 ... 199
第五部分新的标准
第六章 古官话:《蒙古字韵》
6.1 八思巴字 ... 207
6.1.1 八思巴字对藏文的调整 ... 208
6.1.2 音节组块 ... 211
6.1.3 八思巴字的问题 ... 213
6.1.4 八思巴字无法反映的语音对立 ... 214
6.2 《蒙古字韵》的语音系统 ... 214
6.2.1 十五韵部 ... 216
6.2.2 八思巴字母的音值 ... 217
6.2.3 韵母的拼写 ... 217
6.2.4 韵母的变体系统 ... 219
6.2.5 声调标记 ... 219
6.3 声母系统的音变 ... 220
6.3.1 浊阻塞音的消失 ... 220
6.3.2 中古汉语双唇音声母的唇齿化 ... 220
6.3.3 中古汉语疑母 的消失 ... 221
6.4 韵母系统的音变 ... 221
6.4.1 介音 ... 221
6.4.2 元音系统的简化 ... 222
6.4.3 《蒙古字韵》中重纽的反映 ... 223
6.4.4 韵母辅音韵尾的消失 ... 226
6.4.5 中古汉语 k 韵尾音节的双元音化 ... 227
6.4.6 阳声韵与入声韵平行关系的消失 ... 228
6.4.7 jan / jn 对立和 jaw/ jw 对立 ... 229
6.4.8 央高(舌尖)元音 ... 230
6.4.9 元音高化 ... 231
第七章 古官话:《中原音韵》
7.1 基础方言 ... 235
7.2 《正语作词起例》 ... 240
7.3 语音构拟 ... 242
7.3.1 声母(21 个) ... 242
7.3.2 韵母(47 个) ... 245
7.4 《中原音韵》的创新特征 ... 248
7.4.1 声母位置上中古浊阻塞音的清化 ... 248
7.4.2 唇齿擦音的出现 ... 249
7.4.3 央高(舌尖)元音的发展 ... 250
7.4.4 新的四声系统 ... 252
7.4.5 中古汉语软腭鼻音疑母的消失 ... 254
7.4.6 韵母四等体系的消失 ... 255
7.4.7 m 韵尾的保存 ... 259
7.4.8 尖团区别 ... 259
7.5 元代音示例 ... 260
7.6 小结 ... 262
第八章 古官话:波斯文转写
8.1 古波斯文 ... 263
8.2 《中国史》 ... 264
8.2.1 中古汉语的浊塞音和塞擦音 ... 264
8.2.2 软腭鼻音疑母 的消失 ... 266
8.2.3 中古汉语日母 ... 266
8.2.4 中古汉语微母 ... 267
8.2.5 入声音节的韵尾 ... 268
8.2.6 央化高元音(舌尖元音) ... 269
8.2.7 主元音 e ... 270
8.2.8 特征总结 ... 270
8.3 《脉诀》 ... 271
8.3.1 入声音节的塞音韵尾 ... 273
8.3.2 塞音韵尾转写的不一致性 ... 275
8.3.3 转写中反映的方言特征 ... 276
8.3.4 早期官话的模糊性 ... 280
第六部分走向现代官话
第九章 明代官话
9.1 北方与南方 ... 285
9.2 《洪武正韵》(1375) ... 286
9.2.1 声母 ... 286
9.2.2 韵母 ... 288
9.2.3 声调 ... 290
9.2.4 一致性系统 ... 290
9.2.5 正音和俗音 ... 291
9.2.6 《洪武正韵》的修订 ... 292
9.3 《韵略易通》(1442) ... 293
9.3.1 《早梅诗》声母 ... 293
9.3.2 二十韵部的韵母 ... 294
9.3.3 本悟的修订 ... 296
9.3.4 声调 ... 298
9.4 《四声通解》(1517)、《翻译老乞大》和《翻译
朴通事》 ... 298
9.4.1 声母 ... 299
9.4.2 韵母 ... 300
9.4.3 变调 ... 304
9.5 《西儒耳目资》(1626) ... 307
9.5.1 声母 ... 307
9.5.2 韵母 ... 309
9.5.3 声调 ... 313
9.6 《等韵图经》(1606) ... 313
9.6.1 声母 ... 313
9.6.2 韵母 ... 318
9.6.3 声调 ... 319
9.6.4 创新特征 ... 319
第十章 清代官话与现代普通话
10.1 清代(1644—1911) ... 322
10.1.1 《御定佩文韵府》(1711) ... 323
10.1.2 《音韵阐微》(1728) ... 327
10.1.3 威妥玛的汉语教科书(1867) ... 330
10.2 1912 年至今的中国 ... 338
10.2.1 老国音 ... 338
10.2.2 新国音 ... 339
10.2.3 现代标准语音系 ... 340
10.2.4 现代方言 ... 341
参考文献 345
内容索引 354
附文:释《切韵》的韵类 367
中译本后记 391
內容試閱 :
译者后记
本书的英文原版A Phonological History of Chinese是 202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一部向海外读者介绍汉语音韵学基础知识和汉语语音史研究前沿进展的通论性著作, 如作者在英文版序言中所说,这本书既面向汉语音韵学专家,也面向初学者。它提供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古官话及明清官话等各个历史时期标准语音系的信息,对不同时期语音演变的现象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和总结。在材料方面,本书尤其注重利用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字、波斯文、朝鲜谚文等拼音文字转写的早期官话音材料,从中发掘有价值的语音信息,归纳北方地区不同官话变体的语音特征,探寻官话语音形成的历史,对早期官话的历史溯源有独到的贡献。这也是作者近年来长期耕耘且创获颇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尚缺少这样既带有概论性质又反映最新进展的汉语语音史著作,因此本书值得译介给国内的读者。
为保证译文的准确,在翻译过程中我始终与沈钟伟老师保持沟通,每译完一章就发给沈老师审阅,沈老师也对译稿提出了很多批注指导。译文对于原书中明显的印刷错误或笔误,如音标错误等,经过沈老师确认后径改;对于有些可能存在争议或误解的地方,则尽量保持原文,以译注的形式简略说明。
安徽师范大学宋华强老师曾校读全部译稿,并交流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感谢!同时要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廖宏艳女士,她促成了本书的翻译,并为最终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复旦大学中文系 董建交
2023 年12 月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