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庸》的人生感悟

書城自編碼: 404293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郭继承
國際書號(ISBN): 9787551326643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NT$ 449.0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NT$ 352.0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NT$ 352.0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NT$ 250.0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NT$ 500.0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NT$ 485.0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NT$ 398.0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NT$ 301.0

編輯推薦:
本书作者基于对传统文化经典《中庸》的解读,引导读者获取为人处世之大智慧,将无形的大智慧变成有形,解决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遭遇的一些困惑:如何培养自己,成就自我; 如何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合适的言行举止表达出来; 如何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自我提升,人际和谐,以及事业顺利。
內容簡介:
《中庸》文字背后渗透的“中道圆融”智慧,是儒家文化系统的核心要旨和智慧凝结,对中国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人的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至于中庸之道,成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的代名词,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和智慧的深湛内涵。 本书作者突破思维定式,贯穿传世典故,本书作者为读者逐句阐释原文经典,从修身、齐家到治国、诚道破解圣人智慧的秘密。并结合个人感悟,引导读者将从《中庸》中汲取到的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获得到一个智慧的人生。
關於作者:
郭继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中国思想史)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弘正学堂学术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教育等。
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经典课》《直面人生的困惑》《<了凡四训>与命运密码》等
目錄
序一 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 1
序二 中道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坐标 4
一 好的教育是养护人的道心和良知 001
二 向君子学习慎独的方法 005
三 不被情绪左右的智慧 010
四 时刻保持住自己的清醒 014
五 把中庸当成做事的北极星 018
六 面对道保持谦卑和尊重 022
七 学习孔子的精神 026
八 隐恶才能更好地扬善 029
九 避开人性的陷阱 033
十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 036
十一 赴汤蹈火不是中庸 039
十二 强大的几个层面 042
十三 成圣成贤最大的障碍 046
十四 细微之处见道行 050
十五 真正的智慧不离生活 053
十六 成就自我的方法 057
十七 修行修细节 061
十八 无所不在的中庸之道 063
十九 内圣外王方能厚德载物 066
二十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070
二十一 善继人之志才是至孝 075
二十二修身是成就一切的关键 080
二十三处理人际关系的诀窍 086
二十四发自内心地对别人好 091
二十五种下对别人的好感 096
二十六预则立的智慧 102
二十七 成就自我的本质 105
二十八成长最快的方法 108
二十九 自我成长的途径 113
三十 育人的本质 117
三十一 至诚的本质 119
三十二 专一对成长的意义 123
三十三 至诚才能预知一切 127
三十四 启发内在成为贤者的动力 131
三十五 持续下去才能改变 136
三十六 诚的精神内核 141
三十七 为己私方能超凡入圣 146
三十八 德位匹配的智慧 153
三十九 尊重制度更要教化人心 157
四十 修成率先垂范的德行 159
四十一 不要急功近利 163
四十二 学习万物并育的大智慧 166
四十三 把至圣的境界当成修身的目标 168
四十四 发挥出内在觉悟的能力 174
四十五 君子风范的启示 177
四十六 省察自身的必要 180
四十七 至诚对人的影响 182
四十八 让自己成为社会上的关键少数 185
后记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 189
內容試閱
序一 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
《中庸》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而《大学》和《中庸》,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朱熹将它们摘出来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中庸》这本书深得儒家思想的精髓,据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有人说儒家的思想过于强调道德伦理,对形而上的探索或者深刻的思考少一些,这种说法是有偏见的,《中庸》就是个证明。它在学理上是相当深刻的,在某种程度上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确立,甚至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文化体系。随便到大街上找个中国人询问他什么是“中庸之道”,他大概率能回答出“中道圆融”。实际上,关于《中庸》这本书,我们对它的误解特别多。有一次,我去 一家企业做培训,主要为大家解读《中庸》这本书。讲课之前,我坐在台下听到两个学员私下里抱怨:领导邀请专家讲《中庸》干吗?什么中庸之道,不就是“和稀泥”、没原则,当个老好人,谁也不得罪吗……当时,我就猜想他们应该没有读过《中庸》这本书,以致有这样的误解和抱怨。
人的这一生,一定要有一个非常老实和诚恳的态度, 这也是《中庸》提倡的非常重要的思想内容。读过这本 书的人,往往深悉这一点。在根本不了解它的情况下, 就说出一些很有偏见的话,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也是非 常武断和浅薄的。换言之,读过《中庸》,才能懂得什么 叫“中庸”。那时,再发出对“中庸”的质疑,才是应有 的客观态度。不论对“中庸 ”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也都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同。《中庸》背后所蕴含的“中道圆融”智慧,堪称人类智慧的高峰,绝不是简单的“和稀泥”“没有原则”。所以,今天我想借《〈中庸〉的人生感悟》这本书,让读者了解真实的“中庸”,真正 的“中道圆融”和“ 圆融无碍”。由此,希望您不仅能汲取《中庸》的智慧,还可以把这种智慧运用在思考问题的细节里,以及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对您的工作和生活都有所助益。
序二 中道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坐标
中道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坐标。《中庸》实际上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个是表象的, 是求中,即一个人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这个过程是求 中。一个是实质上的,是途径和原因,就是我们平常说 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怎样才能达到中庸 所要求的那个状态,为什么会达不到那个状态,要究其根本。我们先说它的第一个层次,什么是求中? 《中庸》 里边所谓的“中”,不是物理位置上的“中”,而是两种 力量的平衡点,且这两种力量是动态的,就像中国道家八卦图上阴阳鱼中间的那条“S”线,始终平衡着两侧的能量,使之和谐统一。就像人的身体,也需要阴阳平衡,不平衡就会有毛病。现在很多家长非常关注孩子学习,天天逼着孩子写作业,很多十多岁的小孩因压力过大,身体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完全忽略了我们中国人提倡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什么是“文武之道”?实际上“文”和“武”就是一对“平衡”,是“中”。孩子学习很重要,身体健康同样很重要,这是“中”。无论何时,无论何事, 一定要把各种力量保持在
“中”上,不“中”,就不长久。比如,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既重视提拔自己熟悉的人,对于那些德才兼备但自己不熟悉的人也同样提拔重用; 自己办公室的人要提拔,其他部门的人也能获得晋升……把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行业都重视到了,这就是“中正”。如果这位领导者能够把各种力量都处理得妥妥帖帖,各个方面都处理得细致到位,充分把握住、把握好平衡点,那么,这个组织所呈现出来的必定是一片和谐之象,而这种和谐之象就是中和。
“中”才能正,“中”才能和,所以我们说“中”的第一层意思,实际上是一个做事的要求和标准,就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能在各种力量之间保持平 衡。这个力量的平衡点实际上就是我们做事的一个方向,整个过程中所要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目标。这个“中”好达到吗?其实是非常难的。现实中我们每一个人,基本上都是“不中”的,怎么办呢?把“中”当成我们做事的一个标准、一个目标,当成黑夜里最亮的“北极星”。自己说话办事不“中” 时,赶紧以“中”为标准进行校正。只有不断地追求“中”,做到“中”,才能少犯错误,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中庸是一种大的智慧,它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坐标, 是为我们的人生指引方向的北极星。但是,现实中很多 人思想很偏激,做事也容易偏颇,给自己的人生造成很 多问题,甚至给他人、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我 们要思考人为什么“不中”,怎么能“中”,这就是中庸要解决的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
一个人之所以“不中”,其实就是他心中的智慧被蒙 蔽了,被人性中的很多弱点,比如自私、贪心、欲望蒙 蔽了。反之,当人性的这些弱点被擦拭掉了,被修掉了, 他内在的那些智慧——灵性觉知的能力也就能够被充分展现出来,那么他做事的时候,就能在各种力量中间找到平衡,做到“中”。在做事的过程中,如果人性当中的任何一个弱点冒出来,都会干扰“道心”,使得人们天生的智慧被蒙蔽,无法发挥它该有的能量,也就无法做到“中”。比如,一个和你同样特别优秀的人,他和你同一个宿舍,并且和你同时竞争班长,如果你不自私,不心胸狭窄,你就会非常欣赏他,这就是你的“道心”的状态。反之,由于很多时候你的光环都被他淹没了,显得他比你优秀得多,一看到他,你就很生气。这就是自私、狭隘、嫉妒,这些人性的弱点会蒙蔽你的“道心”,让你面对与你同样优秀的他时,无法做到中道圆融,失去了对他的正确判断。
所以,只要一个人的“道心”是澄明的,他就能做到“中”,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很好地把握住“中”,做到中道。关键是人会存在很多弱点,如果总是被偏见、自私、欲望等弱点干扰,也就很难做到“中”。比如,项羽个人能力非常强,很多谋士给他的建议都是很好的,可是他的智慧被刚愎自用蒙蔽了,他听不进去那些好的建议,以致楚汉之争时失去了很多好的机会。
一个人一旦被人性的弱点蒙蔽,就会丧失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当他再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就看不到世界真实的状态,或者他明明知道自己是错的,由于自己已经被错误的情绪裹挟,结果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比如,两个人吵架,双方都会说出很多伤害彼此的话。其实当其中一方说出伤人话的时候,他是非常清楚自己这话是不该说的。可是他照旧说了,就是因为他的心里充满了怨恨,他的“道心”被怨恨这种情绪充塞了,智慧和良知就被蒙蔽了。这种情况下,他说出的很多话都是“不中”听的,往往都是事后让他后悔的,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一个人只要做到了“中”,不论做哪一个行业的领导,他通常都能够正派中正,事业和谐。这样的人可以调动身边每一种力量,使之各得其所,令每一个人心情舒畅,为组织、为团队营造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这就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怎么才能做到这个状态,或者说我们为什么在做事 时老是偏颇、偏激,做不到中道圆融呢?这涉及《中庸》 中更高的一个层次,是一个溯源的过程。诚如前文所言, 当我们的“道心”被人心蒙蔽了,内心充满了怨恨、嫉 妒、自私等人性的弱点时,也就很难做到中道圆融。这时候,我们说的很多话,办的很多事,都是傻的话和错的事。社会上有些人之所以最后落得身陷囹圄、家破人亡的下场,就是因为他们被各种人性的弱点充斥了心田,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正确判断。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一定注意在各种力量中维持中道,找到动态的平衡点。一旦找到这个动态的平衡点,处于当中的每一种力量都会被尊重,并且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会呈现出一片和谐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道心”,让人性的弱点减少一些。当我们人性中的弱点减少到智慧不怎么被蒙蔽时,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成长为中道圆融的人。

三 不被情绪左右的智慧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知道,人的“喜、怒、哀、乐”这些情绪都是从心里发 出来的,但是这些情绪还没有发出之前在哪里?其实就在我们 的“心”里,也就是“谓之中”的“中”。“心”是什么?一个人 的“心”就像一个手电筒,随着他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各种不同 的情绪发出不同的光。这个人高兴了,就会从心里发出一道光; 他生气了,也会从心里发出一道光……于是,不同的情绪就从
“心”这个手电筒里不断地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人总是喜欢跟着“心”发出的各种光走。比如,有的人遇到生气的事,过去两天了他还气呼呼的;有的人遇到难过的事,就一直处在悲伤的情绪里;还有的人,遇到高兴的事,狂喜了好几天,做梦都还“咯咯咯”地笑出声来……如果我们总是习惯跟着这些光走,就会忘记了还有手电筒般的一颗“心”。
心在哪里,又是什么?想了解心性的秘密,千万不要随着心这个手电筒发出的各种光柱走,要“回光返照”,要思考这些情绪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并向着“喜怒哀乐之未发”的地方去看,去追问,找到“心”的秘密。人们参禅时有一句话叫参“话头”,什么是“话头”?就是“话”一说出来就成了“尾”。“话头”在哪里,或者是哪里让我们发出了语言,不就是从“喜怒哀乐之未
发”的那颗“心”里发出的吗?
一个人一旦随着“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游走的时候,就丢掉了自我对心性本身的观察,也就丢掉了原有的智慧。如果我们能时时关注自己的心性,不被这些情绪左右,不被眼前看到的、听到的事物干扰,就具有了“返照”自己的能力,也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性,拥有了灵明觉悟的能力。历史上那些了不起的祖师大德,那些真正的修行人,都具有这种智慧和能力,而这种智慧和能力并非生来就有,需要经过常年的自我修行才能达到。
人总是会有无法控制“喜、怒、哀、乐”发出的时候,但要注意不要随着它们走,要随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让这些情绪发得有节制,发得恰到好处。一个人如果能在任意一个场合,把“心”里的“喜、怒、哀、乐”该发到什么程度,就能表现到什么程度,这是很了不起的,这就是“和”,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和”。比如,下属做错了事,领导批评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领导者任由自己的情绪暴发,对自己的内心没有观照,暴跳如雷,言语失当,就会失去一个领导者该有的风度。反之,如果领导者能够把握住那个“度”,在批评的过程中既让下属感受到了领导者应有的威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又让下属感受到了领导者该有的温度。此时,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 和 ”,由他所营造出来的团队的氛围,也必然会“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这里的“本”,既是天下的大本, 也是人生的大本,是事物之“根本”。人类所有的创造都来自心 性,它是智慧的源头,是为人之“本”。要把心性里的智慧都发 出来,就要时时刻刻把握住自己的心性,而后“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这里的“达”,就是走到的意思;而“道”,是大道。 “天下之达道”表示一个领会了大道的人所呈现出的“和”的
状态,或者觉悟了心性的状态,就是圣者的状态。
“中”与“和”连在一起,就是“中和”。一个人做到了“中和”,领会了“中和”,就是找到了明亮的智慧,也就是达到了儒家所说的“知”。当他能够按照“中和”的智慧实践时,他就做到了“行”。有“知”,有“行”,和合为一,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会被外在的干扰迷惑,不会被自己的情绪左右,这就是“致中和”。
一个“致中和”的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一定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能够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井然有序,达到自然界最和谐的一种状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