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NT$
299.0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NT$
390.0
《
大模型推荐系统:算法原理、代码实战与案例分析
》
售價:NT$
445.0
《
逆风翻盘 危机时代的亿万赢家 在充满危机与风险的世界里,学会与之共舞并找到致富与生存之道
》
售價:NT$
625.0
《
工业互联网导论
》
售價:NT$
445.0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NT$
295.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一部建筑学专著,结合历史看建筑,通过建筑看历史。衙署是我国古代官员、胥吏办理公务的场所,山海关衙署尤其具有特殊性。本书将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相结合,通过对明清山海关衙署建筑的比较和研究,阐述了山海关衙署建筑的变迁、格局和历史作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选取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山海关衙署建筑为研究对象,参考明詹荣《山海关志》和清高锡畴《临榆县志》等文献资料,对比研究了明清不同时期的山海关衙署建筑。从衙署建筑的不同称谓、建筑组成和建筑布局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比较了明清时期山海关衙署建筑的变迁,并对衙署建筑的格局形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
關於作者: |
冯柯,1980年5月生,河南开封人,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硕士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任教于燕山大学建筑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与设计方法。
李楣,1979年3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硕士,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院二所党支部书记兼工作室主任,曾主持或参与多项校园建筑、机场交通、轨道交通、城市更新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并拥有多项科研成果。
冯晓,1978年2月生,河南开封人,医学博士,任教于河南大学,建筑、历史爱好者与探索者。
|
目錄:
|
目录
绪论
第一节提出问题
第二节研究现状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研究框架
第一章衙署建筑概识
第一节衙署的由来
第二节不同时代衙署的特征
第三节衙署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第四节衙署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二章山海关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历史发展沿革
第二节明代山海关
第三节清代山海关
第四节山海关的现状
第三章明代山海卫衙署建筑研究
第一节明代衙署建筑特点
第二节明代山海卫衙署建筑
第四章清代临榆县衙署建筑研究
第一节清代衙署建筑特点
第二节清代临榆县衙署建筑
第五章明清山海关衙署建筑研究
第一节山海关衙署类建筑的历史记载
第二节明清时期山海关衙署建筑比较研究
第三节山海关衙署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结论与展望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261012141624395262646673789394101109110117125125129134137140147153
图表目录
图表目录
绪论
表0-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部分衙署类建筑概况3
图0-1县署全图4
图0-2相关文献资源类型分布图6
图0-3相关文献学科分布图6
图0-4研究框架简图13
第一章衙署建筑概识
表1-1“衙、署”汉字字源与释义18
图1-1姜寨遗址平面示意图21
图1-2西周四合院布局示意简图21
图1-3宁波慈城古镇县衙23
图1-4宁波慈城古镇24
图1-5《周礼》中的职官简表26
图1-6古代各部历代变迁简图27
图1-7秦代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28
图1-8唐代三省六部制29
图1-9宋代二府三司制30
图1-10元代行省制32
图1-11明代中央集权——废丞相34
图1-12清代职官简图36
图1-13直隶总督署简图37
图1-14清代同治时期六部位置图40
图1-15城池中的街巷形式46
图1-16清代秦皇岛地区衙署选址比较48
图1-17明清不同时期山海关衙署选址比较49
图1-18宁波慈城古镇县衙复建建筑51
表1-2历史典籍中关于建筑等级制度的记载举例54
第二章山海关的历史沿革
图2-1山海关历史变迁沿革简表图65
图2-2明代山海关图70
图2-3县志中关于临榆县历史沿革与地理位置的记载75
图2-4临榆县全境图76
图2-5县志中对榆关的记载77
图2-6山海卫舆地图77
图2-7临榆县舆地图78
图2-8山海关关城内主要街道景观79
图2-9山海关街道牌坊与钟楼83
图2-10山海关民居84
图2-11山海关总兵府遗址87
图2-12山海关先师庙位置图与总兵府遗址(清副都统衙署遗址)位置示意简图87
图2-13山海关先师庙89
图2-14县城街巷全图90
图2-15柴禾市街市位置示意图91
第三章明代山海卫衙署建筑研究
图3-1明代府衙图基本组成95
图3-2叶县县署图98
图3-3明代衙署图举例100
图3-4标准府治、州治、县志布局示意图(明)101
图3-5明代嘉靖时期山海卫内衙署类建筑分布示意图102
图3-6封赠(元、明)106
第四章清代临榆县衙署建筑研究
图4-1清代临榆县不同衙署类建筑布局111
图4-2清代秦皇岛地区不同县衙县治图113
图4-3清代临榆县衙署类建筑分布示意图115
图4-4清代山海关城图116
图4-5县署全图117
图4-6临榆县衙署图及文字介绍118
图4-7旧都统署与山海关两等小学校图120
图4-8乾隆时《临榆县志》记载的临榆县历任知县及府儒学教授名单121
图4-9明代文官、武官官服补心图案举例123
图4-10清代官员朝服样例124
第五章明清山海关衙署建筑研究
图5-1河间府府城图(明)126
图5-2永平府府治图(清)126
图5-3明代衙署建筑形制变迁图127
图5-4明代衙署建筑布局分析图128
表5-1永平府建筑明清不同称谓简表128
表5-2中央衙署与地方衙署举例129
表5-3明清不同时期地方衙署建筑等级比较简表130
图5-5衙署建筑组成简表130
图5-6永平府志总图132
图5-7明代山海卫衙署布局简图132
图5-8清代山海关城全图133
图5-9明代山海关城位置形势图135
图5-10兵部分司、卫治、儒学136
附录
图附-1衙署位置(区位示意图)142
图附-2县署全图142
图附-3山海关一核六边文化规划方案意向图143
表附-1主要建筑的建筑面积145
|
內容試閱:
|
序言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经久绵长,建筑体系多样,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概而言之,大多从建筑的时期及特点、建筑的法式、建筑的材料与技艺、建筑的类别等方面出发。其中,针对建筑类别的专业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并不是很丰富,尤其是有关衙署类建筑的研究,这在古建筑研究中尚有更多的空间。当收到冯柯、李楣、冯晓三人所著《明清山海关衙署建筑研究》书稿时,我非常欣喜,这既是古建筑类别研究中的一部新作,又是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力作,且几位作者还是相对比较年轻的古建筑专业工作者,这一点弥足珍贵。
本书研究的着眼点准确。其一,因为相关地方志书版本分散,流传无序,部分缺失,需要逐一辨析;其二,衙署建筑虽有实例,但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一些时代久远的建筑,历代修葺、改建,增加了考据难度;其三,山海关城内衙署建筑变化,包括遗失建筑,增加了剖析整体建筑特点的难度。
作为研究项目,本书创新点及成果也非常明显。首先,整理出县志中与衙署相关建筑的史料,为今后的研究者、业内需求者等查找和使用资料提供了便利;其次,收集归纳县志,涉及《永平府志》《山海关志》《临榆县志》等的相关内容,对不同的衙署平面图进行对比,完成了山海关衙署的比较研究;最后,在研究手法上采用图像反向追索,结合同时期和同类型建筑的分析,对不同时期、同一地方、同一类建筑进行比较研究。
衙署建筑研究之所以成果寥寥,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历代城市建设中,衙署不是没有,但不会很多。这是因为无论州、府,还是知、县,其衙署基本只有一处,不像其他类型建筑,可以多处选址建造,也可以多次建造。另一个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府衙废旧更新、选址另建几乎为常事,因此,留存延续建筑很少。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40多年后,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389%,城镇体系、城市结构、空间形态等,使得现存衙署建筑早已不在城市的中心位置,也脱离了原有的环境。因此,对衙署的研究更迫切,难度也更大。在这种背景下,河北省将明清山海关衙署建筑研究作为文化艺术科学项目立项是明智之举。冯柯、李楣、冯晓三位同仁能抓住这一机遇,对山海关的明清衙署建筑进行专项研究,是建筑类别研究的幸事。
衙署类古建筑留存至今的不多,并陆续被评定、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占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类的比例基本能说明其一定的现状。根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在我国公布的第一至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建筑类别中,衙署建筑占比约为64%;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后,衙署建筑占第一至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建筑类别的比例下降到44%;第七批、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后,衙署建筑占建筑类别总量的比例下降到26%以下。由此可以推断出,衙署建筑时间越久,越是珍贵,对其进行全面、深入、有效的研究也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因此,本书的编著也可称为难能可贵之举。
衙署,是我国古代官员、胥吏办理公务的处所。最早的有《周礼天官》“太宰以八法治官府”,即周代至战国时期称官府,汉代称官寺,唐代以后称衙署、公署、公廨、衙门,民国时期又回称官府。无论称谓如何改变和定位,衙署的基本格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例如,衙署的中厅或正堂为主建筑,设在庭院正中,正堂前设仪门、廊庑等,正式、重要议事开启时使用正堂、正厅,其附属建筑为办理公务的处所。衙署内应有档案架库及仓库等,地方衙署还设有军械库、监狱,京城以外衙署还附设官邸,供官员和眷属居住生活之用。
山海关衙署,尤其具有特殊性。山海关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事件,尤其是明代。山海关是军事重镇,而衙署的职能已不是简单的理政务、平民事,其从山海卫演变而来,军事之责更为显著。到清代,山海关衙署又成为一般的行理政事、民事的衙门。作者紧紧抓住其中变化的独特性,即它不仅是时间的节点,也是地理的节点,还是人类历史进程的节点。作者通过历史文献,更通过衙署建筑的研究,体现了这一历史节点,说明该书研究思路、研究意境、研究成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祝冯柯、李楣、冯晓三位同仁,发挥自己在古建筑领域已有的深厚实力,好风借力再扬帆,砥砺前行启新程,取得更丰富的研究成果。
是为序。
2021年9月于紫禁城
绪论
对衙署建筑的研究,其实是意料之外的收获。本书著者之一冯柯2006年来秦皇岛工作,接触历史建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秦皇岛的“城与宅”上。2015年整理资料时发现,对秦皇岛当地历史上的衙署建筑,学界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其原因有二:一是原有的衙署建筑地上遗存几乎不寻,缺少实物;二是衙署建筑应当属于与今日社会不“匹配”的建筑,换句话说,这类建筑在现今生活中无实际用途。如果非要用一类现代建筑进行类比,衙署建筑比较接近于今日的办公建筑,尤其是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因此,进行衙署建筑的研究困难重重。课题小组及研究团队幸得2021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使得衙署建筑研究得以继续。
由于山海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在明清两朝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对山海关历史建筑进行研究时应该关注的是其独特性——它不仅是时间的节点,也是地理的节点,还是人类历史进程的节点。
山海关由明代军事重镇山海卫演变而来,清代改为临榆县,历史上曾属辽西郡,中国第一代封建帝王秦皇嬴政曾经东巡驻跸于此。与山海关相关的历史传说故事还有孟姜女哭长城、始皇帝立碣石、魏武挥鞭、秦王李世民的巡防等。那么,山海关作为明代重镇,到清代改为普通行政县衙,其间又发生了多少改变呢?本书尝试通过历史文献,尤其是明代县志和清代县志,再结合笔者的研究背景,将研究重点放在衙署建筑上。
第一节提出问题
本书的研究问题很明确,即特定地点的特定建筑的研究——对山海关明清时期的衙署建筑进行探索分析。衙署建筑属于建筑类型中的行政办公建筑。历史上的衙署建筑往往集合了地方政务处理、官员居住、典狱刑房等多重功能,对此类建筑进行个案研究,有助于厘清明清两朝建筑制度的异同。截至2020年年底,被纳入国家文物保护名单的衙署类建筑见表0-1。
以明清时期为例,其衙署建筑可以分为中央衙署与地方衙署两类。中央衙署建筑一般设在都城,比如今天的北京、南京。清代的中央衙署建筑设在千步廊两侧。虽说是沿用了明制,但因为制度的差异,官署的布局在千步廊西侧变化比较多。地方衙署建筑一般会设在府城、州城或者县城。衙署随地位不同常常被称为府衙、州衙与县衙。本书研究的明清时期的山海关衙署建筑属于县衙。
我国现在保存的衙署建筑中,选取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名单的衙署类建筑有6座,其中河南省4座,山西省1座,河北省1座。这些衙署建筑等级较高的是知府衙门,建造年代多为明清时期。
表0-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部分衙署类建筑概况(冯柯绘制)
全国重
点文物
保护单
位公布
批次
时间第三批
1988年第四批
1996年第四批
1996年第五批
2001年第五批
2001年第六批
2006年
建筑
名称直隶总督署内乡县衙霍州州署大堂南阳知府衙门临晋县衙叶县
县衙
建筑
所在地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西省河南省
概况及
沿革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中国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修缮及扩建,逐渐演变形成了一组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官衙式建筑群,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霍州署创建年代不详,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版《霍州志》记载,元代州署具有一定规模,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建筑全部塌毁。次年重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火灾,唯大堂幸存。
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后代又有增补修葺。现存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仪门、戒石亭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
南阳府衙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府衙。
初置于元,即1271年。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知府傅凤飏倡导并亲自督导,对府衙古建筑群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关键性宏大修缮及重建。撰写了《重修南阳府署记》碑文。
此次修葺,前后经历5个年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竣工。
临晋县衙,位于山西省临猗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临晋镇,为元代时临晋县衙署所在地。
廨署创建于元大德间(1279—1307)。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最后一次重修题记。
临晋县衙,现存主体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是山西省目前保留下来的三处元代大堂建筑之一。
叶县县衙位于河南省叶县东大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
是目前中国现存古代衙署中唯一的明代县衙建筑。
一、研究缘起
本研究的起源是《临榆县志》中的一张图,这张衙署图(图0-1)建筑单体的形象完备,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序列也是完整的,于是笔者联想起在讲授“中国建筑史”这一课程时提及的衙署建筑。课堂上的例证多是研究较为成熟的建筑群,如直隶总督府、南阳府衙等,而在秦皇岛地区似乎并没有看到衙署类建筑的例证。出于研究者的好奇心或者学术敏感性,笔者在阅读时掀起了一小片书页,没想到,重新认识了一座古城。
图0-1县署全图
资料来源: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临榆县志》
要想清楚认识衙署建筑,就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一方面需要了解古代的职官制度,另一方面需要知晓古代的建筑制度。职官制度又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学科,本书中只是对研究所关注的部分加以简要阐述,并不做深入的讨论。建筑制度是建筑历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内容。对于官式建筑,历朝历代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规定,如唐代的《唐六典》《营缮令》等。也有一些相关规定记录在历史文献及档案当中,较多的可能是记录在“舆服志”内。但也有例外,如“将作院”在元代并不是与营造相关的官署。阚铎先生的《元大都宫苑图考》中就做了这样的引述:“元制土木工程,属于少府监,内分大木局、小木局、泥瓦局、油漆局、铜局、铁局、画局、雕木局、采石局等部分,几举营造法式诸作而分掌之。”阚铎:《元大都宫苑图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1年第1卷第2期,第122—123页。
二、研究价值
从学术上来说,深入探讨县志所记衙署的相关史料,是对于建筑史文献研究传统的延续和深化,有益于秦皇岛当地的建筑史研究。同时,本书以山海关衙署相关志书为切入点,也是对秦皇岛地方志文献中建筑资料研究的有益尝试。
我国古代建筑中衙署建筑是与宫殿建筑、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居住建筑和园林建筑等并列的一个建筑类型。通过对衙署建筑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衙署建筑的功能布局、形制风格,还可以了解封建礼制、地方政治制度及封建官制制度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我国建筑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衙署整体空间布局表现了宗法礼制和等级思想。因此,对于衙署建筑的分析研究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第二节研究现状
在建筑学视域下,对历代衙署建筑的研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个案研究,另一类是制度研究。
个案研究,大多以现存比较完整的衙署建筑为研究对象,比较典型的是南阳内乡县衙和保定直隶总督府。这类研究近来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保护与开发结合的模式,如慈城县衙的研究。赵辰、严再天、严建平:《“古慈溪县衙署”建筑群重建》,《建筑学报》2006年第1期,第56—59页;《慈城镇古县城衙署建筑群重建工程,宁波,浙江,中国》,《世界建筑》2015年第5期,第102—103页。
制度研究,则呈现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不同模式。多学科是指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职官制度的确立和变迁等方面展开探讨。跨学科是指以某一学科为主借鉴其他学科成果,在本学科内进行深入研究,如结合城市布局探索衙署建筑的制度研究。
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源,共检索到相关研究成果31篇,其可视化分析见图0-2和图0-3所示。
图0-2相关文献资源类型分布图
图0-3相关文献学科分布图
一、山海关当地志书研究
《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董耀会:《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包括明弘治至清光绪年间《永平府志》七部,明嘉靖至清康熙年间《山海关志》《卢龙塞略》边关志三部。此书是明、清原永平府地区的一套版本齐全、内容完整、标点注释差错少、规范简化、好阅读的旧志书。此书已对收集到的县志原文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只是书中收录的县志中的图不够精细。此书收录编辑校对的历史县志如下: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永平府志》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海关志》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永平府志》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卢龙塞略》
清·康熙九年(1670年)《山海关志》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续补永平志》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永平府志》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永平府志》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永平府志》
清·光绪五年(1879年)《永平府志》
但是笔者在收集整理衙署资料以及写作过程中,查阅到部分古代文献与《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记载有异。本书参考的《山海关志》为康熙八年(1669年)翻印版,而非康熙九年(1670年),收藏于燕山大学图书馆;《永平府志》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此版本为电子书籍,原书藏于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此外,笔者还找到了未被该丛书收录的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临榆县志》、光绪十四年(1888年)《临榆县志》,其阅读版本为电子书籍,原书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
二、衙署类建筑的研究
从研究对象的范围来看,衙署建筑研究又可以分为全国范围内的衙署建筑研究与地域范围内的衙署建筑研究。就笔者目前收集到的研究资料来看,学界尚未有对山海关城衙署建筑的研究。
学者陈凌基于文献对宋代衙署布局及差异性的分析陈凌:《宋代府、州衙署建筑原则及差异探析》,《宋史研究论丛》2015年第2期,第141—158页。,学者赵龙依托县志对宋代衙署建筑布局、规制以及官衙制度的分析赵龙:《方志所见宋代县衙署建筑规制》,《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4期,第53—59,第64页。,皆倾向于历史学与地理学研究。现存最早的衙署建筑始建于元代,学者高星对山西元代三座衙署遗存建筑进行了测绘与研究,并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元代衙署建筑形制研究》高星:《元代衙署建筑形制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第34—38页。。牛淑杰是较早对明清衙署建筑制度进行研究的学者,其硕士学位论文《明清衙署建筑制度研究》牛淑杰:《明清时期衙署建筑制度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第18—20页。以河南地区衙署为例,分析了明清以来的衙署建筑制度。部分学者对明代衙署建筑的基本特征做过研究,如姚柯楠和李陈广撰写的《衙门建筑源流及规制考略》姚柯楠、李陈广:《衙门建筑源流及规制考略》,《中原文物》2005年第3期,第84—86页。中指出,明代衙署建筑大体坐北朝南,即以一条南北向的主体甬道为中轴线,主要建筑如照壁、大门、仪门、戒石坊,以及主体建筑如大堂、二堂、三堂,依次排列在这条中轴线上。在方位上,衙署建筑布局以左为尊县官宅居东,主簿宅居西。又如,在府衙中,同知宅居东,通判宅居西。左文右武。衙署六曹俱处大堂之前,其排列按左右各三房,东列吏、户、礼,西列兵、刑、工,然后再分先后,即吏、兵为前行,户、刑为中行,礼、工为后行。,衙署监狱多设在西南,在仪门之外。东南为巺地,寅宾馆、衙神庙多设在建筑群的东南方位。前衙后邸,衙署的大堂、二堂为行使权力的治事之堂,二堂之后则为长官办公、起居及家人居住之所。大部分学者通过个例对清代衙署建筑进行研究,如田林、王笑轩的《清代道台衙署建筑及文化意蕴研究》田林、张笑轩:《清代道台衙署建筑及文化意蕴研究——以清河道署为例》,《古建园林技术》2016年第3期,第45—50页。,以清河道台衙署为例,分析研究了其建筑布局、建筑特征,给出了道台衙署建筑的文化意涵——等级观念、官衙文化等。胡介中的《清代北京衙署建筑基址规模之探讨》胡介中:《清代北京衙署建筑基址规模之探讨》,《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09年第0期,第305—324页。从建筑用地规模的角度分析了职官等级关联性,对中央衙署的建筑尺度进行研究,并给出了清代北京城内的三类衙署——管理国政的国家机关衙署、管理北京地方事务的地方机关衙署和管理宫廷事务的内府官署。杨建华的《明清扬州衙署建筑》杨建华:《明清扬州衙署建筑》,《华中建筑》2015年第33卷第12期,第177—180页。梳理了对扬州地区的衙署历史,主要对盐政事务及商贸相关衙署建筑进行分析和研究。
衙署建筑从职能上又可以分为文官衙署与武备兵府,这些建筑与文官和武官职官体系相对应,在建筑布局和建设上存在差异。对明代总兵制度的研究,有学者张士尊的《明代总兵制度研究(上、下)》张士尊:《明代总兵制度研究(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7年第3期,第20—24页。、学者胡珀的《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研究》胡珀:《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第64—71页。;对明代军镇体系的研究,有赵现海的《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110—114页。等;在营缮监管制度上有林晓蕾的《清代官府营缮工程监管机制研究》林晓蕾:《清代官府营缮工程监管机制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第7—18页。等。
综上,不论是从学科专业角度来看,还是从地域角度来看,山海关当地的衙署建筑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参阅了明清时期的山海关地方志,其中包括: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海关志》
清·康熙八年(1669年)《山海关志》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永平府志》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永平府志》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临榆县志》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临榆县志》
本书还参阅了《大明一统志》[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三秦出版社,1990,第3850—3855页。《大清一统志》[清]穆彰阿等:《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等史书与山海关地域及衙署相关的部分内容。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书题为“明清山海关衙署建筑研究”,题目表明了研究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以及建筑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山海关”在题目中其实是作为一个指代。一方面,山海关因其“天下第一关”的称谓,在大众当中知名度颇高;另一方面,因为明清时期对山海关的称谓不同,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频繁变换称谓,则易使读者产生混乱。因此,题目以山海关为名,主要考虑作为地理上所指的山海关,不管是明代称其为山海卫,还是清代称其为临榆县,本书统称为山海关。
本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山海关(地理)的衙署建筑,在时间上选取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四年(1381年)、嘉靖十四年(1535年)和清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为节点,选取这些节点时间主要是根据搜集到的县志编修时间和根据文献中明确给出的相关时间而定。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