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NT$
602.0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NT$
500.0
《
危局
》
售價:NT$
383.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NT$
245.0
《
肌肤会说话 : 听懂自己肌肤的语言,呵护肌肤
》
售價:NT$
449.0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NT$
352.0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NT$
454.0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NT$
602.0
|
編輯推薦: |
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普通老百姓有情感共鸣。书中对美国金融化引发不平等加剧的景象做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以事实描写的方式生动展示,普通读者可以轻松阅读,对身边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现象形成更深入、清醒的认识。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不平等现象。源于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对大量媒体资料的分析,以事实描写将那些习焉不察的问题具象化。语言简明流畅,一气呵成。作者是一名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台湾学者,他对中文书稿做了认真的校对,文字精准、简明,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前人鲜有将不平等现象与金融化结合起来的研究,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的金融化是不平等加剧的根源,金融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危机,还会带来一场社会危机。契合时势。中国资本市场牵动无数股民的心。中国政府是如何看金融化和实业强国的?本书以美国为镜鉴,给出了可靠的答案。
|
內容簡介: |
在当代经济体系中, 金融正从一种支持性的活动变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量。金融的过度扩张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危机,而且会带来社会危机:金融化引发社会不平等的加剧。金融化是如何使资源从穷人手上转移到有钱人手上,并逐步集中在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手中的?本书从社会学视角做出了清晰的阐释。
本书认为,金融正以三种方式重塑经济:第一,金融化创造了过多的金融中介——各式各样的金融产品并未贡献经济价值,它们仅仅是金融从业者榨取资源的工具。第二,企业越来越多地将资源投入到金融领域,减少在核心业务上的投资,这一方面削弱了资本与劳动的依赖关系,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普通劳动者就业困难,另一面则使企业高层的薪酬一路飙升。第三,金融化削弱了原来社会结构中共同承担风险的组织。本来由工会、大型企业、政府承担的就业保障、退休福利、医疗等保障等越来越少,压力转移到家庭身上,导致人们只能通过市场化的金融服务获得这些保障:贫困家庭支付高额利息,富裕家庭则可以动用丰富的资源利用金融市场的波动获利。
基于这样的逻辑,资本的回报急剧增加,而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大幅下跌。最大的负担落在最脆弱的人身上,包括衰落的中产、挣扎的劳工和勉强为生的穷人。
作者最后指出,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应仅是通过金融改革稳定金融部门,而应该扩大到承认金融已经从根本上重组了经济资源的分配。
|
關於作者: |
林庚厚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不平等、金融化、移民和劳动力市场相关议题。
梅根?尼利 (Megan Tobias Neely)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工作场所里的性别与种族不平等。
|
目錄:
|
引言 金融崛起是不平等加剧的根源
过去 40年美国社会的两大转变
金融导致不平等加剧的三种方式
本书的内容安排
第一章大逆转
金融是繁荣社会的必需条件
美国金融化的过程
金融化的根源
总结
第二章 关键的社会难题
现实与美国梦的神话背道而驰
不平等的趋势
不平等的成因
金融崛起是不平等加剧的根源
总结
第三章 金融崛起
美国金融业的转变
解除管制与利润之间的矛盾
2005年破产法改革
金融从业人员的薪酬
总结
第四章 美国企业的金融转向
汽车生产商变为金融中介
一场奉股东之名的革命
通用电气:闪亮的山巅之城
安然的完美风暴
不平等的后果
总结
第五章 背债的美国人
美国家庭债务的历史
信贷的分配
债务的后果
总结
第六章 谁投资?谁致富?
家庭财富
借由财务操作增加财富
世代之间和世代内部的财富不平等
总结
第七章 危机过后
流动性危机
改革或复原
危机爆发十年后的不平等状况
总结
第八章 结论
不平等的循环是如何产生的
美国之外的情况
于是我们奋力前行
致谢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美国社会的两大转变
金融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助学贷款到购房、经商、规划退休以至其他许多事情,金融时常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决定。这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它对社会的不平等有何影响?这是本书的核心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探讨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包括:金融如何成为高利润产业?它如何改变企业运作?从何时开始,我们的每项决定都像投资决定?而最重要的是,金融如何左右社会的资源分配?
金融的重要性似乎不证自明,我们因此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金融的世界。但直到1970年代,金融业利润仅占美国经济中所有行业利润的15%。当时金融业所做的,主要是简单的信用中介(credit intermediation)和风险管控:银行接受家庭和公司的存款,将这些资金借给购房者和其他公司。银行也收发支票,方便人们付款。此外,银行也为重要或付费客户提供保险箱,方便他们保存贵重物品。保险公司则是向客户收取保费,并在发生保险事故时提供赔偿。
到了2002年,金融业的利润已经大幅增长,占美国经经济中所有行业利润的 37%。在利润增长的同时,金融业务愈来愈复杂,证券化、衍生商品交易和基金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且这些交易多数发生在金融机构之间,而不是个人或企业之间。在金融业对经济的影响日渐深刻的同时,一般民众已经无法理解金融业到底如何运作。家庭、企业和政府所做的决定全都受金融市场左右,但许多金融业务对一般民众却是晦涩难懂。
而在金融业扩张的过程中,美国的不平等程度也严重加剧。资本所得在国民所得中的占比,与企业管理层和华尔街人士的薪酬一起上升。同时,反映所得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在全职劳工之间上升了 26%,大规模裁员成为企业的惯常做法,而非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这些都扩大了贫富差距,造成美国顶层1% 家庭拥有全国逾 20% 的财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堪比强盗大亨横行的镀金时代。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一度缩小了贫富差距,然而,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让金融业迅速度过危机,同时保护了有钱人的资产,但就业却持续疲软,工资停滞不前。
因此,美国社会在过去 40 年经历了两大相生相息的转变:经济金融化以及严重加剧的社会不平等。本书将说明为什么这两大变化必须一同检视。在当代美国,金融崛起正是不平等加剧的根源。当代金融体系对社会最大的威胁不是一再爆发的金融危机,而是贫富之间的社会鸿沟不断扩大。要了解当代社会不平等,我们必须先了解当代的金融体系。
许多人已经怀疑金融业的发展促成了社会贫富悬殊。在 2011 年秋天,许多抗议者占领了纽约证券交易所附近的祖科蒂公园,呼吁大家关注华尔街人士与一般百姓之间巨大的财富差距。“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参与者起初要求逮捕造成 2008 年金融危机的银行家,收紧对华尔街的规范监管,禁止高频交易,以及调查政治腐败。随着运动的发展,抗议者的要求变得更全面。运动的著名口号是“我们是 99%”,呼吁美国大众从“另外 1%”手上夺回权力和资源;另外 1% 指的是控制美国绝大多数资本的一小撮金融和政治精英。抗议者将严重的不平等归咎于纽约与华盛顿之间或金融界与政界之间的旋转门,他们认为这种旋转门导致政治权力偏袒企业利益,结果是统治精英大发利市,美国的劳工和中产阶级则陷入困境。
占领华尔街运动起初不受主流媒体重视,但随着参与者着眼于不平等问题和华尔街“1% 的人”的巨额财富,这场运动开始在国际上广受关注。始于 2011 年 9 月纽约一个公园的小型抗议,短短数周间扩散至美国各地乃至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10 月 15 日,运动规模达到顶峰,组织者声称全球逾 80 个国家共950个城市参与了运动。欧洲的主要都市,例如罗马和马德里,估计 20 万~50 万人参加抗议活动,美国各地则有超过 7 万人参加抗议活动。这场运动采用无领袖的运作方式,抗议者的要求不时改变,因此受到批评,但他们谴责不平等这个核心信息则广为传播 。
占领运动最主要的成就,或许是凸显了华尔街如何导致99% 的人与 1% 的精英之间的经济不平等不断扩大。奥巴马总统在 2012 年的国情咨文中强调,“一般民众与华尔街之间缺乏信任”促使美国在 2010 年制定《多德 - 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包括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撰文支持占领运动参与者的观点,要求造成经济大衰退的金融业必须为其贪婪和离谱行为造成的损害付出代价。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都认识到,经济不平等已成为最重要的议题。在 2016 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民粹主义成功上位。然而,尽管受到严厉批评,并且激 起了强大的政治运动,美国金融服务业的利润仍继续增长, 不平等的程度也继续加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