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NT$
347.0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NT$
352.0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NT$
449.0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NT$
301.0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NT$
347.0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NT$
301.0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NT$
367.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关于辽金农业史的经典著作,初版二十余年之后全新校订再版。地处农牧交界地带的辽、金两朝,其农业生产在中国农业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本书对辽金两朝农业的发展及其地理分布,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关于辽、金两朝农业与地理的学术著作,从广义农业的视角,探讨了辽金时期的人地关系,即通过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顺应与突破。辽金两朝囊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着各具风貌的自然地理单元,同时还有几条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界线横贯全区。与两宋王朝相比,其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方面都有着更为剧烈的变动,由此引起的人口迁移等社会因素,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地域结构的变革。作者在全面复原辽金两朝农业地理面貌时,着重分析了草原农耕区形成前的环境特征、辽金王朝建立后的人口流动特征、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特征、农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的地理格局等问题。全书立足传统文献,结合考古发掘与实地考察,对辽金两朝农业活动的区域特征及其历史过程做了整体讨论。
|
關於作者: |
韩茂莉,女,1955年4月出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历史农业地理与环境变迁。主持并完成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后出版《中国历史农业地理》(上中下)、《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大地中国》等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考古学报》《考古》《近代史研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5年,《中国历史农业地理》获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获国家级精品课。2018年被北京市教 委评为北京市师德模范。2019年《中国历史地理》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中国历史地理》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一流课程。
|
目錄:
|
◆ 图书目录—————————————————————————————————————
绪 论
第二章 辽建国前东北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
第一节 辽建国前东北各民族的分布
第二节 辽建国前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
第三章 农业生产萌生与农业人口迁入
第一节 辽建国前契丹农业生产的萌生
第二节 中原农业人口的迁入
第三节 渤海农业人口的迁移
第四章 辽本土农耕区的分布特点及形成过程
第一节 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农业人口分析
第二节 西拉木伦河流域农业开垦区的分布特征
第三节 医巫闾山北端农耕区的形成
第四节 中京及周围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五节 辽中京的建立与农业生产发展
第五章 辽王朝新增境区内的农业生产
第一节 辽东地区的农业生产
第二节 燕云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
第三节 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
第六章 辽代农作物与农业耕作方式
第一节 粮食作物
第二节 经济作物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与种植制度
第七章 辽代的畜牧业、狩猎业与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地域结构
第一节 辽代的畜牧业
第二节 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地域结构
第八章 金本土女真人的经济生活与人口迁移
第一节 女真人早期的经济生活
第二节 金建国后中原人口向金本土的移民
第三节 金本土内部的移民
第四节 金本土迁出人口与农业开发核心区的转移
第九章 金本土的农业开发
第一节 金上京以及毗邻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及地域扩展
第二节 东京、咸平路的农业生产
第三节 北京路的农业生产以及西北边境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十章 金代中原地区的人口迁移与农业生产新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金初的战争破坏与人口迁移
第二节 金中期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与人口分布特点
第三节 金后期蒙古大军南下与人口迁移
第十一章 金代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区域特征
第一节 猛安、谋克户在中原地区的经济行为与农业生产
第二节 河北、山东的农业生产地域特征
第三节 山、陕、河南等地的农业生产与地域开发
第十二章 金代主要农作物的地理分布与农业耕作方式
第一节 金本土主要农作物的地理分布与农业生产形式
第二节 中原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制度
第四节 中原地区的精耕农业与区种法的推广
第五节 中原地区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
第十三章 金代畜牧业及其他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地域分布
第一节 金本土的畜牧业及其他非农业生产部门
第二节 中原地区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地域分布
主要参考书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农业”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内涵。狭义农业主要指种植业,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观念,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就曾用“辟土植谷曰农”来表述它的含义。广义农业则包括种植业以及畜牧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众多生产部门,现在也有人称其为“大农业”。《辽金农业地理》所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广义农业,即“大农业”确定和设置的。因此尽可能全面地复原辽金时期各种农业生产部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这一历史时期辽金两朝疆界内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以及自然、社会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了行文方便,文中只要不加以说明,但凡提及“农业”,均指狭义农业,即耕作业。
农业生产由生物体、自然环境、人类生产劳动三方面共同构成,其中人类的生产劳动体现为对生物再生产的干预,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辽金两朝都是由非农业民族(这里指狭义农业) 吸收中原农业经济成分,将疆域扩展至中原地区而建立的王朝。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乃至军事背景之下,与两宋王朝相比,辽金时期社会剧烈变动而引起的人口迁移等社会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更为强烈,也更为复杂。《辽金农业地理》将着重揭示在这些社会因素影响下,农业生产地域结构的变革。
从公元10世纪前叶至13世纪中叶,前后承递延续三百余年的辽金两个王朝,地域范围辽阔,北起黑龙江流域,南界则长期进抵秦岭─淮河一线,囊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区域内,不仅有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各具风貌的自然地理单元,同时还有几条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界线横贯全区。辽金时期通过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顺应与突破,构成了这一时期北方人地关系系统的主要内容,因此回顾这一北方自然环境敏感地区,一切农业活动的区域特征及其历史过程,无论着眼于农业本身还是获得环境借鉴都具有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