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MATLAB实用教程(第六版)
》
售價:NT$
695.0
《
中国思想的再发现(壹卷:近观系列,沟口雄三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中国思想图景)
》
售價:NT$
325.0
《
图以载道——传统绘画的图像叙事
》
售價:NT$
390.0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NT$
1140.0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NT$
390.0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NT$
490.0
《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售價:NT$
340.0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NT$
1390.0
|
編輯推薦: |
1.央视知名记者董倩30年新闻理想结晶、心灵独白描摹之作。
2.视角独特,笔触细腻,充满深刻的人文关怀,探寻每一个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
3.字里行间展现出时代的脉搏与人性的光辉,引发读者思考与共鸣。
|
內容簡介: |
《每一次抵达,终有意义》(董倩爱问系列)为董倩女士三十年新闻生涯结晶之作,也是一部心灵独白精选之作。书中收入大量系列深度访谈,采访对象包括多行业人士。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敏锐地洞察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直抵其内心深处。
该书不仅仅是在记录新闻事件,更是在探寻每一个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
關於作者: |
董倩,中央电视台记者。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从《焦点访谈》开始,先后在《东方之子》《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 1》《中国经济引力场》等栏目担任采访记者和主持人,参与了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几乎所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
目錄: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001
无数个几近完美的细节累积 010
有人情味儿的国家更强大 014
用实力说话 019
往返天地的使命 026
蓝天雄鹰 031
变 042
永远做好变的准备 047
戴着盔甲的女人 051
枕戈待旦 054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062
生命的方舟 071
她就是那颗铜豌豆 081
用生命换一次做母亲 088
把磨难转换成爱 095
孤儿杨六斤 107
放下,宽恕 115
回 家 120
我要他们有尊严 129
最后的告别 141
理解与宽容 146
英雄与看客 152
职 责 156
……
……
……
人生若只如初见 184
追 捕 192
你的程序是什么? 208
海的女儿 215
你未痊愈,我不敢老 221
走过生死,来到这里 226
喀麦隆门杜 231
孟买初体验 234
达拉维贫民窟 240
“刚刚好”的果阿金砖峰会 246
秘鲁纪行 253
去国际会议,中国记者报道什么? 261
唐人街中国餐馆里的秘鲁大厨 268
|
內容試閱:
|
序 言 人生并不快乐,但美好
〇董倩
过日子就像翻书页,看上去没变化,做的都是同一件事,但书页上印的内容却不断在发生变化,等一本本书读下来,所形成的内心世界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
转眼间距离我写《懂得》已经过去七年。日子跟以前一样,不断的外出采访给我的生活打上隔断,留下一段段别人经历的故事。虽然奔波,但乐此不疲。
人到中年,开启了生命里频繁感受离别的阶段。离别就是挖走一块平静美好的生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挖走的那一块有时候会大到掏空你的心。不管多少,心里的平衡总会被打破,然后重建新平衡。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和体会各种离别。在过去这段时间,我越来越感觉到,离别才是人生的主旋律和必修课。
一
我的儿子长大去读大学了。为他准备启程的过程,就如同每天用钝刀子切我的心。把他的枕头被褥和四季衣服叠好,压得紧紧的,舍不得塞进大行李箱,把脸埋进去,深深闻一闻,想记住。从一个小肉团到一个大小伙,我熟悉他的每一天,但是离别却在前面滴滴答答倒计时。
分别的那一天,我目送背着双肩包的他走进了机场。他前面的崭新世界在向他招手,那里有新环境新朋友,他很兴奋,但离开温暖的家总会让一个孩子感到悲伤。他佯装欢喜,有些夸张地嘻哈逗笑跟我们告别,在进入闸口之前,他回头认真看了我一眼,冲我笑笑,挥挥手。我看到他使劲儿不让眼泪掉下来。
那个时候我没掉泪,因为我不想跟周围的人一样哭哭啼啼,而且我从他的告别里看到了一个男子汉,作为妈妈是放心的。我的眼泪流淌在坐车回家的路上。那天天很干净,车刚驶入机场高速路,一架很大的飞机就从头顶上飞跃而过,发出的巨大轰鸣能把天空撕裂,很快向天空深处飞去,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我坐的车在往前开,跟它不是一个方向,不是一个轨道。我扭过头,使劲在天上找着那架越飞越远的飞机。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
父母是弓,儿女是箭。弓拉满,是为了把箭送到最远。只是,热热闹闹的家里一下就没有了他,我要用什么把他曾经的存在填满。
二
2024年巴黎残奥会上,盲人女子中长跑运动员何珊珊和她的领跑员游俊杰跑出了一银一铜的成绩。何珊珊从小失明,但有惊人的奔跑能力,在领跑员协助下,她跑1500米的速度即便是健全人也难追上。
游俊杰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也是室内1000米全国纪录保持者。在备战奥运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不仅帮珊珊把速度提了上来,而且还把珊珊从一片黯淡中一步步领了出来,让她慢慢地打开了紧缩了太久的身心,变得舒展明亮。我采访珊珊的时候,这个20多岁的姑娘始终在笑,但是说到以后,说到游俊杰总会离开,能感觉到她脸上一闪而过的落寞。
游俊杰也一样。与珊珊的离别对他同样是一道关。当初他之所以接受带珊珊的邀请,一方面是想帮助残疾人群体,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带珊珊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他能给到珊珊的,是他对人生的体验,对输赢的认识,对赛场的理解。他领着珊珊努力奔跑的时候,也在重新打量着这个世界。珊珊提速的过程中,他们两个人都在迅速地成长。
伴君千里终有一别。当他们实现了获得奥运奖牌的目标,离别也就不远了。
分别之前,俊杰告诉珊珊,总会说再见的,接下去你若愿意继续奔跑,就撒开腿去追逐,如果累了,就去开辟新的领域,过过新的生活。人生不只有赛场和输赢,还有更丰富的体验和可能。
别说是珊珊和俊杰,当我去设想他们告别的场景时都会觉得心痛难舍。但我也相信,旅途有过俊杰这一段的陪伴,珊珊会更好。
三
我很喜欢阿巴多指挥的马勒第六交响曲。
暮年的阿巴多形销骨立,站在指挥台上,马六行板广阔的旋律从他的指挥棒下流淌而出,那是经过了无数人生困顿后的释然。阿巴多半睁着眼睛,额上一缕头发被汗水打湿垂下来。他沉浸在音乐里,也沉浸在他自己的人生里,那里面有难以割舍的爱和对这个世界的悲悯。
我经常在想,不知道在他晚年的脑海里,会不会闪现他与曾经深爱过的穆洛娃的离别。那是他主动提出来的分手,因为他不能接受才华横溢的穆洛娃怀孕,他不想坠入沉重的生活并中断他在音乐世界里的飞翔。两个爱侣就此离开,一生再无相见,直到阿巴多弥留之际,穆洛娃带着他们的儿子来向他告别。
穆洛娃始终缄口不言,谁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消化了这悲伤的分离,重新开启了音乐和生活的。她那让人叹为观止的小提琴演奏,最终选择了和爵士乐结合在一起。再没人听过她与哪位指挥家合作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也许她已经把它埋在了记忆里。
外人很难去评价和理解别人的感情世界。我们远远地看着,尝试着理解,就可以了。
看,生活就是这样,各种各样的离别,自己的,别人的,听来的,看来的……要学会接受离别,它不仅仅是失去,是悲伤,也是新的可能、新的生活。离别并不快乐,但等到时间过去,才会看到离别已编织进了人生,有了它,才是完整而不完美的一辈子。
人生其实并不快乐,但仍然美好。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年过六十的林鸣每天早上跑步10公里,必经淇澳大桥,几年来风雨无阻。这是20年前他设计的桥,把淇澳岛和珠海连接起来。当时头发还是全黑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在同一片海域,会有那样一个世界级的伟大工程在等待着他。长度只有1公里多一点儿的淇澳大桥,只是命运给工程师林鸣的一个暗示,让他对这片伶仃洋有个初步的了解。
港珠澳大桥是一个超级工程,是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的一个产物。当2005年林鸣刚刚当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以下简称“总工”)的时候,整个项目还仅仅在纸上谈兵地论证可行性。他暗自思量,如果能赶上修这个工程该是多幸运。六年后的2010年12月,他成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总工。林鸣的长项是桥,淇澳大桥、润扬大桥是他曾经的作品,但在这个超级项目里,他负责的却是毫无经验的人工岛和隧道。可他是这样的人:越是陌生的领域,越是不可能的挑战,就越能激发斗志。
当56公里的跨海大桥经过临近香港段时,所有情况都会变得复杂起来。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一天起降无数架次飞机,伶仃洋航道将来一定会通过一次比一次更巨大的集装箱货轮,现在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条陆路,就要充分避开所有制约。于是,工程师们大胆设想出沉入海底修一条隧道,不是在海水中,而是在海床里,那么不管未来集装箱船有多么巨大,哪怕是40万吨级货轮通过,都各走各路,互不影响。
从想象到现实,这中间要有充足的财力和能力。钱,只是粮草,要打仗,还得要一支能赢的部队。可是,林鸣率领的这支队伍几乎什么也没有,却要去打一场无比艰辛、只能打赢的仗。
在国际沉管海底隧道领域,领先的只有那么几个国家,按照规律,理应是先学,然后应用到自己的工程项目上。但问题是,不是你想学人家就想教。商场如战场,谁愿意亲手带出强劲的对手呢?
2006年,林鸣带着工程师到韩国釜山巨济岛参观学习。这是一次太难得的机会,本以为可以看到管道沉放过程和每一个细节,可人家只让他们远远地在一条交通船上围着工程船绕圈。那么多工程师远道而来,等了一周时间,最后只能隔着几百米看一艘抛石整平船。多年后,林鸣平静地说,现在能理解人家为什么那么做,这里面有太多的技术,每一步都是无数人无数个日夜思考的结果,没人会轻易展示给你看。作为一个初学者,人微言轻,被前行者目中无人地对待是正常的。在韩国的境遇仅仅是个开始。
当一个成功者回忆起当年的挫折甚至受辱的经过时,人们对他的敬佩也会倍增。
采访林总是在2017年工程竣工时,他皮肤黝黑,眉间眼角有着很深的纹路,笑起来,那一道一道的皱纹就忙不迭把笑容弥散开来。在他不笑的时候,看着那些皱纹,可想而知这些年他们受了多少苦。
林鸣不仅是岛隧项目的总工,而且还是项目总经理。外海海底隧道施工技术中国不会,就一定得花大笔咨询费去学习。林鸣知道,跟世界最高水平的沉管建设公司学,人家出价一定不会低。他能承受的极限是3亿元人民币——岛隧项目6亿元总经费的一半。这是项目总工的最大的诚意和能力了。
荷兰公司报价15亿元,反复谈反复磨,降到了9亿元,还是谈不拢。
林鸣坐在谈判桌前艰难地讨价还价。他最清楚这个工程他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什么地方最凶险什么地方是盲区,所以他要竭尽所能在不能无穷尽地花钱和无休止地尝试的前提下,去获得一个既有的成功经验来防范工程风险、保证工程成功。
林鸣最后托出自己3亿元的家底,坦诚地问:能不能比着这些钱出一个方案?对方半开玩笑地回了一句话:我给你唱支歌吧,祈祷歌,祈祷你们能成功。
谈判的另一方并不是刻意轻慢,而是技术差距太大,你手里没有任何可以谈判的条件。正是那句话,乞丐没法还价。
林鸣没有看到他想得到的解决方案,却无比清晰地看清了一个现实:这个超级项目没法靠任何人、得到任何帮助,从此只能靠自己。
外界有时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发展会这么快,想不清其中是什么逻辑。其实很简单,这是一次被逼出来的长征。林鸣当年是想按规矩来,学习、消化、进步,但现实没给出这条路,只能另辟蹊径。
工期,不能无限延长,因为有经费的约束;工程质量,必须无可指摘,因为全世界的同行都在旁边看。打这场硬仗,林鸣手里唯一有的,就是他这支队伍的脑袋和斗志。
最先开始的是两个人工岛,它们的作用是大桥从海面钻入海里时的缓冲和转换。当时定下的计划是七年完成工程,国家的投资也是这么给的。多年的项目经验让林鸣知道,在茫茫大海里干工程,需要很多大型设备船舶,工期拖得越长花钱就越多。如果建人工岛就要花上两三年,那剩下的时间只有四五年,对于中国这样的新手来说,无论如何都太紧张,没一点儿余量了。往高了说,完不成国家任务;往现实了说,如果拖拖拉拉没完没了,不是让本来就轻视我们的人看笑话吗?
林鸣和他的队伍按兵不动,日思夜想了两年。在工期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得需要多大的定力和耐力。终于有一天,他们灵光闪现:如果事先制作好钢制大圆筒,直接插入并固定在海床上,勾勒出岛的形状,再排水填沙成岛,不是又省时又省力?林鸣找了全国最顶尖的专家来否定他的方案,看自己能不能禁得住质疑。在经过无数次推演和缜密的验证后,在老专家的最后支撑下,开工了。不去现场,很难体会工程师的设想:筑岛所需钢制圆筒每一个直径是22米,横截面将近一个篮球场大;最高的圆筒50多米,就是18层楼;而单体的重量是550吨,相当于一架A380飞机。每一个钢圆筒都是庞然大物,怎么做出来?怎么运过去?怎么沉放?……没有足迹,没有路径,往前的每一步,都是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