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唐诡异录
》
售價:NT$
254.0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NT$
612.0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NT$
356.0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NT$
296.0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NT$
439.0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NT$
490.0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NT$
436.0
《
博弈与平衡:奥格斯堡城市宗教改革研究(1518-1537)
》
售價:NT$
551.0
|
編輯推薦: |
罗伯特·瓦尔泽的诗画之书:
以诗意的冲动再造不朽的画面,以灵魂的真诚抒写艺术的灵光
罗伯特·瓦尔泽展露鲜为人知的一面:艺术评论。
——瑞士德语作家、诗人,被誉为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卡夫卡、本雅明等名家的推崇对象。在后世赋予的文学盛名之下,潜藏着一条瓦尔泽为之注入激情与笔力的线索:艺术。正如瓦尔泽喜爱在夜晚或森林里散步,人们所不知的是,他也热衷于在艺术作品之间徜徉漫步。
锐评梵·高、塞尚、伦勃朗、克拉纳赫、勃鲁盖尔等大师的作品。
——观画,之于瓦尔泽,是日常生活中神思漫游的诸多时刻之一:梵·高的阿尔勒女人渗透着悲伤与艰辛,塞尚对轮廓的雕琢、对框架的改造,由克拉纳赫的裸体作品引发的趣味逸事,伦勃朗的狠戾国王,勃鲁盖尔的盲人流浪者,以及哥哥卡尔·瓦尔泽画笔下的诗人、贵妇与梦的形象……瓦尔泽或是一寸一寸打量画作的每一处细节,或是任由思绪在人物与画作之间构筑起一个个故事。
瓦尔泽的诗画之书:近乎贯穿写作生涯的25篇艺术随笔,搭配20幅精美全彩插图。
——这批艺术随笔(写于约1902—1930年)可以说近乎贯穿了瓦尔泽的写作生涯。隐藏在这些关于艺术的文字背后的,是瓦
|
內容簡介: |
这本精美典雅的小书,呈现了奇异的瑞士天才罗伯特·瓦尔泽鲜为人知的一面:艺术评论。书中收录的25篇随笔行文自由洒脱、诙谐幽默,每一篇都彰显了瓦尔泽独特的眼光、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腻的情感。
瓦尔泽的写作风格多种多样:有时,他以一种叙事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思考作品;有时,他对画作进行纤毫入微的描述,不放过任何一处局部;偶尔,他又以一种俏皮的、略带讽刺与玩味的笔调,回忆起一件作品引发的逸事。无论以何种方式接触作品,瓦尔泽始终坚持,艺术是不可侵犯的自由领域。
在这批写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的零散随笔中,瓦尔泽不仅触及梵·高、塞尚、伦勃朗、克拉纳赫、勃鲁盖尔、华托、弗拉戈纳尔等大师的作品,还从诗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对诗画之思的回答:
“诗人抬眼向墙上望去,仿佛那不朽的画面就近在眼前,他的想象已经让他对这画作如此熟悉,于是他继续写了下去,不用一词一句地写着,一直深入那无人理解的夜里。”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罗伯特·瓦尔泽(Robert Walser,1878—1956),瑞士德语作家、诗人,被誉为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他14岁时离开学校,从此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当过银行职员、发明家助手、秘书和抄写员等,同时创作小说、散文和诗歌。1933年,他被送进精神病院,并停止写作,在那里度过了余生。瓦尔泽说:“我不是来写作的,而是来发疯的。”
译者简介:
陈思然,本科毕业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博物馆学及艺术史专业。现为旅居欧洲的自由译者和艺术工作者。
|
目錄:
|
003 一位画家
035 《阿波罗与戴安娜》
037 梵·高的画
042 关于梵·高《阿尔勒的女人》
045 《一位女士的肖像》
049 《梦》(一)
052 水彩画
057 霍德勒的山毛榉林
061 比利时艺术展
070 勃鲁盖尔的画
077 灾难
080 扫罗与大卫(二)
087 迪亚兹的森林
091 艺术家
094 奥林匹亚
103 来吧,可爱的、崭新的、清新的、美丽的关于一位画家的故事
105 画家卡尔·施陶费尔-贝恩生命中的一幕
112 除众多题材之外,他还画了他的女主人
117 比亚兹莱
121 华托的一幕短剧
131 华托
136 弗拉戈纳尔的一幅画(草稿)
140 吻(三)
145 关于一幅画的探讨
149 关于塞尚的随想
157 文章来源
161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梵·高的画
在几年前的一个画展上,我看到了一幅可以说是令人着迷的珍贵画作:梵·高的《阿尔勒的女人》。这是一位平常妇人的肖像,她年事已高,无疑并不漂亮,她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她穿的是素日常见的那种裙子,她的手也是随处可见的那种手,平常得让人不会多看一眼,绝对称不上美丽。她的头发上扎着一根朴素的发带,但这也并不算起眼。这个女人的面容冷酷刚硬。她的五官诉说着种种深刻的经历。
我得承认,起初我只想对这幅画草草思忖片刻——在我看来它无疑是件有力的作品——以便尽快移步观看下一件展品。但是,一种奇怪的力量牵制住我,就像我的手臂被抓住了一样。我自问,这幅画里到底有什么美妙之处值得我仔细端详,很快我就确信,这位艺术家实在是值得同情,他枉费了这么大的功夫,去描绘如此低微而简朴的主题。我问自己:这是一幅我想要拥有的画吗?但对于这个特殊的问题,我不敢随意回答“是”或“否”。
沉思中,我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似乎很简单,且在我看来相当合理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是否存在合适于《阿尔勒的女人》这一类画作的容身之所?没有人会订购这样的作品;看样子,艺术家是给自己下了一个订单,然后画了一些大概没有人愿意眼见其入画的东西。谁会想要在自己墙上挂这样一幅描绘日常的画呢?
“高贵华美的女人们,”我对自己说,“已经被提香、鲁本斯、卢卡斯·克拉纳赫画过。”随着说出这些话,我感到内心充满了痛苦,可以说是为我们的这位艺术家而痛苦,因为他经历的生活想必苦难大于欢乐;也是为我们这个时代而痛苦,因为它方方面面都是如此艰难和阴郁。
“当然,”我继续说,“这个世界显然还是美好的,快乐的希望必会开花结果。但某些事物的状态极其压抑,这无可否认。”
梵·高的画被一些悲伤或令人不安的东西萦绕,所有艰辛的生活境遇似乎都从它的一旁或是背后涌现出来——尽管并不清晰,但仍然可辨——即便如此,我还是乐在其中,因为这幅画算得上是一种杰作。色彩和笔触有着非凡的生命力,造型上也极其出色。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有一抹奇妙的红色,令人愉悦地流动着。然而,作品整体上反映的内在美更甚于外在美。某些书之所以不畅销,不也是因为它们不易懂吗?换言之,不也是因为很难赋予它们某种价值吗?只是,有时候,美的事物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
梵·高这幅画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听了一个严肃的故事。那个女人忽然开始说起她的生活。曾经,她还是个孩子,还要去上学。每天都能见到自己的父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各种知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教室是多么明亮,她与玩伴们的嬉戏是多么欢乐。青春是多么甜蜜,多么幸福啊!
这些刚硬的五官曾经是柔软的,而这双冰冷的、近乎凶恶的眼睛曾是友善的、纯真的。她和你一样多,也一样少。前程一样富足,也一样贫乏。她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也是一个“人”,她的双脚带着她穿过许多白日明亮而夜色黑暗的街道。她想必经常去教堂,或者去舞会。她的手曾无数次打开一扇窗,或者关上一扇门。这些都是你和我每天都在做的事,对吧,这样的境况中包含着琐碎,但也有庄严。她难道不曾有过一个爱人,体味过快乐,也体味过很多悲伤吗?她听过钟声悠扬,用双眼捕捉花枝绽放的美丽。岁月在她身上流逝,夏天过去了,冬天也过去了。这难道不是简单得可怕。她的生活充满了劳累。有一天,一位画家——他自己也是个穷苦的劳作者——对她说,他想要画她。她为他坐下,平静地让他画她的肖像。对他来说,她不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模特儿——没有任何形象对他而言是平平无奇的。他画的她就像她自己,朴素而真实。然而无意之间,一些伟大而高贵的东西进入了这幅简单的画作,一种难以被忽视的灵魂的庄严。
在把这幅画仔细地记在脑海中之后,我回到家为《艺术与艺术家》(Kunst und Künstler)杂志写了一篇关于它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了,因此我想再写一次,此刻已经写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