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序
一
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麦肯锡最新的全球调查数据显示,65%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组织已定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比例较十个月前几乎翻了一番。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深度学习模型,为数字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推动了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的重大变革。过去,人工智能法的研究主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服务于人工智能的通用需求,同时挖掘学科发展的新动能。如今,伴随着5G网络、物联网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创新,以及ChatGPT等新型人工智能的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人类社会生活。人工智能在数据隐私、网络安全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积极作用已愈发明显。这促使当前研究的焦点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向法律应当如何应对和实现人工智能的效能升级转变。
2024年是人工智能治理体系蓬勃发展的变革之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治理研究持续深化。欧盟先后通过了《人工智能法》《产品责任指令》等法案,旨在形成人工智能法律监管的“欧洲方案”;我国学界则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关于人工智能立法的重点制度建议》《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等内容,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路径。这些变革与路径探索,不仅指明了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而且对于人工智能法律规范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纠纷尤其是侵权案件已屡见不鲜,如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结了全球首例人工智能生成物侵权案件;美国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正面临数起集体诉讼纠纷。传统的法律规则体系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已成为当前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议题。
“独角兽·人工智能”第七辑继续关心数字社会背景下的法律前沿问题,聚焦于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隐私、侵权责任、数据保护等核心领域。此次选译了三部域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通过不同的维度,扩展人工智能治理的多元化认识,并期望为国内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学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为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
“独角兽·人工智能”第七辑中的三部著作分别是爱丽丝·E. 马威克(Alice E. Marwick)所著《是私事,也是政治》,塞巴斯蒂安·洛塞(Sebastian Lohsse)等主编的《人工智能责任》,以及蒂埃里·范斯韦弗尔特(Thierry Vansweevelt)与尼古拉·格洛弗托马斯(Nicola GloverThomas)合编的《医疗保密与隐私》。
《是私事,也是政治》是一部深刻探讨数字时代隐私不平等问题的专著。本书以侵犯网络隐私为讨论起点,深入分析了因大数据等技术而加剧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数字时代的“监控”兼具广泛性与选择性,女性群体和以移民、贫困人口、有色人种、LGBTQ 群体为代表的社会边缘群体,往往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隐私被侵犯风险。面对日益加剧的隐私问题,人们尽管采取了大量个体性措施以保护隐私,但是现有的法律和技术框架过于强调从个人而非集体层面解决隐私问题,无法适应隐私“网络化”的新特质,亦无法解决个体的隐私保护需求。作者马威克追溯了隐私保护的历史沿革,结合“焦点小组”的讨论与个体案例,探讨了隐私权的司法难题,阐述了“隐私”定义蕴含的由信息扩散引致的系列权力失衡,反思了现有法律体系在应对技术变革时存在的局限性,并从伦理角度审视了隐私侵犯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马威克通过一种全新的“网络隐私”理论与架构,揭示了当前隐私保护制度的不足,探究了从集体政治层面实现隐私保护的现实需求。
《人工智能责任》是第七届明斯特欧盟法律与数字经济研讨会(Münster Colloquia on EU Law and the Digital Economy)的论文集。高度发展的人工智能悄然以各种形态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责任的规则重构迫在眉睫。围绕欧盟2022年9月28日通过的《人工智能责任指令》提案与《产品责任指令》修订版提案,该文集从人工智能责任立法的时代背景及其必要性层面进行全景式概览。从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生产商责任和经营者责任、因果关系与过错及举证责任、追索权和保险四大角度,梳理了两项提案中责任制度所蕴含的前沿法理与重要创新。不同学者对于责任主体、归责原则、举证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相应的修正建议。同时,相关论文也论及因果关系的证明逻辑与举证责任分配的合理性,研究不同侵权主体之间的损害分配以及损害赔偿的替代性方案。此外,整本书聚焦两项提案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开辟创新性视角以拓展讨论深度,例如将责任制度研究延伸至人工智能的歧视问题和先合同情形。这些观点将为欧盟法律如何回应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全新的路径。
《医疗保密与隐私》一书依序对比利时、加拿大、德国、日本、北欧诸国、卡塔尔、坦桑尼亚、南非、美国、英国的相关政策展开了全景式的剖析。尽管医疗保密原则已经获得了世界广泛的认同,但在实际应用中,各个地区对该原则还是有不同的理解以及在具体实施方式上有细微差别。对这些差异的识别增进了我们对医疗保密概念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被诠释和运用的认识。随着患者权利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全球医疗领域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医疗保密原则已不足以全面保护患者的隐私,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迅猛发展的今天,数据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变得尤为迫切。可以预见,医疗领域将继续快速发展,其变化速度可能还会加快。本书提供了一个全球视角,明确展示在变革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处理患者敏感信息时采取的多样化方法。
三本学术著作的主旨殊途同归,即在数字化变革与人工智能背景下,研究特定领域的侵权救济,寻求权利保护的统一秩序,实现人工智能治理的体系化。《是私事,也是政治》一书强调网络隐私的侵权风险,深入反思了因网络世界而加剧的隐私不平等,并探究了网络隐私保护的新解法;《人工智能责任》关注人工智能系统本身所带来的侵权问题,紧扣欧盟两项相关提案,汇集了多位专家的深度研究,为构建人工智能责任体系框架提供了理论支持;《医疗保密与隐私》一书聚焦医疗保健领域潜在的隐私权问题,通过对比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元保护规则,反思了隐私与私人数据两大层面的权利保护机制。现代法治的本质在于制定契合时代需求的良法,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善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揭示现象背后的基本原理,研究伦理监管与责任机制,才能推动数字法治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希望通过这三部著作能吸引更多学界同仁聚焦该主题,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切实保障公民的数字权益。
三
人工智能将生活各领域联系在一起,连接社会个体与公共利益,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元格局。三部学术著作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监管与权利保护主题,从不同视角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权利保护之问。电子网络与人工智能系统在医疗保健领域的高度普及,深刻影响着该领域隐私信息与个人数据的规制方向;人工智能系统的责任构建涉及产品经营者、服务提供者等主体的权益侵害;医疗信息的披露与人工智能系统的自主加工,可能加重网络隐私侵权、歧视等问题。
《是私事,也是政治》以社交媒体为切入口,揭示网络隐私的复杂性与脆弱性,深入探讨了信息共享风暴下隐私分配不平等现象。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打破隐私与个体的固有联系,挖掘隐私社会化与网络化的本质属性;从政治角度研究隐私侵权对不同群体的危害程度,以及处理层面的权力差异。通过对女性群体与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分析,本书不仅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有力的呼吁,也为实现数字时代的平等和正义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案。
《人工智能责任》围绕欧盟《人工智能责任指令》提案与《产品责任指令》修订版提案中的关键性法律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与审视。本书比较分析侵权法中的子领域或“岛屿”,努力在不断扩展的侵权责任法规中寻求统一性,为人工智能立法重点转向非合同责任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其他国家的侵权责任改革提供了典型范式。书中提出的建议虽然不完全充分,但是为法律如何适用于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系统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探索方向。
《医疗保密与隐私》聚焦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在快速发展的医疗保健领域,数据保护法规的有效实施对维护患者隐私和信任至关重要。本书细致分析了隐私概念的作用和多功能性,深化了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医疗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对各国不同政策和实践的比较分析,本书揭示了医疗隐私保护的多样化实践,为全球医疗信息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洞见。希望本书能够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提供丰富的资源,推动医疗隐私保护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医疗行业的“善治”贡献智慧与力量。
四
全球的人工智能战略竞争正日趋激烈,创新与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的法律体系亦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应有之义。我国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亟须针对特定领域,精准剖析域外经验与典型案例,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权利保护体系。同时,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以数字化推进人工智能治理的法治化。随着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系列规范文件的出台,人工智能治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已初有成效,但专门的立法规范与治理范式仍有迭代升级之必要。人工智能治理的理解也不能仅局限于法律规范,而应综合法律之外的多学科视角和多样的应用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和译者们之所以谨慎地选择这三本国外专著,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廉政与法治研究院、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以及凯原法学院数据法律研究中心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个人数据交易的私法构造研究”(项目编号:23AFX014)积极予以支持,也是期望这些包含了多学科知识和众多学者智慧的见解能够拨开读者心中的实践迷雾,为我国的网络隐私规制、人工智能责任构建以及医疗信息保护提供借鉴经验和试验信心。
我们也同各位读者一样,期待一个更加公正、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时代,一个法律、技术与生活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时代,一个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和谐共存的时代。
彭诚信2024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