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NT$
250.0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NT$
500.0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NT$
485.0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NT$
398.0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NT$
301.0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NT$
505.0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NT$
602.0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中国生态环境分区管制制度的演进与发展》主题,包含六章内容,第一章概论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总体要求、基本特征;第二章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方法包括研究基础、国内外研究、管控单元划分、空间布局耦合技术、分区综合管治技术、大数据赋能、管治实践等内容;第三章构 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体系包括治理体系、治理效能和七大治理体系等内容;第四章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包括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框架、健全完善碳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实践探索等内容;第五章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长效机制包括环境保护标准与产业政策衔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生态环境规划的使命与定位、“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路径探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我国第三方生态环境评估制度研究等内容;第六章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的发展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取得的成效、基本经验、未来发展。
|
關於作者: |
刘贵利,博士,研究员,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2000年毕业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教授。中国环境协会理事,北京地理学会理事,生态城市青年委员会主任,小城镇委员会委员。
从事规划行业20年,拥有丰富的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战略规划经验。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负责规划项目百余项,包括主持完成《长株潭区域发展规划》第一版、《石家庄空间发展战略》《保定市总体规划》《大兴新城规划》等规划项目,主管了涞水、丰南、开平、博野、涞源、滦南等十余项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出版专著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十余项,其中《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获2008年度河北省城乡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基于功能溯源、空间耦合的生态环境管控理论与技术应用体系研究》获2019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水头镇总体规划2010-2020年》获住建部2011年度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锡林郭勒盟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度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省部级三等奖多项。
|
目錄:
|
第一章 概论.......................................................... 5
第一节 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评价...................................... 5
一、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演进.......................................... 5
二、 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就经验......................................... 16
三、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 19
第二节 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定位.................................. 20
一、价值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
二、制度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2
三、行动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6
第三节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内涵特征.................................. 31
一、 生态空间的内涵特征............................................. 31
二、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内涵界定..................................... 34
三、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价值特征...................................... 37
四、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主要任务...................................... 39
第四节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时代要求.................................. 40
一、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基本特点...................................... 40
二、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创新导向...................................... 42
三、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规划衔接...................................... 51
四、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基本保障...................................... 54
第二章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与方法..................................... 56
第一节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研究综述.................................... 56
一、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国外研究....................................... 56
二、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国内研究....................................... 64
第二节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探索.................................... 76
第三节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方法....................................... 80
一、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划分............................................ 80
二、空间布局耦合技术与方法.......................................... 82
三、分区综合管治技术与方法.......................................... 86
四、数据赋能管治技术与方法.......................................... 90
第三章 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体系....................................... 96
第一节 生态环境分区治理体系....................................... 96
一、 生态环境分区治理框架........................................... 96
二、 生态环境分区治理实践........................................... 98
三、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 100
四、 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发展布局设想.................................. 107
第二节 生态环境分区治理效能...................................... 110
一、 我国环境治理者的角色演变...................................... 111
二、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112
三、 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理念........................................ 113
四、 从制度共识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115
五、 创新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人制度.................................... 131
第三节 七大治理体系............................................. 140
一、 总体框架...................................................... 140
二、 领导责任体系.................................................. 141
三、 企业责任体系.................................................. 146
四、 全民行动体系.................................................. 153
五、 监管体系...................................................... 154
六、 市场体系...................................................... 157
七、 信用体系...................................................... 163
八、 法律政策体系.................................................. 167
第四章 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 171
第一节 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 171
一、 主要内容...................................................... 171
二、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面临的挑战..................................... 173
三、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完善的方向................................. 174
四、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推进路径..................................... 175
五、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政策选择..................................... 176
第二节 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框架.......................... 178
一、 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框架构建意义.................... 178
二、 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框架体系........................ 183
三、 未来展望...................................................... 187
第三节 健全完善碳信息披露制度.................................... 188
一、 国际经验...................................................... 188
二、 健全完善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191
三、 健全完善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工作建议.............................. 192
第四节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实践探索............................... 194
一、 成渝地区双碳实施路径研究...................................... 194
二、 县级单元线控机制探索.......................................... 204
三、 场地修复实践.................................................. 213
第五章 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长效机制................................... 227
第一节 环境保护标准与产业政策衔接................................. 227
一、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标准与产业政策之间关系解读.......... 227
二、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保护标准的必然联系...................... 230
三、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现有产业政策的相互作用...................... 231
四、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保保护标准与产业政策的衔接............ 232
第二节 国家战略区域主要环境问题识别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策略............ 235
一、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原因:人口、经济、污染分布的不平衡与分异性... 237
二、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依据:城市规模与发展模式..................... 239
三、国家战略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核心问题识别..................... 242
四、国家战略区域主要环境问题识别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策略............. 244
第三节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路径探讨.................... 249
一、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249
二、 我国各类准入清单编制特征对比分析.............................. 251
三、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路径初探.................................. 256
四、 完善生态准入清单制度的建议.................................... 257
第四节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 258
一、 工作进展...................................................... 259
二、 存在的问题.................................................... 261
三、 下一步建议.................................................... 263
第五节 我国第三方生态环境评估制度研究............................. 265
一、 建立第三方生态环境评估制度的背景分析.......................... 266
二、 第三方生态环境评估的特点、功能和意义.......................... 267
三、 第三方生态环境评估的基本流程和典型案例........................ 269
四、 第三方生态环境评估的主要问题.................................. 273
五、 第三方生态环境评估制度的建议与思考............................ 274
第六章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的发展.................................... 276
第一节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取得的成效................................. 276
一、 新发展阶段下立足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环境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276
二、 绿色创新基础上构建生态价值集成管理体系........................ 277
三、 构建全新的绿色价值体系........................................ 278
四、 建立适应新三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分区治理制度................ 279
第二节 基本经验................................................. 280
一、 科学的环境决策机制是重要前提.................................. 280
二、 合理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是基石.................................. 282
三、 准确及时的环境数据是基本保障.................................. 285
四、 环境治理手段转型是关键落脚点.................................. 286
第三节 未来发展................................................. 289
一、 环境治理体系的未来展望........................................ 289
二、 新发展阶段下立足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环境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291
三、 绿色创新基础上构建生态价值集成管理体系 292
|
內容試閱:
|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 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旨在全面审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发 展历程、成就、挑战与未来方向,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公众提供深入 的洞见和实践指导。 第一章概论为本书奠定了基础,不仅回顾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演 进历程,还总结了治理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章 还进一步探讨了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定位,从价值、制度和行动 三个层面出发,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全面的生态环境治理蓝图。在第二章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与方法中,我们深入研究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探索了相关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本章的讨论为 构建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第三章在构 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体系方面进一步细化了治理体系的构建,包括治理 框架、实践案例、联防联控机制,以及国土空间发展布局的优化调整设 想。本章的深入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协调的生态环 境治理体系。第四章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专注于制度建设,探讨 了如何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以及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构建理论框 架。此外,本章还讨论了碳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和实践探索。第五章 探讨如何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长效机制,包括环境保护标准与产业政 策的衔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生态环境规划,以及“三线一单” 中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编制路径。第六章内容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 的发展,总结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取得的成效、基本经验,并展望了未 来发展的方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理解生态环境治理的长远意义。 本书不仅是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实践的一次全面梳理,也是对未来治理 中区域差异化路径的深入思考。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共同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第二节? 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探索
国内外探索过多种管治工具,通过不断实践尝试,逐渐形成生态环境分 区管治理论。 “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和“公共资源—生态成本—生态负 债”代表了人类对生态环境价值的不同认知层面。如果将生态环境当成一种 公共资源,那么管理、控制和认识的不到位,常会导致资源的盲目利用,带 来经济的负外部性;如果将生态环境当成一种资本,则进行“生态货币”核 算,将其纳入市场经济体系,就可以通过技术、市场、法律等手段引导人们 做出科学的决策,从而有效地避免负外部性。所以,人类对生态价值的不同 认识将引导世界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从资本和负债的角度来看待生
态环境,努力地增加生态资本,减少生态负债,从而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发 展。人类价值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见图 2-2。
图2-2? 人类价值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葛兆光在《中国 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一书中指出:“‘天人合 一’,其实是说‘天’(宇宙)与‘人’(人间)的所有合理性在根本上建立在 同一个基本的依据上。它实际上是古代中国知识与思想的决定性支持背景。” 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 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 讲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既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更是中国人文科学探讨的核心价值。 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思想 “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而且从未想到社会之外的人”。他认为,中国的智 慧与西方世界的那种以征服自然为动机或目的的思维方式不完全相同,尤其 是道家学派提倡的自然无为的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上古时代的发展方式, 这种发展的逻辑形式,就是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 才能真正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如何整治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有效处理和 解决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恢复和重建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原有结构和功能, 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首次研究提出生态 功能溯源理论,其“生态”不是回归自然的原始生态,也不是人间仙境式的理想生态,而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生态。科学实质是通过生态规划、生态工 程与生态管理,将各个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 装成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态经济系统,运用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再生和 自生原理调节系统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开放性与自主性、灵活性与稳定性、 发展的力度与温度,使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功能溯源理论的核心是基于生态伦理,重塑修复“人与自然的内在联 系和内生关系”,蕴含着重要的生态哲学思想。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自然价值理 念,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先地位,从过去的注重要素保护修复 转变为注重系统保护修复,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要素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系统服 务功能提升为价值导向的环境管理,从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性和完整性,协调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的关系,为自然界的整体认知和人与生态 环境关系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论。 功能溯源理论从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人—道法)和自然生态系统 功能维护(天—自然)两个维度六个方面(机理溯源、目标溯源、要素溯源、 价值溯源、位序溯源、管制溯源)进行了理论框架的构建,具体见图 2-3。
图2-3? 理论框架图
人—道法维度:在进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时,表现为对国土空间的价 值、目标和管制溯源,集中表现了生态溯源理论中人类作为主体在对自然生 态环境客体进行利用时,为满足自身需要和发展进行的价值判断。 天—自然维度:在进行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时,表现为对国土空间的机 理、要素和位序溯源,集中显示了生态溯源理论中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生态环 境主客体关系上进行的伦理判断,以及对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 而存在进行的系统功能判断。
两个维度协调融合,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达到“道法自 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以上述理论框架为指导,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方法落地性差,提出了两套 全流程技术体系,创新了六种新技术:底线管制、空间分区、前置测度、分 区施策、三维管治、多规合一,构建了“四权分立”的环境管理机制。从理 论创新到技术体系设计,形成了系统的完整闭环。
1. 机理溯源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 命脉在树”,这就要求考量各要素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充 分认识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基本特性,按照生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