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老子与东方之道

書城自編碼: 404615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卢国龙
國際書號(ISBN): 9787572027482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0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万有引力书系 陪伴也是一种疗愈 从家庭到现实世界的幼儿观察
《 万有引力书系 陪伴也是一种疗愈 从家庭到现实世界的幼儿观察 》

售價:NT$ 454.0
如何操办我最好朋友的葬礼
《 如何操办我最好朋友的葬礼 》

售價:NT$ 286.0
大脑、思维和语言
《 大脑、思维和语言 》

售價:NT$ 449.0
下一代无线通信使能技术
《 下一代无线通信使能技术 》

售價:NT$ 653.0
具身智能
《 具身智能 》

售價:NT$ 352.0
甲骨文丛书·《源氏物语》的美学世界
《 甲骨文丛书·《源氏物语》的美学世界 》

售價:NT$ 959.0
我们为何渴望安稳,却又想要逃离(心理学版《人性的枷锁》)
《 我们为何渴望安稳,却又想要逃离(心理学版《人性的枷锁》) 》

售價:NT$ 286.0
美国史:从第一块殖民地到现在(大选后的美国走向历史已经给出答案!四百年美国史看懂美国裂痕始终无法弥合的历史症结)
《 美国史:从第一块殖民地到现在(大选后的美国走向历史已经给出答案!四百年美国史看懂美国裂痕始终无法弥合的历史症结) 》

售價:NT$ 80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54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尼采的代表作) 》
+

NT$ 590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

NT$ 612
《 黑格尔著作集(第12卷)历史哲学讲演录 》
+

NT$ 29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

NT$ 367
《 道家生命哲学 》
+

NT$ 239
《 孟子诵读本(插图版) 》
編輯推薦:
从政治哲学视角为您专业解读《道德经》,行文流畅,好读;历史八卦,有料。
內容簡介:
为《道德经》作注解的人,过去有千百家,未来不可估量。人们从《道德经》中所
发现的,其实是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研究《道德经》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不是确立或者确认某个思想理论的终极模式,而是借鉴《道德经》寻找某个思想的方向和路径,打开“众妙之门”。
这本小书是作者与老子的精神交流,不拘泥于句读注解,而是袒露自己对道家思想的体悟。在这种分享中,读者也可以生发出自己的智慧,展开思想的交流。
關於作者:
卢国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宋儒微言》《中国重玄学》《道教哲学》《郭象评传》等。
內容試閱
小引
许多人都知道,《道德经》是一座圣殿,进入这座圣殿的人,获准与智者交谈。一旦与智者交谈过,在思想观念上就必然有所收获。通过交谈,有些人感悟到自然宇宙的真理,因而发出内心的微笑;也有些人洞察到人类社会的奥秘,因而要蕴积自身的精神;还有些人体验出性命的永恒根源,因而享受着灵魂深处的安详和宁静。
智慧之殿的魅力几乎吸引着所有的人,但并非所有向往这座圣殿的人,都能够顺利找到进入的路径。
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路径,为了与智者交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开始解读《道德经》,从那时到现在,为《道德经》作注解,为通向智慧之殿的路径而架桥铺路的,不知其几千家。不仅如此, 《道德经》还作为东方智慧的一大象征,受到各国智者以及崇尚智能者的深度关注。据说, 《道德经》被翻译成五十余种外国语言,是翻译语种最多、翻译版本也最多的汉语经典。通过与中国智慧老人的交谈,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可以在智慧的升华中完成精神的交流。
当然,正如学术史所显示的,研究者从《道德经》中所发现的智慧殿堂,通常因人而异。大概也正由于这个缘故,立意为《道德经》作注解的人,过去有千百家,未来则不可估量。这个简单的事实似乎表明一个道理,人们从《道德经》中所发现的,其实是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研究道德经》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不是确立或者确认某个思想理论的终极模式,而是借鉴《道德经》寻找某个思想的方向和路径,打开“众妙之门”。
这本小书,是笔者也曾经寻找的一些烙印。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那个时代里,天地和圣人,都是一个宏大信仰体系里主要的信仰对象。而信仰的理由,就是感佩天地、圣人的仁恩。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 “圣人不仁”,直面冲击的,就是这个信仰体系。而以哲学理性直面冲击现行的信仰体系,这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决绝的勇气。
《国语?鲁语》的一个小故事,可以粗略地映现出这个信仰体系的基本面貌。故事的主角,就是那位因坐怀不乱而声名久播的柳下惠,年代大约早于《道德经》百来年光景。
故事里说,鲁国很能干的政治家臧文仲执政的时候,有一种叫“爰居”的海鸟,在鲁国都城的东门上栖息了三日。这种现象很异常,于是,臧文仲动员鲁国人举行祭祀仪式。仪式本身怎么样,是禳灾祛祸还是歌舞娱神?史书里全都没有记载,被史书记载下来的,是柳下惠直言不讳的批评:臧文仲为政太任性了,“夫祀,国之大节也”,所以要“慎制祀以为国典”。
在现代人看来,祭祀鬼神不就是些迷信活动吗?为什么要提升到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论说呢?这里面确实包含了古今文化的极大差异。
在古代,祭祀仪式是社会凝聚的最高象征,参与或者接受同一种祭祀仪式,就意味着接受同一种信仰,归属于同一个家族、氏族、国家,所以《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凝聚内部认同,军事抵御外来侵扰,一内一外,一文一武,是华夏社会共同体所以形成并且得以维系的两大支柱。祭祀也因此自成体系,并且与华夏民族在融合中日渐形成、日益壮大相呼应,承载华夏民族的共同信仰。
臧文仲为了某个异常现象而举办祭祀仪式,鬼名侠户,不在传统的祭祀国典之内,所以柳下惠认为这种政治是任性的。
那么,传统的祭祀国典、信仰体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据柳下惠说,什么样的人和物可以被纳入祭祀国典,是有其价值尺度的,“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
举例来说,炎帝神农氏和他的儿子柱,尝百草而开创农业种植,夏代的祖先弃继承炎帝的事业,所以自夏代以来就将他们尊奉为稷神;共工氏的儿子后土能平治九州岛土地,所以被奉祀为社神;又如黄帝甄辨百物,启民智而开辟生产生活资源,黄帝的孙子颛顼能继承祖业,曾孙帝喾能根据日月星的运行以制定历法;唐尧能制定适宜的法律,导民善;等等,都是法施于民的先王。
虞舜勤民事而死于苍梧之野,鲧因用围堵的办法治洪水而被诛杀,禹继承父业治洪水而疏导之,殷商的祖先契以伦常教化百姓,商汤除夏桀之暴而以宽裕治民,周文王重兴文教,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秽恶,等等,都是以死勤事,以劳定国,御大灾,扞大患的先烈,所以自虞舜以来,就形成了一个以“禘”和“祖”为主轴的祭祀、信仰体系。
“禘”是以前代有勋烈的帝王配天,“祖”是奉祀当朝的氏族祖先,从而形成“敬天法祖”的信仰体系。
同样,对于山川河泽的祭祀,也立足于利民财用。这些自然神,汉以后被合称为“天地六宗”,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大环境。
此外的一切奇怪现象,都不在祭祀国典之内。
柳下惠所描述的祭祀、信仰体系,在近现代以前一直是整合、维系华夏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力量,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个祭祀、信仰体系又并非一成不变,僵化而拘执,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冲击和重建,具有活泼泼的内在张力。冲击的力量来源,当然是与信仰相对的理性。而理性之所以要冲击信仰体系,现实的缘由在于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出了问题,受到质疑,需要调整。
大致说来,信仰维系着民族和文化的认同,维持着社会的稳定,而理性推动着对于信仰真实性、合理性的反思,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二者对待流行,构成华夏文明内在的张力。
在这个两条腿走路的历史进程中,理性与信仰究竟孰先孰后,取决于特定时代的需要。《道德经》产生的时代,社会失序,需要对古来的信仰展开反思,从而形成理性与信仰的再平衡,重建社会秩序,所以才会有《道德经》“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等惊世骇俗的言论。
春秋时代的社会失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诸侯之间频繁的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混乱,“春秋无义战”,战争本身并不能起到重建社会秩序的实际作用。
二是处于列国竞争或者直接处于战争状态的诸侯国,在内外两方面都缺失权力制约的机制。外的方面则周天子式微,没有实力按照礼乐道义去管辖诸侯;内的方面则因战时法则,在保境安民的名义下,诸侯得以纵恣其垄断权力和强行苛政之私欲。
站在道家的立场上来追究这种社会失序的根源,问题的症结就不在于仁政好或者不好,而在于追问政治的法理基础、政治何以发生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如果说政治的法理基础就是前代帝王曾经推行过仁政、对百姓施予过恩惠,那么政治岂不成了前代帝王的仁爱之心、私恩之惠的遗产?在标榜圣人以仁爱之心开创政治的历史语境中,政治一方面被极端神圣化,被罩上圣人仁爱的信仰光环,另一方面又在现实中暴露出不受制约的重重弊端,当下的执政者总是在效法先王仁爱的名义下,在保境安民的借口下,强制推行自己的意志。
面对这样的历史和现实,又当如何打开政治的温情包装,以理性精神还原政治之所以发生并且延续的真相,从而建构新的政治模式?
事实很不幸,借仁爱之名行强权之实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代比比皆是。举一个可笑的例子,据《左传》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载,梁国的国君梁伯(爵位)好搞土木工程,而百姓不胜其扰,自发抵制,于是梁伯就时常拿些“某寇将至”的恐怖舆论来胁迫民众,筑城墙,建宫殿,弄得民不堪
命。最后为了加大舆论恐吓的力度,梁伯宣称“秦将袭我”,而秦是梁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了的大国,结果老百姓被彻底吓坏了,“民惧而溃”,四处逃散,秦国就真的吞并了无人抵抗的梁国。
这种寓言“狼来了”式的政治,本质上要么愚昧幼稚,要么心术不正,但推行其政治的正当名义却是保境安民,是出于对子民的仁爱。就老百姓而言,是愿意选择这样的仁爱,还是愿意选择被忘却的自由呢?这是《道德经》第五章所隐含的一个问题,而答案不言而喻。
无疑,“刍狗”象征着被忘却的自由。作为祭祀时的一种道具,“刍狗”是用草或土做成的各种动物形象,被作为鬼神的祭献物。由于佛教传入之前,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通常都没有神像,所以在古代的祭祀场景中,刍狗是有形而受到关注的一个焦点,祭祀时奉敬如仪。但仪式之后,“刍狗”从祭献物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获得被忘却的自由。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