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NT$
30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NT$
84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来把握和认识意识形态传播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
|
內容簡介: |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意识形态传播结构研究》主要讨论“意识形态传播结构”这一新兴论题,关注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典型存在形态,聚焦意识形态传播中观层面的经济、政治、技术三个结构性维度及其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既是意识形态传播过程的动态化结果,也是意识形态在传播中生成的自身内在结构。在此基础上,以“传播的意识形态”为理论基点,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传播为分析对象,归纳其面临的传播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
關於作者: |
杜欣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等。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项。
|
目錄:
|
第 1 章 导论 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3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及创新之处 18
第 2 章 唯物史观、意识形态与分析框架 20
2.1 作为分析视角的唯物史观 20
2.2 历史流变中的意识形态 31
2.3 分析框架 49
第 3 章 意识形态传播的技术之维 :媒介的结构性定位 71
3.1 作为转换技术的媒介 71
3.2 媒介的结构性定位 77
3.3 媒介运行的逻辑 82
第 4 章 意识形态传播的经济之维 :资本的结构性定位 87
4.1 作为转换资源的资本 87
4.2 资本的结构性定位 91
4.3 资本运行的逻辑 94
第 5 章 意识形态传播的政治之维 :权力的结构性定位97
5.1 作为转换能力的权力 97
5.2 权力的结构性定位 100
5.3 权力运行的逻辑 103
第 6 章 意识形态传播结构的现实观照 106
6.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及其经验 106
6.2 意识形态传播结构的中国解读 116
第 7 章 结论 137
参考文献 139
后记 151
|
內容試閱:
|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 世界范围内政治、经 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也面临诸多危机和挑战。互联网革命加速演 进的同时,意识形态也被吸纳到这一宏大叙事之中,它在现代社会 结构中的功能和作用的变化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当我们深入 其中时,不可避免地要思考现代意识形态的存在形态,从而把握、 认识和反思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为我们研究意识形态及其传播提供了 科学的方法论视角。
本书以唯物史观为研究视角和方法,将意识形态置于马克思主 义传播理论的维度来予以把握。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只有在 传播中才能转化为具体的符号、话语和信息,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发 挥其引领、说服、塑造和动员等功能,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 发挥其应有效用。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就是传播中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结构就是意识形态传播结构。意识形态自身的传播结构并 不是既定的或必然的,而是在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这种传播结构和整个社会的结构性特征相互联系。意识形态在传播 中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结构,即由作为转换技术的媒介、作为转换资 源的资本、作为转换能力的权力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关联的结构, 此为基于传播的意识形态问题的中观视角。本书正是以此勾勒出现 代时空环境中的意识形态变动。
本书分为 7 章。 第 1 章为导论,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及创新之处;第 2 章为唯物史观、意识形态与分析框架,主要论述作为分析视角 的唯物史观、历史流变中的意识形态和分析框架 ;第 3~ 5 章分别从 技术、经济和政治的维度考察意识形态传播中媒介、资本和权力三 要素的表征,并对在这三要素制约下的传播活动进行分类研究 ;第 6 章为意识形态传播结构的现实观照,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传播为 分析对象,归纳其面临的传播困境,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第 7 章 为结论。
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其他问题和领域相比,意识形态 传播结构还有待深入考察和分析,尤其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传播在 实践层面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希冀本书的出版能够在此问题 上有所贡献,如有不当或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024 年 3 月 10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