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NT$
3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295.0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NT$
690.0
|
編輯推薦: |
1.成熟作家作品,文本质量有保证。李青松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曾获新中国六十年全国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呀诺达生态文学奖。
2.区域性内容的独特性,描写对象的丰富性,阅读趣味的多样性。《看得见的东北》笔触涉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的森林、湿地、河流、荒野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也涉及伐木人、森铁司机、猎人、捕鱼人、护林员的命运和爱恨情仇,如森林小火车的运行与转型、鳇鱼的生长与捕捞、东北林区冬季的伐木作业、猫头鹰与人之间的故事等等,看点十足。
3.结构上的圆融一体。从森林小火车出发,到哈拉哈河等河流中的鳇鱼、大马哈鱼,再到森林以及森林里的黑熊、紫貂、红松等树木以及伐木的历史人文,全方位构筑一幅人与自然生息绵延的图景,这一条内在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线索串联起了十九篇散文,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让本书点面俱全。
4.生态文学的积极导向与纯熟的写作手法。《看得见的东北》浸润作者的体温、呼吸、心灵呼唤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对自然的热爱背后也饱含着对林业工人的人文关怀,冷静的文笔隐藏着深深的温情。全书气象雄浑壮阔,具有浓郁的
|
內容簡介: |
《看得见的东北》是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的最新力作。文学从地理开始,东北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生态区位概念。李青松以真挚饱满的情感,野性而温暖的笔触,全面呈现了东北林区的历史与文化,荣耀与辉煌,困惑与迷茫,挣扎与新生。内容涉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的森林、湿地、河流、荒野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也涉及伐木人、森铁司机、猎人、捕鱼人、护林员的命运和爱恨情仇。书中一个一个奇异幽默的故事,生动反映了东北林区人的坚韧、豪爽、好客、重友情、爱面子和讲义气等特点与地域文化及自然生态的固有关系;以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及东北林区人的创造、品格、情感和境界。全书字里行间浸润着突破意识和先锋意识,以及大自然浩荡勃发的生机和蒸腾的力量。
|
關於作者: |
李青松,生态文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第六届、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委。
长期从事生态文学研究与创作,发表生态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主要代表作品有《北京的山》《相信自然》《塞罕坝时间》《穿山甲》《万物笔记》《粒粒饱满》《一种精神》《茶油时代》《大地伦理》《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等。
曾获新中国六十年全国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呀诺达生态文学奖等。
|
目錄:
|
第1章 老号森铁
第2章 哈拉哈河
第3章 鳇鱼圈
第4章 大马哈鱼
第5章 且说阿尔山
第6章 林老大话当年
第7章 告别棚户区
第8章 林区语言
第9章 白酒一碗舒筋血
第10章 伐木工具
第11章 黑熊:蹲仓叫仓揣仓
第12章 贡? 貂
第13章 红松之美
第14章 野性与豪横
第15章 想起了郭小川
第16章 大兴安岭笔记
第17章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18章 网? 事
第19章 得耳布尔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后记
该说的话都在书里说过了,还说什么呢?责编打来电话说:“总要说点什么吧。比如,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是呀,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唉,这个问题就像人为什么要活着一样难以回答。然而,对于责编提出的问题,作者没有任何理由说不。何况,未曾谋面的责编老师的语气和态度是那么真诚、 那么温暖。
那就说说吧——
这些文字开笔于若干年前。起初,边走边看边想,感而思之,感而悟之,漫无目的,断断续续;写着写着,便隐隐约约有了目标,想法也就清晰起来了。
此书总共写了十九章,每章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又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将每章串起来,最后就成了这样一部作品。掀动书页,那感觉就像林区人家秋天晒蘑菇 一样——把一朵一朵的蘑菇穿成长串,一串一串,一嘟噜 一嘟噜,挂在屋檐下,风拂之,悠悠荡荡,荡荡悠悠,秋意和欢喜的气氛就弥漫开来了。
东北在哪儿?看看中国地图就清楚了——东面的北面,北面的东面,合而并之,乃谓东北也。具体来说,包括辽吉黑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是一个地理概念,大兴安岭山脉、小兴安岭山脉和长白山脉构筑了东北的骨架轮廓,而辽河、松花江、嫩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额尔古纳河、鸭绿江、图们江等江河水系,像血液和气脉一样,哺育并滋养着东北大地,使之生生不息。
回想起来,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皆行履于东北的山岭和森林中。我所书写的东北,远离城市,远离喧嚣,跟通常所说的东北可能不完全一样。我所书写的东北是被人遗忘或者忽略了的特定地域,它有另外一个名字——林区。 是的,这本书呈现的就是东北林区的故事。书中的内容涉及林区的历史与文化,林区的荣耀与辉煌,林区的困惑与迷茫,林区的温情与悲歌,林区的变革与新生。当然,也涉及物产、风情、语言、民俗等等。
早先,林区人靠伐木、狩猎和采集为生,并且以此安身立命。那个年代,森林是林区的硬道理, 木头决定 林区人说话的底气。林区鲜有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林 区人的日子过得很慢、很简单、很随意。我喜欢林区人家的烟火气息,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意外和惊喜,让林区人的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温温暖暖、有滋有味。这里有野性的建筑,有简单的食物,有豪迈的风情,有直率有趣的灵魂。
林区,似乎就是另一个东北了。
我不关注热点,也不追求热闹,却向那里的蛮荒冷寂的原生态之地,投去热切的目光。林区创造过繁盛与辉煌,我知道那份荣耀不属于林区与林区人自己。如今,光荣已经消歇,林区人没有了当年的万丈豪情。然而,我无法理解的是,它为什么积累了诸多问题。当然,暂时不会有答案。森林无语,森林之上的云朵无语,森林底部的苔藓无语。万物串通一气了吗?对我缄口不言。好吧,让答案在风中飘——问题的尽头一定是转机。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从林区人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某种期盼和希望。
忽然,就想起了毛姆的那句话——“极端的幸福与极端的绝望之间只隔着一片震颤之叶。”
告别了伐木时代后,该怎样重新认识自然?该怎样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我在写作过程中一直思 考的问题,也是本书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林区, 置身森林,我渐渐有了一种归属感,这种感觉能帮助我建立起与森林及自然的联系。通过观察森林的细微变化,我感知到脚下的东北大地涌动着的能量。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先生,是他偶然看到这部书稿,并力主出版的。感谢文艺分社社长罗财勇和责编朱筱婷,其审美眼光和敬业精神, 令我敬佩和感动!贺凤娟老师手绘的具有版画意味的插图,与本书的气质和风格很是匹配,一并致谢了!
当你看见森林,你已经在森林之外了;当你看见河流,你已经在河流之外了;当你看见山峦,你已经在山峦之外了。
然而,书则不同。
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也许在书中你看见另一个东北的同时,还会看见自己。
李青松
二〇二四年九月九日 写于北京
金句选摘
1.告别伐木时代之后,东北及东北林区,正是凭借坚韧与美的力量,灵魂得以存活,并且生生不息。
何谓美?美就是去甚去奢去泰;美就是稳健平衡。
美即自然。复杂和多样是自然的本质,自然拒绝一致和相同。因为一致和相同,意味着灾难和崩溃。黑熊、紫貂、猫头鹰、鲟鳇鱼和大马哈鱼等不同的物种,以各异的角色演绎着传奇。
自然中的事物,既是看得见的,又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决定看得见的——或许,那个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根本。
历史,总是在自相矛盾中结束, 又在自相矛盾中开始。没有了鳇鱼的江河, 便没有了神秘感,没有了故事和传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