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发现日用(发现平凡中的非凡这不仅是一次对物质文化的探索,也是对日常生活方式的一次反思 随书附赠一张《九九消寒图》)

書城自編碼: 404367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高一强,姜立
國際書號(ISBN): 9787522532004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NT$ 250.0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NT$ 500.0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NT$ 485.0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NT$ 398.0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NT$ 301.0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NT$ 505.0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NT$ 602.0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重新诠释中国人的生活样式与故事。每个人,都将记忆、价值和经历储存在身外之物中,万事万物,都表达着人的心灵现实。看见看不见的日常,发现平凡中的非凡。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来思考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发现这些平凡事物背后那个非凡的世界。这不仅是一次对物质文化的探索,也是对日常生活方式的一次反思。将喜欢的器物,一点点地收集到一起,再将其带入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话,便有可能一步步发觉怎样才是“适合自己的生活”。
4. 随书附赠一张《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这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填字游戏给漫长的寒冬带来了温暖和乐趣。
內容簡介:
《发现日用》不仅是一本书,希望它也是一次邀请,邀请更多的人开启自己的探索之旅,了解那些日常事物背后的故事和意义,重新发现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重新审视和珍惜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平凡之美。
關於作者:
高一强
设计师,策展人,“日用之道”创始人及品牌合伙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陈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家具协会设计委员会会员。
通过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知觉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以设计考古的方式,观察和思考中国人的行为和日用器物的关系与学问,发现中国人的行为和文化的基本结构,探究中国当代生活美学及生活方式。其创立的生活品牌“日用之道”,以中国历代人的生活为范本,以“实用、适用”为前提,从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隐藏在后面的规则和体系,并将之与现代设计、商业结合,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探索针对日常生活的日用之道。
姜立
出生于山东烟台,美学硕士。就职于世界500 强企业,业余爱好绘画,曾于2022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目錄
第一章 日常中的日常

006 捕风捉影
012 虚构之境
016 影移景异
020 看得见的风
024 风铎鸣四端
028 风的音色
032 声音的肌理
037 留声机
040 物为人化
045 春秋代序
051 无间之间


第二章 人间?烟火

062 暖意便从窗下见
071 蠡壳窗稀月逗梭
079 不会融化的冰
090 烛火照人心
093 瓦豆之灯
101 炎炎伏热时
114 中秋月望
119 花开如雪海
124 夹缬笼裙绣地衣
139 知柴断火

第三章 有相知故无怨

153 物质和形体的诗
159 消隐的过去
165 他物即此物
169 纪念是纪念的本身
181 框架与修复
187 日常中的 “我”

第四章 过去的未来

199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206 从前的回望
215 天上的风筝
218 褶皱的光辉
231 树荫的温柔
243 已知的未来
257 向往清晰的梦

274 后记 设计考古
內容試閱
自序

寻找答案的过程,远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从第一本《日用之道》出版,到现在已经过了五年的时间。这五年时间看似很长,却也很短,因为,当你沉浸在寻找过程的快乐里时,时间已经不再是那个日常结构设定的坐标了。
当初写《日用之道》的时候,是想记录下对中国人的日用器物的观察和思考,希望从中探寻人与器物的关系与学问,发现中国人的行为和文化的基本结构。而这一本书,更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中寻找非凡,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来思考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行为和感知,从而发现这些平凡事物背后那个非凡的世界。某种程度上,这不仅是一次对物质文化的探索,也是对日常生活方式的一次反思。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着一个由无数事物构成的微妙而复杂的世界。这些事物,无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盏灯,一把椅子,甚至一扇窗,都在默默地讲述着关于习惯、记忆、期望和创新的故事,它们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为我们揭示着一个看似平凡事物背后的深层次世界。而每一个物件,每一个动作,看似简单的事物和行为背后,往往是人类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汇,这种交汇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也构成了我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
然而,正如水对于鱼那样,在日复一日的忙碌和习以为常中,这些事物的深层意义往往被遗忘或忽视,这种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于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它们的存在。 或许,在繁华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在这些器物中寻找生活的蛛丝马迹,这不仅是对物质的拥有,更是对生命的感悟。因为,生活就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器物中,那里才是我们生命旅程的真实标尺。或许,在我们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适时地停下脚步,用心感受这些器物所传递的信息,会发现生命的尺度原来早已测量得丰富而深刻。
在这里,每一个平凡日常事物,都可以因为它们的平凡日常而成为一个特定的事物。这个特定就是来自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日常,来自那些被日常、平常隐藏在了后面的,最司空见惯,最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就像阿尔弗雷德?许茨所说的,一个人要想弄清他自身文化底层所蕴含的意义,必须首先使其文化变得具有“人类学意义上的陌生性”。也就是说,首先要将那些日常生活中不为人察觉、不被人谈论、一切都想当然的东西,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这也是我们写这本书的初衷吧!看见看不见的日常,发现平凡中的非凡。希望能像阿尔弗雷德?许茨那样,把日常生活当作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的意义世界,并把它带进到每天运转不息的世界的意义结构之中,来思考我们生活的本质。虽然,这一定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的再现或重现,但也许它更像是柏拉图的“理式”(eidos)观所提到的,再现未必是对一个外在物体的重现,也可以是对一种“知觉的发生”(occasion of perception)的描绘。
从寻找到发现,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发现肯定是下一次寻找的开始。还好,这是从那片混沌逐渐走向了清晰的开始,还好,遇到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他让我们学习到,可以将“考古学”作为一种研究知识体系和思想史的方法,特别是在关注知识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构建和转变的这个方向。这让我们在整个寻找与发现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很好的模型和路径,让我们在看似简单日常事物背后的复杂网络中,更加注意到生活中那些微小但富有意义的细节,以及这些细节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了。
《发现日用》不仅是一本书,希望它也是一次邀请,邀请更多的人开启自己的探索之旅,了解那些日常事物背后的故事和意义,重新发现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重新审视和珍惜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平凡之美。
让我们一起发现那些被遗忘的故事,一起在平凡中寻找非凡。这不仅是一次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更是一次深入内心的旅程。通过重新审视这些日常事物,我们不仅能够更加珍惜它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正如法国诗人保尔?瓦勒里所说:“要看,很多时候并不是要去看什么,而是要看看我们能看到什么。”在这个意义上,这不仅是一场发现之旅,也是一场关于平凡日常之美的重新定义的过程。
我们写出了我们看到、珍惜的一个个日常,以及它们生长出的世界。我们也因此而知足,虽然文字无法充分表达世界的实际存在方式,但起码这样的表达会变成一个楔子,让我们在混沌模糊的现实中,走向逐渐清晰的梦。
最后,要十分感谢善伟,从我们相识,到《发现日用》的成书,善伟始终都在不断的和我们沟通,不断的鼓励着我们。是善伟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和坚持,也正是这份执着,才让我们有了巨大的动力,让《发现日用》得以顺利出版。

高一强 姜立
2024年6月19日

第一章 日常中的日常

日用之美、平常之美,无时无刻地将我们生活中的器物,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然后又拉着它们,偷偷地躲进我们平常的生活里。
平平淡淡的日子,每一件小事,每一件器物,时不时让人觉得,好像从一开始就像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一样,他们和我们彼此照映着、相互絮叨着……在这个亲昵的过程中,一个个珍稀的魂灵,以及它们生长出的世界,便会在我们眼前渐次地清晰了起来。
每个人都以各种方式与我们所创造的器物互动着,也许简单,也许复杂。这种互动,才会让我们发现自己,才会反复审视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
器物帮助我们形成了自己的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也把意义注入我们的视觉和周遭的环境之中。就像彼得?伯格和卢克曼在《现实的社会建构》的书里写的那样,人们所有的生命体验都被整合到这个世界中,一切实际事物、行为和制度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所对应的位置后,方能获得意义。
这个意义应该就是关于人们创造出一个物的世界,并与之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根本逻辑吧。这个逻辑的背后,是我们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我们给对象事物所赋予的那些含义,也是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作用以及其映射给我们的价值。
作为与人共处而构成整个世界的器物, 无论是一个碗,一个咖啡壶,一幅画还是一个雕塑,它们往往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的延展。虽然,器物并不是我们身份形成过程中的唯一介质,但却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积极的互动的可能,帮助我们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并将我们的身份传达给他人。反过来我们也定义了它们,进而又使其呈现出新的意义,它们又继续去影响着他人。而这个相互影响相互补偿的过程,恰恰决定着我们对意义的理解,对价值的判断,影响着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
对我们而言,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并不是对它的真实的描述,而是我们大脑对客观世界的意义的主观反映。虽然程度不同,但我们都活在一个相对自己而言的“真实”世界里,归根结底,它们是感觉,是与日常的事物密切关联而产生的感觉。
每一个人的大脑,反映的都是自我所感知的世界,一个主观的世界,自我的世界。
每个人,都将记忆、价值和经历储存在身外之物中, 万事万物,都在表达着人的心灵现实。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心灵现实的一部分,而不是与我们没有任何关联的客观对象。
那些所谓的日常,和陪伴我们的日常器物,只要是踏踏实实的,只要是把那些曾经的好都放在心里,纵使简陋,我们爱它也深。因为它们已经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了,而且在我们生命迭代中,不断修订。
日常生活其实是我们所理解的现实,是一个具有主观意义的规整的自适世界。



捕风捉影

万物皆有生命,万物皆有故事。
两年前挂在院子树杈上的小铁铃,今天又被偷偷跑过来的风弄响了。刹那间,小院就被这叮当的铃声灌满了。自从小院里有了这个被古人称作铁马的小铃铛,院子里便有了风的声音,风的模样,也就有了四季。
铃声扑面,光影斑驳。一切仿如北宋曹组在那首《如梦令》里,写下的那句:风动一庭花影。于是,一直躲在日子后面,偷偷窥视的风,就这样被花影捕捉到了,无论它是否情愿,也没法再躲起来,也只能跑出来,加入我们,变成了日子和诗的一部分。
那一庭花影,摇晃着日子,也让我们在真实的知觉和虚幻的感觉之间循环往复着。
影子用特有的虚幻,映射出物体在真实世界的轮廓,却又用这种虚幻,让我们觉得,仿如与它隔着一个世界。比影子更加虚幻的风也是一样,因为始终捕捉不到它的模样,也让我们似乎感觉到,它可能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神秘。
“虚”是相对于“实”的,是我们的大脑,基于对现实的记忆和经验,产生出的更进一步的感觉、联想或想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脑海里储存的原有的概念,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的映像,换个角度而言,这其实是作为生命有机体的大脑,主动组织原有的记忆和经验来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觉。
知觉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我们对周边秩序的知觉,是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提供的信息,来预测它们的变化规律的。而对事物的意义的知觉,我们是根据过去积累的知识经验判断它的。
真实,是因为那一庭花,完全是我们经历过的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片段,它曾经与我们发生过许多真实的关系,也赋予了我们真正的意义和许多关于现实生活的联想。而那一庭花的影子,是与我们隔着一个世界的梦境,它带着我们切换到另一个叫做梦的世界,那是一个没有天,也没有地的,没有一种参照的环境,没有精确的距离感,我们混沌于没有界限的天地之间,飘忽着。
梦里面的体验,往往要比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更加真实和纯粹。“因为在人类的体验中,似乎只存在那么一个领域,不是植根在社会情境与结构之中,这就是梦。”哈布瓦赫这样来解释着梦。抛开了社会情境与结构的束缚,一切从现实领域里被转送到精神世界的时候,梦里面的所有事物都变得完美起来。原本那貌似实在的知觉,也变得虚幻起来,就这样直到我们醒来,从那个纯粹和完美中跳将出来,重新切换回现实的世界,我们才开始怀疑那花影的真实性。
这种怀疑其实是内心的无限性和外在的有限性之间的不停地转换而造成的。花与现实中的人生没有任何距离,而花的倒影和现实人生是有距离的,光线被花挡住而形成的阴影,映射出花在真实世界的轮廓,而花的影子又不是真实的世界,世界的虚与实,距离的有与无,在这有限和无限之间,头脑中的画面不断地经历着一场思辨性和文学性的变化。
逐渐地,外在的有限性的边际越来越清晰,而内心的无限性却变得越发无限。于是,所有的想象,在我们原有的记忆和经验的基础上,被逐渐地添加起来,而这种添加,其实是基于当时的环境,当时的心情,完成的记忆和经验的二次加工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由客观认知的有限性,到主观想象的无限性的转化过程,于是,眼中的世界变成了心中的世界,那貌似没有任何意义的客观世界,也随着我们的心情变得无限起来了。这一切就仿若庄周在梦中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栩栩然,自喻适志与。
这样,我们就在不自觉中,完成了把审美主体幻化成审美客体的移情转换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审美移情。这是一个物为人化或者人为物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成了物我同一,而事物的意义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我们的记忆和经验所赋予了,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游濠梁见鱼之乐”的快乐了。
在美术馆遇到莫奈画的池塘的睡莲时就是这样。画里面的那座桥,不就是小时候在兆麟公园的那座小桥吗?
七月的哈尔滨已经开始热起来了,小桥下面的水面上漂着树叶,变成了墨绿色,但却丝毫遮挡不住水底那些茂盛的青绿色水草,一簇簇的葱绿色小睡莲被它们托着,在微风的水面上,懒散地躲着树荫,漫不经心地向着阳光荡去。
各种绿色搅和在一起,和着哈尔滨短暂的夏天特有的那种湿湿的潮气,在蓝天的衬托下,又重新倒映回水面上,在水波搅散的阳光的掺和下,彻底地混合在一起了,所有的色彩似乎清晰,又似乎那么难以分辨,这像极了莫奈的画。走近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一块块纠缠在一起的颜色,退远了,却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池塘的景象。
已经记不清那座桥的样子和颜色了,也许是桥两边的垂柳把它的样子拂乱了,也许是离家太久,它已经变成了记忆中的模糊的概念。也许,它就应该以这样的状态,被储存在记忆里吧!似有似无的,等待着某种意义的出现,等待着那种无法描述的触动。
这种触动,应该就是罗素所描述的那种未分化的、转瞬即逝的点状“冲击”感受吧。这是人最纯粹的感觉。而那个意义,就是具体可感知的,足以让我们自己面对自己内心的隐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