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
问物:可触摸的意义
》
售價:NT$
375.0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NT$
360.0
《
世界杂货店:罗伯特·谢克里科幻小说集(新版)
》
售價:NT$
34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NT$
275.0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NT$
290.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山西县域乡村新型社区为例,运用实证与田野调查法。梳理资源型地区社区类型、特征等,剖析基层问题并给出对策。为研究资源型地区城乡过渡社区提供重要参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针对性考察了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地区的山西省的两个县域乡村新型社区(D村和T村),总结和梳理出资源型地区城乡过渡性新型社区的主要类型、特征和背后的形成逻辑,深入分析了基层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困境和风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尝试性的解决办法。
|
目錄:
|
目录
contents
导论 001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001
一、问题的提出 001
二、研究意义 003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004
一、关于乡村建设、城镇化与治理的研究 005
二、关于资源型地区乡村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011
三、关于社区治理与城乡新型社区治理的研究 022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027
一、研究方法 027
二、资料来源 -029
第四节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031
一、研究思路 031
二、主要内容 032
第五节相关概念及案例介绍 034
一、相关概念 034
二、案例介绍 042
第六节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044
一、创新之处 044
二、研究不足 045
第一章资源型地区城乡新型社区的形成背景及过程 047
第一节 煤矿开采下资源型乡村的形成与治理危机 048
一、集体化时期社队煤矿开办与资源型乡村雏形 048
二、“有水快流”政策下煤矿资源型乡村的涌现 050
三、集体煤矿私下承包转让与资源型乡村的分化 052
四、多重利益博弈下资源型乡村整体性治理危机 055
第二节资源整合及转型背景下资源型乡村的终结 060
一、煤炭资源整合及转型过程 060
二、资源型乡村的衰败与终结 065
三、资源型乡村终结后的走向 070
第三节 资源型地区城乡新型社区形成过程及特点 071
一、以煤补农:资源型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始 072
二、沉陷治理:资源型乡村易地搬迁及新区形成 075
三、城乡过渡:资源型地区城乡新型社区的特征 081
小结 084
第二章进退两难:资源整合下煤矿村整村易地搬迁
移民社区 086
第一节 繁荣与衰败:煤矿村整村搬迁前的发展状况 087
一、集体办矿:煤矿开采与D村经济的繁荣 087
二、煤矿转让:私人承包下D村结构的变化 092
三、负外部性:集体经济减少与村庄的衰败 098
第二节 政企合推:资源整合下煤矿村易地搬迁过程 101
一、利益驱动:政企合谋下D村煤矿的整合 101
二、村企冲突:疯狂式开采下的矛盾激化 105
三、“以土换煤”:权力压力与利益诱导下的易地搬迁 114
第三节陷入泥潭:旧村的消失与新村的困境 120
一、挖没的故乡与难以复耕的土地 121
二、不能住的房屋与消失的生活保障 123
三、集体上访与新村的治理瘫痪 127
小结 137
第三章并易合难:资源转型驱动下“以强带弱”的合并社区 139
第一节同质异象:合并前同条件村庄的差异发展 140
一、集体化及煤矿开办初期的相差无几 140
二、不同煤矿经营形式下的差别发展 142
三、精英主导下T村集体经济的壮大 147
第二节 以强带弱:资源经济转型下合并社区的形成 156
一、经济转型与土地需求:强村产业发展的主动扩张 157
二、两村合并与六村联合:政府主导下的“以强带弱” 163
三、联村党建与抱团发展:合并新区最终形成与治理 170
第三节 并易合难:合并社区的治理困境及发展局限 174
一、规则难适:制度改革滞后于空间整合 175
二、村民难和:社区再造与农民改造脱节 179
三、产业难展:规模扩张与土地制度约束 184
四、发展难继:市场风险与集体经济瓶颈 187
小结 189
第四章 资源型地区城乡新型社区治理困境的形成逻辑及出路 192
第一节 资源型地区城乡新型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困境 193
一、新区角色定位模糊与治理体制滞后 193
二、生产生活改变与农民非农就业落后 196
三、新型社区服务能力不足与认同缺失 200
四、集体经济发展乏力与“烂尾”风险 204
第二节 资源型地区城乡新型社区治理困境的形成逻辑 205
一、越位与缺位:政府角色混乱导致制度滞后 206
二、依附与交换:政企关系异化导致发展停滞 211
三、弱小与被动:乡村自身局限导致内力不足 215
第三节资源型地区城乡新型社区走出治理困境的出路对策 219
一、深化制度改革:以城乡融合推动新型社区治理转型 220
二、做强集体经济:以产业发展提高新型社区内生能力 225
三、转变政府职能:为新型社区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228
四、坚持农民主体: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化培育力度 233
小结 239
结论与讨论 241
第一节结论 241
一、制度创新滞后于实践建设是新型社区的主要困境 242
二、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能力落后是形成困境的主要原因 244
三、以城乡融合来推动新型社区治理转型是根本出路 246
第二节讨论 248
一、城乡融合背景下如何实现村民自治和现代社区治理有效衔接? 248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协调资源下沉与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关系?249
三、资本下乡背景下如何解决社区产业选择与农民利益维护的问题?250
参考文献 252
|
內容試閱:
|
序言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为了顺应城乡产业和人口布局改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城乡空间重置和治理重构,城乡基层社会的治理环境和治理结构都相应发生改变。尤其为有效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农村的投入力度,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居住等形式,在城乡之间形成了大量的新型社区。不同地区城乡新型社区的形成过程及后续治理都具有不同特点,本书作者选取一种特殊地域即资源型地区来讨论,既反映了资源型地区的特殊情况,也反映了我国整体上从乡土社会向城镇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煤炭资源型地区来说,由于面临着生态修复、资源整合、经济转型、采煤沉陷区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与行政村撤并等多重任务叠加,国家和地方政府,更是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道路交通、住房安置等。投人大量的资源资金来解决日益衰败的农村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就形成了大量城乡新型社区。虽然农民的居住、出行等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这些在空间和治理中表现为“既不像城镇,也不像农村”的城乡过渡性新型社区,由于定位不清、经济孱弱、机制滞后、服务不足等问题,都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有些甚至面临“回流”“空城”“烂尾”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制度改革,推动治理创新。
基于此,本书作者以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地区山西为例,选取在资源整合与转型、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政策背景下,形成的整村易地搬迁型和强村合并弱村型两个典型的城乡新型社区,通过实证调研详细梳理其形成过程并分析后续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和提炼资源型地区城乡新型社区治理困境的形成逻辑,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可以说,我国城乡基层社会面临着乡土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基层治理体系也面临从静态传统社会城乡分割治理,向融合流动的现代社会的城乡整体治理转变。最后本书认为治理转型滞后于实践建设是当前城乡新型社区的主要困境,必须通过创新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不同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加强村民自治和现代社区治理有效衔接,方可推动城乡新型社区治理转型。
扎根田野,向基层学习、向农民学习、向实践学习,是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做学问应有的价值遵循。本书两位作者从硕士起就跟着我从事乡村治理的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作为青年学者,从事乡村治理研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尤其是关于煤炭资源型地区的乡村治理更是涉及利益主体多、矛盾多,而本书研究城乡新型社区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开放性,研究对象相对庞杂,工作量也比较大,加之受疫情的影响,实地调研更是相当困难。为了深刻挖掘第一手材料,作者从2018年到2021年,用三年多的时间多次深入山西各地煤矿资源型县域和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才有了本书的呈现。本书只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够坚持不懈,使其之后的研究不断有所提升和进步。
董江爱
2023年3月于太原
导论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环境和治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营方式、农村治理单元、农民生活方式等随之改变。城乡人口流动加速更使农村由传统社区逐步向开放的现代社区转变。伴随着大规模整村搬迁、集中居住或者城市扩建等,乡村涌现出大量
新型社区。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面临着生态修复、资源整合、经济转型、沉陷区治理、脱贫攻坚、城镇化建设与行政村撤并等多重任务叠加,于是国家和地方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实现集中居住等,创建了大量的城乡新型社区。实地调研发现,这些城乡新型社区目前却都相继遇到了各种问题,为什么投入巨大形成的新型社区没有取得相应的治理绩效?其背后的形成逻辑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本书试图从资源型地区各种城乡新型社区的形成过程与当前困境之间的关联中,找寻问题的答案。
第一节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70年多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变革不断加快,城乡基层社会的治理环境和治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加速了土地流转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打破了传统小农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方式,农民生产生活日益社会化,与市场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传统意义上单纯从事农业种植、主要依靠农业收入为生的农民已经发生改变。二是农村治理单元发生了变化。随着农民居住集中化和农业生产方式规模化,特别是农村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农业园区的发展,原有的村与村之间的空间界限被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治理单元也发生了改变,三是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变为“市民”,城乡人口流动的加速,农民与市民、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在消除。同时,大量农民流入城镇基层社区,却由于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尤其是治理体系不健全,不仅加大了城乡基层治理成本,还埋下隐患。
可以说,我国城乡基层社会面临着乡土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基层治理体系也面临从静态传统社会城乡分割治理,向融合流动的现代社会的城乡整体治理转变。在这个大的背景下,面对农业农村不断衰败、农民依然贫穷的局面,为有效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农村城镇化、精准扶贫、生态治理等政策的有效落地,在城乡之间形成了大量的新型社区,这些新型社区大都搬离原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接近城市社区,搬迁到新型社区居住的农民生活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以煤炭资源型地区为例,随着资源整合与资源转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脱贫攻坚等政策的实施,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道路交通、住房安置等,投入大量的资源资金来解决日益衰败的农村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就形成了大量的城乡新型社区,集中表现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采煤主导型乡村因资源整合和沉陷区治理整村易地搬迁的移民社区;第二类是资源转型驱动下强村带弱村形成的合并社区。虽然搬迁到这些新型社区后,农民的住房、用水、出行等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实地调研发现,这些在空间和治理中表现为“既不像城镇,也不像农村”的城乡过渡性新型社区,由于定位不清、经济孱弱、机制滞后、服务不足等问题,都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有些甚至面临“回流”“空城”“烂尾”的风险。
基于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国家和地方投入巨大资金资源建成的城乡新型社区,在现实中却遇到了种种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其形成过程中是否有导致其出现困境的潜在因素?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应对城乡融合背景下日益增多的新型社区,不仅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关系到基层社会持续发展,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切实解决问题根源。因此,本书选取山西因资源整合、采煤沉陷区治理、资源转型形成的两个典型的城乡新型社区,通过实证调研分析其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通过详细梳理其形成过程,从形成过程探索其治理困境出现的原因,总结和提炼资源型地区城乡新型社区治理困境的形成逻辑,进而针对性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意义
因资源转型、沉陷区治理、生态修复、脱贫攻坚等形成的城乡新型社区作为一种政府主导规划建立的社区,主要是行政力量作用的结果,其在后续治理中依然存在着行政色彩浓厚、对上级政府过度依赖等问题。目前学界对于资源型地区、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性新型社区,尚没有展开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本书将试图突破以往的“城市社区-乡村村落”思维,从整体治理的视角,聚焦于资源型地区中出现的各类城乡新型社区,总结和梳理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初步构建城乡新型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机制,以期为促进乡村治理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为推进我国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和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思考和建议。就理论意义而言,本书主要以问题较为集中的资源型地区为例,通过详细梳理各类城乡新型社区的形成过程,着重从历史过程中挖掘影响城乡新型社区有效治理的各种内生要素和主体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