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編輯推薦: |
将中国细金工艺和国家传播相关联,并深入探讨的专著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中国,尤其是北京地区的细金工艺,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参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方式及背后的动因,分析新中国成立后40年间其与国家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建设之间的深刻互动,思考从国家视角出发,将工艺美术千百年来积淀的文脉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机制;并通过对细金工艺中视觉化的“民族样式”的探讨,思考在当下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叙述中国、呈现中国、表征中国,乃至“设计”中国的策略与途径。
|
關於作者: |
唐然,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设计系讲师,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美育中心秘书长。主要从事传统工艺美术文化、日常生活与设计等研究工作。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设计审美原理》《问题:设计个案研究》等学术著作,主编《后沙》文化艺术系列书籍。
|
目錄:
|
绪 论 / 001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001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 002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004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 010
第五节 主要研究内容 / 011
第一章 国家形象 / 012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概念与特点 / 012
第二节 国家形象的功能与效应 / 018
第三节 国家形象的传播 / 021
第四节 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 / 025
小 结 / 037
第二章 作为国家图像的中国工艺美术 / 040
第一节 古代中国 / 040
第二节 近代中国 / 045
第三节 当代中国 / 052
小 结 / 064
第三章 国家视角:中国细金工艺与现代中国国家形象 / 069
第一节 中国细金工艺 / 06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细金工艺的新使命 / 078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民族样式——细金工艺的题材与设计 / 085
第四节 国家的现代化——细金工艺的工业化 / 113
第五节 重回艺术——当代细金工艺与国家形象 / 141
小 结 / 148
参考文献 / 151
|
內容試閱:
|
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海外价值共识、提升中国文明形象方面注入了经久不衰的动力。这个动力既体现在传统文化的标识性和延续性上,又表现在传统文化的超越性上。标识性和延续性指传统文化元素,例如陶瓷、丝绸、茶叶等物质文化符号和儒家思想等精神文化符号,不仅在古代中国塑造了国力强盛、文教昌盛、政治清明的盛世形象,而且在近代和当代的不同时期赋予了中国国家形象的不同内涵,且在海外民众中具有较高的知晓度和认同度,依然保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塑造力,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超越性则指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国际认同中的作用。工艺美术(简称“工美”)自古至今始终未曾缺席中国各项外交活动,是外交场合中的重要物质媒介,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与外交色彩,也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传播民族文化的符号载体。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对外交流、展示的重要活动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展品具有恒定性,即传统工艺制品贯穿整个国家形象塑造的历程。例如自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开始,中国历次参展均展示了数量庞大的工艺制品,且夺得多项大奖。在西方世界的高认知度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艺美术带来了经济价值,尤其是细金工艺等特种工艺,具有很高的出口换汇价值。出于对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党和政府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工艺美术行业实施了集中、统一的生产与经营管理,采取系列行政举措,将工艺美术的生产纳入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之中。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工艺美术渐渐褪去经济色彩,重归文化和艺术领域,但不变的是,依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国家文化形象的视觉表征,在国家外交活动场合形塑中国形象。与此同时,也需看到的是反复出现的工艺制品在强调中国所拥有的悠久历史和庞大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形成了中国文化僵化的表述体系。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语境下,工艺美术如何更好地融入和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家文化形象,是作为国家图像的中国工艺美术的新命题。
本书以细金工艺为案例,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参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方式及背后的动因,并通过新中国成立后40年间其与国家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建设之间的深刻互动,思考如何从国家视角将工艺美术千百年来积淀的文脉实现创造性的转化,进而发展出具有时代感的工艺美术民族样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