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NT$
760.0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NT$
653.0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NT$
638.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NT$
1520.0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NT$
454.0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NT$
505.0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NT$
1010.0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NT$
173.0
|
編輯推薦: |
◆ 以茶的方式打开日本,探寻千年茶道与侘寂美学。
“侘寂”之美,何来?它与茶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一期一会”,何意?茶道与人生又有着怎样的哲思?
“茶禅一味”,何解?千利休的茶道理念如何影响了日本?
“茶泡饭”,何味?它是如何从中国传入日本,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怀石料理”,何风?它又是如何从寺院中的精进料理发展而来,成为日本最高等级的食事?
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茶道的深邃世界,领略其中的静谧与深远。
◆ 知名茶文化学者周滨,详解茶道的发展历程、美学理念、饮食文化演变,追源一个精致、朴素、禅意的茶世界。
◆ 从荣西禅师自中国带回茶籽,到道元禅师创立永平寺,从千利休的侘茶,到隐元禅师的普茶料理,日本茶道的演变深受中国禅宗的影响,并融合了多元文化。
◆ 本书不仅讲述了茶道与美食的历史,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茶道不仅仅是品茗的仪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感悟。通过茶道,我们可以体会到侘寂之美,体会到禅宗的智慧,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 作者说:“茶道”这个词,最初正是与禅宗的兴起和传播相关联的。它从茶的故乡——中国出发,一路漂洋过海去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日本荣西禅师来宋朝留学开始说起,引出禅茶文化及其背后的一整套饮食体系。作者以平安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各个时期中出现的茶人茶事为线索,讲述了道元禅师、隐元禅师、足利义满、足利义政、丰臣秀吉、德川家光、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以及茶叶、茶道、茶会、茶席、茶食、茶料理的种种奇闻轶事,以美食典故的来龙去脉,勾勒出风云变幻中的生活美。
|
關於作者: |
周滨
作家,茶文化学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委员,原《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首席记者,中国共青团中央和茶业新闻奖获得者。发表《芳村三十年》《透视中国茶产业商业地产之困》《西湖红茶风波记》《北京茶叶老字号的涅槃与重生》《当星巴克遇上中国白牡丹——福鼎白茶产业逆风飞扬启示录》等中长篇纪实报道,已出版《《中国白茶——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传奇》《美人诗里的中国史》《中国茶器——王朝瓷色一千年》《茶瓷之路——杯壶碗盏的风情世界》《茶味的巅峰——普洱茶极致拼配艺术》等。
|
目錄:
|
第一章 侘寂的茶味
侘寂的初味
去来永平寺,禅入粥饭间
京都与临安,味道的两极
北山时代,金光灿烂
将军的茶碗里有什么
第二章 乱世的茶汤
谁端出了侘茶汤
堺市的茶人如何呢
千利休的茶汤倾翻在安土桃山
一场从富丽走向萧然的茶会
从中国传来了普茶料理
要怀石料理还是会席料理
第三章 盛世的茶道
康乾的茶馆和江户的茶屋
盛世中的茶道流
从中国茶到日本茶
唐果子与和果子
吃一块精进的豆腐
那么,是茶泡饭啊
怀石料理的四季
|
內容試閱:
|
序言(节选)公元 1211 年,已经是荣西回到日本的二十年后,他 71 岁,用汉字写成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茶书 《吃茶养生记》。在那个人均年龄难以超过 50 岁的年代里,他已至暮年,但还在为禅宗和茶风的传播不懈努力,因为在他看来,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在 《吃茶养生记》里,他不但详细介绍了茶树的种植方法、茶叶种类和形状、制茶的方法以及茶的功效等,而且采用佛教的宇宙观,介绍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本出自《黄帝内经》)的实际应用,并在中医五行说的基础上发展其饮食学理论。书的开篇引用佛教经典《尊胜陀罗尼破地狱法秘钞》中的一段:“肝脏好酸味、肺脏好辛味、心脏好苦味、脾脏好甘味、肾脏好咸味。……此五脏受味不同,好味多入,则其脏强,克旁脏,互生病。其辛酸甘咸之四味恒有而食之,苦味恒无,故不食之。是故四脏恒强,心脏恒弱,故生病。……日本国不食苦味乎,但大国独吃茶,故心脏无病,亦长命也。我国多有病瘦人,是不吃茶之所致也。……心脏是五脏之君子也,茶是苦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之上味也,因兹心脏爱此味。心脏兴,则安诸脏也。”荣西用中国的五行思想为论述基础,用出自密宗文本的配属关系论述茶的效用,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基础。当然,茶的种植也很重要,当年遣唐使带回来的中国茶之所以渐渐销声匿迹,就是因为茶叶虽然传入了日本(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是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澄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于近江国(今日本滋贺县)的日吉神社,称日吉茶园,这是日本史料记载的*早的茶园),但未得到大力发展。在他的努力之下,日本从佛教势力集中的京都开始,有了大片茶园的身影。到今天,日本京都的宇治市,已成为日本*高级茶叶的代名词。这里出产的茶被称为“本茶”,以区别于其他地区产的“非茶”,是名副其实的“日本第一名茶产地”。在有了茶,也有了喝茶的意识后,日本终于渐渐发展出“茶道”一词,并在几百年后的江户时代成熟定型。在历经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知名茶人的阐释、著述和带动后,日本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发展出独辟蹊径的“侘寂”美学,而它几乎与所有的艺术门类相关联,包括饮食、茶道、花道、书画、戏剧、服装、建筑等。在看待物质和客观世界的角度上,“侘寂” 是个特别值得玩味的词语,因为它是日本独有的概念。“侘”和“寂”本身是两个词,都出自东方思想。在古代汉语中,“侘”含有“失意的样子”的意思,在日文中,它有三种不同的意思:一为“烦恼、沮丧”;二是“闲居的乐趣”;第三种就是它在日本茶道中的含义,是由千利休最终确定的,意思是“闲寂的风趣”。这是一种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自己都是不完美、不完整的存在的审美态度,它与禅宗的“枯淡空灵,以心传心,明心见性”的主张系出同源,或者可以说,这种由饮茶所衍生出来的美学的核心基础,就是“禅”。所以,它一定是一种朴素的、清冷的、不加矫饰的、反物质主义的生活,在我们当今所处的这个瞬息万变甚至是信息过载的时代,强调“侘寂”就是在寻求一份灵魂深处的寄托。它是茶道中*深刻美丽的谜题,潜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在这里,正是要从解开茶道之谜的角度,用生活化的镜头,为读者一一展示“侘寂”美学背后的食色清香。
序言(节选)
公元 1211 年,已经是荣西回到日本的二十年后,他 71 岁,用汉字写成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茶书 《吃茶养生记》。在那个人均年龄难以超过 50 岁的年代里,他已至暮年,但还在为禅宗和茶风的传播不懈努力,因为在他看来,这两者是分不开的。在 《吃茶养生记》里,他不但详细介绍了茶树的种植方法、茶叶种类和形状、制茶的方法以及茶的功效等,而且采用佛教的宇宙观,介绍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本出自《黄帝内经》)的实际应用,并在中医五行说的基础上发展其饮食学理论。书的开篇引用佛教经典《尊胜陀罗尼破地狱法秘钞》中的一段:“肝脏好酸味、肺脏好辛味、心脏好苦味、脾脏好甘味、肾脏好咸味。……此五脏受味不同,好味多入,则其脏强,克旁脏,互生病。其辛酸甘咸之四味恒有而食之,苦味恒无,故不食之。是故四脏恒强,心脏恒弱,故生病。……日本国不食苦味乎,但大国独吃茶,故心脏无病,亦长命也。我国多有病瘦人,是不吃茶之所致也。……心脏是五脏之君子也,茶是苦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之上味也,因兹心脏爱此味。心脏兴,则安诸脏也。”
荣西用中国的五行思想为论述基础,用出自密宗文本的配属关系论述茶的效用,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基础。当然,茶的种植也很重要,当年遣唐使带回来的中国茶之所以渐渐销声匿迹,就是因为茶叶虽然传入了日本(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是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于近江国(今日本滋贺县)的日吉神社,称日吉茶园,这是日本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茶园),但未得到大力发展。在他的努力之下,日本从佛教势力集中的京都开始,有了大片茶园的身影。到今天,日本京都的宇治市,已成为日本最高级茶叶的代名词。这里出产的茶被称为“本茶”,以区别于其他地区产的“非茶”,是名副其实的“日本第一名茶产地”。
在有了茶,也有了喝茶的意识后,日本终于渐渐发展出“茶道”一词,并在几百年后的江户时代成熟定型。在历经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等知名茶人的阐释、著述和带动后,日本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发展出独辟蹊径的“侘寂”美学,而它几乎与所有的艺术门类相关联,包括饮食、茶道、花道、书画、戏剧、服装、建筑等。在看待物质和客观世界的角度上,“侘寂” 是个特别值得玩味的词语,因为它是日本独有的概念。“侘”和“寂”本身是两个词,都出自东方思想。在古代汉语中,“侘”含有“失意的样子”的意思,在日文中,它有三种不同的意思:一为“烦恼、沮丧”;二是“闲居的乐趣”;第三种就是它在日本茶道中的含义,是由千利休最终确定的,意思是“闲寂的风趣”。这是一种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自己都是不完美、不完整的存在的审美态度,它与禅宗的“枯淡空灵,以心传心,明心见性”的主张系出同源,或者可以说,这种由饮茶所衍生出来的美学的核心基础,就是“禅”。
所以,它一定是一种朴素的、清冷的、不加矫饰的、反物质主义的生活,在我们当今所处的这个瞬息万变甚至是信息过载的时代,强调“侘寂”就是在寻求一份灵魂深处的寄托。它是茶道中最深刻美丽的谜题,潜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在这里,正是要从解开茶道之谜的角度,用生活化的镜头,为读者一一展示“侘寂”美学背后的食色清香。
正文(节选)
侘寂的初味
公元 1191 年,荣西学成回国。离寺前,师父虚庵禅师授予荣西菩萨戒及法衣、印书、钵、坐具、宝瓶、手杖、白拂等法物,还有释迦牟尼佛以下二十八祖图,并告诫他归国后要积极弘布禅法:“予今以付汝,汝当护持,配此祖印,归国布化,开示众生,续正法命。” 荣西小心翼翼地包好要带回国的经书和茶树种子,向师父深深地行礼。他们彼此都明白,二人年纪都已经不小,这一生是难以再相见了。但是只要在另一片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因禅思而联结的心灵与思想,就会永远相印,不生不灭。这,就是东方的文明。
这一年的七月,荣西从明州起航,扬帆归日,安抵平户岛苇浦。这之后,他为了禅宗临济宗的发展,著书立说,开山建庙,在日本全力奔走。从镰仓到京都,他想尽一切办法“曲线兴禅”。他不会知道在三十多年后,中国还会迎来另一位日本禅宗大师——道元的到来,也难以知晓两国文化会在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侘寂美学。
去来永平寺,禅入粥饭间
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是修行。走在永平寺的光阴里,道元留下一首和歌:“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而他怒斥过的贵人北条时赖,后来于镰仓开创建长寺,并请中国天童寺来的高僧兰溪道隆为开山。日本康元元年(公元1256年),北条时赖前往最明寺出家,号觉了房道崇。弘长三年 (公元1263年),他卒于最明寺北亭,年仅37岁。
禅本无味,人生却有道,生活是三餐的料理,也是实实在在的磨砺。在下一篇,关于禅的食之路,让我们京都、临安见。
北山时代,金光灿烂
公元 1407 年,为了表彰幕府协助大明王朝捕获倭寇的行为,大方的明成祖朱棣加赐给足利义满各种纻丝、彩绢、宝石、珍珠、剔红香盒等珍奇物品。为了在本国引起轰动效应,足利义满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准备,把北山山庄的每间屋子都用最贵重、最华丽的“唐物”装饰,然后在来年春天,邀请当时的后小松天皇巡幸山庄。所有随访的王公贵族都看到了幕府的气派和实力,啧啧赞叹、羡慕不已。足利义满则待天皇御览完毕后,干脆将一山庄的“唐物”都献给皇室。这样高调的炫富之举,震惊了朝野上下。
北山山庄成了足利义满的化身,足利义满成就了充满华丽感和力量感的北山文化。这是一个金光灿烂的时代,充满了金钱的味道,却也是高雅的开始。那些来自中国的“唐物”,在义满的身后开始斟满茶汤——有人对它朝思暮想,有人为它魂萦梦牵,多少风华与愁肠,终化为禅的偈语。
又是谁在黑暗中吟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