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40.0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NT$
299.0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NT$
390.0
《
大模型推荐系统:算法原理、代码实战与案例分析
》
售價:NT$
445.0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NT$
625.0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NT$
445.0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NT$
295.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一本书了解二十四节气的中国诗意美学。
插画:知名插画师知更鸟,依据图书内容手绘24幅节气插画。
动画:24个时光流转的动画,让人仿佛置身于四季更迭的现场。
音频:有感染力的男声 温婉动人的女声,共同演绎,听到自然界的每一次呼吸与脉动。
装帧设计:屡获“最美的书”图书设计师樊响操刀。双封面 裸脊锁线,平摊翻页,轻巧零难度。
|
內容簡介: |
从立春的第一缕春风,到冬至的皑皑白雪,二十四节气如同二十四位优雅的诗人,在岁月的书页上轻轻吟唱。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深情的讲述,关于物候的微妙变化、传统习俗的血脉传承、动植物的生息繁衍、饮食健康之智慧,还有那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优美的文字之外,更有24幅精美手绘插画,时光流转的动画,蓬勃诗意的朗读声,让人置身于四季更迭的现场,感受自然界的每一次呼吸与脉动。
|
關於作者: |
郑逸文,上海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文汇报社社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曾获上海长江韬奋奖,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多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和上海新闻奖等奖项。
|
目錄:
|
春
立春:游鱼迸冰
雨水:草木萌动
惊蛰:雷动风行
春分:花明柳暗
清明:细雨飞花
谷雨:雨生百谷
夏
立夏:万物并秀
小满:小得盈满
芒种:谷物之芒
夏至:十里荷香
小暑:温风倏至
大暑:萤火照空
秋
立秋:山容新净
处暑:凉风袅袅
白露:玉露生凉
秋分:平分秋色
寒露:天清菊黄
霜降:草木黄落
冬
立冬:万物收藏
小雪:一树金黄
大雪:烹雪煮茶
冬至:长夜无尽
小寒:大雁北归
大寒:穿越蛰伏
|
內容試閱:
|
前言:
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认知天象、物候、时令、自然变化规律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处处体现了古老的中国智慧,既具有安排生产生活时序的功能,又可以用以防灾避疫、养生保健,还引导中国人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为过。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 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星空变幻与四季更迭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原始的天象观测,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史前社会。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我国先民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量进行天象观测,比如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6800—3500年)出土的彩陶上绘有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又如江苏连云港将军崖新石器时代岩画上刻有星云、星象和太阳图案。在早期天象观测的基础上,先民还创作了以日月神话为代表的天体神话,比如《山海经》等早期文献中记录的羲和浴日与常羲浴月神话。
在很长时间内,先民通过观察星空的变化来感知四季的变换,他们总结出了诸如北斗星斗柄方向指示四季的知识。但后来先民发现通过星空的变化来掌握气候的变化过于粗疏, 有时还会遇到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因此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太阳上。先民发现,随着太阳的移动,物体的影子也会相应移动。根据这种现象,他们发明了一种最古老的天文仪 器——圭表。圭是水平放置的一把尺,表是直立的一根标杆。 圭表可以测量正午日影长度。通过统计正午日影长短的周期变化,先民最早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日影最短)和冬至(日影最长)两个节气。他们还通过测量相邻两年的冬至时刻,确定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的先民可能就发明了立竿测影的方法, 这是原始圭表,成语“立竿见影”就出自这种古老的天象观测。有神话认为圭表是尧帝时期的发明,尧帝曾命令官员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敬授人时”(《尚书·尧典》),目的是指导安排农业生产。颁布历法以安排农业生产是国家的重要职能。相传,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在营造东都洛邑时, 曾在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立圭表测日影,目的也是为颁布历法,安排农事。至今,告成镇还保存有周公测景(“景”通“影”)台和元代观星台两处天文文物。周公测景台是当年周公测日影、验四时的地方,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遗迹。元代观星台则是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创,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中国古代验证和测量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场所。
从观察星空到发明圭表,古人的天象观测从直观感受上升为使用工具,是极大的进步。随着圭表的发明和使用,很长一段时期内,古代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处于世界最高水平。
……
立秋节气在每年公历8月7日、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俗谚云“是至立秋年过半,日月如梭转瞬间”,《管子》上也 有“秋者阳下,故万物收”之句。此后暑热寒凉交替,阴阳互转,自然界万物随着阳气的下沉而收敛,从繁茂趋向成熟。
秋,有初(孟)秋、仲秋和深(季)秋之分。初秋又被唤作“新秋”,新秋意味着暑去凉来,凉爽的秋天要来了,唐人刘禹锡便以“山明水净夜来霜”赞美秋色的闲淡清韵,洁净澄明。“暑中剩喜立秋初”(杨万里《六月二十三日立秋》),不耐暑热的人们格外盼望凉风起。然而在南方,立秋并不等于入秋。 此时尚处中伏,酷热难耐。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末伏的开始,民间就有了“秋后一伏”之说,真正的凉爽大约要到白露节气之后吧,于是杨万里只能无奈地“旋汲井花浇睡眼,洒将荷叶看跳珠”。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后的风不同于盛夏的热风,人们会感到凉爽。白露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指的是随着昼夜温差变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草木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 的露珠;一种认为白露是“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苏轼吟咏的“白露横江”,就是蒙蒙薄雾笼罩江面。寒蝉在树枝上鸣叫着,似乎在告诉人们暑气即将消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